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實用新型涉及車用水閥,它是一種渦流出水式暖水閥。
背景技術:
隨著人們對制冷系統要求的增高,在車用供暖、通風和空調系統中增加水閥裝置也將逐步推向市場,即通過微電機或拉絲撥桿控制暖風機溫度風門的啟閉,使發動機熱水的熱量通過暖風機的熱交換器散發出來并進入車內,達到車內供暖的效果。
車里的暖氣是利用發動機的冷卻水的熱量來制熱的,夏天雖然開的是冷風,但熱熱的冷卻水還是會在散熱器里循環,也就是等于把空調產生的冷風加熱以后才吹出來,那出來的風肯定不會太冷了,后果就是增加油耗,降低空調效果。這個暖水閥的作用就是把冷卻水的循環節流到空調散熱器以外,讓熱水不進入駕駛室就直接循環給發動機,這樣冷風就不會受到影響了,出風溫度就低了,空調效果就好了,也省油了。
等車跑熱了,不要開空調,只把溫度調藍色區域最冷的位置,然后開風扇,吹出來的風是不是熱的?肯定是,加了暖水閥以后這個風就不會熱了,而是自然風了。暖水閥的作用就在于此。
現有的暖水閥往往包括閥殼,閥殼上設有進水部和出水部,進水部包括進水管和控制進水管啟閉的閥門;出水部包括泵體、出水腔和出水管;閥殼內設有連接進水管和出水腔的水流通道。水流從進水管進入,通過水流通道流入出水腔內,泵體攪動使出水腔內水能夠快速進入出水管內并涌出。
由于現有的暖水閥水流通道與出水腔的連接角度較為隨意,從水流通道流出的水流會影響被攪動的出水腔內的渦流,造成泵體的出水效果降低。
技術實現要素:
本實用新型的發明目的是為了解決水流通道出水對出水腔內渦流影響的問題,提供一種渦流出水式暖水閥,水流通道的出水延出水腔內側壁流入可以加強渦流,出水腔內的導向板對水流方向進行驅動,使水流趨向中心部位,出水速度更快。
為了實現上述發明目的,本實用新型采用了以下技術方案:一種渦流出水式暖水閥,包括閥殼,閥殼設有進水部和出水部,進水部包括進水管和控制進水管啟閉的進水閥門;出水部包括泵體、出水腔和出水管;所述出水腔呈圓柱狀,閥殼內還設有連接進水管和出水腔的水流通道;所述水流通道于出水腔內的出口緊貼且相切于出水腔內側壁;水流通道與出水腔內側壁相切的一側為近端,水流通道與近端相對的一側為遠端,近端與遠端均與出水腔內側壁連接,出水腔內側壁還設有導向板,導向板與出水腔內側壁緊貼,水流通道近端與出水腔內側壁相切處為導向板的起始端,導向板末端為出水通道的遠端與出水腔內側壁的連接處,所述導向板的壁厚由起始端至末端逐漸遞增。
優選的,所述導向板末端位于水流通道延伸的曲面或平面上。
優選的,所述導向板的末端與水流通道遠端的夾角小于或等于50°。
優選的,所述水流通道的截面呈方形或圓形,水流通道的管寬為近端至遠端的間距,所述導向板末端至出水腔內側壁的垂直間距大于管寬的0.8倍。
優選的,所述進水閥門為電磁閥。
優選的,所述泵體包括無刷電機和攪動用的槳葉,槳葉與無刷電機相連。
與現有技術相比,采用了上述技術方案的渦流出水式暖水閥,具有如下有益效果:
采用本實用新型的渦流出水式暖水閥,水流通道的近端緊貼且相切于出水腔內側壁;當暖水從水流通道流出時,可以延出水腔內的渦流轉動方向進行同方向推進,最大限度降低出水水流對出水腔內的渦流影響,并且還具有一定的加強作用。
導向板的設定可以對新進入出水腔內的水流進行一定的導向作用,將渦流向出水腔的中心位置進行轉移,導向板的壁厚由起始端至末端逐漸遞增,水流通道內新進入的水流在延導向板進行移動,水流延導向板移動一周,由于導向板壁厚增加,使得水流在移動過程中不斷的靠近出水腔中心;并且從導向板末端離開的水流方向與水流通道內的水流進入方向近似,更易往中心部位移動。
若是無導向板,則由水流通道內的進水會加強出水腔內渦旋現象,渦旋的能量集中于渦旋的外周側,中部的水流移動緩慢,不利于水從出水管內流出。
因此本實用新型中的導向板作用在于將渦流中的能量向中心部位進行集中,使出水流動更快。
附圖說明
圖1為本實用新型渦流出水式暖水閥實施例的結構示意圖;
圖2為本實用新型渦流出水式暖水閥實施例的爆炸示意圖;
圖3為本實用新型中閥殼的結構示意圖;
