專利名稱:電動車輛的制作方法
技術領域:
本發明涉及具備所謂的可動擋泥板的電動車輛。
背景技術:
當車輛行駛時,前輪及后輪會濺起泥水。為了防止泥水向上方飛散,而在前輪安裝前擋泥板,在后輪安裝后擋泥板(例如,參照專利文獻1(圖1))。如專利文獻I的圖1所示,在機動二輪車中,前輪(I)(背景技術中帶括弧的數字表示專利文獻I中記載的符號。以下相同)的上表面由沒有符號的前擋泥板覆蓋,后輪(7)的上表面由后擋泥板(15)覆蓋。近年來,不產生廢氣的電動車輛引起注目。在電動車輛中,也需要覆蓋前輪的前擋泥板和覆蓋后輪的后擋泥板。另一方面,電動車輛將燃料箱置換為蓄電池,將發動機置換為輪轂電機,不需要排氣管,因此容易實現緊湊化。而且,不需要燃料,且采用密閉式蓄電池,由此,能夠將細長的車輛立起保管。通過立起而能夠大幅減少保管場所的地面面積。在所謂停車場或二輪車存車處,能夠緊密地保管電動車輛(停車、存車)。當立起車輛時,會擔心前輪及后輪。S卩,由于前輪及后輪被泥污染,因此可能會將污垢轉移給通過附近的行人。作為對策,覆蓋車身罩(覆蓋車身整體的布制罩或樹脂纖維制罩)是有效的。然而,當將車身罩載放于車上時,車載空間減少,在電動二輪車的情況下,會對雨具、工具、物品的收納 造成影響。希望有一種不使用將車身整體覆蓋的布制車身罩就能夠將前輪和后輪覆蓋的技術。在先技術文獻專利文獻專利文獻I日本專利第4113695號公報
發明內容
本發明課題在于提供一種即使將車輛立起也能夠覆蓋前輪和后輪的技術。本發明第一方面涉及一種電動車輛,將由車載蓄電池供電的電動機作為驅動源來進行行駛,其特征在于,在從車身延伸的前部支承構件上將前輪支承為能夠旋轉,在從車身延伸的后部支承構件上將后輪支承為能夠旋轉,在所述前輪上具備前擋泥板,且在所述后輪上具備后擋泥板,所述前擋泥板和所述后擋泥板中的至少一方能夠以車軸為中心進行轉動地安裝于所述前部支承構件或所述后部支承構件。在本發明的第二方面中,其特征在于,前擋泥板和后擋泥板中的至少一方經由摩擦機構而安裝于前部支承構件或后部支承構件。
在本發明的第三方面中,其特征在于,前擋泥板和后擋泥板中的至少一方經由插鎖球頭柱機構而安裝于前部支承構件或后部支承構件。在本發明的第四方面中,其特征在于,在車身的后部具備滾子,在非使用時,通過滾子能夠將電動車輛向任意的場所移動。在本發明的第五方面中,其特征在于,在車身的前部具備能夠拉出的把手,在滾子的使用時通過拉拽把手,能夠將電動車輛向任意的場所移動。在本發明的第六方面中,其特征在于,在車身的前部具備滾子,在非使用時,通過滾子能夠將電動車輛向任意的場所移動。在本發明的第七方面中,其特征在于,在車身的后部具備能夠拉出的把手,在滾子的使用時通過拉拽把手,能夠將電動車輛向任意的場所移動。 在本發明的第八方面中,其特征在于,具備使轉向輪不能轉向的轉向鎖定機構。在本發明的第九方面中,其特征在于,作為轉向鎖定機構的構成要素之一的由人手操作的鎖定桿設置在車把所具備的制動桿的附近。發明效果在本發明第一方面中,前擋泥板和后擋泥板中的至少一方能夠以車軸為中心進行轉動地安裝于前部支承構件或后部支承構件。在行駛中,在將前輪的上部覆蓋的位置配置前擋泥板,在將后輪的上部覆蓋的位置配置后擋泥板。在非行駛時,在使車輛立起時,使前擋泥板或后擋泥板向行人側移動,來覆蓋前輪或后輪。即便不使用覆蓋車身整體的車身罩,通過前擋泥板或后擋泥板也能夠覆蓋前輪或后輪。根據本發明,不會發生將車身罩載放于車上時產生的收納空間的減少。