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實用新型為一種汽車制動閥,具體涉及制動系統中的總成式氣制動閥。
背景技術:
汽車制動閥分為氣制動閥和液壓制動閥,制動閥是汽車行車制動系當中的主要控制裝置,在雙回路主制動系統的制動過程和釋放過程中實現靈敏的隨動控制。
一個名為帶雙壓力傳感器的空氣處理單元的實用新型專利,公開號為CN 202911732U,包括設置有輸出口的多回路保護閥,空氣通過該多回路保護閥形成多個各自獨立的回路以分別連接車輛中不同的操縱系統,在該空氣處理單元的多回路保護閥上部設有線路板總成,在線路板總成的中部設有插針,在線路板總成的下方并且在輸出口的上方設置有陶瓷壓阻傳感器,能夠同時對空氣處理單元的多回路保護閥部分其中某些獨立回路的壓力進行監測,輸出信號。
該結構穩定性較差,能量損耗較大,存在耐磨性較差的缺點。
技術實現要素:
本實用新型主要針對現有技術所存在的結構穩定性較差,能量損耗較大,存在耐磨性較差等技術問題,提供一種結構穩定性較好,能量損耗較小,耐磨性較好的總成式氣制動閥。
為實現上述目的,本實用新型采用了如下技術方案:
一種總成式氣制動閥,包括頂桿和大活塞總成,大活塞總成內設置大活塞,大活塞的下部依次設置上閥門總成、中活塞總成和下閥門總成,大活塞總成和上閥門總成之間構成第一空腔,上閥門總成和中活塞總成之間構成第二空腔,中活塞總成和下閥門總成之間構成第三空腔。
氣制動閥在工作中,內部壓縮氣由第一空腔轉入第二空腔,使中活塞總成向下移動,達到汽車制動的目的。而當以上步驟失效時,第三空腔可接受第一空腔所產生的壓縮空氣,從而彌補失效的步驟,保證汽車制動的穩定性。
作為優選,大活塞外設置導向座,導向座上開有通氣孔。通氣孔可使得第一空腔內的壓縮氣受壓進入第二空腔。
作為優選,中活塞總成內設置小活塞。當中活塞失效時,小活塞可彌補中活塞的失效功能,保證汽車制動的穩定性。
作為優選,上閥門總成和中活塞總成之間還設置中體。
作為優選,中體上設置壓縮腔。
因此,本實用新型具有結構穩定性較好,能量損耗較小,耐磨性較好等特點。
附圖說明
圖1為本實用新型實施例的整體結構示意圖。
附圖標記說明:1-頂桿,4-大活塞總成,13-小活塞,22-導向座,23-上閥門總成,30-中體,31-中活塞總成,32-壓縮腔,33-下閥門總成,41-大活塞。
具體實施方式
為了進一步理解本實用新型,下面結合實施例對本實用新型優選實施方案進行描述,但是應當理解,這些描述只是為進一步說明本實用新型的特征和優點,而不是對本實用新型權利要求的限制。
本實用新型提供了一種總成式氣制動閥,如附圖1所示,包括頂桿1和大活塞總成4,大活塞總成4內設置大活塞41,大活塞41的下部依次設置上閥門總成23、中活塞總成31和下閥門總成33,大活塞總成4和上閥門總成23之間構成第一空腔,上閥門總成23和中活塞總成31之間構成第二空腔,中活塞總成31和下閥門總成33之間構成第三空腔。
大活塞41外設置導向座22,導向座22上開有通氣孔。
中活塞總成31內設置小活塞13。
上閥門總成23和中活塞總成31之間還設置中體30,中體30上設置壓縮腔32。
踩下制動踏板時,壓下頂桿1,壓縮彈簧使大活塞總成4向下移動,消除排氣間隙后推開上閥門總成23,此時從后貯氣筒來的壓縮空氣經上閥門總成23進入第一空腔,輸出后使后輪制動,此時壓縮空氣通過導向座22上開的通氣孔作用在大活塞41上,使三閥處于平稀狀態。同時,第一空腔壓縮空氣進入第二空腔,作用在中活塞總成31上方,消除排氣間隙后而將下閥門總成33打開,此時從前貯氣筒來的壓縮空氣經下閥門總成33進入第三空腔,輸出后使前輪制動。此時后制動和前制動的輸出壓力為1:1.5;此時由感載閥出氣口來的壓縮空氣進入壓縮腔,作用在中活塞總成31上方,使中活塞受力面積發生變化,從而使后制動輸出和前制動輸出的壓力為1:1。
松開制動踏板時,受回位彈簧、第一空腔氣壓的作用,大活塞總成4向上移動,形成排氣間隙,壓縮空氣經第一空腔及排氣間隙,從排氣口排出。同時,中活塞總成31受第三空腔壓縮空氣的作用上移,形成排氣間隙,壓縮空氣經第三空腔及排氣間隙,從排氣口排出。
當以上制動步驟失效時,頂桿1在大活塞總成4的作用下推動小活塞13向下移動,消除排氣間隙后而將下閥門總成33打開,使前貯氣筒來的壓縮空氣經下閥門總成33進入第三空腔,使前輪能夠正常制動。
以上實施例的說明只是用于幫助理解本實用新型的方法及其核心思想。應當指出,對于本技術領域的普通技術人員來說,在不脫離本實用新型原理的前提下,還可以對本實用新型進行若干改進和修飾,這些改進和修飾也落入本實用新型權利要求的保護范圍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