麻豆精品无码国产在线播放,国产亚洲精品成人AA片新蒲金,国模无码大尺度一区二区三区,神马免费午夜福利剧场

后靠前蹬坐椅式后位自行車的制作方法

文檔序號:4050202閱讀:476來源:國知局
專利名稱:后靠前蹬坐椅式后位自行車的制作方法
技術領域
本實用新型涉及一種自行車,采取新的配置結構,使騎者以新的騎踏方式來騎行。
常規的自行車其騎踏方式是前傾下踏式。騎久易得鞍座病、自行車病,即掌心紅腫,小腿腫脹腰背僵化,陰部肛門生殖器受座墊磨壓、易引發病痛、汗漬難受、重心高雙足不能隨時著地、一碰就翻。上下車繁,需握把技巧難掌握,交通事故多,尤其不適應廣大中老年及體質欠佳者騎行。
本實用新型的目的就是為了克服上述缺點,為人們提供一種安全舒適易掌握,無需上下車技巧重心低,雙足能挨地,掌心小腿不腫脹,陰部肛門等部位不受磨壓之苦,省力而持久的自行車。
本實用新型的目的通過下述設計和結構而達到的。結合附圖來進行敘述,各圖名稱編號統一。另部件名稱及編號如下1、車把 2、壓塊 3、后套管 4、后框架連桿 5、孔槽導軌 6、上大梁 7、下大梁 8、中踏輪 9、前框架 10、后框架 11、前車軸 12、彈簧管柱 13、下支承調節板 14、貨斗 15、握把 16、坐位 17、靠背 18、坐椅立框架 19、槽孔導板 20、套簧柱 21、套柱壓簧管 22、槽孔導板 23、槽孔導軌 24、前踏輪 25、支撐管柱 26、前坐位 27、槽孔導板 28、右飛輪 29、抱彀剎閘 30、后車叉 31、后輪 32、前輪 33、左飛輪 34、上支承調節板 35、上框架 36、支撐桿 37、貨架 38、前車叉 39、靠背臂 40、彎勾 41、半月槽孔軌板 42、螺栓。
h1踏輪軸離地面之高度,h2坐實時坐墊離地面之高度,θ1是大腿與水平線(在上)所交之角,θ2是大腿與水平線(在下)所交之角,θ3是腰背后仰之角。
下面進行說明


圖1是人體騎踏狀態及主要部件位置結構示意圖。主要在設計上說明本型車之騎踏狀態及結構,有四個特征(1)用坐椅16作坐位,可前后平移,靠背17可調后仰角度θ3,使背后靠腰背舒適不僵化,對靠背上身體重有分壓減輕坐位16之體重壓強,靠背又可助蹬,坐位在踏輪8之后位,即坐位后移,并下降高度使重心變低,h2為55cm-66cm不超過70cm為宜,雙足可挨地為原則,不易傾翻,可隨時停車無需上下車之繁,握把15易掌握無需技巧,交通事故必降。
(2)踏輪與坐位之特征踏輪離地面高度h1約在26-35cm為宜,h1和h2固定后,使騎者雙腿能斜向前舒展伸蹬為原則,θ2<45°及θ1<30°,任何一腿在蹬踏一周會形成θ1及θ2成斜狀伸蹬使腿部血液循環改善,不再下沖,形成θ1角時膝蓋高出水平線,使血液順流小腿不腫脹。θ1角之另一作用是大腿向上抬高一次,加上腰背后仰形成θ3角,使生殖器肛門部位也相應上抬,不緊壓坐墊,不再受后壓之苦,空氣流通不汗漬。所以h1h2相對高度在大腿舒展蹬踏時決定θ1θ2之大小,而θ1θ2θ3角決定人體陰部、腿部和腰背之舒適狀態。坐位可前后平移以調整腿的伸蹬達最舒展位置,以適應不同身高之蹬踏。θ3是通過靠背臂39來調整>90°小于135°為宜,θ1θ2θ3h1h2決定一個人體蹬踏最佳狀態的范圍。因為θ1等于零則膝蓋不會高出水平線。θ3<90則腰背無靠變成前傾。θ2>45°則陰部必受壓擠;θ3太大變成人體平躺,則頸部必受損,視界不好!(3)車把1之特征與常規車相反,車把(方向把)在后輪31之后車叉30之上,后輪變方向輪。車把為圈掎臂式,中部壓在壓塊2之槽內,緊固后可轉動。車把臂圍在腰部(坐位)兩側,握把在胸前腰側,正好使騎者垂肩自然曲肘握把,掌心不受壓不用伸抬兩臂之力,雙掌握把水平橫向弧狀擺動便擺動后輪方向,故稱后位自行車。