在本發明第二方面中,前擋泥板和后擋泥板中的至少一方經由摩擦機構而安裝于前部支承構件或后部支承構件。利用摩擦機構的摩擦力能夠將前擋泥板或后擋泥板保持于前部支承構件或后部支承構件。在本發明第三方面中,前擋泥板和后擋泥板中的至少一方經由插鎖球頭柱機構而安裝于前部支承構件或后部支承構件。利用插鎖球頭柱機構的插鎖作用能夠將前擋泥板或后擋泥板保持于前部支承構件或后部支承構件。在本發明第四方面中,在車身的后部具備滾子。通過滾子,能夠容易將作為重量物的車輛向任意的場所移動。在保管時,能夠通過滾子和后輪使車輛自行豎立。由于自行豎立姿態為縱長,因此可以減小保管時的地面面積。在本發明第五方面中,在車身的前部具備能夠拉出的把手。在滾子的使用時通過拉拽把手,能夠將電動車輛向任意的場所移動。移動作業變得更加容易。在本發明第六方面中,在車身的前部具備滾子。通過滾子,能夠容易將作為重量物的車輛向任意的場所移動。在保管時,能夠通過滾子和后輪使車輛自行豎立。由于自行豎立姿態為縱長,因此可以減小保管時的地面面積。在本發明第七方面中,在車身的后部具備能夠拉出的把手。在滾子的使用時通 過拉拽把手,能夠將電動車輛向任意的場所移動。移動作業變得更加容易。在本發明第八方面中,具備使轉向輪不能轉向的轉向鎖定機構。通過轉向鎖定機構能夠使轉向輪不能轉向。在移動時,轉向輪不會搖晃,因此移動作業變得容易。在本發明第九方面中,鎖定桿設置在制動桿的附近。由于在駕駛員容易操作的位置設置鎖定桿,因此轉向鎖定及鎖定解除的操作變得容易。
圖1是本發明涉及的電動車輛的立體圖。圖2是本發明涉及的電動車輛中的車身的主要部分的分解立體圖。圖3是從后方觀察到的電動車輛的立體圖。圖4是車載蓄電池周邊的結構框圖。圖5是表示圖4的變更例的圖。圖6是轉向柱(handle post)的分解立體圖。圖7是表示手把的安裝結構的圖。圖8是圖7的8-8線剖視圖。圖9是圖8的作用 圖。圖10是轉向柱鎖定機構的剖視圖。圖11是轉向柱鎖定機構的作用圖。圖12是說明轉向鎖定機構的結構的圖。圖13是圖12的作用圖。圖14是說明折疊轉向柱的順序的圖。圖15是表示折疊后的轉向柱的圖。圖16是從車身將車輪分離的分解圖。圖17是具備摩擦機構的前輪的剖視圖。圖18是說明使車輛立起的順序的圖。圖19是表示圖18的變更例的圖。圖20是具備插鎖球頭柱機構的前輪的剖視圖。圖21是表示圖12的變更例的圖。圖22是圖21的主要部分俯視圖。圖23是圖22的作用圖。符號說明10…電動車輛11…車身12…前輪13…后輪20…電動機21L...制動桿(左制動桿)50…車載蓄電池
59…滾子90…操作鎖定機構91…鎖定桿94…前輪支承構件95…車軸(前車軸)96…前擋泥板97…后輪支承構件98…車軸(后車軸)99…后擋泥板103…摩擦機構108…把手110…插鎖球頭柱(click ball)機構
具體實施例方式以下,基于附圖,對本發明的實施方式進行說明。需要說明的是,附圖為沿著符號的方向觀察的圖。前后、左右以駕駛員為基準。實施例
