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實用新型是與移動載具有關,特別是指一種移動載具的全向輪結構。
背景技術:
全向移動是指移動載具在面對的方位不變的情況下,可隨意朝任意方向移動的意思。為了使移動載具達到全向移動的效果,通常會在該移動載具上裝設有復數個全向輪,使移動載具以全向輪在地面上進行移動。由于裝設有全向輪的移動載具具備移動轉向靈活的優點,特別是可以進行側向水平移動,故相當適用于活動空間狹小的場所,例如倉庫、工廠等場所。據查,目前全向輪已被應用在機器人、輪椅、推高機和工作平臺車等領域。而全向輪之設計如中國臺灣申請第095149454號所提供一種全向輪及使用此全向輪的車輛載具、及中國臺灣申請第100139926號所提供一種便于拆卸與組裝之全向輪及全向輪組。
參閱圖1所示,顯示一種移動載具的全向輪結構,其主要是由一輪盤11、復數與該輪盤11軸心線111呈斜向排列的滾輪12所組成,其中這些滾輪12是能夠樞轉地環設在輪盤11的環周側,且這些滾輪12的輪面121是凸出于該輪盤11的環周側,藉以與地面接觸。而該移動載具在配置全向輪時,是在該移動載具的底部前方傳動軸與后方傳動軸處各配置有兩個全向輪,使整體配置如同傳統車輛的車輪配置。然而,其于實際使用情形仍具有下述需改善的缺陷。
配置有全向輪的移動載具在實際運作上,該移動載具的每一個全向輪都必須額外配置有一馬達(圖上未示)及藉由該馬達才能對全向輪進行適當的轉速搭配和正反轉控制,以達成全向移動的效果。如此,不僅提高了生產成本,更大幅增加組配上的空間需求。
所以,如何開發出一種移動載具的全向輪結構,其可解決上述的問題,即為本案創作的動機。
技術實現要素:
本實用新型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種移動載具的全向輪結構,主要降低生產成本以及組配空間。
緣是,為了達成前述目的,依據本實用新型所提供一種移動載具的全向輪結構,包含:一輪軸;二軸承,是套設在該輪軸,并具有一套固在該輪軸的內環及一樞設于該內環的外環;一定子磁石單元,是套固在該輪軸,并具有呈環狀排列并N-S交錯的磁極;一轉子線圈單元,包括一線圈座及一線圈,該線圈座具有一套固在這些外環且與該定子磁石單元相距一距離的線圈環部、及二分別設于該線圈環部兩端的組設環部,該線圈是繞設在線圈環部且位于二該組設環部之間;一內輪盤,套設在該輪軸并固定在該線圈座的其中一組設環部;一外輪盤,相對于該內輪盤固定在該線圈座的另一組設環部;復數滾輪,能夠樞轉地環設在內、外輪盤之間。
較佳地,其中這些軸承的內環與外環之間設有復數滾珠。
較佳地,其中該定子磁石單元是位于二該軸承之間。
較佳地,其中該輪軸具有一軸心線,這些滾輪是與該軸心線呈斜向排列在該內、外輪盤之間。
較佳地,其中該線圈座的組設環部各具有向外凸設的環卡凸,該內輪盤與外輪盤各具有一內側盤面,且這些內側盤面各具有一套置在該環卡凸的環卡凹。
較佳地,其中該外輪盤具有一外側盤面,該外側盤面朝遠離該內輪盤方向凸設有一外環部,該輪軸具有一位于該外環部范圍內的延伸段,該延伸段鎖固有一碟盤,該外環部設有一用以制動該碟盤的碟煞卡鉗。
據此,本實用新型所提供一種移動載具的全向輪結構,該全向輪主要在其內設有定子磁石單元與轉子線圈單元,且該定子磁石單元設在輪軸上,該轉子線圈單元設在內、外輪盤上,據此,通電后即可使該內、外輪盤相對于該輪軸轉動,使該全向輪除了設有可隨意朝任意方向移動的滾輪之外,更得以自體轉動,因此不須另外設置一馬達來帶動該全向輪,使得本實用新型確實達到降低生產成本以及組配空間的目的。
有關本實用新型為達成上述目的,所采用之技術、手段及其他之功效,茲舉二較佳可行實施例并配合圖式詳細說明如后。
附圖說明
圖1是已知移動載具的全向輪結構的立體圖。
圖2是本實用新型第一實施例的立體圖。
圖3是本實用新型第一實施例的立體分解圖。
圖4是本實用新型第一實施例的立體剖面圖。
圖5是本實用新型第一實施例的剖面圖。
圖6是本實用新型第二實施例的剖面圖。
圖中附圖標記說明:
〔已知〕
輪盤11 軸心線111
滾輪12 輪面121
輪本體13
〔本實用新型〕
輪軸20 軸心線21
延伸段22 軸承30
內環31 外環32
滾珠33 定子磁石單元40
磁極41 轉子線圈單元50
線圈座51 線圈環部511