(4)踏輪和前輪32之特征常規車是踏輪驅動后輪,本型卻反之,踏輪驅動前輪。圖上可示踏輪以鏈條套接前車軸上之飛輪,從而驅動前輪32,當然如果是三輪自行車則驅動前車軸帶動前輪。
綜上所述本實用新型的自行車具有四個特征,其中θ1θ2θ3h1h2五個要素,使騎者呈最佳狀態,而達到上述之目的。能體現上述性能的自行車結構就是后靠前蹬坐椅式低重心后位前驅動的結構。本實用新型的設計結構原理可應用在各種不同品種的自行車上成為一個系列,下面略舉幾個實施例來說明原理之應用。仍按各圖分述。
圖2是單人踏二輪自行車的斜視簡圖。是第一個實施例。也是
圖1的具體化。
圈椅臂式車把1被壓在壓塊2中的一個槽內,緊固后車把可在槽內轉動,使車把臂握把15上下變動位置。車把臂是成半圓弧狀圍在坐椅兩側,正好使騎者垂肩自然曲肘握把,壓塊有二個槽可選用以調前后位移,壓塊2也可調個頭安裝,使車把前后平移。大梁框架是由后套管3連桿4后框架10及二側之槽孔導軌板5上大梁6下大梁7中軸8前車叉38和貨架37支撐柱36組成大梁骨框架。中軸踏輪8以鏈條驅動前車軸左側之左飛輪33從而驅動前輪;配上坐椅框架18坐位16后輪31后車叉30所組成。坐椅框架下的孔導板19是靠合在后框架10上的孔槽導軌5之上,在槽孔內前后平移而調節,以螺栓緊固之。
圖3是坐椅框架的分解結合簡圖。
(3a)是孔槽導板22焊在套柱壓簧管21上,將套簧柱20(3b)套入,再整體接裝在立框架18之中(3c)其下有槽孔導板19。形成左立架(3d)為一側的框架。坐墊16下有槽孔導軌23左右二個。垮接在孔導板22之上,靠合后可前后在槽孔內平移調節固定。19是用來垮接在大梁后框架10兩側的孔槽導軌5之上的。
圖4是坐椅靠背調角度的結構原理簡圖。
靠背17兩側靠背臂39的下端是彎勾40中部接半月槽軌41、見4(1) 4(2)。彎套位坐住的孔槽導軌23上的螺栓頭42,而半月槽孔套入另一栓頭42并可沿軌槽內移動使靠背臂擺動成角度,以螺栓緊固也可反向安裝,如圖4之(3)(4)。以彎為園心半月槽為同心園之園周,徑為二個螺栓頭的間距。事實上靠背可調角度及能調前后平移的坐椅結構很多,皆可采用。
圖5是第二個實施例,雙人踏二輪自行車的正側視簡圖。
可調的坐椅安放在框架上,通過孔槽導軌的靠合5和19可作前后平移。再配上二套傳動裝置即成。本圖是在貨架37即前框架9上有孔槽導板27與坐墊下槽孔導軌23靠合,即成第二坐位。通過支撐管柱25連接一個前踏輪24再以前車叉36固定在前車軸上,在右側加一付右飛輪28,以鏈條套接前踏輪24和右飛輪28組成前騎者之驅動裝置。
圖6是單人踏小三輪自行車的大梁骨框架結構示意圖。
本圖說明前框架9變形成四邊形,二側上有上支承調節板34,上有槽孔是用來靠壓在下支承調節板13的,四端有四組彈簧管柱12,承托貨斗14,框架9連接上下大梁6和7。
圖7是第三個實施例單人踏小三輪自行車的外形斜視圖。前框架9上的支承調節板靠合在下支承調板13上,并一起安裝在前車軸11上的軸承套上。四個彈簧管柱12承托貨斗14。中軸踏輪驅動前車軸上之飛輪。
圖8是雙人踏小三輪車框架和雙驅動裝置上視簡圖。
比圖7只是前框架9變形。左側安裝另一付前踏輪24套左飛輪33中踏輪8套接右飛輪28抱彀剎閘29。踏輪都驅動前車軸。圈椅臂基本上成園形。在前框架四端有彈簧管柱12承接上框架35的,見下圖。
圖9是雙人踏小三輪的上下框架大梁骨架圖。
四個彈簧管柱承托一個上框架35,在其左側有兩條孔槽導軌27是承接坐椅的。其右側可安裝貨斗14,見下圖。
圖10是雙人踏小三輪自行車斜視外形簡圖。是第四個實施例。
