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發明屬于電動車輛技術領域,尤其涉及一種可調傳動結構及動力總成。
背景技術:
電動車輛,尤其是兩輪電動車,其動力總成通常包括動力電機、傳動機構(多為皮帶輪機構)及各支撐結構。其中動力電機(由蓄電池供電)作為電動車輛的動力源,而皮帶輪機構的作用則是將動力傳遞至車輪,以實現對車輛的驅動。目前電動車輛的皮帶輪傳動機構,雖然能實現動力傳遞,但在可調性、牢靠性、工作過程中的穩定性等方面,仍有所欠缺。
技術實現要素:
本發明是為了克服現有技術中的不足,提供了一種結構合理,能有效實現傳動,可以進行皮帶張緊程度的調節,調節過程穩定且定位牢靠的可調傳動結構及動力總成。
為了實現上述目的,本發明采用以下技術方案:
一種可調傳動結構,包括皮帶輪機構及固定在電動車車身上的至少一個平叉,所述皮帶輪機構包括與電動車的一個車輪同軸連接的從動同步輪、與電動車的動力電機同軸連接的主動動力輪及繞過主動動力輪和從動同步輪的傳動皮帶,至少一個平叉上設有與該平叉對應的調帶機構,在對應的平叉與調帶機構中:調帶機構包括與平叉滑動連接的調節滑塊、與平叉轉動連接的調節螺釘及設置在調節螺釘上的鎖緊螺母,調節滑塊與從動同步輪轉動連接,調節螺釘與調節滑塊螺紋配合,調節螺釘包括螺柱及螺釘頭,鎖緊螺母處在螺釘頭與調節滑塊之間。
作為優選,所述傳動皮帶具有內帶面和外帶面,內帶面上設有由多個連續的帶面傳動齒所構成的齒環,從動同步輪外周面上設有多個沿從動同步輪外周面連續均勻分布的從動輪齒,從動同步輪上的各從動輪齒共同構成從動齒圈,從動齒圈與齒環嚙合。
作為優選,所述主動動力輪外周面上設有多個沿主動動力輪外周面連續均勻分布的主動輪齒,主動動力輪上的各主動輪齒共同構成主動齒圈,主動齒圈與齒環嚙合。
作為優選,所述從動同步輪包括輪轂及設置在輪轂上的輪體,輪轂上設有若干減重工藝孔,各減重工藝孔沿從動同步輪周向均勻分布。
作為優選,各平叉上均設有對應的調帶機構。
作為優選,所述調節滑塊的可滑動方向與水平面之間成0至60度角,調節滑塊的可滑動方向與從動同步輪軸線重合。
作為優選,在互相對應的平叉與調帶機構中:所述調節滑塊上設有用于將橫滑塊與平叉固定的定塊螺釘。
一種動力總成,包括本技術方案中如前所述的一種可調傳動結構,還包括蓄電池,蓄電池包括電池殼體及設置在電池殼體內的電池組,電池殼體底部設有與外界連通的主通風口,電池殼體上設有若干與外界連通的輔通風口,電池殼體內設有減震框體,電池組與減震框體連接,減震框體與電池殼體底部之間設有若干減震彈簧,減震框體下端設有若干豎直布置的導向柱,電池殼體的內底部上設有若干導向套,導向柱與導向套一一對應且導向柱與對應的導向套滑動配合,減震彈簧與導向柱一一對應且減震彈簧套設在對應的導向柱上,減震框體上設有若干平行布置的散熱片,散熱片上端通過上片轉軸與減震框體鉸接,減震框體下方設有從動架,散熱片下端通過下片轉軸與從動架鉸接,電池殼體內壁上設有橫滑槽以及至少一個與橫滑槽滑動配合的橫滑塊,減震框體上設有可推動橫滑塊沿橫滑槽水平滑動的支撐架,電池殼體側壁上設有當減震框體豎直移動時引導從動架向著水平方向移動的斜槽,從動架上設有與斜槽滑動配合的滑動銷。
