專利名稱:車身后部的構造的制作方法
技術領域:
本實用新型特別是涉及一種具有后尾門的掀背式車輛的車身后部的構造。
背景技術:
在車輛中存在具有后尾門的掀背形式的汽車,在該類型車輛的車身后部設有利用后尾門來打開或關閉的環繞構造的后尾門開口部。以往,作為用于確保這種車輛的車身后部剛性的方法,將后尾門開口部的環繞構造的由閉合截面構成的高剛性部和車身基本構造的后地板的后縱梁(rear side member)部連結起來進行強化(參照例如專利文獻1、專利文獻2)。專利文獻1:日本特開2006 - 218995號公報專利文獻2:日本實公平3 - 12621號公報但是,在上述以往的車身后部的構造中,后尾門開口部的環繞構造的高剛性部被設置為高于車身基本構造的后地板的后縱梁部的位置,在該環繞構造的高剛性部與車身基本構造的后縱梁部在車輛上下方向上分離地布局的情況下,需要如上述專利文獻I那樣追加獨立的托架,或者如上述專利文獻2那樣使后尾門開口部的環繞構造的高剛性部朝向車輛下方較大程度地延長,來將高剛性部和后縱梁部連結起來。因此,在以往的車身后部的構造中,不僅導致重量增加、成本升高,而且,由于高剛性部縱向變長,因此長度方向上的剛性有可能降低。而且,在以往的車身后部的構造中,在使用加強構件將后尾門開口部的環繞構造的車輛寬度方向閉合截面部和后縱梁部連結起來的情況下,存在無法使來自后尾門開口部的環繞構造的上下方向載荷高效地向后縱梁傳遞這樣的問題。
實用新型內容本實用新型即是鑒于這樣的實際狀況而做成的,其目的在于提供一種這樣的車身后部的構造:能夠使后尾門開口部的環繞構造在與車輛前后方向軸線垂直的面中旋轉而產生的車身扭曲變形的載荷經由支柱部的閉合截面部、后縱梁上蓋板的直立部及后縱梁高效地向后地板、后輪罩等車身構造分散,從而能夠不采用后裝緊固部件而在車身組裝工序中一體地組裝,并且,能夠確保部件的組裝剛性。為了解決上述以往技術所具有的課題,本實用新型是一種車身后部的構造,其在車身后部設有環繞構造的后尾門開口部,由支柱部構成該后尾門開口部的車輛寬度方向的左右兩側部分和自該左右兩側部分立起的立起部分,在后地板的左右兩側設有向車輛前后方向延伸的、具有截面為向上方開口的帽形的后縱梁,并且,將上述后尾門開口部的下部設置為高于上述后縱梁的位置,其特征在于,在上述后縱梁上設有后縱梁上蓋板,用于堵塞該后縱梁上部的開口、與該后縱梁上左右兩側的凸緣相接合,在該后縱梁上蓋板的后端設有向車輛上方延伸的直立部,自上述后尾門開口部的下部立起的上述支柱部由支柱內板和支柱外板構成的閉合截面形成,在從車輛前方觀察時,上述后縱梁和上述后縱梁上蓋板的直立部,以及上述支柱內板和上述支柱外板的閉合截面在上下方向上重疊地配置。而且,在本實用新型中,上述后縱梁上蓋板的直立部的寬度尺寸是與上述后縱梁的寬度尺寸相同,上述直立部與上述支柱部的接合點位于上述重疊的范圍內。如上所述,本實用新型的車身后部的構造在車身后部設有環繞構造的后尾門開口部,利用支柱部構成該后尾門開口部的車輛寬度方向的左右兩側部分和自該左右兩側部分立起的立起部分,在后地板的左右兩側設有向車輛前后方向延伸的、具有截面為向上方開口的帽形的后縱梁,并且,將上述后尾門開口部的下部設置為高于上述后縱梁的位置,其中,在上述后縱梁上設有后縱梁上蓋板,用于堵塞上部的開口、與左右兩側的凸緣相接合,在該后縱梁上蓋板的后端設有向車輛上方延伸的直立部,自上述后尾門開口部的下部立起的上述支柱部由支柱內板和支柱外板構成的閉合截面形成,在從車輛前方觀察時,上述后縱梁和上述后縱梁上蓋板的直立部,以及上述支柱內板和上述支柱外板的閉合截面在上下方向上重疊地配置,因此,能夠使后尾門開口部的環繞構造在與車輛前后方向軸線垂直的面中旋轉而產生的變形即車身扭曲變形的載荷、和車身全長上的彎曲變形的載荷經由支柱部的閉合截面部、后縱梁上蓋板的直立部及后縱梁高效地向后地板、后輪罩內板等車身構造分散,從而能夠可靠地抑制該車身扭曲變形等。