前坐位26下的槽孔導軌23與上框架上的孔導板27靠合,也可前后平移調節以固定。圖上二個坐位與二個踏輪組成雙人踏,可共輪踏。在右側上框架上安裝一適當的容器貨斗。上下大梁連接下框架即前框架9。
綜上所述的四個實施例為一個系列。都具前述四個特征。隨不同的輪數和坐位,再配上不同形狀的框架及部件而組成單人雙人二輪三輪系列自行車。
本實用新型的自行車采用常規管材另部件,只加工非標準件如框架坐椅孔槽導軌板車把壓塊,配上20時車輪及標準部件組裝而成。無技術難度,制作易維修普遍,是一種安全舒適省力持久的新穎自行車系列。
權利要求1.一種后靠前蹬坐椅式后位自行車,其特征是能使騎者呈背向后靠雙腿向前斜向蹬踏曲肘握把的騎踏方式,其結構為坐椅式后位結構;用可調角度及前后平移的坐椅為坐位,下降高度及后移;車把是可調上下前后的圈椅臂式車把,安裝在后輪車叉上,后輪為方向輪;踏輪驅動前輪。
2.根據權利要求1所述的自行車,其特征是坐椅的前后平移是通過坐墊下的及框架上的孔槽導軌板,互相靠合后在槽孔內前后調節以螺栓固定。
3.根據權利要求1所述的自行車,其特征是靠背的角度調節是用靠背臂柱下端的彎勾和中部接連的半月槽結構;彎勾勾住一栓頭,另一栓頭套入孔槽,可沿半月槽內滑動,以螺栓固定;半月槽板的弧形槽是以彎勾為圓心的圓周,半徑是二個螺栓頭之間距。
4.根據權利要求1所述的自行車,其特征是車把被壓在后車叉上部壓塊的槽內,再向上向前彎成圈椅臂式車把,兩車把臂成兩個半圓弧狀,圍在坐椅兩側,臂端為握把,通過壓塊之槽可將壓塊正反安裝,可調車把之上下前后。
5.根據權利要求1所述的自行車,其特征是坐椅在踏輪的后位,下降高度,在坐實后離地面的高度為55-66cm不宜超過70cm,踏輪離地面高為26-35cm,二者高度決定蹬踏狀態之舒展程度;腿部蹬踏一周,在舒展伸腿向下時與坐墊之水平線交角<45°,在屈腿時膝蓋要高出坐墊之水平線為準。
6.根據權利要求1所述的自行車,其特征是后輪作為方向輪,擺動方向的車把安裝在后輪的后車叉上,大梁框架與后車叉上的后套管相連,方向輪在騎者后位,呈后位結構。
7.根據權利要求1所述的自行車,其特征是踏輪作為驅動輪,通過鏈條驅動前車軸上之固定了的飛輪帶動前輪,呈后位驅動。
專利摘要一種自行車系列其特征是坐椅式后位結構。騎時背后靠腿斜向前踏,垂肩曲肘握把。坐椅后移下降高度可調前后角度。圈椅臂式車把可調并安裝在后輪車叉上,后輪為方向輪。坐椅高度為55—66cm,踏輪高為26—35cm,踏一周大腿與水平線依次形成交角<45°及膝蓋高出水平線。踏輪驅動前輪車軸。騎者陰部不受磨壓,掌心不受壓,腿不腫脹,腰背舒適,重心低安全,握把易。用常規管材零部件加工組裝,制作維修易。
文檔編號B62J1/00GK2192529SQ94203870
公開日1995年3月22日 申請日期1994年2月24日 優先權日1994年2月24日
發明者沈永豪 申請人:沈永豪
網友詢問留言 已有0條留言
  • 還沒有人留言評論。精彩留言會獲得點贊!
1
主站蜘蛛池模板: 齐河县| 恭城| 青河县| 阿拉善盟| 全州县| 轮台县| 安陆市| 连平县| 新乐市| 叙永县| 万荣县| 房山区| 武隆县| 瑞安市| 松桃| 铜梁县| 奉化市| 伊川县| 石景山区| 成都市| 嵩明县| 北宁市| 疏附县| 四平市| 广德县| 峨眉山市| 荥经县| 朝阳区| 漳平市| 石屏县| 女性| 福安市| 安溪县| 新郑市| 西吉县| 新巴尔虎左旗| 新化县| 宁蒗| 临夏县| 花莲县| 肥乡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