專利名稱:一種車身加強架及具有該車身加強架的加強組件的制作方法
技術領域:
本實用新型涉及一種車身加強架及具有該車身加強架的加強組件。
背景技術:
車輛轉彎時,駕駛員對方向盤輸入特定轉角,車輛的前輪會相應地產生預期的轉角,方向盤的轉角與相應的前輪的轉角線性越好,車輛轉向的精確性越高。但是,車輛轉彎時車輪會受到側向力,該側向力通過懸架導向桿系和減振器上安裝點傳遞給車身和前輪罩,兩個前輪罩之間側向方向上存在一定的剛度,在 力的作用下會引起車身和前輪罩變形,因此會導致前輪心產生一定的變形,輪心變形導致前輪附加轉角,車輛轉彎時帶來附加轉向,該轉角破壞了預期的轉向需求,對方向盤的輸入轉角產生影響,從而導致了車輛轉向的精確性降低。
實用新型內容針對現有技術中的缺陷,本實用新型的目的是提供一種車身加強架及具有該車身加強架的加強組件,其能加強車身剛度,減小轉彎時由于車輛側向力導致的前輪變形,提高轉向的精確性。本實用新型提供的車身加強架包括兩個安裝座及架設在兩個安裝座之間的支撐架,其中,所述安裝座的底面開設有第一安裝孔,所述安裝座的頂面與所述支撐架固定連接。進一步地,所述安裝座為鑄招件或者鑄鐵件。進一步地,所述支撐架由鋼或者鋁合金制造。進一步地,所述支撐架為向上凸起的弧形支撐桿。進一步地,所述弧形支撐桿為實心桿或者封閉的空心桿。進一步地,所述安裝座的底面開設的第一安裝孔包括兩個安裝孔。 進一步地,所述安裝座通過焊接與所述支撐架連接。本實用新型還提供了一種上述車身加強架的加強組件,所述加強組件包括車身加強架及與車身加強架連接的車身前輪罩,所述車身加強架包括兩個安裝座及架設在兩個安裝座之間的支撐架,所述安裝座上的底面開設有第一安裝孔,車身前輪罩上相應地開設有第二安裝孔,所述第一安裝孔與所述第二安裝孔通過緊固件連接。進一步地,所述第二安裝孔為車身前輪罩上用于固定前懸架的安裝孔。進一步地,所述車身加強架與前懸架通過共用緊固件連接至車身前輪罩的第二安裝孔。本實用新型通過在兩個前輪罩之間安裝車身加強架,提高了前懸架之間的車身側向剛度,改善了輪心變形及側向力轉向的問題,有效地提高轉向的精確性。
[0016]圖I是本實用新型一種優選的車身加強架的結構示意圖;圖2是圖I所示車身加強架的跟部分分解結構示意圖;圖3是本實用新型一種優選的加強組件 的結構示意圖;圖4是圖3所示加強組件的安裝結構示意圖。
具體實施方式
以下結合附圖,對實用新型的一個優選實施例做詳細描述。如圖I和圖2所示,本實用新型提供的車身加強架包括兩個安裝座I及架設在兩個安裝座I之間的支撐架2,其中,安裝座I優選為鑄鋁件或者鑄鐵件,支撐架2優選為由鋼或者鋁合金制造,本領域技術人員應該注意的是,上述材質只是本實用新型的一種優選方案,安裝座I和支撐架2還可以采用具有足夠剛度的其它材料制造,此處不再贅述。為了和發動機保持一定間隙,本實施例的支撐架2優選為向上凸起的弧形支撐桿,該弧形支撐桿可以為實心桿或者封閉的空心桿,實心桿占用空間小,但相同的橫向剛度時,重量較大;空心桿占用空間大,但相同的橫向剛度時,重量較小。考慮到本實用新型可以利用的空間充裕,為了節省重量,優選地采用封閉的空心桿結構,所謂封閉的空心桿是指桿的橫截面為封閉的空心環,該設計主要目的是在同樣的重量下得到最大的側向剛度。本實施例的安裝座I的底面還開設有第一安裝孔3,本實用新型通過安裝孔3實現與車身的連接,為了使車身加強架與車身的連接更加穩固,防止車輛顛簸的行駛過程中安裝座與車身的連接失效,提高連接的可靠性,本實施例中所述安裝座的底面開設的第一安裝孔3優選地包括兩個安裝孔。本實施例的安裝座I的頂面分別與支撐架2的兩端固定連接,作為本實用新型的一種優選方案,本實用新型根據支撐架2的弧度及長度來選擇支撐架2頂面的弧面,該弧面能夠使安裝座I與支撐架2的貼合的更好。安裝座I優選地通過焊接與支撐架2連接.當然,焊接連接只是本實施例的一種優選方式,本實用新型還可以采用本領域技術人員所熟知的其它連接方式,如膠接等。本實用新型還提供了一種具有上述車身加強架的加強組件,所述加強組件包括車身加強架及與車身加強架連接的車身前輪罩,其中所述車身加強架包括兩個安裝座I及架設在兩個安裝座I之間的支撐架2,安裝座I上的底面開設有第一安裝孔3,車身前輪罩上相應地開設有第二安裝孔4,第一安裝孔3與第二安裝孔4通過緊固件連接。