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發明涉及一種電動平衡兩輪車,其承載人的兩個平臺可以相互扭動進而驅動行走。
背景技術:
電動平衡車,又叫體感車、思維車,其運作原理主要是建立在一種被稱為“動態穩定”的基本原理上,利用車體內部的陀螺儀和加速度傳感器,來檢測車體姿態的變化,并利用伺服控制系統,精確地驅動電機進行相應的調整,以保持系統的平衡。目前的電動平衡車一般都具有一個操作桿;用戶站在平衡車的腳踏平臺上對操作桿進行操作,從而前進、后退及停止,這樣的控制也稱“手控”。目前平衡車的腳踏平臺一般是一塊板狀的平板,其在使用過程中始終是保持水平狀態,無法相對轉動,所以無法讓用戶僅僅通過利用腳部即可對平衡車進行控制。
技術實現要素:
本發明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種電動平衡扭扭車,解決如何讓用戶通過利用腳部即可以對平衡車的運動狀態進行控制的技術問題。
為了解決上述技術問題,本發明的技術方案如下:
一種電動平衡扭扭車,所述電動平衡扭扭車包括:外殼和設置在外殼內的支架、電機驅動機構、轉動機構、防翻機構和平衡機構;所述電機驅動機構設置在電動平衡扭扭車的兩側,所述電機驅動機構用于為電動平衡扭扭車提供動力支持;所述平衡機構連接電機驅動機構,所述平衡機構用于電動平衡扭扭車的平衡控制;所述防翻機構用于防止電動平衡扭扭車翻身;所述轉動機構穿過所述防翻機構,所述轉動機構包括主軸、軸套和限位結構,所述主軸的一端設置連接結構用于將主軸卡接在支架內,所述主軸的另一端設置限位結構用于將主軸限位在支架上,所述軸套套在主軸外。
進一步的,所述外殼包括左外殼和右外殼,所述左外殼和右外殼左右對稱布置,所述左外殼或右外殼包括第一外殼和第二外殼,所述第一外殼和第二外殼前后布置,且第一外殼和第二外殼的上部靠近電機驅動結構的一側通過第一外殼上連接件來固定并該側設置成弧形凸起,所述第一外殼的弧形凸起和第二外殼的弧形凸起連接后處于電機驅動結構的上方;所述第一外殼和第二外殼的上部遠離電機驅動結構的一側通過第二外殼上連接件來固定,所述第一外殼和第二外殼的下部通過外殼下連接件來固定。
進一步的,所述兩個第二外殼連接件上均設置一個顯示屏,顯示屏與平衡機構連接,其中一個顯示屏用于顯示電源容量,另外一個顯示屏用于顯示是否工作。
進一步的,所述外殼包括左外殼和右外殼,所述左外殼和右外殼左右對稱布置,所述左外殼或右外殼包括上蓋和下蓋,所述上蓋和下蓋上下配合,所述上蓋靠近電機驅動結構的一側設置弧形凸起,所述弧形凸起處于電機驅動機構的上方。
進一步的,所述上蓋的上部設置裝飾件,上蓋靠近另一個上蓋的一側設置指示燈,指示燈上方設置透明蓋,所述下蓋上設置透明鏡片,透明鏡片鑲嵌在上蓋上部的裝飾件上。
進一步的,所述支架包括左支架和右支架,所述左支架和右支架左右對稱布置,所述左支架或右支架中間位置設置空槽,所述空槽用于設置踏板,踏板上設置防滑墊。
進一步的,所述電機驅動機構包括輪轂電機,所述輪轂電機通過固定螺絲連接在支架上。
進一步的,所述防翻機構包括防翻機構固定座、防翻機構支架和萬向球,所述防翻機構固定座套接在轉動機構的軸套上,所述防翻機構固定座設置限位梢,所述限位梢穿過防翻機構固定座且限位在支架上,所述防翻機構支架通過拆裝螺絲固定在防翻機構固定座上,所述防翻機構支架的下部設置萬向球。
進一步的,所述萬向球為兩個,所述兩個萬向球前后對稱布置在防翻機構支架的下方。
