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實用新型涉及汽車配件領域,尤其是涉及汽車輪轂組件。
背景技術:
汽車在行駛過程中,輪胎始終與地面保持高強度的摩擦,產生大量的熱。如果無法及時散熱,過量的熱將積累在輪胎中,導致輪胎內壓升高,容易導致爆胎,存在極大的安全隱患。大多數家用汽車由于其載重量不高,輪胎與地面摩擦產生的熱能夠及時通過空氣散發。然而針對載重量較大的汽車,例如卡車,其在滿載行駛時,輪胎與地面摩擦產生的熱難以通過空氣及時散發。為了保障行駛安全,通常會在卡車上加裝水箱,將水箱中的水噴向輪胎,以冷卻輪胎表面。然而,這種方式只能冷卻輪胎外表面,輪胎與輪轂的結合面無法得到有效冷卻。
技術實現要素:
本實用新型的目的是克服現有技術的上述問題,提供汽車輪轂組件,它通過環形冷卻槽、冷卻腔及過渡腔的設置,可實現冷卻液的循環設置,并可對輪胎與輪轂體的結合面進行冷卻,提高了輪胎的冷卻能力,保障了汽車行駛安全性。
本實用新型的目的主要通過以下技術方案實現:
汽車輪轂組件,包括圓形的輪轂體,輪轂體的外圓面構成與輪胎貼合的安裝面,安裝面上設置有內凹的環形冷卻槽;輪轂體內具備環狀的冷卻液存儲腔,冷卻液存儲腔內設置有環形的隔圈,隔圈將環形冷卻槽分割成位于內圈的冷卻腔和位于冷卻腔外圍的過渡腔,隔圈上開設有若干個貫穿其內外壁的流通孔;
過渡腔通過若干個第一通道與環形冷卻槽連通,第一通道內設置有第一單向閥,第一單向閥在從過渡腔至環形冷卻槽的方向導通,環形冷卻槽通過若干個第二通道與冷卻腔連通,第二通道內設置有第二單向閥,第二單向閥在從環形冷卻槽至冷卻腔的方向導通。
本實用新型工作原理如下:
輪胎安裝在輪轂體上,并與安裝面貼合。冷卻液存儲腔中存儲有冷卻液。在汽車行駛過程中,輪轂體轉動,在離心力的作用下,冷卻腔中的冷卻液會通過流通孔進入過渡腔內,過渡腔內的冷卻液則會通過第一通道進入環形冷卻槽中,從而,冷卻輪胎與輪轂體的結合面。在環形冷卻槽中存滿冷卻液后,冷卻液在壓力的作用下通過第二通道流回冷卻腔內。如此,則實現冷卻液的循環。在前述循環過程中,冷卻液經環形冷卻槽進入冷卻腔后的溫度較高,這時,通過冷卻腔腔壁與空氣之間的接觸,可對進入冷卻腔后的冷卻液進行冷卻處理,再通過延長冷卻液的流出路徑達到進一步冷卻的目的,具體地,冷卻液先進入過渡腔,再進入環形冷卻槽的方式,這樣,可進一步降低進入環形冷卻槽內冷卻液的溫度,從而,提高循環冷卻液的冷卻性能。其中,第一單向閥和第二單向閥用于保證冷卻液能夠單方向循環流動。
可見,本實用新型通過環形冷卻槽、冷卻腔及過渡腔的設置,可實現冷卻液的循環設置,并可對輪胎與輪轂體的結合面進行冷卻,提高了輪胎的冷卻能力,保障了汽車行駛安全性。
為便于冷卻腔內的冷卻液進入到過渡腔內,進一步地,所述隔圈的內壁面上設有若干個呈弧形設置的凹槽,所述流通孔設置在凹槽內。凹槽的設置,可使隔圈的內壁面形成若干個低位處,如此,當冷卻液流動至隔圈內壁面上時,則會容易在低位處進行聚積。當輪轂體發生轉動時,聚積在低位處的冷卻液則會在離心作用下通過流通孔進入過渡腔內。
避免隔圈內壁面上形成有死角處而積聚冷卻液,進一步地,所述凹槽的內表面與所述隔圈的內壁面之間圓滑過渡。
進一步地,所述流通孔貫穿所述隔圈外壁面的端口設置有向外延伸的擋環,擋環的底端固連在隔圈的外壁上,擋環的內表面與流通孔的內壁面平滑過渡。本實用新型中,輪轂體轉動時,擋環的設置可在不妨礙冷卻液從冷卻腔進入過渡腔的前提下,減少冷卻液倒流回冷卻腔的幾率。
進一步地,所述第二通道設置有兩個,且兩個第二通道圍繞所述輪轂體的軸心線均勻布置;若干個所述第一通道均勻分布于兩個第二通道連接線的兩側。第一通道和第二通道的均勻布置,可提高輪轂體在旋轉過程中的受力均衡性,能夠使得輪轂體能夠更加穩定的工作。