作為優選,所述支撐架包括內轉桿和外轉桿,內轉桿和外轉桿呈X形布置,橫滑塊數目為兩個,內轉桿下端與一個橫滑塊鉸接,外轉桿下端與另一個橫滑塊鉸接,上片轉軸與下片轉軸平行,減震框體的長度方向與上片轉軸垂直,減震框體長度方向上的兩端中:減震框體的一端與內轉桿的上端鉸接,減震框體的另一端與外轉桿的上端鉸接。
本發明的有益效果是:結構合理,能有效實現傳動,可以進行皮帶張緊程度的調節,調節過程穩定且定位牢靠;傳動過程中的穩定性好,材料用量少,相對成本低,結構強度高。
附圖說明
圖1是本發明的結構示意圖;
圖2是本發明中調帶機構處的結構示意圖;
圖3是本發明中從動同步輪的結構示意圖;
圖4是本發明中傳動皮帶的局部結構示意圖;
圖5是本發明中蓄電池處的結構示意圖;
圖6是圖5中A處的放大圖;
圖7是本發明中散熱片處在另一個狀態下的結構示意圖;
圖8是本發明中蓄電池的局部結構放大圖;
圖9是圖5中B處的放大圖。
圖中:平叉1、從動同步輪21、從動輪齒211、傳動皮帶22、帶面傳動齒221、輪轂2a、減重工藝孔2b、調節滑塊31、定塊螺釘311、調節螺釘32、鎖緊螺母33、蓄電池4、電池殼體41、電池組411、減震框體412、從動架4121、導向柱421、減震彈簧4211、導向套422、散熱片43、上片轉軸431、下片轉軸432、橫滑槽44、橫滑塊441、斜槽442、內轉桿451、外轉桿452、擋塊46、限位塊461、限位彈簧462、小齒輪47、上平移齒條471、下平移齒條472、通風片473、擴大通風口48。
具體實施方式
下面結合附圖和具體實施方式對本發明做進一步的描述。
如圖1至圖4所示,一種可調傳動結構,包括皮帶輪機構及固定在電動車車身上的至少一個平叉1,所述皮帶輪機構包括與電動車的一個車輪同軸連接的從動同步輪21、與電動車的動力電機同軸連接的主動動力輪及繞過主動動力輪和從動同步輪的傳動皮帶22,至少一個平叉上設有與該平叉對應的調帶機構,在對應的平叉與調帶機構中:調帶機構包括與平叉滑動連接的調節滑塊31、與平叉轉動連接的調節螺釘32及設置在調節螺釘上的鎖緊螺母33,調節滑塊與從動同步輪轉動連接,調節螺釘與調節滑塊螺紋配合,調節螺釘包括螺柱及螺釘頭,鎖緊螺母處在螺釘頭與調節滑塊之間。
所述傳動皮帶具有內帶面和外帶面,內帶面上設有由多個連續的帶面傳動齒221所構成的齒環,從動同步輪外周面上設有多個沿從動同步輪外周面連續均勻分布的從動輪齒211,從動同步輪上的各從動輪齒共同構成從動齒圈,從動齒圈與齒環嚙合。所述主動動力輪外周面上設有多個沿主動動力輪外周面連續均勻分布的主動輪齒,主動動力輪上的各主動輪齒共同構成主動齒圈,主動齒圈與齒環嚙合。利用主動齒圈、從動齒圈與帶面傳動齒的配合來提高主動動力輪與傳動皮帶及從動同步輪與傳動皮帶之間的傳動效果,避免打滑、傳動不到位等狀況的出現。
所述從動同步輪包括輪轂2a及設置在輪轂上且呈圓環狀的輪體,輪轂上設有若干減重工藝孔2b,各減重工藝孔沿從動同步輪周向均勻分布。減重工藝孔一則可以減重、節省材料、降低成本,二則可以提高結構強度。