進一步的,所述平衡機構包括電源、控制器、輪轂電機驅動電路、加速度傳感器、陀螺儀、陀螺儀座和紅外光電傳感器;所述電源由電源托板從平衡機構的一側底部通過螺栓固定,所述電源與控制器連接,所述控制器分別與輪轂電機驅動電路、加速度傳感器、陀螺儀、紅外光電傳感器連接。
本發明相比現有技術優點在于:
1.本發明使用的轉動機構、平衡機構、外殼、支架、踏板均是由兩個成對稱布置且可相互轉動的部件構成,用戶利用腳部的力驅動一側或者兩側的支架、踏板一起扭轉,通過傳感器發出信號給平衡機構,平衡機構依據內部的控制程序驅動輪轂電機運轉,進而使得用戶朝前或者朝后運動,這樣實現“腳控”,其與“手控”存在明顯區別,是一種比較高效的驅動方式。
2.本發明的轉動機構使用一端設置鏈接結構,另一端設置限位結構的主軸來連接兩塊支架,主軸設置限位結構的一端可以固定在支架上,主軸設置連接結構的一端可以與另一個支架發生相對轉動,使得兩塊支架之間可以發生相對轉動,進而為平衡機構提供控制信號使得驅動輪轂電機工作。
3.本發明的顯示屏設置在第二外殼上連接件上,從而提高了電動平衡扭扭車的集成度,減少了顯示屏另外所需的空間。
4.本發明通過設置在支架中間位置的空槽來放置踏板,這樣整體減少整個設備的自身體積。
5.本發明設置防翻機構,通過防翻機構防止電動平衡扭扭車翻身,從而提高電動平衡扭扭車的安全性。
附圖說明
圖1為本發明所提供的實施例1的電動平衡扭扭車的剖視圖;
圖2為本發明所提供的實施例1的電動平衡扭扭車的爆炸示意圖;
圖3為本發明所提供的實施例2的電動平衡扭扭車的剖視圖;
圖4為本發明所提供的實施例2的電動平衡扭扭車的爆炸示意圖;
圖5為本發明所提供的實施例3的電動平衡扭扭車的剖視圖;
圖6為本發明所提供的實施例3的電動平衡扭扭車的爆炸示意圖;
圖7為本發明所提供的圖6的電動平衡扭扭車的電源托板的示意圖。
圖中:11-第一外殼;12-第二外殼;13-第一外殼上連接件;14-第二外殼上連接件;141-顯示屏;15-外殼下連接件;21-防滑墊;22-踏板;23-左支架;24-右支架;25-限位梢;31-主軸;32-軸套;33-限位結構;41-輪轂電機;42-固定螺絲;51-防翻機構固定座;52-防翻機構支架;53-拆裝螺絲;54-萬向球;61-電源;62-陀鏍儀;63-陀鏍儀座;64-控制器;101-裝飾件;102-上蓋;103-透明蓋;104-指示燈;71-下蓋;72-透明鏡片;82-電源托板;83-卡扣;84螺紋孔。
具體實施方式
下面結合附圖和具體實施方式對本發明進一步說明。
實施例1
一種電動平衡扭扭車,所述電動平衡扭扭車包括:外殼和設置在外殼內的支架、電機驅動機構、轉動機構、防翻機構和平衡機構;所述電機驅動機構設置在電動平衡扭扭車的兩側,所述電機驅動機構用于為電動平衡扭扭車提供動力支持;所述平衡機構連接電機驅動機構,所述平衡機構用于電動平衡扭扭車的平衡控制;所述防翻機構用于防止電動平衡扭扭車翻身;所述轉動機構穿過所述防翻機構,所述轉動機構包括主軸31、軸套32和限位結構33,所述主軸31的一端設置連接機構用于將主軸31連接固定在支架23或支架24內,所述連接機構采用凸臺的形式。所述主軸31的另一端設置限位結構33用于將主軸31限位在支架23或支架24上,所述限位結構33采用限位鑼絲,限位鑼絲經濟耐用固定效果好,所述軸套32套在主軸31外。
所述外殼包括左外殼和右外殼,所述左外殼和右外殼左右對稱布置,所述左外殼或右外殼包括第一外殼11和第二外殼12,所述第一外殼11和第二外殼12前后布置,且第一外殼11和第二外殼12的上部靠近電機驅動結構的一側通過第一外殼11上連接件13來固定并該側設置成弧形凸起,所述第一外殼11的弧形凸起和第二外殼12的弧形凸起連接后處于電機驅動結構的上方。所述第一外殼11和第二外殼12的上部遠離電機驅動結構的一側通過第二外殼12上連接件14來固定,所述第一外殼11和第二外殼12的下部通過外殼下連接件15來固定。