進一步地,所述環形流水槽的橫截面為半圓形,所述環形流水槽的內表面與所述安裝面之間圓滑過渡。環形冷卻槽的橫截面為半圓形,且環形冷卻槽的內表面與安裝面之間圓滑過渡,如此,可以避免劃傷輪胎的內表面。
進一步地,所述輪轂體具備連通所述冷卻液存儲腔與所述輪轂體外部的排氣通道,所述排氣通道中設置有單向排氣閥。設置排氣通道和單向排氣閥,使得冷卻液存儲腔中的多余空氣能夠被排出,避免冷卻液存儲腔中內壓過大。
本實用新型具有以下有益效果:
1、本實用新型通過環形冷卻槽、冷卻腔及過渡腔的設置,可實現冷卻液的循環設置,并可對輪胎與輪轂體的結合面進行冷卻,提高了輪胎的冷卻能力,保障了汽車行駛安全性。
2、在前述循環過程中,冷卻液經環形冷卻槽進入冷卻腔后的溫度較高,這時,通過冷卻腔腔壁與空氣之間的接觸,可對進入冷卻腔后的冷卻液進行冷卻處理,再通過延長冷卻液的流出路徑達到進一步冷卻的目的,從而提高循環冷卻液的冷卻性能。
3、凹槽的設置,可使隔圈的內壁面形成若干個低位處,如此,當冷卻液流動至隔圈內壁面上時,則會容易在低位處進行聚積。當輪轂體發生轉動時,聚積在低位處的冷卻液則會在離心作用下通過流通孔進入過渡腔內。
4、本實用新型中,輪轂體轉動時,擋環的設置可在不妨礙冷卻液從冷卻腔進入過渡腔的前提下,減少冷卻液倒流回冷卻腔的幾率,從而,可有效避免過渡腔供液不足的情況發生。
5、設置排氣通道和單向排氣閥,使得冷卻液存儲腔中的多余空氣能夠被排出,避免冷卻液存儲腔中內壓過大。
附圖說明
為了更清楚地說明本實用新型的實施例,下面將對描述本實用新型實施例中所需要用到的附圖作簡單的說明。顯而易見的,下面描述中的附圖僅僅是本實用新型中記載的一些實施例,對于本領域的技術人員而言,在不付出創造性勞動的情況下,還可以根據下面的附圖,得到其它附圖。
圖1為本實用新型所述的汽車輪轂組件一個具體實施例的內部結構示意圖;
圖2為本實用新型所述的汽車輪轂組件中隔圈一個具體實施例的結構示意圖;
圖3為本實用新型所述的汽車輪轂組件中流通孔一個具體實施例的結構示意圖;
圖4為本實用新型所述的汽車輪轂組件一個具體實施例的外部結構示意圖。
其中,附圖標記對應的零部件名稱如下:10-輪轂體,11-安裝面,12-環形冷卻槽,13-隔圈,14-冷卻腔,15-過渡腔,16-流通孔,17-凹槽,18-擋環,21-第一通道,22-第二通道,23-排氣通道,24-單向排氣閥,31-第一單向閥,32-第二單向閥。
具體實施方式
為了使本領域的技術人員更好地理解本實用新型,下面將結合本實用新型實施例中的附圖對本實用新型實施例中的技術方案進行清楚、完整的描述。顯而易見的,下面所述的實施例僅僅是本實用新型實施例中的一部分,而不是全部。基于本實用新型記載的實施例,本領域技術人員在不付出創造性勞動的情況下得到的其它所有實施例,均在本實用新型保護的范圍內。
實施例1
如圖1和圖4所示,汽車輪轂組件,包括圓形的輪轂體10,輪轂體10的外圓面構成與輪胎貼合的安裝面11,安裝面上設置有內凹的環形冷卻槽12;輪轂體10內具備環狀的冷卻液存儲腔,冷卻液存儲腔內設置有環形的隔圈13,隔圈13將環形冷卻槽12分割成位于內圈的冷卻腔14和位于冷卻腔14外圍的過渡腔15,隔圈13上開設有若干個貫穿其內外壁的流通孔16;
過渡腔15通過若干個第一通道21與環形冷卻槽12連通,第一通道21內設置有第一單向閥31,第一單向閥31在從過渡腔15至環形冷卻槽12的方向導通,環形冷卻槽12通過若干個第二通道22與冷卻腔14連通,第二通道22內設置有第二單向閥32,第二單向閥32在從環形冷卻槽12至冷卻腔14的方向導通。