各平叉上均設有對應的調帶機構。所述調節滑塊的可滑動方向與水平面之間成0至60度角,調節滑塊的可滑動方向與從動同步輪軸線重合。
在互相對應的平叉與調帶機構中:所述橫滑塊上設有用于將調節滑塊與平叉固定的定塊螺釘311。需要進行調節前可松開定塊螺釘以使調節滑塊能夠滑動,調節完成后利用定塊螺釘來固定調節滑塊,可以保障結構穩定性。定塊螺釘不一定需要直接固定至平叉,也可以是固定至其它結構,只要能實現調節滑塊與平叉相對固定即可。
平叉數目可以設置為兩個,且互相對稱布置,以提高結構對稱性和穩定性。在電動車上,主動動力輪通常是由動力電機直接或間接帶動的,從動同步輪則與電動車后輪連接。當需要調節皮帶張緊程度時,可以先松開定塊螺釘與鎖緊螺母,旋動調節螺釘(可以是內六角螺釘等任意常用螺釘),由于調節螺釘與平叉轉動連接、調節螺釘與調節滑塊螺紋配合,調節滑塊又與平叉滑動連接,旋動調節螺釘就能帶動滑塊滑動起來,而滑塊是與從動同步輪轉動連接的,因此通過滑塊的移動可帶動從動同步輪靠近或遠離主動動力輪,從而可實現傳動皮帶張緊程度的調節。
如圖5至圖9中所示,一種動力總成,包括本實施例中如前所述的一種可調傳動結構,還包括蓄電池4,蓄電池包括電池殼體41及設置在電池殼體內的電池組411,電池殼體底部設有與外界連通的主通風口,電池殼體上設有若干與外界連通的輔通風口,電池殼體內設有減震框體412,電池組與減震框體連接,減震框體與電池殼體底部之間設有若干減震彈簧4211,減震框體下端設有若干豎直布置的導向柱421,電池殼體的內底部上設有若干導向套422,導向柱與導向套一一對應且導向柱與對應的導向套滑動配合,減震彈簧與導向柱一一對應且減震彈簧套設在對應的導向柱上,減震框體上設有若干平行布置的散熱片43,散熱片上端通過上片轉軸431與減震框體鉸接,減震框體下方設有從動架4121,散熱片下端通過下片轉軸432與從動架鉸接,電池殼體內壁上設有橫滑槽44以及至少一個與橫滑槽滑動配合的橫滑塊441,減震框體上設有可推動橫滑塊沿橫滑槽水平滑動的支撐架,電池殼體側壁上設有當減震框體豎直移動時引導從動架向著水平方向移動的斜槽442,從動架上設有與斜槽滑動配合的滑動銷。驅動電機帶動車輪轉動屬于現有技術,驅動形式為兩輪驅動、四輪驅動等也可以根據需求而設計選擇。導向柱和導向套滑動配合,使得減震框體可以在電池殼體內上下移動,導向柱上設有減震彈簧,當減震框體向下移動時,減震彈簧將被壓縮。由于在工作時,蓄電池會不斷受到震動(遇到不平地面時震動加劇),從而影響蓄電池(主要是核心部件電池組)的使用壽命,而減震框體和電池殼體之間的減震彈簧來回壓縮、伸張,可減小電池組受到的沖擊,可有效進行緩沖和減震,從而可有效對蓄電池進行保護,延長其使用壽命。
所述支撐架包括內轉桿451和外轉桿452,內轉桿和外轉桿呈X形布置,橫滑塊數目為兩個,內轉桿下端與一個橫滑塊鉸接,外轉桿下端與另一個橫滑塊鉸接,上片轉軸與下片轉軸平行,減震框體的長度方向與上片轉軸垂直,減震框體長度方向上的兩端中:減震框體的一端與內轉桿的上端鉸接,減震框體的另一端與外轉桿的上端鉸接。如圖5至圖9中所示,內轉桿的下端向電池殼體的左側延伸,外轉桿的下端向電池殼體的右側延伸,內轉桿和外轉桿呈X形布置。