兩個第二外殼連接件14上均設置一個顯示屏141,顯示屏141與平衡機構連接,其中一個顯示屏用于顯示電源容量,另外一個顯示屏用于顯示是否工作。
所述支架包括左支架23和右支架24,所述左支架23和右支架24左右對稱布置,所述左支架23或右支架24中間位置設置空槽,所述空槽用于設置踏板22,踏板22上設置防滑墊21。
所述電機驅動機構包括輪轂電機41,所述輪轂電機41通過固定螺絲42連接在支架23或支架24上。
所述防翻機構包括防翻機構固定座51、防翻機構支架52和萬向球54,所述防翻機構固定座51套接在轉動機構的軸套32上,所述防翻機構固定座51設置限位梢25,所述限位梢25穿過防翻機構固定座51且限位在支架23或24上,所述防翻機構支架52通過拆裝螺絲53固定在防翻機構固定座51上,所述防翻機構支架52的下部設置萬向球54。
所述萬向球54為兩個,所述兩個萬向球54前后對稱布置在防翻機構支架52的下方。
所述平衡機構包括電源61、控制器64、輪轂電機驅動電路、加速度傳感器、陀螺儀62、陀螺儀座63和紅外光電傳感器;所述電源61與控制器64連接,所述控制器64分別與輪轂電機驅動電路、加速度傳感器、陀螺儀62、紅外光電傳感器連接。
實施例2
一種電動平衡扭扭車,所述電動平衡扭扭車包括:外殼和設置在外殼內的支架、電機驅動機構、轉動機構、防翻機構和平衡機構;所述電機驅動機構設置在電動平衡扭扭車的兩側,所述電機驅動機構用于為電動平衡扭扭車提供動力支持;所述平衡機構連接電機驅動機構,所述平衡機構用于電動平衡扭扭車的平衡控制;所述防翻機構用于防止電動平衡扭扭車翻身;所述轉動機構穿過所述防翻機構,所述轉動機構包括主軸31、軸套32和限位機構33,所述主軸31的一端設置連接結構用于將主軸31連接固定在支架23或24內,所屬連接結構采用凸臺進行固定連接,所述主軸31的另一端設置限位結構33用于將主軸31限位在支架23或24上,限位結構采用限位鑼絲,限位鑼絲經濟耐用固定效果好,所述軸套32套在主軸31外。所述外殼包括左外殼和右外殼,所述左外殼和右外殼左右對稱布置,所述左外殼或右外殼包括上蓋102和下蓋71,所述上蓋102和下蓋71上下配合,所述上蓋102靠近電機驅動結構的一側設置弧形凸起,所述弧形凸起處于電機驅動機構的上方。所述上蓋102的上部設置裝飾件101,上蓋102靠近另一個上蓋的一側設置指示燈104,所述指示燈104上方設置透明蓋103,所述下蓋71上設置透明鏡片72,所述透明鏡片72鑲嵌在上蓋102上部的裝飾件101上。
所述支架包括左支架23和右支架24,所述左支架23和右支架24左右對稱布置,所述左支架23或右支架24中間位置設置空槽,所述空槽用于設置踏板22,踏板22上設置防滑墊21。
所述電機驅動機構包括輪轂電機41,所述輪轂電機41通過固定螺絲42連接在支架23或支架24上。
所述防翻機構包括防翻機構固定座51、防翻機構支架52和萬向球54,所述防翻機構固定座51套接在轉動機構的軸套32上,所述防翻機構固定座51設置限位梢25,所述限位梢25穿過防翻機構固定座51且限位在支架23或24上,所述防翻機構支架52通過拆裝螺絲53固定在防翻機構固定座51上,所述防翻機構支架52的下部設置萬向球54。
所述萬向球54為兩個,所述兩個萬向球54前后對稱布置在防翻機構支架52的下方。