其原因在于,在掀背式車輛等中,為了抑制車身扭曲變形,期望后尾門環繞構造與作為上下方向的構造的即支柱部直接連結,從而在正下方承受該車身扭曲變形的載荷,并使載荷向具有剛性的后縱梁分散。而且,在車身全長上的彎曲變形中,就對后尾門開口部的環繞構造在上下方向上的移動進行支承而言,也是經支柱部由后縱梁所貢獻的比例較大。而且,采用本實用新型的車身后部的構造,不需要像以往的構造那樣采用后裝的螺栓緊固部件,能夠在車身組裝工序中利用點焊等一體地組裝,因此,能夠確保部件的組裝剛性,并且,能夠謀求提高車輛的生產率。而且,只要僅加厚后縱梁上蓋板的板厚,就能夠提高其與作為周邊部件的后縱梁、后板及支柱外板的連結剛性,因此,如上所述,能夠以部件件數較少的結構、且最低限度的重量增加來確保所需的剛性。而且,在本實用新型中,上述后縱梁上蓋板的直立部的寬度尺寸是與上述后縱梁的寬度尺寸相同,上述直立部與上述支柱部的接合點位于上述重疊的范圍內,因此,不僅是用于構成車身后部的各部件重疊,各部件的連結接合部也配置于車身扭曲變形載荷等的傳遞通路中,能夠促進載荷向后縱梁分散,提高上述實用新型的效果。
圖1是從車輛斜前方看到的采用本實用新型的實施方式的構造的車輛的車身后部的立體圖。圖2是將圖1中的X部放大地表示的立體圖。圖3是表示在采用本實用新型的實施方式的構造的車輛的車身后部,后縱梁上蓋板的直立部周邊的構成部件的配置關系的立體圖。圖4是以局部截面表示在采用本實用新型的實施方式的構造的車輛的車身后部,后縱梁上蓋板的直立部周邊的構成部件的配置關系的立體圖。圖5的(a)是圖4中的A — A剖面圖,圖5的(b)是圖4中的B — B剖面圖。圖6是從車輛上方看到的采用本實用新型的實施方式的構造的車輛的車身后部的俯視圖。
具體實施方式
以下,根據圖示的實施方式詳細地說明本實用新型。圖1 圖6表示本實用新型的實施方式的車身后部的構造。如圖1 圖4及圖6所示,采用本實用新型的實施方式的構造的車輛是具有后尾門(未圖示)的掀背形式的汽車,在該車輛的車身后部I設有利用后尾門(未圖示)來打開或關閉的環繞構造的后尾門開口部2。該后尾門開口部2的車輛寬度方向的左右兩側部分和自該左右兩側部分朝向上方立起而成的車輛上下方向的立起部分由支柱部3構成。而且,支柱部3包括配置于后尾門開口部2的下側角部的、主視為L字狀的支柱下板4、和連結配置于該支柱下板4的上部且沿著車輛上下方向延伸的支柱上板5,該支柱下板4通過內側的支柱內下板4a與外側的支柱外下板4b的接合而形成為閉合截面形狀,而且,該支柱上板5通過內側的支柱內上板5a與外側的支柱外上板(未圖示)的相互接合而形成為閉合截面形狀。而且,在支柱部3的下端部之間沿著車輛寬度方向配設有與支柱下板4的內側端部相接合的后圍板部6。該后圍板部6是通過以其內側的后圍內板6a與其外側的后圍外板6b相互接合而構成的,后圍內板6a的上部朝向車輛后方向斜上方彎曲。另外,圖1中的箭頭F方向表不車輛前方。而且,如圖1 圖4及圖6所示,在本實施方式的車身后部I的下部設有沿車輛前后方向和車輛寬度方向延伸的后地板7。該后地板7通過如下方式構成:在車輛寬度方向上以后縱梁9置于該后地板7間,從而將該后地板7分成中央部地板的主后地板8和后側部地板的側后地板12。主后地板板8配置于后地板7的中間部分,側后地板12分別配置于后地板7的左右兩側部分。而且,后縱梁9配置于主后地板8的左右兩側部,其內側側部與主后地板8相接合,其比相鄰地配置的后輪罩內板21靠車輛后方的外側側部與側后地板12相接合。而且,后縱梁9設置為在向車輛前后方向延伸的同時沿著主后地板8,形成為其截面為向上方開口的帽形。因此,在后縱梁9的相對的左右兩側壁的上端部設有向外部彎折成直角而形成的凸緣14。