專利名稱:自行車腳蹬輪的制作方法
技術領域:
本發明屬于自行車技術領域,特別涉及一種用于自行車的腳蹬輪。
二. 技術背景
現有的自行車腳蹬輪是采用鏈條傳動的鏈輪式腳蹬輪,以鏈條傳動的形式 帶動自行車車輪轉動,它的缺陷是鏈輪及鏈條易韁繞人們的褲腿,甚至傷及腳 部,此外它還存在結構復雜、造價高,使用和維護不便等不足。
三.
發明內容
本發明的目的是針對現有技術存在的上述不足,而研制一種新型的自行車 腳蹬輪,它不用鏈條、鏈輪傳動,因而它有效克服現有自行車腳蹬輪的不足, 它具有結構簡單,造價低,使用安全,使用和維護方便等優點。
技術方案是這種自行車腳蹬輪由動力輪、腳蹬、固定部件三部分組成, 動力輪、腳蹬被固裝在固定部件上。使用時該自行車腳蹬輪被安裝在自行車的 車架上,騎行中,該自行車腳蹬輪的動力輪緊挨自行車的后車輪,人們用腳蹬 蹬動動力輪旋轉,動力輪靠摩擦力帶動自行車后車輪旋轉,從而使自行車向前 移動。在推動自行車向前移動時,由于人們在騎行這種自行車時,都習慣于向 前用力蹬腳蹬,此時它會帶動自行車車輪向后轉,即倒車,這樣不方便人們的 騎行,為了改變這一狀況,可在動力輪內設置轉向裝置,轉向裝置由主動輪和 從動輪兩部件組成,腳蹬與主動輪固為一體。為了能調整自行車的騎行速度, 還可在動力輪內設有變速裝置。
采用本發明的自行車腳蹬輪,它沒有鏈條、鏈輪傳動,因而它有效克服現 有自行車腳蹬輪的不足,它具有結構簡單,造價低,使用安全,使用和維護方
便等優點,為人們提供了一件新穎別致的新型自行車腳蹬輪。
四.
-
圖1為本發明自行車腳蹬輪的主視結構示意圖。
圖2為動力輪內設有轉向裝置的結構示意圖。
圖3為動力輪內帶有轉向裝置和變速裝置的內部結構示意圖。
圖l、圖2、圖3中l.動力輪;2.腳蹬;3.固定部件;4.主動輪,使用中 它由腳蹬蹬動轉動,再帶動從動輪5轉動,使自行車的轉動方向變過來;5.外
從動輪,它是帶動主動輪l或自行車車輪轉動的部件;6.腳蹬臂,它與腳蹬板7
共同構成腳蹬;7.腳蹬板;8.從動輪軸承;9.拉力彈簧;10.循環定位器;11腳 蹬軸,它與主動輪18固為一體(見圖3); 12.腳蹬軸軸承;13.壓縮彈簧;14. 密封固定板;15.彈性變速輪臺;16.拉伸彈簧;17.從動輪軸承;l&主動輪(見 圖3); 19.變速固位銷;20.從動輪;21.從動輪軸;22離合器。下面結合實施 例再加以詳細敘述。
五.
具體實施例方式
圖l、圖2、圖3可作為本發明的實施例結構示意圖。圖l中動力輪l、腳
蹬2、固定部件3共同構成本發明的自行車腳蹬輪,動力輪l、腳蹬2被固裝在 固定部件3上。圖2中主動輪4和從動輪18和外從動輪5組成轉向裝置,使用 中主動輪4由腳蹬蹬動轉動,再帶動從動輪18和外從動輪5轉動,外從動輪5 再帶動動力輪l或自行車后車輪轉動即可。圖3中,腳蹬由腳蹬臂6和腳蹬板7 組成,它是人們用腳施力的部件,外從動輪5的外部為凹形凸起,以便于自行 車后車輪大面積緊密接觸。主動輪18與腳蹬軸11和腳蹬臂6、腳蹬板7固為一 體,從動輪20固裝在從動輪軸21上,主動輪18和從動輪20構成具有轉向功
能的轉向裝置。壓縮彈簧13、彈性變速輪臺15、拉伸彈簧16和變速固位銷19 四部分組成變速裝置,使用中,用腳擠壓密封固定板14,則變速固位銷19下推 主動輪18下移,則主動輪18卡入到彈性變速輪臺15的另一個高速臺上,此時 的從動輪軸21及從動輪20轉速增快,反之則減慢,從而起到變速的作用。循 環定位器10是對密封固定板14起定位作用。從動輪軸軸承8是固定從動輪軸 21的,腳蹬軸軸承12是固定腳蹬軸11的部件,它被固裝在密封固定板14上。 使用時,人們用腳蹬蹬動腳蹬板7及腳蹬臂6時,腳蹬軸11和主動輪18轉動, 并帶動從動輪18和外從動輪5轉動,外從動輪5則靠摩擦力帶動自行車后車輪 移動。離合器22是自行車腳蹬輪的離合部件。
權利要求
1. 一種自行車腳蹬輪,其特征是它由動力輪、腳蹬、固定部件三部分組成,動力輪、腳蹬被固裝在固定部件上。
2. 根據權利要求1所述的腳蹬輪,其特征是在動力輪上設有轉向裝置,轉 向裝置由主動輪和從動輪兩部件組成,腳蹬與主動輪固為一體。
3. 根據權利要求1所述的腳蹬輪,其特征是在動力輪內還設有變速裝置。
全文摘要
本發明屬于自行車技術領域,特別涉及一種用于自行車的腳蹬輪。此腳蹬輪由動力輪、腳蹬、固定部件三部分組成,動力輪、腳蹬被固裝在固定部件上。此外還可在動力輪上設有轉向裝置和變速裝置。采用本發明的自行車腳蹬輪,它沒有鏈條、鏈輪傳動,因而它有效克服現有自行車腳蹬輪的不足,它具有結構簡單,造價低,使用安全,不韁繞人們褲腿,使用和維護方便等優點,為人們提供了一件新穎別致的新型自行車腳蹬輪。
文檔編號B62M23/00GK101386332SQ200810169300
公開日2009年3月18日 申請日期2008年10月8日 優先權日2008年10月8日
發明者陶延安, 陶財德 申請人:陶財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