所述平衡機構包括電源61、控制器64、輪轂電機驅動電路、加速度傳感器、陀螺儀62、陀螺儀座63和紅外光電傳感器;所述電源61與控制器64連接,所述控制器64分別與輪轂電機驅動電路、加速度傳感器、陀螺儀62、紅外光電傳感器連接。
實施例3
一種電動平衡扭扭車,所述電動平衡扭扭車包括:外殼和設置在外殼內的支架、電機驅動機構、轉動機構、防翻機構和平衡機構;所述電機驅動機構設置在電動平衡扭扭車的兩側,所述電機驅動機構用于為電動平衡扭扭車提供動力支持;所述平衡機構連接電機驅動機構,所述平衡機構用于電動平衡扭扭車的平衡控制;所述防翻機構用于防止電動平衡扭扭車翻身;所述轉動機構穿過所述防翻機構,所述轉動機構包括主軸31、軸套32和限位機構33,所述主軸31的一端設置連接結構用于將主軸31連接固定在支架23或24內,所屬連接結構采用設置第一固定孔并與固定銷34配合進行固定連接,即支架23或24上對應位置設置有第二固定孔,固定銷34貫穿第一固定孔和第二固定孔進行固定。所述主軸31的另一端設置限位結構33用于將主軸31限位在支架23或24上,限位結構采用限位鑼絲,限位鑼絲經濟耐用固定效果好,所述軸套32套在主軸31外。所述外殼包括左外殼和右外殼,所述左外殼和右外殼左右對稱布置,所述左外殼或右外殼包括上蓋102和下蓋71,所述上蓋102和下蓋71上下配合,所述上蓋102靠近電機驅動結構的一側設置弧形凸起,所述弧形凸起處于電機驅動機構的上方。所述上蓋102的上部設置裝飾件101,上蓋102靠近另一個上蓋的一側設置指示燈104,所述指示燈104上方設置透明蓋103,所述下蓋71上設置透明鏡片72,所述透明鏡片72鑲嵌在上蓋102上部的裝飾件101上。
所述支架包括左支架23和右支架24,所述左支架23和右支架24左右對稱布置,所述左支架23或右支架24中間位置設置空槽,所述空槽用于設置踏板22,踏板22上設置防滑墊21。
所述電機驅動機構包括輪轂電機41,所述輪轂電機41通過固定螺絲42連接在支架23或支架24上。
所述防翻機構包括防翻機構固定座51、防翻機構支架52和萬向球54,所述防翻機構固定座51套接在轉動機構的軸套32上,所述防翻機構固定座51設置限位梢25,所述限位梢25穿過防翻機構固定座51且限位在支架23或24上,所述防翻機構支架52通過拆裝螺絲53固定在防翻機構固定座51上,所述防翻機構支架52的下部設置萬向球54。
所述萬向球54為兩個,所述兩個萬向球54前后對稱布置在防翻機構支架52的下方。
所述平衡機構包括電源61、電源托板82、控制器64、輪轂電機驅動電路、加速度傳感器、陀螺儀62、陀螺儀座63和紅外光電傳感器;電源托板82設置在電源61下,由電源托板82將電源61固定住。如圖7所示,所述電源61由電源托板82從平衡機構的一側底部通過螺栓固定。即電源托板82靠近輪轂電機41的一側通過設置卡扣83來進行連接固定,電源托板82對立的另一側則通過設置螺紋孔84,并由螺栓通過螺紋孔84與下蓋71處對應位置的螺母孔進行固定,以此能在后期維護中電源可以方便更換,只需擰開螺紋孔解除卡扣連接即可。所述電源61與控制器64連接,所述控制器64分別與輪轂電機驅動電路、加速度傳感器、陀螺儀62、紅外光電傳感器連接。
以上所述僅是本發明的優選實施方式,應當指出,對于本技術領域的普通技術人員,在不脫離本發明構思的前提下,還可以做出若干改進和潤飾,這些改進和潤飾也應視為本發明保護范圍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