專利名稱:手推車的椅背調整結構的制作方法
技術領域:
本實用新型是關于一種椅背調整結構,特別是指可單手操作調整椅背角度的手推車椅背調整結構。
背景技術:
為了使嬰幼兒于乘坐嬰兒車時更為舒適,嬰兒車的靠背結構由固定式進展為可調整式,如圖6所示,為本發明人先前研發的一種單手椅背調整結構的手推車,其結構包括一連動桿A,此連動桿上設有一壓件Al,連動桿下端樞接一對對稱的頂件A2,兩頂件遠程的上方分別設有一槽座B,該槽座具有一連續的槽道BI I,此槽道具有多個相鄰的凹槽BI,槽座B一端是藉由該槽道BI與一設置在椅背結構上的卡掣件C相互活動卡掣,另一端則固定在嬰兒車本體桿件上。當下壓該壓件Al,連動桿A末端會對頂件A2樞接處施以一下壓力道,使該對頂件A2同步產生擺動,兩頂件A2的遠程向上擺動時,會上頂槽座B,使卡掣件C脫離原本卡掣的凹槽BI而位于槽道Bll內,此時即可下放椅背將椅背調整至預定的傾斜度,同時使卡掣件C落入與此傾斜度相應的凹槽BI內,再放松具備回復力但受壓的壓件Al使連動桿A同時上移,也帶動樞接的兩頂件A2復位,椅背保持在調整后的傾斜度。若要使椅背復位,也是依照相同的操作方式,差別僅在于將椅背朝復位方向推回。然而,上述嬰兒車為達到推頂槽座B的動作特別設計了連動桿A及頂件A2,使嬰兒車椅背調整結構變復雜,因多個零件之間采取樞接及擺動改變卡掣狀態,除了存在結構傳動力道不確實,而且使用上順暢度不佳。因此,本發明人有鑒于先前研發的嬰兒車椅背的角度調整結構,有操作不便,組裝費時等設計上的缺失,乃本著精益求精的精神與理念,并藉其多年于相關領域的制造及設計經驗和知識的輔佐,及經多方巧思,針對該先前研發的嬰兒車椅背的角度調整結構作更新的研發改良,而研創出本實用新型。
實用新型內容本實用新型的目的,是提供一種可以輕易調整椅背傾斜角度的手推車,特別是用在承載出生年齡較小的小孩,可以藉由簡易的結構,達成單手操作調整椅背傾斜角度的目的,使小孩能夠以最舒服的姿勢躺臥或坐立。本實用新型所提供的手推車的椅背調整結構,是在手推車的手推桿與椅背桿之間設有左右兩個固定架座,以及一與椅背桿連動的調節支架。每一固定架座具有多個固定卡槽。椅背桿的左右兩邊皆開設一長型槽,且兩邊的內部皆設置一移動件與一彈簧。該調節支架呈U型,左右兩端形成一調節橫桿,該調節橫桿穿過椅背桿的長型槽及該移動件后卡掣于固定架座的其中一固定卡槽,且該調節橫桿于移動件內部抵住彈簧的一端。椅背桿與調節支架被一固定夾限制在一起,但調節支架可在固定夾內徑向移動。當拉住調節支架使調節橫桿離開固定卡槽后,可上扳或下扳椅背桿來調節椅背的傾斜度。本實用新型的特點在于,所述拉住調節橫桿以及扳動椅背桿的動作,可由單手操作非常輕松省力。另外,藉由在固定架座內部形成多個固定卡槽,供調節橫桿可分段式定位于不同卡槽,使與調節橫桿連動的椅背部分形成有多段角度調整功能,以符合使用上的需求。再者,本實用新型藉由簡單的機械結構設計,來完成能以單手調整手推車椅背傾斜度的目的,以能降低制造成本。