本發明的特征結構通過圖16 圖20進行說明。在此之前,通過圖1 圖19說明能夠更優選地適用本發明的特征結構的車身結構。如圖1所示,電動車輛10是一種電動二輪車,在箱形的車身11上具備前輪12和后輪13,在車身11的前表面具備前照燈14、左前方向指示燈15L(L是表示左的附加標記。以下相同)及右前方向指示燈15R(R是表示右的附加標記。以下相同),在車身11的上表面前部具備轉向柱16L、16R,在車身11的上表面后部具備座位17,在車身11的側面具備可起倒式踏板18L、18R,該電動車輛10由內置于后輪13的電動機20驅動。為了方便起見,將左踏板18L描繪出立起狀態(非使用狀態、收納狀態)而將右踏板18R描繪出放倒狀態(使用狀態)。駕駛員就坐于座位17上,將腳載放于踏板18L、18R,握住左轉向柱16L上部的手把19L并握住右轉向柱16R上部的手把19R,通過轉動右手把19R,而能夠開始行駛。在行駛中,通過左右的制動桿21L、21R進行制動,利用左右的后視鏡22L、22R能夠視覺辨認后方。在手把19L、19R的車寬外側設有車寬燈23L、23R,從而使外部能視覺辨認車寬。圖2是車身11的主要部分的分解立體圖,車身11以配置在車寬方向中央的中央框架25、沿著該中央框架25的左側面的左側框架26、沿著中央框架25的右側面的右側框架27作為主要要素。中央框架25包括構成蓄電池收納部28的前壁部31、底部32、后壁部33、及在該后壁部33的車輛后方連續設置的物品收納部34。在該物品收納部34的后部經由鉸鏈35能夠安裝可開閉的座位17。座位17在底面(下表面)具有將平板形終端36收納成插拔自如的凹槽部37。在凹槽部37的一端具備端子部38,能夠將平板形終端36與車身側電連接。該平板形終端36在行駛時可兼作為車載計算機(詳細情況后述)。在非行駛時,如圖示那樣通過將座位17打開、立起,而像電視接收機那樣能夠享受影像或游戲的樂趣。并且作為個人電腦(個人計算機)而能夠利用作為網絡信息獲取工具。在蓄電池收納部28中,在底部32設有多個腿收納凹部39,這些腿收納凹部39由連通槽41連結。在由這些腿收納凹部39包圍的區域配置有車身側供電端子42。在后壁部33設有縱長的凹狀引導部43。在前壁部31也設有凹狀引導部,但在圖示的情況下觀察不到。而且,在后壁部33上安裝有卡止機構44。該卡止機構44的操作件45向物品收納部34延伸。該操作件45優選靠近物品收納部34的右端或左端配置。通過該配置,在向物品收納部34存取小物品時,不用擔心操作件45成為干擾。車載蓄電池50是比較單純的六面體,在上表面50a具有把手51,在前表面50b及后面50c具有縱長的凸部52,在左側面50d具有充電部53,在右側面50e具有放電部54、55,在下表面50f具有蓄電池側供電端子56。通過使凸部52向凹狀引導部43嵌合、下降,而能夠將車載蓄電池50順暢地收納于蓄電池收納部28。通過凸部52與凹狀引導部43的嵌合,蓄電池側供電端子56能夠不發生振動地與車身側供電端子42嵌合。同樣地,通過凸部52與凹狀引導部43的嵌合,能夠不發生振動地將車載蓄電池50向上拔出。還可以將凸部52變更為凹部。這種情況下,只要將凹狀引導部43變更為凸狀引導部即可。在左側框架26上的與車載蓄電池50的充電部53對應的位置設有充電側開口部57。在右側框架27上的與車載蓄電池50的放電部54、55對應的位置設有放電側開口部 58,58ο圖3是從后方觀察電動車輛10而得到的立體圖,在車身11的后表面具備滾子59、59,在滾子59、59的下方具備尾燈單元61和車牌照62。而且,在左右的轉向柱16L、16R之間具備便攜式終端63。該便攜式終端63包括:進行車速速度、方向指示顯示、蓄電量、其他的狀態顯示的顯示部64;內置運算電路及存儲器的終端主體65。S卩,電動車輛10沒有固定地具備儀表單元,而利用便攜式終端63來替代儀表單元。如圖4所不,車載蓄電池50在蓄電池殼體66中內置蓄電池主體67,并內置變壓器68、69。