專利名稱:一種節能電動車的制作方法
技術領域:
本實用新型涉及一種電動車,尤其涉及一種利用太陽能來供電的節能自行車。
技術背景電動車簡而言之就是以電力為驅動。以電力為能源的車子。電動車分類電動車按 類型分可分為電動自行車,電動摩托車,電動汽車,電動三輪車,燃油助力兩用電動車。電動車所使用到的能源為電池,電池的種類以及性能電動車電池(鉛酸電池)包 括1.鉛酸電池(含鉛酸膠體電池),成本便宜,性能穩定,目前市場上的電動車都采用此種 電池2.鋰離子電池(常稱之為鋰電池),成本昂貴,性能不穩定,容易出現爆炸,安全系數 低。目前正在研制使用的磷酸鐵鋰動力電池解決了安全的問題。現在正在進一部完 善。其種類有鋰離子電池、一次電池用完即丟,無法重復使用者,如碳鋅電池、堿性電 池、水銀電池、鋰電池;二次電池可充電重復使用者,如鎳鎘充電電池、鎳氫充電電池、鋰 充電電池、鉛酸電池、太陽能電池。依用途區分;工業用例工廠使用于產品內建者,屬特定 外型或多粒組成,如電動工具、通訊用電池等;消費性使用例一般消費者使用,可于市面 購置更換者,使用量最多的為圓柱形凸頭電池。電池是一種化學物質,因而也是有一定服務壽命的,諸如干電池(包括普通的堿 性電池)等一次電池是不能充電的,服務壽命當然只有一次。對于充電電池,一般我們以充 電次數來衡量其服務壽命的長短。鎳鎘電池的循環使用壽命在300 700次左右,鎳氫電 池的可充電次數一般為400 1000次,鋰離子電池為500 800次。充電電池的服務壽命 不僅受制作電池采用的原料、制作工藝等因素的影響,還與電池的充放電方法及實際使用 情況有密切關系。例如,某人于1985年開始使用的6節HITACHK日立)鎳鎘電池,一直到 現在還在繼續使用,只是電池容量有些降低了
實用新型內容
本實用新型的目的是用來彌補現有技術的不足,而提供一種利用太陽能作為供電 電池的電動車。為了實現上述目的,本實用新型的技術方案如下一種節能電動車,該電動車包括前輪、后輪、腳踏板、把手、后視鏡以及座墊,其還 包括一太陽能電池板。所述太陽能電池板設置在后輪支架或者前輪支架上。本實用新型可以有效地節約能源,減少環境污染,節約開支,特別是當今能源緊張 的情況下,一方面可減緩工薪基層的費用支出,無環境污染,無噪音;另一方面大大的延長 了電池的使用壽命,適合遠行,提高了電動車的使用效率。
3
以下結合附圖和具體實施方式
來進一步說明本實用新型。圖1為本實用新型結構圖圖2為本實用新型中太陽能電池板示意圖
具體實施方式
為了使本實用新型實現的技術手段、創作特征、達成目的與功效易于明白了解,下 面結合具體圖示,進一步闡述本實用新型。參考圖1和圖2所示一種節能電動車,該電動車100包括前輪101、后輪102、腳 踏板103、把手104、后視鏡105以及座墊106,其還包括一太陽能電池板200,前輪101和后 輪102之間通過腳踏板103連接,并且在電動車100的行駛過程中可以將雙腳放置與腳踏 板103上,在把手104的一側設置用于觀察電動車100車后情況的后視鏡105,通過后視鏡 105可以觀察后方的車輛行駛狀況。在本實施例中,太陽能電池板200設置在后輪102的支架上,通過太陽能電池板 200吸收的太陽能將其轉化為電能,從而帶動電動車100的運行。太陽能電池板200還可以 安裝在前輪101的前支架上。本實用新型可以有效地節約能源,減少環境污染,節約開支,特別是當今能源緊張 的情況下,一方面可減緩工薪基層的費用支出,無環境污染,無噪音;另一方面大大的延長 了電池的使用壽命,適合遠行,提高了電動車的使用效率。以上顯示和描述了本實用新型的基本原理、主要特征和本實用新型的優點。本行 業的技術人員應該了解,本實用新型不受上述實施例的限制,上述實施例和說明書中描述 的只是說明本實用新型的原理,在不脫離本實用新型精神和范圍的前提下,本實用新型還 會有各種變化和改進,這些變化和改進都落入要求保護的本實用新型范圍內。本實用新型 要求保護范圍由所附的權利要求書及其等效物界定。
權利要求一種節能電動車,該電動車包括前輪、后輪、腳踏板、把手、后視鏡以及座墊,其特征在于,其還包括一太陽能電池板。
2.如權利要求1所述的一種節能電動車,其特征在于,所述太陽能電池板設置在后輪 支架或者前輪支架上。
專利摘要本實用新型公開了一種節能電動車,該電動車包括前輪、后輪、腳踏板、把手、后視鏡以及座墊,其還包括一太陽能電池板。所述太陽能電池板設置在后輪支架或者前輪支架上。本實用新型可以有效地節約能源,減少環境污染,節約開支,特別是當今能源緊張的情況下,一方面可減緩工薪基層的費用支出,無環境污染,無噪音;另一方面大大的延長了電池的使用壽命,適合遠行,提高了電動車的使用效率。
文檔編號B62M6/40GK201737125SQ20102024440
公開日2011年2月9日 申請日期2010年6月30日 優先權日2010年6月30日
發明者楊琦, 趙子月 申請人:上海市閔行區紀王學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