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技術涉及車輛空調控制,尤其涉及車輛空調出風溫度控制方法、裝置、設備及存儲介質。
背景技術:
1、當前車輛空調系統主要通過空氣加熱器提供制熱功能,并結合內外循環混風比例、鼓風機風量和模式電機的混風比例來實現乘員艙的溫度調節。然而,在傳統方法中,通常僅依靠固定的映射表或單一的溫控參數進行調節,缺乏對多維環境參數與設備需求之間復雜關系的綜合考慮。往往無法實時動態適應環境和需求的變化,導致空調系統難以在復雜工況下精確控制出風溫度,同時存在能源利用率低和設備運行效率不足的問題。
2、上述內容僅用于輔助理解本技術的技術方案,并不代表承認上述內容是現有技術。
技術實現思路
1、本技術的主要目的在于提供一種車輛空調出風溫度控制、裝置、設備及存儲介質,旨在解決如何在動態環境參數和設備狀態下,精準計算并協調內外循環混風比例、鼓風機修正系數及模式電機混風比例,以實現車輛空調出風溫度的精確控制的技術問題。
2、為實現上述目的,本技術提出一種車輛空調出風溫度控制方法,所述的方法包括:
3、獲取環境溫控參數集;
4、根據所述環境溫控參數集計算空氣加熱器的需求檔位;
5、根據所述需求檔位和所述環境溫控參數集得到目標內外循環混風比例和鼓風機修正系數;
6、根據所述需求檔位、所述環境溫控參數集、所述目標內外循環混風比例以及所述鼓風機修正系數計算目標模式電機混風比例;
7、根據所述目標內外循環混風比例、所述鼓風機修正系數以及所述目標模式電機混風比例控制車輛乘員艙的空調出風溫度。
8、在一實施例中,所述根據所述需求檔位和所述環境溫控參數集得到目標內外循環混風比例和鼓風機修正系數的步驟包括:
9、獲取鼓風機當前風量檔位;
10、根據所述環境溫控參數集得到當前環境溫度;
11、根據所述當前環境溫度在環境溫度-需求檔位表中查詢初始內外循環混風比例;
12、根據所述鼓風機當前風量檔位得到鼓風機修正系數,并根據所述初始內外循環混風比例和所述鼓風機修正系數計算目標內外循環混風比例。
13、在一實施例中,所述根據所述鼓風機當前風量檔位得到鼓風機修正系數,并根據所述初始內外循環混風比例和所述鼓風機修正系數計算目標內外循環混風比例的步驟包括:
14、獲取預設內外循環混風比例和步進電機的驅動引腳數;
15、根據所述鼓風機當前風量檔位在鼓風機風量檔位-修正系數表中查詢鼓風機修正系數;
16、根據所述初始內外循環混風比例、所述鼓風機修正系數、所述預設內外循環混風比例以及所述驅動引腳數計算目標內外循環混風比例。
17、在一實施例中,所述根據所述需求檔位、所述環境溫控參數集、所述目標內外循環混風比例以及所述鼓風機修正系數計算目標模式電機混風比例的步驟包括:
18、根據所述環境溫控參數集得到當前車內溫度和當前設定溫度;
19、根據所述當前車內溫度和所述需求檔位在需求檔位-模式電機混風映射表中查詢初始模式電機混風比例;
20、根據所述需求檔位、所述當前設定溫度、所述目標內外循環混風比例、所述鼓風機修正系數、所述當前車內溫度以及所述初始模式電機混風比例計算目標模式電機混風比例。
21、在一實施例中,所述根據所述需求檔位、所述當前設定溫度、所述目標內外循環混風比例、所述鼓風機修正系數、所述當前車內溫度以及所述初始模式電機混風比例計算目標模式電機混風比例的步驟包括:
22、獲取步進電機的驅動引腳數以及預設時間周期;
23、根據所述初始模式電機混風比例得到第一內外循環混風比例、第二內外循環混風比例、第三內外循環混風比例,所述第二內外循環混風比例大于所述第一內外循環混風比例且小于所述第三內外循環混風比例;
24、根據所述當前車內溫度和所述當前設定溫度得到溫差;
25、根據所述第一內外循環混風比例、所述第二內外循環混風比例、所述溫差、所述預設時間周期、所述需求檔位、所述目標內外循環混風比例、所述鼓風機修正系數、所述第三內外循環混風比例以及所述驅動引腳數,計算目標模式電機混風比例。
26、在一實施例中,所述根據所述環境溫控參數集計算空氣加熱器的需求檔位的步驟包括:
27、獲取需求檔位的修正偏移量;
28、根據所述環境溫控參數集得到當前環境溫度、當前設定溫度、當前車內溫度、當前光照強度以及當前車速;
29、根據所述修正偏移量、所述當前環境溫度、所述當前設定溫度、所述當前車內溫度、所述當前光照強度以及所述當前車速計算溫控需求值;
30、根據所述溫控需求值得到需求檔位。
31、在一實施例中,所述根據所述溫控需求值得到需求檔位的步驟包括:
32、獲取預設溫控需求值范圍;
33、根據所述溫控需求值和預設溫控需求值范圍確定目標溫控需求值范圍;
34、根據所述目標溫控需求值范圍在溫控需求值范圍-需求檔位映射表中查詢需求檔位。
35、此外,為實現上述目的,本技術還提出一種車輛空調出風溫度控制裝置,所述車輛空調出風溫度控制裝置包括:獲取模塊,用于獲取環境溫控參數集;
36、計算模塊,用于根據所述環境溫控參數集計算空氣加熱器的需求檔位;
37、得到模塊,用于根據所述需求檔位和所述環境溫控參數集得到目標內外循環混風比例和鼓風機修正系數;
38、所述計算模塊,還用于根據所述需求檔位、所述環境溫控參數集、所述目標內外循環混風比例以及所述鼓風機修正系數計算目標模式電機混風比例;
39、控制模塊,用于根據所述目標內外循環混風比例、所述鼓風機修正系數以及所述目標模式電機混風比例控制車輛乘員艙的空調出風溫度。
40、此外,為實現上述目的,本技術還提出一種車輛空調出風溫度控制設備,所述設備包括:存儲器、處理器及存儲在所述存儲器上并可在所述處理器上運行的計算機程序,所述計算機程序配置為實現如上文所述的車輛空調出風溫度控制方法的步驟。
41、此外,為實現上述目的,本技術還提出一種存儲介質,所述存儲介質為計算機可讀存儲介質,所述存儲介質上存儲有計算機程序,所述計算機程序被處理器執行時實現如上文所述的車輛空調出風溫度控制方法的步驟。
42、此外,為實現上述目的,本技術還提供一種計算機程序產品,所述計算機程序產品包括計算機程序,所述計算機程序被處理器執行時實現如上文所述的車輛空調出風溫度控制方法的步驟。
43、本技術提出的一個或多個技術方案,至少具有以下技術效果:
44、通過引入環境溫控參數集,包括車內外溫度、光照強度、車速等多維動態環境數據,結合空氣加熱器的需求檔位動態計算內外循環混風比例、鼓風機修正系數以及模式電機混風比例,形成了一套協同控制策略。該策略根據環境參數實時調整各控制器的運行狀態,解決了現有技術中因固定映射表或單一參數調節方法導致的動態適應性不足問題。與現有技術相比,該技術手段能夠實現對車輛空調出風溫度的精準控制,提升了溫控響應的精確性和系統運行的能源效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