一方的變壓器68是將直流變壓成電壓不同的直流的DC/DC轉換器,另一方的變壓器69例如是將直流12V轉換為交流100V的DC/AC逆變器。在非行駛時,從商用電源(AC100V、110V、200V、220V等)經由充電器71向充電部53供給規定的直流電流(例如DC24V)來進行充電。在行駛時,從充電部53經由驅動電路72向電動機20供電而進行行駛。此時,可以利用傳感器來檢測右手把19R的旋轉量,并將其信息向便攜式終端63傳送,按照該便攜式終端63的指令來控制驅動電路72,調節行駛速度。需要說明的是,也可以將右手把19R的旋轉信息直接向驅動電路72傳送。另外,在非行駛時,例如野外露營時,可以將車載蓄電池50作為電源。S卩,能夠使用一方的放電部54而接受AC100V(或ACl 10V)的供給,供電飯鍋或照明使用。
而且,也能夠使用另一方的放電部55而接受DC12V的供給,供個人電腦使用。車載蓄電池50除了能夠在收納于車身的狀態下接受供電之外,在從車身取出的狀態下,即,利用車載蓄電池50單體也能夠接受供電。另外,通過使由假想線表示的供電線a從變壓器68延伸并與便攜式終端63電連接,而向便攜式終端63始終或隨時供電。由此,能夠防止內置于便攜式終端63的內置蓄電池的電余量的減少。圖5是表示圖4的變更例的圖,將圖4中的驅動電路72置換成平板形終端36。除此之外與圖4相同,因此沿用符號而省略詳細的說明。通過使假想線表示的供電線b從變壓器69延伸并與平板形終端36電連接,而向平板形終端36始終或隨時供電。由此,能夠防止內置于平板形終端36的內置蓄電池的電余量的減少。本發明的電動車輛是能將轉向柱和手把折疊的電動二輪車。以下,詳細說明能折
疊的結構。如圖6所示,在-狀的轉向柱16L、16R之間配置有L字狀的便攜式終端支架73。在轉向柱16L、16R的車寬方向外側配置有圓環狀的鏡支承件74L、74R,并向支承件74L、74R插入桿75。桿75的兩端突出,在這兩端安裝有制動桿支承件76L、76R。在該例子中,在左制動桿支承件76L上將手把19L 一體化,在右制動桿支承件76R上安裝兼作為油門手把的手把19R。在從駕駛員觀察下呈F字形狀的鏡撐條77R以能夠向左右擺動的方式通過小螺釘78固定于右側的鏡支承件74R。在鏡撐條77R上以可旋轉的方式安裝后視鏡22R。同樣地,呈F字形狀的鏡撐條77L以能夠向左右擺動的方式通過小螺釘78固定于左側的鏡支承件74L。在鏡撐條77L上以可旋轉的方式安裝后視鏡22L。如圖7所示,制動桿支承件76L的叉部76a與在桿75的端部上形成的舌片75a嵌合,并通過從上向下延伸的帶頭的銷79連結。帶頭的銷79由壓縮彈簧81向下方施力。帶頭的銷79的下部從制動桿支承件76L向下突出。該突出部79a可由左手的拇指等壓起。此夕卜,防旋突起79b從帶頭的銷79突出,該突起79b與制動桿支承件76L側的槽嵌合,因此不用擔心帶頭的銷79繞軸的旋轉。如圖7的8-8線剖視圖即圖8所示,在帶頭的銷79 —體形成有鍵部79c,當手把19L處于桿75的軸上時,通過鍵部79c的固定作用,將手把19L相對于桿75固定。在圖7中,當壓起帶頭的銷79時,鍵部79c上升,而從舌片75a脫離。這樣,如圖9所示,能夠以帶頭的銷79為中心,使手把19L水平旋轉。由此,在需要折疊時,隨時都能夠將手把19L折疊。需要說明的是,在圖7中,帶頭的銷79向下方(朝向路面)突出。在二輪車中,方向指示燈開關和警笛開關朝向駕駛員突出。