本實施例工作原理如下:
輪胎安裝在輪轂體10上,并與安裝面11貼合。冷卻液存儲腔中存儲有冷卻液。在汽車行駛過程中,輪轂體10轉動,在離心力的作用下,冷卻腔中的冷卻液會通過流通孔16進入過渡腔15內,過渡腔15內的冷卻液則會通過第一通道21進入環形冷卻槽12中,從而,冷卻輪胎與輪轂體10的結合面。在環形冷卻槽12中存滿冷卻液后,冷卻液在壓力的作用下通過第二通道22流回冷卻腔14內。如此,則實現冷卻液的循環。在前述循環過程中,冷卻液經環形冷卻槽12進入冷卻腔14后的溫度較高,這時,通過冷卻腔14腔壁與空氣之間的接觸,可對進入冷卻腔14后的冷卻液進行冷卻處理,再通過延長冷卻液的流出路徑達到進一步冷卻的目的,具體地,冷卻液先進入過渡腔15,再進入環形冷卻槽12的方式,這樣,可進一步降低進入環形冷卻槽12內冷卻液的溫度,從而,提高循環冷卻液的冷卻性能。其中,第一單向閥31和第二單向閥32用于保證冷卻液能夠單方向循環流動。
可見,本實施例通過環形冷卻槽12、冷卻腔14及過渡腔15的設置,可實現冷卻液的循環設置,并可對輪胎與輪轂體10的結合面進行冷卻,提高了輪胎的冷卻能力,保障了汽車行駛安全性。
實施例2
為便于冷卻腔14內的冷卻液進入到過渡腔15內,本實施例在實施例1的基礎上作出了如下進一步限定:所述隔圈13的內壁面上設有若干個呈弧形設置的凹槽17,所述流通孔16設置在凹槽17內。凹槽17的設置,可使隔圈13的內壁面形成若干個低位處,如此,當冷卻液流動至隔圈13內壁面上時,則會容易在低位處進行聚積。當輪轂體10發生轉動時,聚積在低位處的冷卻液則會在離心作用下通過流通孔16進入過渡腔15內。
避免隔圈13內壁面上形成有死角處而積聚冷卻液,優選地,所述凹槽17的內表面與所述隔圈13的內壁面之間圓滑過渡。
實施例3
本實施例在實施例1的基礎上作出了如下進一步限定:所述流通孔16貫穿所述隔圈13外壁面的端口設置有向外延伸的擋環18,擋環18的底端固連在隔圈13的外壁上,擋環18的內表面與流通孔16的內壁面平滑過渡。本實施例中,輪轂體10轉動時,擋環18的設置可在不妨礙冷卻液從冷卻腔14進入過渡腔15的前提下,減少冷卻液倒流回冷卻腔14的幾率。
實施例4
本實施例在實施例1的基礎上作出了如下進一步限定:所述第二通道22設置有兩個,且兩個第二通道22圍繞所述輪轂體10的軸心線均勻布置;若干個所述第一通道21均勻分布于兩個第二通道22連接線的兩側。第一通道21和第二通道22的均勻布置,可提高輪轂體10在旋轉過程中的受力均衡性,能夠使得輪轂體10能夠更加穩定的工作。
實施例5
本實施例在實施例1的基礎上作出了如下進一步限定:所述環形冷卻槽12的橫截面為半圓形,所述環形冷卻槽12的內表面與所述安裝面11之間圓滑過渡。環形冷卻槽12的橫截面為半圓形,且環形冷卻槽12的內表面與安裝面11之間圓滑過渡,如此,可以避免劃傷輪胎的內表面。
實施例6
本實施例在實施例1的基礎上作出了如下進一步限定:所述輪轂體10具備連通所述冷卻液存儲腔與所述輪轂體10外部的排氣通道23,所述排氣通道23中設置有單向排氣閥24。設置排氣通道23和單向排氣閥24,使得冷卻液存儲腔中的多余空氣能夠被排出,避免冷卻液存儲腔中內壓過大。
以上內容是結合具體的優選實施方式對本實用新型作的進一步詳細說明,不能認定本實用新型的具體實施方式只局限于這些說明。對于本實用新型所屬技術領域的普通技術人員來說,在不脫離本實用新型的技術方案下得出的其他實施方式,均應包含在本實用新型的保護范圍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