作為本實用新型的一種優選方案,第二安裝孔4優選地為車身前輪罩上用于固定前懸架的安裝孔,相應地,車身加強架與前懸架通過共用緊固件連接至車身前輪罩的第二安裝孔,所述緊固件為螺栓。車身加強架固定在車前艙左右輪罩之間,其上部需要與發動機蓋保持間隔,下部需要與發動機及其附件保持間隔。本實用新型對上述車身加強架及加強組件進行了對比試驗,試驗在某2. OT三廂轎車上進行測量,本試驗是在汽車行業標準的底盤參數測試臺架上完成,即K&C試驗臺架,本實用新型主要考察安裝加強架前后,由于車身兩個前輪罩間側向剛度的改變所導致的轉向性能的變化。試驗分兩次進行,第一次對無車身加強架車輛進行測試,第二次對安裝車身加強架之后的車輛進行測試,兩次測試內容相同,通過對比測試結果得出相應結論。試驗時車身用夾具固定在地面,前軸左右兩個車輪安裝在兩個托盤上,托盤受液壓系統控制,對車輪加載側向力,通過安裝在車輪上傳感器,測量車輪的角度變化和位移變化。試驗結果表明,車身未安裝加強架時,側向力導致的輪心變形為O. 4mm/KN,側向力轉向為O. 03deg/KN。車身安裝加強架時側向力變形為0.3mm/KN,側向力轉向為O. 02deg/KN。可見,本實用新型通過在兩個前輪罩之間安裝車身加強架,輪心變形量及側向力轉向都有了明顯改善,提高了前懸架上安裝點之間的車身側向剛度,減小了轉彎時由于車輛側向力導致的前輪心變形以及側向力轉向,有效地提高轉向的精確性。上述實施例僅供說明本實用新型之用,而并非是對本實用新型的限制,有關 技術領域的普通技術人員,在不脫離本實用新型的精神和范圍的情況下,還可以做出各種變化和變型,因此所有等同的技術方案也應屬于本實用新型的范疇,本實用新型的專利保護范圍應由各權利要求限定。
權利要求1.一種車身加強架,其特征在于,包括兩個安裝座及架設在兩個安裝座之間的支撐架,其中,所述安裝座的底面開設有第一安裝孔,所述安裝座的頂面與所述支撐架固定連接。
2.根據權利要求I所述的車身加強架,其特征在于,所述安裝座為鑄鋁件或者鑄鐵件。
3.根據權利要求I所述的車身加強架,其特征在于,所述支撐架由鋼或者鋁合金制造。
4.根據權利要求3所述的車身加強架,其特征在于,所述支撐架為向上凸起的弧形支撐桿。
5.根據權利要求4所述的車身加強架,其特征在于,所述弧形支撐桿為實心桿或者封閉的空心桿。
6.根據權利要求I所述的車身加強架,其特征在于,所述安裝座的底面開設的第一安裝孔包括兩個安裝孔。
7.根據權利要求I 6中任一項所述的車身加強架,其特征在于,所述安裝座通過焊接與所述支撐架連接。
8.一種具有權利要求I 7中任一項所述車身加強架的加強組件,其特征在于,所述加強組件包括車身加強架及與車身加強架連接的車身前輪罩,所述車身加強架包括兩個安裝座及架設在兩個安裝座之間的支撐架,所述安裝座上的底面開設有第一安裝孔,車身前輪罩上相應地開設有第二安裝孔,所述第一安裝孔與所述第二安裝孔通過緊固件連接。
9.根據權利要求8所述的加強組件,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二安裝孔為車身前輪罩上用于固定前懸架的安裝孔。
10.根據權利要求9所述的加強組件,其特征在于,所述車身加強架與前懸架通過共用緊固件連接至車身前輪罩的第二安裝孔。
專利摘要本實用新型公開了一種車身加強架及具有該車身加強架的加強組件,所述車身加強架包括兩個安裝座及架設在兩個安裝座之間的支撐架,其中,所述安裝座的底面開設有第一安裝孔,所述安裝座的頂面與所述支撐架固定連接。本實用新型通過在兩個前輪罩之間安裝車身加強架,提高了前懸架之間的車身側向剛度,改善了輪心變形及側向力轉向的問題,有效地提高轉向的精確性。
文檔編號B62D25/18GK202716941SQ20122034132
公開日2013年2月6日 申請日期2012年7月13日 優先權日2012年7月13日
發明者蔡章林, 段昀輝, 唐曉峰 申請人:上海通用汽車有限公司, 泛亞汽車技術中心有限公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