圖I為顯示本實用新型的立體示意圖;圖2為顯示本實用新型的固定架座與固定蓋的分解平面示意圖;圖3為顯示本實用新型的部分組件的立體示意圖;圖4A為顯示本實用新型的椅背桿與調節支架的平面剖視圖;圖4B為顯示本實用新型的椅背桿與調節支架的平面剖視圖;圖5為顯示本實用新型的立體示意圖;圖6為顯示現有的一種嬰兒車椅背調整結構的示意圖。主要元件符號說明I 固定架座11 座體111固定卡槽Illa第一固定卡槽Illb第二固定卡槽Illc第三固定卡槽112弧彎狀邊緣113調整空間12 固定蓋2 調節支架21 調節橫桿3 椅背桿31 長型槽4 手推桿5 座椅桿6 移動件7 彈簧8 固定夾9 鉚釘A 連動桿Al 壓件A2 頂件B 槽座BI 凹槽Bll 槽道[0041]C 卡掣件具體實施方式
本實用新型的特點可參考本案圖式及實施例的詳細說明而獲得清楚的了解。參考圖I,手推車具有左右兩支手推桿4、座椅桿5以及樞接于座椅桿內側的椅背桿3。本實用新型的手推車的椅背調整結構是在該兩手推桿4及呈U型的椅背桿3之間分別設置兩固定架座I及一調節支架2。進一步來說,每一固定架座I的一端套設并固定于該手推桿4上,另一端則抵靠于一座椅桿5。參考圖2,該固定架座I包括一座體11與一固定蓋12,該座體11具有多個固定卡槽111,所述固定卡槽111分別朝不同角度分布在座體11上,且所述固定卡槽111之間以弧邊連結形成波浪狀邊緣,與此波浪狀邊緣相對處具有一規則的弧彎狀邊緣112,波浪狀 邊緣及弧彎狀邊緣之間構成一調整空間113。該固定蓋12與部分座體11形狀相同,固定蓋12亦具有波浪狀邊緣,為相應覆蓋在座體11上,使座體11更為完整。椅背桿3的兩對稱邊上,分別開設有一長型槽31 (參考圖3),且該對稱的兩邊內部皆設置一移動件6與一彈簧7 (參考圖4A)。該調節支架2 (參考圖I、圖3與圖4A)的形狀為U字型,以至少一固定夾8將調節支架2及椅背桿3限制在一起,使兩者可以連動。調節支架2兩端形成一調節橫桿21,該調節橫桿21穿過椅背桿3的長型槽31、移動件6后,伸入并卡掣于座體11其中一固定卡槽111內,且該調節橫桿21于該移動件6內部抵住該彈簧7的一端,進一步以一固定鉚釘9穿過固定夾8、椅背桿3,且于椅背桿3內部抵住該彈簧7的另一端;藉此使調節支架2具有可在固定夾8內徑向彈性移動的特性。接著說明本實用新型使用時的作動情形。首先參考圖1,為本實用新型的椅背桿3位于水平時的狀態圖,此時調節支架的調節橫桿21是卡合于圖2中,座體11的第一固定卡槽Illa處。當使用者想要將椅背桿3往上立起時,則使用者只需握住椅背桿3的U字形底部,以椅背桿3與座椅桿5的樞接處為旋轉中心,往上方抬起椅背桿3,則由于第一固定卡槽Illa至第二固定卡槽Illb的邊界輪廓是弧型,因此調節橫桿21會沿著第一固定卡槽Illa至第二固定卡槽Illb的邊界輪廓移動,意即會由位置A移動到位置B,最后移動到位置C,卡合于第二固定卡槽111b,而于此同時,該調節橫桿21會逐漸從圖4A的狀態向上移動到如圖4B的狀態,直到由位置B移動到位置C時,調節橫桿21會因彈簧7的反彈作用力再回到如圖4A的狀態,調節橫桿21將卡合于第二固定卡槽111b。由于本實用新型中,多個固定卡槽111的數目為三,因此使用者可以讓椅背桿3處于三種不同的高度變化,意即讓調節橫桿21分別卡合于第一固定卡槽111a、第二固定卡槽111b、第三固定卡槽Illc,其作動方式則與前述作動方式相同。