專利名稱:一種半掛車抗扭機構的制作方法
技術領域:
本實用新型屬于半掛車技術領域,具體涉及一種半掛車抗扭機構。
背景技術:
公路運輸中體積大,且不易拆分的大件貨物通常由半掛車運輸,車架分為上下翼板、立板,有的還有復板。大梁以上有邊梁、底板,底板下面有鋪底槽;大梁以下懸掛,板篁,氣瓶、支腿。目前的半掛車的腹板、大梁下翼板經常從支架的前端或后端斷裂,在車輛運行過程中,支架上方下翼板容易變形,給工廠造成不必要的加工成本,同時也給顧客造成了很大的經濟損失。
實用新型內容本實用新型所要解決的技術問題是針對現有技術中的半掛車的腹板、大梁下翼板經常從支架的前端或后端斷裂的缺點而提供一種下翼板牢固不易變形,腹板、大梁下翼板不易斷裂的半掛車抗扭機構。為解決本實用新型的技術問題采用如下技術方案一種半掛車的抗扭機構,包括大梁和主橫梁,所述大梁下方設置下翼板,所述下翼板下方設置吊耳,所述吊耳與大梁的腹板之間設置加固板;所述吊耳兩側的下翼板下方連接加固盒,所述加固盒為一邊開口的三角體,所述加固盒兩邊與大梁和主橫梁連接,所述加固盒開口邊下翼板連接,所述下翼板上方連接外加固板。所述大梁與主橫梁之間設置內加固板,所述內加固板位于下翼板的上平面。所述大梁的腹板上設置一加固板,所述加固板將大梁的腹板、下翼板的上側、吊耳的外側連接在一起。所述外加固板中心與加固盒端頭重合。本實用新型采用在加固盒端部的下翼板上平面腹板的左右加內、外加固板,解決加固盒頂端與下翼板接觸處的應力集中問題,同時加固下翼板,吊耳上的加固板,增強腹板與下翼板的承載能力,其加固作用。有效的解決了因運輸道路的不好,導致的車輛支架與下翼板接觸處斷裂問題,減少了下翼板應力集中問題,解決了支架與下翼板連接出抗扭形差的因素,避免了顧客造成的經濟損失,提高了車輛耐用度。
圖1為本實用新型結構示意圖;圖2為圖1的俯視圖;圖3為圖2的側視圖。
具體實施方式
以下結合附圖對本實用新型做進一步的說明如圖1、2所示,一種半掛車的抗扭機構,包括大梁I和主橫梁2,在大梁I下方焊接下翼板4,在下翼板4下方焊接安裝車橋板簧的支架的吊耳9,吊耳9與大梁I的腹板10之間焊接加固板8,加固板8將大梁I的腹板10、下翼板4的上側、吊耳9的外側連接在一起。在吊耳9兩側的下翼板4下方焊接加固盒3,加固盒3為一邊開口的三角體,加固盒3開口邊焊接下翼板4,但加固盒3的左頭向右30_內不焊接,加固盒3另外兩邊與大梁I和主橫梁2焊接,在下翼板4上方焊接外加固板6。焊接時外加固板6中心與加固盒3左端頭重合。大梁I與主橫梁2之間焊接內加固板5,內加固板5位于下翼板4的上平面。在大梁I的腹板10上焊接一加固板8與主橫梁2連接。本實用新型有效的解決了因運輸道路的不好,導致的車輛大梁與下翼板接觸處斷裂問題,減少了下翼板應力集中問題,解決了大梁與下翼板連接出抗扭形差的因素,避免了顧客造成的經濟損失,提高了車輛實用。
權利要求1.一種半掛車的抗扭機構,包括大梁(I)和主橫梁(2),所述大梁(I)下方設置下翼板(4),其特征在于所述下翼板(4)下方設置吊耳(9),所述吊耳(9)與大梁(I)的腹板(10) 之間設置加固板(8);所述吊耳(9)兩側的下翼板(4)下方連接加固盒(3),所述加固盒(3) 為一邊開口的三角體,所述加固盒(3)兩邊與大梁(I)和主橫梁(2)連接,所述加固盒(3) 開口邊與下翼板(4)連接,所述 下翼板(4)上方連接外加固板(6)。
2.根據權利要求1所述一種半掛車的抗扭機構,其特征在于所述大梁(I)與主橫梁 (2)之間設置內加固板(5),所述內加固板(5)位于下翼板(4)的上平面。
3.根據權利要求1或2所述一種半掛車的抗扭機構,其特征在于所述加固板(8)將大梁(I)的腹板(10)、下翼板(4)的上側、吊耳(9)的外側連接在一 起。
4.根據權利要求3所述一種半掛車的抗扭機構,其特征在于所述外加固板(6)中心與加固盒(3)端頭重合。
專利摘要一種半掛車的抗扭機構,包括大梁和主橫梁,所述大梁下方設置下翼板,所述下翼板下方設置吊耳,所述吊耳與大梁的腹板之間設置加固板;所述下翼板下方連接加固盒,所述加固盒為一邊開口的三角體,所述加固盒兩邊與大梁和主橫梁連接,所述加固盒開口邊下翼板連接,所述下翼板上方連接外加固板。本實用新型有益效果為有效的解決了因運輸道路的不好,導致的車輛支架與下翼板接觸處斷裂問題,減少了下翼板應力集中問題,解決了支架與下翼板連接出抗扭形差的因素,避免了顧客造成的經濟損失,提高了車輛耐用度。
文檔編號B62D21/00GK202827732SQ201220522059
公開日2013年3月27日 申請日期2012年10月12日 優先權日2012年10月12日
發明者武宏迪, 馬興發, 尚河 申請人:甘肅中集華駿車輛有限公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