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發明屬于屬于汽車轉向系統技術領域,具體涉及一種轉向器齒條支撐襯套結構。
背景技術:
隨著國內汽車工業的快速發展以及國內汽車消費者的越來越成熟,消費者對整車舒適性的要求越來越嚴格,對于整車NVH也越來越關注。
轉向系統作為一個與車輛駕駛員最為密切的一個系統,轉向系統的NVH變得更為重要,特別是電動轉向系統越來越普及,消費者轉向系統機械噪音的抱怨越來越多,這樣要求整車廠對轉向系統的零部件設計結構要求越來越嚴苛,只有這樣才能滿足消費者的需求,提升消費者企業的品牌口碑。
轉向器作為轉向系統最為關鍵的一個零部件之一,因為轉向器的結構設計缺陷導致的轉向系統NVH問題也比較普遍,因此對于轉向器的結構設計優化提出了更高的挑戰。
技術實現要素:
本發明設計了一種轉向器齒條支撐襯套結構,其解決了現有技術中的轉向系統轉向器機械噪音大的問題。
為了解決上述存在的技術問題,本發明采用了以下方案:
一種轉向器齒條支撐襯套結構,包括轉向器齒條支撐襯套本體和設置在轉向器齒條支撐襯套本體外柱面上的橡膠圈(32),其特征在于:轉向器齒條支撐襯套本體一端加工有儲油脂槽(31),儲油脂槽(31)與轉向器齒條支撐襯套本體內壁上的潤滑油槽(33)貫通;儲油脂槽(31)的縱向中心線與轉向器齒條支撐襯套本體的中心軸線不相交。
進一步,轉向器齒條支撐襯套本體一端還設置有沿徑向向外延伸的卡接凸臺(34)。
進一步,轉向器齒條支撐襯套本體的外柱面上還設置有環形卡槽結構以安裝橡膠圈(32)。
進一步,轉向器齒條支撐襯套本體的外柱面上還加工有軸向的凹槽(35)以便于橡膠圈(32)的裝拆。
進一步,橡膠圈(32)是一管狀結構,管狀結構中間細兩頭粗。
進一步,橡膠圈(32)裝配在轉向器齒條支撐襯套本體上,轉向器齒條支撐襯套本體通過卡接凸臺(34)與轉向器殼體(1)的卡槽配合裝配到轉向器殼體(1)上,橡膠圈(32)與轉向器殼體(1)接觸,轉向器齒條(2)穿過轉向器齒條支撐襯套本體。
該轉向器齒條支撐襯套結構具有以下有益效果:
(1)本發明優化了儲油脂槽結構,并且將儲油脂槽設計為斜槽,這樣增加了轉向器齒條支撐襯套的自潤滑功能,并能保證耐久后的油脂數量不會減少,防止摩擦噪音的出現。
(2)本發明采用了管狀的橡膠圈,比常規的雙O型圈結構減小向器齒條與轉向器齒條支撐襯套之間的摩擦系數,并且與常規的雙O型圈相比,減小了與轉向器殼體的接觸面積,這樣可以有效的解決轉向器齒條支撐襯套與轉向器殼體出現機械沖擊噪音。
附圖說明
圖1:本發明轉向器齒條支撐襯套結構的裝配結構示意圖;
圖2:本發明轉向器齒條支撐襯套的主視圖;
圖3:本發明轉向器齒條支撐襯套的軸向視圖;
圖4:本發明中橡膠圈的結構示意圖;
圖5:本發明與現有技術轉向器齒條與轉向器齒條支撐襯套之間的摩擦系數對比;
圖6:本發明與現有技術的整車轉向器機械噪音測試結果對比。
附圖標記說明:
1—轉向器殼體;2—轉向器齒條;3—轉向器齒條支撐襯套總成;31—儲油脂槽;32—橡膠圈;33—潤滑油槽;34—卡接凸臺;35—凹槽。
具體實施方式
下面結合附圖,對本發明做進一步說明:
圖1至圖4示出了一種轉向器齒條支撐襯套結構,包括轉向器齒條支撐襯套總成3,轉向器齒條支撐襯套總成3包括轉向器齒條支撐襯套本體和設置在轉向器齒條支撐襯套本體外柱面上的橡膠圈32。轉向器齒條支撐襯套本體一端設置有徑向的卡接凸臺34,如圖2所示。如圖3所示,轉向器齒條支撐襯套本體該端端面上還加工有四個儲油脂槽31,儲油脂槽31與轉向器齒條支撐襯套本體內壁上的潤滑油槽33貫通。儲油脂槽31的縱向中心線相對轉向器齒條支撐襯套本體的徑向傾斜設置,也即儲油脂槽31的縱向中心線與相對轉向器齒條支撐襯套本體的中心軸線不相交。油脂的作用是避免轉向器齒條2與轉向器齒條支撐襯套本體出現干摩擦,產生噪音。并且儲油脂槽31設計為斜槽,這樣保證轉向器齒條2與轉向器齒條支撐襯套本體之間油脂一直足夠而不會從儲油脂槽31中溢出,不會因為耐久而出現油脂不夠導致摩擦噪音。如圖2所示,轉向器齒條支撐襯套本體的外圓柱面上還設置有環形卡槽結構,環形卡槽結構內容納橡膠圈32。為了方便橡膠圈32的裝拆,轉向器齒條支撐襯套本體的外圓柱面上還加工有軸向的凹槽35。
橡膠圈32的結構如圖4所示,橡膠圈32是一管狀結構,管狀結構中間細兩頭粗。
裝配時,如圖1所示,首先將橡膠圈32裝配在轉向器齒條支撐襯套本體上的環形卡槽結構內組成轉向器齒條支撐襯套總成3,然后將轉向器齒條支撐襯套總成3通過卡接凸臺34與轉向器殼體1的卡槽配合裝配到轉向器殼體1上,并且轉向器齒條支撐襯套總成3的橡膠圈32與轉向器殼體1接觸,最后,轉向器齒條2穿過轉向器齒條支撐襯套總成3,裝配完畢。
本發明采用橡膠圈32,當轉向器齒條支撐襯套總成3與轉向器齒條2接觸受力時,橡膠圈32接觸邊緣可以輕微的移動,這樣就可以降低轉向器齒條2與轉向器齒條支撐襯套總成3之間的摩擦系數,如圖5所示,本發明的轉向器齒條2與轉向器齒條支撐襯套總成3之間的摩擦系數比現有技術中采用雙O型圈的降低10%左右。
采用橡膠圈32比常規的雙O型圈結構到轉向器殼體1的接觸面積更小,這樣當轉向器齒條2沖擊轉向器齒條支撐襯套總成3時,與轉向器殼體1出現機械沖擊噪音的幾率會大幅降低,如圖6所示五臺整車轉向器機械噪音測試結果,采用本發明結構的比采用現有技術中常規結構的噪音參數降了50%左右。
在汽車轉向的過程中,轉向器齒條2往復運動,特別在轉向向左或向右極限位置,因為轉向器齒條2會發生變形,這樣會就會導致轉向器齒條2與轉向器齒條支撐襯套總成3出現摩擦噪音,還會導致轉向器齒條支撐襯套3與轉向器殼體1出現機械沖擊噪音。本專利為了改善轉向器齒條2與轉向器齒條支撐襯套3出現摩擦噪音,優化了轉向器齒條支撐襯套的儲油脂槽31的結構以及橡膠圈32的結構。增加了儲油脂槽31結構,并且將儲油脂槽31設計為斜槽,這樣增加了轉向器齒條支撐襯套總成3的自潤滑功能,并能保證耐久后的油脂數量不會減少,防止摩擦噪音的出現。本專利采用了橡膠圈32,比常規的雙O型圈結構減小向器齒條2與轉向器齒條支撐襯套總成3之間的摩擦系數,并且與常規的雙O型圈相比,減小了到轉向器殼體1的接觸面積,這樣可以有效的解決轉向器齒條支撐襯套總成3與轉向器殼體1出現機械沖擊噪音。本專利規避了轉向器機械噪音問題流入到終端消費者,提高客戶滿意度,提升消費者對企業品牌價值認可。
上面結合附圖對本發明進行了示例性的描述,顯然本發明的實現并不受上述方式的限制,只要采用了本發明的方法構思和技術方案進行的各種改進,或未經改進將本發明的構思和技術方案直接應用于其它場合的,均在本發明的保護范圍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