由于方向指示燈開關和警笛開關水平延伸,帶頭的銷79向下延伸,因此在操作方向指示燈開關和警笛開關時,不用擔心觸碰到帶頭的銷79。接下來,說明轉向柱的折疊順序。如圖6所示,左右的轉向柱16L、16R的下端通過桿83與圓盤狀的撐條82、82連結。轉向柱16L、16R能夠以桿83為旋轉中心而向車輛前后方向擺動。在撐條82設有通常定位孔82a和折疊定位孔82b,通過將鎖定銷84選擇性地插入到所述孔82a或孔82b中,而能夠將轉向柱16L、16R固定在所希望的位置。其結構通過下面的圖進行說明。如圖10所示,在轉向柱16L的下部安裝有能夠露出沒入的鎖定銷84。該鎖定銷84由彈簧85施力而突出。而且,鎖定銷84與鎖定解除桿86連結。通過拉拽鎖定解除桿86,而能夠使鎖定銷84從孔82a或孔82b脫離。當使鎖定解除桿86返回時,在彈簧85的作用下,鎖定銷84與孔82a或孔82b嵌合,從而將轉向柱16L固定于撐條82。S卩,如圖11(a)所示,在通常位置上,鎖定銷84與孔82a嵌合,從而將轉向柱16L固定于撐條82。而且,如圖11(b)所示,在折疊位置上,鎖定銷84與孔82b嵌合,從而將轉向柱16L固定于撐條82。然而,為了節約停車場空間,希望將橫長的車輛立起保管。而且,在將車輛折疊之后,考慮將其移動到保管場所。在此時的移動時,不希望轉向輪搖晃。因此,需要使轉向輪不能轉向的轉向鎖定機構。下面說明轉向鎖定機構的一例。如圖12所示,在從作為轉向輪的前輪12延伸的轉向軸87上安裝開孔板88。在車身11側設有鎖定銷89、鎖定桿91、將該鎖定桿91和鎖定銷89連結的金屬絲92。S卩,轉向鎖定機構90包括開孔板88、鎖定銷89、鎖定桿91、金屬絲92及彈簧93。通常,如圖12所示,鎖定銷89從開孔板88分離。在需要轉向鎖定時,將鎖定桿91向箭頭方向放倒。于是,通過彈簧93的施力作用,鎖定銷89前進而與開孔板88嵌合,如圖13所示,無法轉向。需要說明的是,轉向鎖定機構90在車輛具備車把鎖定裝置時,可以省略。雖然將鎖定桿91設置在車身11上,但考慮操作性的話,鎖定桿91優選設置在制動桿的附近。這種變更例通過后述的圖21進行說明。接下來,綜合性地說明轉向柱的折疊順序。在圖14中,如箭頭(I)那樣,將后視鏡22L、22R收納于鏡撐條77L、77R。根據需要,使鏡撐條77L、77R靠向車身中心(箭頭⑵)。如箭頭(3)那樣,以使手把19L、19R向車身后方延伸的方式進行折疊。如圖15所示,以桿83為中心,如箭頭(4)那樣使轉向柱16L旋轉而將其折疊。結果是,成為手把19L沿著車身11的側面且轉向柱16L及鏡撐條77L沿著車身11的上表面(座位上表面)的形態。折疊的形態如后述的圖18所示。在此之前,說明本發明的摩擦機構。如圖16所示,在從車身11經由轉向軸87而延伸的前輪支承構件94的前車軸95上將前輪12支承為能夠旋轉,在前車軸95上也將前擋泥板96支承為能夠旋轉。同樣,在從車身11延伸的后輪支承構件97的后車軸98上將后輪13支承為能夠旋轉,在后車軸98上也將后擋泥板99支承為能夠旋轉。后輪支承構件97相當于后擺臂。通過圖17說明組裝后的車輪的剖面。
