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實用新型涉及新能源汽車設計領域,具體涉及了一種四點式的動力總成懸置系統及新的布置形式,適用于電機驅動系統后置后驅的乘用車。
背景技術:
隨著人們對節能環保意識的不斷提升,汽車市場對純電動車的需求逐漸增加。電動汽車較傳統動力總成重量輕、扭矩上升快、不存在傳統動力總成曲柄活塞機構運動及點火產生的不平衡力及力矩引起的振動,同時,也給純電動汽車懸置系統設計帶來了減重降本的機會。懸置系統在整車中主要是支撐動力總成、減少動力總成振動向駕駛室內的傳遞以及減少對周邊連接件的沖擊。電動車的動力總成功率和轉矩較大,這樣就要求懸置系統具有很高的剛度,在后置后驅的車型上,動力總成很難與車身相連,這就給后置后驅的動力總成布置和懸置系統設計帶來了很大困難。傳統汽車的動力總成懸置系統多與車身相連,為了衰減動力總成振動,需要采用結構復雜的液壓懸置,成本較高,工藝較為復雜。
傳統的動力總成懸置系統通常連接到車身上,系統集成度低,裝配難度大,并且左、右懸置結構復雜,共用性較差,成本高。
技術實現要素:
本實用新型的目的在于克服現有技術的不足,提供一種結構和工藝簡單,剛度較高,有效地減小動力總成向車身的振動傳遞的動力總成裝置系統。
為達到上述發明目的,提供一種用于后置后驅純電動汽車的動力總成裝置系統,包括連接電機左側的左懸置、連接電機右側的右懸置、連接減速器的前懸置和連接減速器的后懸置,前懸置和后懸置為對稱結構,前懸置固定在位于后副車架前橫梁中心的支架上,后懸置固定在位于后副車架后橫梁中心的支架上,前懸置和后懸置為大剛度懸置;左懸置和右懸置為對稱結構,左懸置固定在位于后副車架左縱梁中心的支架上,右懸置固定在位于后副車架右縱梁中心的支架上。
優選的,所述的左懸置、右懸置、前懸置、后懸置均為單襯套的橡膠懸置。
優選的,左懸置由左懸置支架、左懸置襯套組成,左懸置襯套壓裝在左懸置支架內;右懸置由右懸置支架、右懸置襯套組成,右懸置襯套壓裝在右懸置支架內;左懸置支架與右懸置支架結構鏡像對稱;前懸置由前懸置支架、前懸置襯套組成,前懸置襯套壓裝在前懸置支架內;后懸置由前懸置支架、后懸置襯套組成,后懸置襯套壓裝在后懸置支架內;前懸置支架與后懸置支架的結構鏡像對稱。
優選的,橡膠懸置采用橡膠硫化處理。
本實用新型針對純電動汽車動力總成重量輕的特點,左右懸置采用結構簡單、緊湊的襯套式橡膠懸置來支持動力總成的重量;針對電動汽車扭矩大的特點,采用前后兩個大剛度的懸置抵抗動力總成的輸出扭矩,從而控制瞬時扭矩沖擊時動力總成的運動量;針對電機振動噪聲較傳統發動機振動噪聲小的特點取消液壓懸置;針對后驅車的布置特點,通過四個懸置將動力總成固定到車架上。上述措施使動力總成懸置系統既滿足隔振性能要求和控制動力總成運動的要求,同時懸置系統重量僅為傳統動力總成懸置系統的30%,成本為傳統動力總成懸置系統的30%,實現了高性能,低成本的懸置系統設計。同時動力總成通過四個懸置固定在車架上,系統集成度高,便于裝配。由于四個懸置都是單襯套的橡膠懸置,都布置在后副車架上,結構緊湊,零件的整體重量較小,并且左懸置和右懸置對稱性較好,前懸置和后懸置對稱性較好,縮短零件的開發周期和降低零件的開發成本。
本實用新型的有益效果是:懸置對稱性較好,采用單橡膠襯套的懸置結構,重量輕,成本低。工藝簡單,橡膠懸置采用橡膠硫化處理,剛度較高,隔振效果好,抗扭能力強。
附圖說明
圖1為一種支撐動力總成在副車架上的懸置系統結構示意圖;
圖2為一種懸置系統連接動力總成的結構示意圖;
圖3為一種懸置系統安裝在副車架上的結構示意圖;
圖4為一種懸置系統的左懸置結構示意圖;
圖5為一種懸置系統的右懸置結構示意圖;
圖6為一種懸置系統的前懸置結構示意圖;
圖7為一種懸置系統的后懸置結構示意圖;
其中:
1-副車架 2-動力總成 3-左懸置
4-右懸置 5-前懸置 6-后懸置
7-左懸置支架 8-左懸置襯套 9-右懸置支架
10-右懸置襯套 11-前懸置支架 12-前懸置襯套
13-后懸置支架 14-后懸置襯套
具體實施方式
以下結合附圖和具體實施例,對本實用新型做進一步說明。
該懸置系統的布置形式參照圖1、圖2,主要由連接左側電機的左懸置1,連接右側電機的右懸置2,連接減速器的前懸置3,連接減速器的后懸置4組成,通過左、右、前、后懸置將動力總成支撐起來。
四個懸置都布置在副車架上,如圖3所示。
左懸置、右懸置分別如圖4、5所示,左懸置和右懸置為對稱結構;前懸置、后懸置分別如圖6、7所示,前懸置和后懸置為對稱結構。四個懸置都采用單襯套的橡膠懸置。
左懸置由左懸置支架7、左懸置襯套8組成,左懸置襯套8壓裝在左懸置支架7內;右懸置由右懸置支架9、右懸置襯套10組成,右懸置襯套10壓裝在右懸置支架9內;前懸置由前懸置支架11、前懸置襯套12組成,前懸置襯套12壓裝在前懸置支架11內;后懸置由前懸置支架13、后懸置襯套14組成,后懸置襯套14壓裝在后懸置支架13內;
本實用新型中所有零件的連接都通過螺栓和螺母來完成。
在前進檔加速時,懸置系統的受力情況如圖4所示,動力總成產生繞扭矩軸的扭矩T1,與左懸置1、右懸置2、前懸置3和后懸置4作用在動力總成上的力W、X、Y和Z產生的轉矩T2相平衡。在倒檔時,動力總成產生的扭矩和各個懸置產生力與圖4中箭頭相反。
以上已對本實用新型創造的較佳實施例進行了具體說明,但本實用新型創造并不限于所述的實施例,熟悉本領域的技術人員在不違背本實用新型創造精神的前提下還可以作出種種的等同的變型或替換,這些等同變型或替換均包含在本申請權利要求所限定的范圍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