組設環部512 環卡凸513
線圈52 內輪盤60
內側盤面61 環卡凹62
外輪盤70 內側盤面71
環卡凹72 外側盤面73
外環部74 滾輪80
螺絲91 碟盤92
制動部921 碟煞卡鉗93
卡鉗931 制動空間932
來令片933
具體實施方式
在提出詳細說明之前,要注意的是,在以下的說明中,類似的組件是以相同的編號來表示。
參閱圖2至圖5所示,本實用新型第一實施例所提供的一種移動載具的全向輪結構,其主要是由一輪軸20、二軸承30、一定子磁石單元40、一轉子線圈單元50、一內輪盤60、及一外輪盤70所組成,其中:
該輪軸20,令其具有一軸心線21。
二該軸承30,是套設在該輪軸20,并具有一套固在該輪軸20的內環31及一樞設于該內環31的外環32;本實施例中,這些軸承30的內環31與外環32之間設有復數滾珠33,使該外環32得以相對于該內環31樞轉。
該定子磁石單元40,是套固在該輪軸20,并具有呈環狀排列并N-S交錯的磁極41。本實施例中,該定子磁石單元40是位于二該軸承30之間。
該轉子線圈單元50,包括一線圈座51及一線圈52,該線圈座51具有一套固在這些外環32且與該定子磁石單元40相距一距離的線圈環部511、及二分別設于該線圈環部511兩端的組設環部512,該線圈52是繞設在線圈環部511且位于二該組設環部512之間;本實施例中,該線圈座51的組設環部512各具有向外凸設的環卡凸513。
該內輪盤60,套設在該輪軸20并固定在該線圈座51的其中一組設環部512;本實施例中,該內輪盤60具有一內側盤面61,且該內側盤面61具有一套置在該線圈座51其中一該環卡凸513的環卡凹62;另外,該內輪盤60是藉由螺絲91鎖固在該線圈座51的其中一組設環部512上。
該外輪盤70,相對于該內輪盤60固定在該線圈座51的另一組設環部512,藉以與該內輪盤60相距一距離;本實施例中,該外輪盤70同樣具有一內側盤面71,且該內側盤面71具有一套置在該線圈座51另一該環卡凸513的環卡凹72;另外,該外輪盤70同樣藉由螺絲91鎖固在該線圈座51的其中一組設環部512上。
復數滾輪80,能夠樞轉地環設在內、外輪盤60、70之間;本實施例中,這些滾輪80是與該輪軸20的軸心線21呈斜向排列在該內、外輪盤60、70之間。由于該滾輪80為已知構件,且其作動方式皆與已知相同,亦非本實用新型之創作重點,因此對于該構件之詳細結構與作動方式不再詳述。
以上所述即為本實用新型第一實施例各主要構件之結構及其組態說明。據此,本實用新型的作動方式說明如下。
由于本實用新型該全向輪在其內設有定子磁石單元40與轉子線圈單元50,且該定子磁石單元40設在輪軸20上,該轉子線圈單元50設在內、外輪盤60、70上,因此,通電后即可使該內、外輪盤60、70及組設于其上的各滾輪80相對于該輪軸20轉動,使該全向輪除了設有可隨意朝任意方向移動的滾輪之外,更得以自體轉動,因此不須另外設置一馬達來帶動該全向輪,使得本實用新型確實達到降低生產成本以及組配空間的目的。
參閱圖6所示,本實用新型第二實施例所提供的一種移動載具的全向輪結構,其同樣是由一輪軸20、二軸承30、一定子磁石單元40、一轉子線圈單元50、一內輪盤60、及一外輪盤70所組成,由于其組態及功效同于第一實施例,故不再贅述,至于第二實施例不同處在于:
該外輪盤70具有一外側盤面73,該外側盤面73朝遠離該內輪盤60方向凸設有一外環部74,該輪軸20具有一位于該外環部74范圍內的延伸段22,該延伸段22鎖固有一碟盤92,該外環部74設有一用以制動該碟盤92的碟煞卡鉗93;本實施例中,該碟盤92是藉由螺絲91鎖固在該輪軸20的延伸段22,且該碟煞卡鉗93具有兩可相互靠近或遠離的卡鉗931,且二該卡鉗931之間形成一供該碟盤92的制動部921容置的制動空間932,以及二該卡鉗931面對該碟盤92的制動部921各具有一來令片933,藉由控制該碟煞卡鉗931相互靠近使得二該來令片933與該碟盤92的制動部921接觸產生制動效果。
綜上所述,上述各實施例及圖式僅為本實用新型之較佳實施例而已,當不能以之限定本實用新型實施之范圍,舉凡依本實用新型申請專利范圍所作之均等變化與修飾,皆應屬本實用新型專利涵蓋之范圍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