電池組安裝到減震框體后,由于自身重力作用,減震框體下移并壓縮下方的減震彈簧,同時使得散熱片和從動架下降,從而使得從動架的滑動銷位于斜槽的中部,此時散熱片處于豎直或者接近豎直的狀態。在工作過程中,電池殼體震動較大,此時電池組(及減震框體)相對電池殼體豎直位移較明顯,會帶動散熱片上下移動。當減震框體下移時,散熱片和從動架也隨之向下移動,從動架在下移過程中,滑動銷向斜槽的下端移動,從動架受到斜槽導向作用因而在下移的同時向右移動,散熱片相對減震框體逆時針旋轉一個角度;當減震框體上移時,散熱片和從動架也隨之向上移動,滑動銷向斜槽的中部移動,此時從動架受到斜槽導向作用因而在上移的同時向左移動,散熱片相對減震框體順時針旋轉至豎直位置;而當減震框體進一步上移時,散熱片和從動架也同時繼續向上移動,滑動銷向斜槽的上端移動,此時從動架受到斜槽導向作用因而在上移的同時繼續向左移動,散熱片相對減震框體順時針旋轉一個角度。綜上所述,當減震框體上下往復移動時,除了帶動從動架一起上下移動,也會帶動從動架左右來回擺動,同時使得散熱片也往復旋動,從而形成“扇風”的效果,會帶動空氣不斷向下(從主通風口)排出,而電池殼體上的(輔通風口)則會不斷進風,從而會在電池殼體內形成散熱氣流,可有效對電池組等發熱、積熱部件進行散熱,從而在消減震動的同時實現了自動導風散熱,且結合散熱片的自身導熱能力,更能有效保障電池殼體不易積熱,可有效降低蓄電池溫度,延長其使用壽命。
所述橫滑槽的兩端均設有與電池殼體固定的擋塊46,擋塊與橫滑塊一一對應,在對應的擋塊與橫滑塊中:擋塊與橫滑塊之間設有限位塊461,限位塊可相對橫滑槽水平移動,限位塊與擋塊之間設有限位彈簧462,限位彈簧一端連接擋塊,限位彈簧另一端連接限位塊。減震框體上下移動進行減震時,會帶動內轉桿和外轉桿也發生移動,內轉桿上端和外轉桿上端均相對減震框體轉動,而內轉桿下端和外轉桿下端則會帶動橫滑塊滑動。其中,當減震框體下移將減震彈簧壓縮后,橫滑塊依然繼續向擋塊移動時,限位塊會與橫滑塊接觸從而壓縮限位彈簧,此時減震彈簧和限位彈簧共同作用提供回復力,從而使得橫滑塊能夠盡快停止并反向移動復位,避免橫滑塊沖擊、碰撞電池殼體,且可降低噪音等級。
所述限位塊上固定有上平移齒條471,上平移齒條與電池殼體滑動連接,上平移齒條的可滑動方向水平,電池殼體上設有與上平移齒條嚙合的小齒輪47及與小齒輪嚙合的下平移齒條472,下平移齒條與電池殼體滑動連接,下平移齒條的可滑動方向水平,電池殼體上設有擴大通風口48,電池殼體內設有用于封住擴大通風口的通風片473,通風片豎直布置,下平移齒條與通風片連接。平時,擴大通風口是被封住的,既可以減少進灰渠道,又能對電池組進行更多的保護。當橫滑塊接觸限位塊、推動限位塊移動時,通過限位塊上的上平移齒條和小齒輪傳動,推動下平移齒條平移,使得通風片離開擴大通風口,將擴大通風口打開,從而進一步提高電池殼體內外空氣流通效果,保障了當蓄電池輸出電流變大、發熱變多時,能有更好的散熱效果(蓄電池輸出電流變大,則震動相對更大、發熱相對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