而且,后尾門開口部2的下部設置為高于后縱梁9的位置。如I 圖6所示,在本實施方式的后縱梁9的上部設有后縱梁上蓋板10,用于堵塞后縱梁9的上部的開口、且與左右兩側的凸緣14相接合。因此,后縱梁上蓋板10具有在堵塞后縱梁9的上部開口的同時接合于凸緣14的水平部10a。而且,在后縱梁上蓋板10的后端設有通過將其彎折成直角而形成的、自水平部IOa朝向車輛上方延伸的直立部10b,通過水平部IOa和直立部10b,后縱梁上蓋板10的后端部側形成為側視呈L字狀。后縱梁上蓋板10的直立部IOb接合于后尾門開口部2的環繞構造的下部。在此,直立部IOb在寬度方向中央含有下部的彎折部分在室內側形成有凸形狀部。由此,能夠提高彎折部分的剛性。而且,由于在其與后圍內板6a之間形成有空間,因此,能夠在凸部分設定用于在室內側使用的鎖緊(clamp)孔等孔部。由此,不在作為與外界的分隔壁的后圍內板6a上開孔就能夠設定鎖緊安裝孔,因此,能夠避免漏水等隱患。而且,在本實施方式的構造中,后縱梁上蓋板10、后縱梁9、及主后地板8或者側后地板12在后縱梁9的凸緣14處以3層結合的方式接合,后縱梁上蓋板10接合于后輪罩內板21。因此,在后縱梁上蓋板10的外側側部,沿著車輛前后方向設有與后輪罩內板21相對地直立的接合凸緣13,后縱梁上蓋板10的后輪罩內板21側借助直立的接合凸緣13接合于后輪罩內板21。另外,后輪罩內板21在比側部后地板12靠車輛前方位置,設置在后縱梁9和后縱梁上蓋板10的外側,其形成為表面剛性較高的球面彎曲形狀。并且,如圖4和圖6所示,在本實施方式的構造中,在從車輛前方觀察時,后縱梁9和后縱梁上蓋板10的直立部10b,以及支柱內下板4a和支柱外下板4b構成的閉合截面(后述的第2閉合截面部S2)在上下方向上重疊地配置。而且,后縱梁上蓋板10的直立部IOb的寬度尺寸LI設定為與后縱梁9的寬度尺寸L2相同,該直立部IOb與支柱部3的接合點Wl位于重疊的范圍內。因此,后縱梁上蓋板10的直立部IOb與支柱部3的支柱外下板4b的接合點Wl等配置在來自后尾門開口部2的上下方向載荷的傳遞通路內。而且,在本實施方式的構造中,通過僅將后縱梁上蓋板10的板厚設定得厚于其他的周邊部件的板厚,從而能夠以最低限度的重量增加來確保所需的連結剛性。另外,在后縱梁9和后縱梁上蓋板10的外側設有后輪罩21等。另一方面,在自后尾門開口部2的下部立起的支柱部3中設有通過將后圍板部6的后圍內板6a和支柱下板4的支柱外下板4b的上下重合部分相互接合從而構成的第I閉合截面部SI,該第I閉合截面部SI是車輛寬度方向的閉合截面,從側面觀察時,形成為四邊形狀。而且,如圖4和圖5所示,位于第I閉合截面部SI的下方的后圍內板6a和支柱外下板4b的下側部分、及后縱梁上蓋板10的直立部IOb的上端左右兩側部分以3層結合的方式通過點焊部Wl等相接合。如圖4和圖5所示,本實施方式的支柱下板4的支柱內下板4a上,其朝向車輛后方地向斜上方彎曲的上部的后端與支柱外下板4b相接合,其朝向下方延伸的下端部與后圍板部6的后圍內板6a相接合,形成有由上下重合部分相互接合而的、支柱內下板4a和后圍內板6a構成的第2閉合截面部S2。該第2閉合截面部S2是后尾門開口部2的環繞構造的上下方向上的支柱部3的閉合截面,從側面觀察時,形成為四邊形狀。而且,第2閉合截面部S2位于第I閉合截面部SI的上方位置,且設置在與第I閉合截面部SI相鄰的位置。并且,如圖1、圖2、圖4及圖5所示,在本實施方式的車身后部I的構造中,用于將后縱梁上蓋板10的直立部IOb和支柱下板4的支柱內下板4a連接起來的加強構件11沿著車輛上下方向設置。因此,加強構件11采用寬度尺寸比后縱梁上蓋板10的直立部IOb的寬度尺寸小的板材形成,以位于直立部IOb的接合位置的內側的方式配置。