本實用新型涉及一種制動總泵,具體涉及一種帶減摩棒液壓制動總泵。
背景技術:
現有的制動總泵包括第一泵體、第二泵體、活塞、回位彈簧,回位彈簧采用第二泵體的內孔與活塞端部的內孔進行定位,由于回位彈簧較長,壓縮后會變彎,回位彈簧外徑與第二泵體的內壁產生摩擦,由于回位彈簧與第二泵體均為金屬件,摩擦過程中會產生異響,不僅影響使用舒適度,而且易磨損,使用壽命低。
技術實現要素:
為了克服背景技術的不足,本實用新型提供一種帶減摩棒液壓制動總泵,解決現有回位彈簧外徑與第二泵體的內壁產生摩擦,使用壽命低,而且會產生異響,使用舒適度差的問題。
本實用新型所采用的技術方案:一種帶減摩棒液壓制動總泵,包括第一泵體、第二泵體、活塞、回位彈簧;所述第一泵體設有供活塞往復直線運動的儲液腔;所述第二泵體設有制動腔,并與第一泵體固定密封配合;所述回位彈簧設置在制動腔內,并支持于第二泵體與活塞之間;還包括由塑料或橡膠材料制成的減摩棒,所述減摩棒其中一端的端部設有定位臺階;所述回位彈簧套設在減摩棒上 ,所述回位彈簧一端頂住減摩棒的定位臺階使其與第二泵體或活塞相抵,另一端頂住活塞或第二泵體。
所述回位彈簧一端頂住減摩棒的定位臺階使其與第二泵體相抵,另一端頂住活塞。
所述活塞與回位彈簧相抵的一端端面中心設有定位凹槽,所述回位彈簧置于定位凹槽內。
所述定位凹槽側壁呈錐面結構。
所述定位凹槽的側壁上設有補償孔,所述定位凹槽的外壁設有主皮碗,所述主皮碗一端與第二泵體相抵,另一端通過止逆閥片與第一泵體相抵。
所述第二泵體與第一泵體通過螺紋配合連接。
所述第二泵體與第一泵體之間設有密封圈。
本實用新型的有益效果是:采用以上方案,在回位彈簧內孔增加一個減摩棒,對回位彈簧起到一個定位作用,當回位彈簧運動時不會與第二泵體摩擦,由于減摩棒采用塑料或橡膠材料制成,即使回位彈簧與減摩棒摩擦,也不會產生異響,提高駕駛員舒適感,而且能減少摩擦帶來的磨損,提高使用壽命。
附圖說明
圖1為本實用新型實施例制動總泵的結構示意圖。
圖2為圖1中A處的放大示意圖。
圖中1-第一泵體,11-儲液腔,2-第二泵體,21-制動腔,3-活塞,31-定位凹槽,32-補償孔,4-回位彈簧,5-減摩棒,51-定位臺階,6-主皮碗,7-止逆閥片,8-密封圈。
具體實施方式
下面結合附圖對本實用新型實施例作進一步說明:
如圖所示,一種帶減摩棒液壓制動總泵,包括第一泵體1、第二泵體2、活塞3、回位彈簧4、減摩棒5。
所述第一泵體1設有供活塞3往復直線運動的儲液腔11;所述第二泵體2設有制動腔21,并與第一泵體1固定密封配合;所述回位彈簧4設置在制動腔21內,并支持于第二泵體2與活塞3之間;所述減摩棒5采用塑料或橡膠材料制成,所述減摩棒5其中一端的端部設有定位臺階51,所述回位彈簧4套設在減摩棒5上 ,所述回位彈簧4一端頂住減摩棒5的定位臺階51使其與第二泵體2相抵,另一端頂住活塞3。
在回位彈簧4內孔增加一個減摩棒5,對回位彈簧4起到一個定位作用,當回位彈簧4運動時不會與第二泵體2摩擦,由于減摩棒5采用塑料或橡膠材料制成,即使回位彈簧4與減摩棒5摩擦,也不會產生異響,從而提高駕駛員舒適感,而且能減少摩擦帶來的磨損,提高使用壽命。
當然,減摩棒5也可以設置在內側,所述回位彈簧一端頂住減摩棒的定位臺階使其與活塞相抵,另一端頂住第二泵體。
如圖所示,所述活塞3與回位彈簧4相抵的一端端面中心設有定位凹槽31,所述回位彈簧4置于定位凹槽31內,定位凹槽31能對回位彈簧4起到一定的定位效果。
進一步的,所述定位凹槽31側壁呈錐面結構,不僅安裝時,能夠更加容易的將回位彈簧4放入定位凹槽31內,而且避免了回位彈簧4壓縮變形時,與定位凹槽31的內壁接觸,保證不會摩擦,發出異響。
如圖所示,所述定位凹槽31的側壁上設有補償孔32,所述定位凹槽31的外壁設有主皮碗6,所述主皮碗6一端與第二泵體2相抵,另一端通過止逆閥片7與第一泵體1相抵,在不工作時,補償孔能起到一個的維持平衡的效果;當制動工作時,主皮碗6掩蓋補償孔,建立液壓實現制動。這種結構不僅簡單,節省材料,成本低,而且效果好。
如圖所示,所述第二泵體2外設有外螺紋結構,第一泵體1內設有內螺紋結構,所述第二泵體2與,第一泵體1通過螺紋配合連接,結構更加簡單,裝配更加方便。
所述第二泵體2與第一泵體1之間設有密封圈8,進一步保證密封效果。
實施例不應視為對實用新型的限制,但任何基于本實用新型的精神所作的改進,都應在本實用新型的保護范圍之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