參考圖2及圖5,為調節橫桿21卡合于第三固定卡槽111c,其位于位置D,且椅背桿3處于最高高度時的狀態圖。反之,當本實用新型處于圖5的狀態,且使用者想要將椅背桿3回復到較低的狀態時,使用者可用單手將圖5中的調節支架2往椅背桿3的方向拉動,則調節橫桿21則又同樣地由圖4A的狀態轉變為圖4B的狀態,此時調節橫桿21會由圖2中的位置D移動到位置E,接著使用者再稍微將椅背桿3往地面方向拉動,則調節橫桿21會由位置E移動到位置F,接著使用者放開先前拉動的調節支架2后,則調節橫桿21會由圖4B的狀態轉變為圖4A的狀態,且同時會由圖2中的位置F移動到位置C,意即將調節橫桿21由第三固定卡槽Illc移動并卡合至第二固定卡槽111b。同理,要將椅背桿3回復到圖I的狀態時,操作步驟與前述相同,只要將調節橫桿21由位置D移動到位置E,接著大幅度的將椅背桿3往地面方向拉動,使調節橫桿21由位置E移動到位置G,最后再回到位置A即可。以上所述僅為用以解釋本實用新型的較佳實施例,并非企圖具以對本實用新型做任何形式上的限制,因此,凡有在相同的實用新型精神下所作有關本實用新型的任何修飾或變更,皆仍應包括在本實用新型意圖保護的范疇。
權利要求1.一種手推車的椅背調整結構,是設置在一手推桿與一椅背桿之間,其特征在于,該結構包括 一固定架座,該固定架座具有多個固定卡槽; 一椅背桿,末段開設有一長型槽,且該椅背桿末段內部設置一移動件與一彈簧; 一調節支架,其末端形成 一調節橫桿,該調節橫桿穿過該椅背桿的長型槽及該移動件后,卡掣在固定架座內的其中一固定卡槽,且該調節橫桿于該移動件內部抵住該彈簧的一端; 一固定夾,將該椅背桿與該調節支架限制在一起,并使調節支架可以在固定夾內徑向移動。
2.如權利要求I所述的手推車的椅背調整結構,其特征在于,所述固定卡槽分別朝不同角度分布在固定架座上,且所述固定卡槽之間以弧邊連結形成波浪狀邊緣,與此波浪狀邊緣相對處具有一規則的弧彎狀邊緣。
3.如權利要求I所述的手推車的椅背調整結構,其特征在于,所述椅背桿及所述調節支架的輪廓皆呈U型。
4.如權利要求I所述的手推車的椅背調整結構,其特征在于,所述固定夾上具有一固定鉚釘穿過該椅背桿且于該椅背桿內部抵住該彈簧的另一端。
專利摘要一種手推車的椅背調整結構,是在手推車的手推桿與椅背桿之間設有左右兩個固定架座,以及一與椅背桿連動的調節支架。每一固定架座具有多個固定卡槽。椅背桿的左右兩邊皆開設一長型槽,且兩邊的內部皆設置一移動件與一彈簧。該調節支架呈U型,左右兩端形成一調節橫桿,該調節橫桿穿過椅背桿的長型槽及該移動件后卡掣于固定架座的其中一固定卡槽,且該調節橫桿于移動件內部抵住彈簧的一端。椅背桿與調節支架被一固定夾限制在一起,但調節支架可在固定夾內徑向移動。當拉住調節支架使調節橫桿離開固定卡槽后,可上扳或下扳椅背桿來調節椅背的傾斜度,而所述拉及扳的動作可由單手來操作為本實用新型特色所在。
文檔編號B62B9/12GK202783311SQ20122034247
公開日2013年3月13日 申請日期2012年7月16日 優先權日2012年7月16日
發明者吳松村 申請人:鴻銘國際有限公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