圖4為本實用新型中出水腔的俯視圖;
圖5為本實用新型中導向板及出水腔的剖視圖;
圖6為圖5中A處的結構示意圖。
附圖標記:1、進水管;11、電磁閥;2、出水管;3、閥殼;30、出水腔;300、導向板;301、出水腔內側壁;31、水流通道;4、泵體。
具體實施方式
下面結合附圖對本實用新型做進一步描述。
如圖1至6所示的渦流出水式暖水閥,包括閥殼3,閥殼3設有進水部和出水部,進水部包括進水管1和控制進水管啟閉的進水閥門11,進水閥門11為電磁閥,通過汽車內的電路和開關即可輕松控制暖水閥的啟閉。
出水部包括泵體4、出水腔30和出水管2;出水腔30呈圓柱狀,閥殼3內還設有水流通道31,進水管1流入的暖水經過水流通道31流入出水腔30內,泵體4負責對出水腔30內的暖水進行攪動,在出水腔30內形成渦流,并且泵體4會像風扇一樣將水流趨向出水管2內,使出水速度更快。
本實施例中的泵體4采用無刷電機+槳葉,無刷電機分為永磁轉子和通電定子,通電定子固定于出水腔30外,且通電定子與出水腔30之間密封,永磁轉子位于出水腔30內,槳葉固定于永磁轉子內,通電定子通電時即可帶動永磁轉子進行轉動,密封良好,泵體4的通電部件與暖水分離,安全系數高。
如圖3、圖4和圖5所示,其中加粗的曲線代表水流的流動趨向。水流通道31于出水腔內的出口緊貼且相切于出水腔30內側壁;當暖水從水流通道流出時,可以延出水腔內的渦流轉動方向進行同方向推進,最大限度降低出水水流對出水腔內的渦流影響,并且還具有一定的加強作用。
水流通道31與出水腔30內側壁相切的一側為近端,水流通道31與近端相對的一側為遠端,近端與遠端均與出水腔30內側壁連接,出水腔內側壁還設有導向板300,導向板300與出水腔30內側壁緊貼,水流通道31近端與出水腔30內側壁相切處為導向板300的起始端,導向板300末端為出水通道的遠端與出水腔內側壁的連接處,導向板300的壁厚由起始端至末端逐漸遞增。
導向板的設定可以對新進入出水腔內的水流進行一定的導向作用,將渦流向出水腔的中心位置進行轉移,導向板的壁厚由起始端至末端逐漸遞增,水流通道內新進入的水流在延導向板進行移動,水流延導向板移動一周,由于導向板壁厚增加,使得水流在移動過程中不斷的靠近出水腔中心;并且從導向板末端離開的水流方向與水流通道內的水流進入方向近似,更易往中心部位移動。
若是無導向板,則由水流通道內的進水會加強出水腔內渦旋現象,渦旋的能量集中于渦旋的外周側,中部的水流移動緩慢,不利于水從出水管內流出。
因此本實施例中的導向板作用在于將渦流中的能量向中心部位進行集中,使出水流動更快。
導向板300末端位于水流通道31延伸的曲面或平面上,可以保持水流通道內流入的暖水能夠按原先的方向進行流動,最大限度的降低導向板300末端的水流對新進入的水流的影響。
若是末端不位于水流通道31延伸的曲面或平面上,末端進入水流通道31內,則直接影響原水流方向,若是末端與水流通道31延伸面留有間隙,則間隙內易形成小渦旋,間接影響整體使用效果。
如圖6所示,導向板300的末端與水流通道31遠端的夾角θ小于或等于50°,理論上夾角θ數值越小,則末端內流出的水流對進入水流的影響越小,但是制造成本也越大,因此本實施例中夾角θ取40°。
水流通道31的截面呈方形或圓形,水流通道31的管寬為近端至遠端的間距,導向板300末端至出水腔30內側壁的垂直間距(即導向板厚度)大于管寬的0.8倍;導向板厚度越厚,則導向后的水流越向中部集中,厚度需大于管寬的0.8倍目的在于減小導向后的水流對進入水流的影響,避免交錯產生而擾亂渦流。而導向板300厚度越大,對水流的降速也越大,影響渦流整體速度;因此本實施例中垂直間距(導向板板厚)與管寬相等,導向后的水流對原進入的水流影響較小,交錯點較少,且導向板對水流的降速影響最小。
以上所述使本實用新型的優選實施方式,對于本領域的普通技術人員來說不脫離本實用新型原理的前提下,還可以做出若干變型和改進,這些也應視為本實用新型的保護范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