而且,加強構件11的上端部的左右兩側利用點焊部W2等與支柱內下板4a的下端部相接合。而且,加強構件11的下端部的左右兩側利用點焊部W等與后縱梁上蓋板10的直立部IOb的上端部相接合。由此,用于構成第2閉合截面部S2的構件、和后縱梁上蓋板10的直立部IOb通過加強構件11相連結,來自后尾門開口部2的上下方向載荷易于經由加強構件11向后縱梁上蓋板10和后縱梁9傳遞。而且,通過在支柱外下板4b上設置供點焊槍通過的作業孔,點焊部W2除了接合加強構件11和支柱內下板4a的下端部之外,也能夠連后圍板部6的后圍內板6a —起以3層結合的方式接合。由此,能夠獲得經由加強構件11的載荷傳遞的效率上升這樣的效果。這樣,在本實用新型的實施方式的車身后部I的構造中,車身后部I的環繞構造的后尾門開口部2的車輛寬度方向的左右兩側部分和車輛上下方向的立起部分由支柱部3構成,在主后地板8的左右兩側設有向車輛前后方向延伸的、具有截面為帽形的后縱梁9,在該后縱梁9上設有后縱梁上蓋板10,用于堵塞上部的開口、與左右兩側的凸緣14相接合,在后縱梁上蓋板10的后端設有自水平部IOa向車輛上方延伸的直立部10b,在自后尾門開口部2的下部立起的支柱部3中設有由后圍內板6a和支柱外下板4b構成的第I閉合截面部SI,該后圍內板6a的下側部分、支柱外下板4b的下側部分、及后縱梁上蓋板10的直立部IOb利用點焊部Wl以3層結合的方式接合,因此,能夠使作為車身扭曲變形等載荷的來自后尾門開口部2的上下方向載荷經由支柱部3的閉合截面部、后縱梁上蓋板10的直立部IOb及后縱梁9高效率地向后地板7的主后地板8、后輪罩21等車身構造分散并被其吸收,從而能夠可靠地抑制車身扭曲變形等。而且,在本實施方式的車身后部I的構造中,能夠在車身組裝工序中通過點焊等一體地組裝各部件,因此,與在之后的安裝中將各部件進行螺栓固定來組裝的情況相比,能夠提高部件的組裝剛性,并且,能夠謀求提高車輛的生產率和降低成本。而且,在本實施方式的構造中,由上下重合部分相互接合的支柱內下板4a和后圍內板6a形成有第2閉合截面部S2,第2閉合截面部S2和第I閉合截面部SI設置在相鄰的位置,后縱梁上蓋板10的直立部IOb在第2閉合截面部S2和第I閉合截面部SI的下方位置相連結,因此,能夠加強車身后部I的各部件的連結,并且,能夠使來自后尾門開口部2的上下方向載荷順暢且高效地向后縱梁9和主后地板板8等分散。并且,在本實施方式的構造中,設有用于將后縱梁上蓋板10的直立部IOb和支柱內下板4a連接起來的加強構件11,加強構件11的上端部利用點焊部W2與支柱內下板4a相接合,加強構件11的下端部利用點焊部W與后縱梁上蓋板10的直立部IOb相接合,因此,易于使來自后尾門開口部2的上下方向載荷經由加強構件11向后縱梁9等傳遞。而且,在本實施方式的構造中,在從車輛前方觀察時,后縱梁9和后縱梁上蓋板10的直立部10b,以及支柱內下板4a和支柱外下板4b的閉合截面(第2閉合截面部S2)在上下方向上重疊地配置,因此,能夠使來自后尾門開口部2的上下方向載荷經由支柱部3的第2閉合截面部S2、后縱梁上蓋板10的直立部IOb及后縱梁9更高效地向后地板7的主后地板板8、后輪罩21等車身構造分散。并且,在本實施方式的構造中,后縱梁上蓋板10的直立部IOb的寬度尺寸LI是與后縱梁9的寬度尺寸L2相同,且該直立部IOb與支柱部3的接合點Wl位于重疊的范圍內,因此,能夠將來自后尾門開口部2的上下方向載荷經由較高剛性的接合部向后縱梁9傳遞,從而,能夠促進載荷向后縱梁9分散。而且,在本實施方式的構造中,后縱梁上蓋板10、后縱梁9、及在車輛寬度方向上以后縱梁9置于后地板7間從而將該后地板7三分而成的主后地板8或者側后地板12在后縱梁9的凸緣14處以3層結合的方式接合,而且,后縱梁上蓋板10接合于后輪罩內板21,因此,利用后縱梁上蓋板10能夠確保后尾門開口部2的環繞構造、后縱梁9、及包含后輪罩內板21的后地板7的接合剛性,并且,能夠使來自車輛后方的外部載荷向車身后部I的構造分散。