如圖17所示,在前車軸95上經由軸承101將前輪12支承為旋轉自如。另一方面,前擋泥板96由前車軸95支承為能夠旋轉,但通過摩擦機構103適度限制旋轉。摩擦機構103包括安裝于前輪支承構件94的摩擦板104 ;向該摩擦板104按壓前擋泥板96的碟簧105 ;為了調節碟簧105的按壓力而擰入前車軸95的調節螺母106。當人手對前擋泥板96施加旋轉力時,在施加的旋轉力超過了摩擦板104與前擋泥板96之間產生的摩擦力的時刻,前輪支承構件94以前車軸95為中心旋轉。若除去外力,則在該位置停止。在摩擦板104與前擋泥板96之間產生的摩擦力在擰緊調節螺母106時增加,在松緩時減少,因此能夠隨意調節。設置于后輪的摩擦機構與摩擦機構103相同,因此省略說明。如圖18所示,像箭頭(5)那樣,以滾子59朝下的方式將電動車輛10立起。電動車輛10以滾子59和后輪13與地面107相接的狀態立起。并且,將前擋泥板96如箭頭(6)那樣向覆蓋前輪12的上表面和通路側側面的位置移動。同樣,將后擋泥板99如箭頭(7)那樣向覆蓋后輪13的上表面和通路側側面的位
置移動。能夠如圖18那樣進行保管。由于電動車輛10立起,因此占有的地面面積減小。而且,在行人通過周圍時,由于被泥污染的前輪12由前擋泥板96覆蓋,后輪13由后擋泥板99覆蓋,因此不用擔心泥沾到行人上。在使立起狀態的電動車輛10橫向移動時,如箭頭⑶那樣將在車身11的前部設置成露出沒入自如的把手108拉出。接著,拉拽把手108,使后輪13從地面107浮起。然后,通過水平地拉拽把手108,而能夠將由滾子59支承的電動車輛10移動到任意的場所。圖19是表示圖18的變更例的圖,通過在車身11的前部設置滾子59,并在車身11的后部設置把手108,能夠使電動車輛10以滾子59和前輪12與地面107相接的方式立起。在該例子中,被泥污染的前輪12由前擋泥板96覆蓋,后輪13由后擋泥板99罩蓋,因此不用擔心泥沾到行人上。圖20是表示圖17的變更例的圖,前擋泥板96由前車軸95支承為能夠旋轉,但通過插鎖球頭柱機構110適度限制旋轉。插鎖球頭柱機構110包括以移動自如的方式收納于前輪支承構件94的插鎖球頭柱111 ;將該插鎖球頭柱111壓出的彈簧112 ;以能夠供插鎖球頭柱111的前端嵌合的方式設置于前擋泥板96的凹部113。凹部113設有多個。在插鎖球頭柱111嵌合于凹部113時,前擋泥板96被限制。將這種作用稱為插鎖作用。當利用人手對前擋泥板96施加一定以上的旋轉力時,插鎖球頭柱111克服彈簧112而后退,從凹部113脫離。這樣的話,前輪支承構件94以前車軸95為中心進行旋轉。當插鎖球頭柱111與相鄰的凹部113嵌合時,在該位置停止。接下來,基于圖21,說明車把鎖定機構的變更例。如圖21所示,可以將鎖定桿91設置在左制動桿21L的附近,具體而言,設置在左制動桿21L的附近且比左制動桿21L更靠近車身中心的部位。如圖22所示,轉向鎖定機構90的主要部分包括在車把側由縱銷115支承為能夠擺動的鎖定桿91 ;對該鎖定桿91向鎖定解除方向施力的扭簧116、一端安裝在從鎖定桿91向車身中心延伸的延長片117上的金屬絲92,其他的要素與圖12所示的部件相同,因此省略說明。并且,金屬絲92在車把側通過從上向下打開的通孔118而向下(在附圖中從表向里)延伸。當駕駛員將左手的食指勾掛在鎖定桿91的掛指部119而拉拽時,鎖定桿91向鎖定方向(在附圖中為逆時針方向)以縱銷115為中心進行旋轉。于是,使金屬絲92返回(松緩)。通過使金屬絲92返回,如圖13所示,鎖定銷89向開孔板88插入,成為轉向鎖定狀態。如圖23所示,在轉向鎖定時,可以將掛指部119的前端卡掛于在左制動桿2IL的前表面上切入的V字部121。結果是,即使駕駛員將手指移開也能保持轉向鎖定狀態。該例子的鎖定桿91類似于在小型摩托車形車輛中廣泛采用的“制動鎖定桿”。而且,在左制動桿21L的前表面較寬地設有V字部121。駕駛員通過對設置在左制動桿21L的附近的鎖定桿91進行與通常的“制動鎖定操作”同樣的操作,而能·夠實施操作鎖定。需要說明的是,本發明在實施方式中適用于電動二輪車,但也能夠適用于電動三輪車,還能夠適用于通常的電動車輛。工業實用性本發明適合于電動二輪車。