即,在本實施方式的構造中,由后部保險杠承受的載荷利用保險杠架設構件等向車身后部I傳遞、特別是向后圍板部6、后尾門開口部2的環繞構造傳遞,并向后縱梁9、后地板7分散,因此,能夠使該載荷自后尾門開口部2的環繞構造直接經由后縱梁上蓋板10的直立部IOb順暢地向后縱梁7傳遞,并且,能夠以后縱梁上蓋板10為主體地使該載荷高效地向后地板7、后輪罩內板21分散。而且,在本實施方式的構造中,在后縱梁上蓋板10的外側側部沿著車輛前后方向設有與后輪罩內板21相對地直立的接合凸緣13,后縱梁上蓋板10的后輪罩內板21側借助直立的接合凸緣13與后輪罩內板21相接合,因此,能夠將自車輛后方施加于后縱梁9的外部載荷高效地向表面剛性較高的后輪罩內板21傳遞,并且,能夠有效地吸收向車輛前方移動的載荷。以上,對本實用新型的實施方式進行了描述,但本實用新型并不限定于已述的實施方式,能夠根據本實用新型的技術思想進行各種變形和變更。附圖標記說明1、車身后部;2、后尾門開口部;3、支柱部;4、支柱下板;4a、支柱內下板;4b、支柱外下板;5、支柱上板;5a、支柱內上板;6、后圍板部;6a、后圍內板;6b、后圍外板;7、后地板;8、主后地板(后中央部地板);9、后縱梁;10、后縱梁上蓋板;10a、水平部;10b、直立部;
11、加強構件;12、側后地板(后側部地板);13、接合凸緣;14、凸緣;L1、后縱梁上蓋板的直立部的寬度尺寸;L2、后縱梁的寬度尺寸;S1、第I閉合截面部;S2、第2閉合截面部。
權利要求1.一種車身后部的構造,其在車身后部設有環繞構造的后尾門開口部,由支柱部構成該后尾門開口部的車輛寬度方向的左右兩側部分和自該左右兩側部分立起的立起部分,在后地板的左右兩側設有向車輛前后方向延伸的、具有截面為向上方開口的帽形的后縱梁,并且,將上述后尾門開口部的下部設置為高于上述后縱梁的位置,其特征在于, 在上述后縱梁上設有后縱梁上蓋板,用于堵塞該后縱梁上部的開口、與該后縱梁上左右兩側的凸緣相接合,在該后縱梁上蓋板的后端設有向車輛上方延伸的直立部; 自上述后尾門開口部的下部立起的上述支柱部由支柱內板和支柱外板構成的閉合截面形成; 在從車輛前方觀察時,上述后縱梁和上述后縱梁上蓋板的直立部,以及上述支柱內板和上述支柱外板的閉合截面在上下方向上重疊地配置。
2.根據權利要求1所述的車身后部的構造,其特征在于, 上述后縱梁上蓋板的直立部的寬度尺寸是與上述后縱梁的寬度尺寸相同,上述直立部與上述支柱部的接合點位于上述重疊的范圍內。
專利摘要一種車身后部的構造,能使后尾門開口部的環繞構造在與車輛前后方向軸垂直的面中旋轉而產生的車身扭曲變形的載荷高效地向車身構造分散。在車身后部設有環繞構造的后尾門開口部,由支柱部構成后尾門開口部的左右兩側部分和自該部分立起的立起部分,在后地板的左右兩側設有截面帽形的后縱梁,將后尾門開口部的下部設置為高于后縱梁的位置,在后縱梁上設有后縱梁上蓋板,用于堵塞其上部的開口、與其左右兩側的凸緣相接合,在該后縱梁上蓋板的后端設有向車輛上方延伸的直立部,自后尾門開口部的下部立起的支柱部由支柱內下板和支柱外下板構成的閉合截面形成,在從車輛前方觀察時,后縱梁和直立部同支柱下板的閉合截面在上下方向上重疊地配置。
文檔編號B62D25/08GK203032773SQ20122074289
公開日2013年7月3日 申請日期2012年12月28日 優先權日2011年12月28日
發明者田中智大, 伊藤研作, 岡町裕治 申請人:鈴木株式會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