權利要求
1.一種電動車輛,將由車載蓄電池(50)供電的電動機(20)作為驅動源來進行行駛,其特征在于,在從車身(11)延伸的前部支承構件(94)上將前輪(12)支承為能夠旋轉,在從車身(11)延伸的后部支承構件(97)上將后輪(13)支承為能夠旋轉,在所述前輪(12)上具備前擋泥板(96),且在所述后輪(13)上具備后擋泥板(99),所述前擋泥板(96)和所述后擋泥板(99)中的至少一方能夠以車軸(95或98)為中心進行轉動地安裝于所述前部支承構件(94)或所述后部支承構件(97)。
2.根據權利要求1所述的電動車輛,其特征在于,所述前擋泥板(96)和所述后擋泥板(99)中的至少一方經由摩擦機構(103)而安裝于所述前部支承構件(94)或所述后部支承構件(97)。
3.根據權利要求1所述的電動車輛,其特征在于,所述前擋泥板(96)和所述后擋泥板(99)中的至少一方經由插鎖球頭柱機構(110)而安裝于所述前部支承構件(94)或所述后部支承構件(97)。
4.根據權利要求1所述的電動車輛,其特征在于,在所述車身(11)的后部具備滾子(59),在非使用時,通過所述滾子(59)能夠將所述電動車輛(10)向任意的場所移動。
5.根據權利要求4所述的電動車輛,其特征在于,在所述車身(11)的前部具備能夠拉出的把手(108),在所述滾子(59)的使用時通過拉拽所述把手(108),能夠將所述電動車輛(10)向任意的場所移動。
6.根據權利要求1所述的電動車輛,其特征在于,在所述車身(11)的前部具備滾子(59),在非使用時,通過所述滾子(59)能夠將所述電動車輛(10)向任意的場所移動。
7.根據權利要求4所述的電動車輛,其特征在于,在所述車身(11)的后部具備能夠拉出的把手(108),在所述滾子(59)的使用時通過拉拽所述把手(108),能夠將所述電動車輛(10)向任意的場所移動。
8.根據權利要求4 7中任一項所述的電動車輛,其特征在于,具備使轉向輪不能轉向的轉向鎖定機構(90)。
9.根據權利要求8所述的電動車輛,其特征在于,作為所述轉向鎖定機構(90)的構成要素之一的由人手操作的鎖定桿(91)設置在車把所具備的制動桿(21L)的附近。
全文摘要
本發明的課題在于提供一種即使將車輛立起也能夠覆蓋前輪和后輪的技術。如箭頭(5)那樣,使滾子(59)朝下而使電動車輛(10)立起。電動車輛(10)以滾子(59)和后輪(13)與地面(107)相接的狀態立起。將前擋泥板(96)如箭頭(6)那樣向覆蓋前輪(12)的上表面和通路側側面的位置移動。同樣,將后擋泥板(99)如箭頭(7)那樣向覆蓋后輪(13)的上表面和通路側側面的位置移動。即使未使用車身罩,也能夠通過前擋泥板或后擋泥板來覆蓋前輪或后輪。
文檔編號B62K13/00GK103072654SQ20121040283
公開日2013年5月1日 申請日期2012年10月22日 優先權日2011年10月26日
發明者山崎隆之 申請人:本田技研工業株式會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