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實用新型涉及代步車技術領域,特別是涉及一種平衡扭扭車。
背景技術:
電動平衡車,是利用動態平衡原理,隨著身體的傾斜通過車體內部的平衡控制機構和驅動電機控制車體的前進、后退和轉彎,由于這樣的扭扭車不需要增設控制轉彎的操作桿,因而結構更為簡單、體積小且更方便操控,從而使其使用范圍更為廣泛。
現有的平衡扭扭車一般包括可相對轉動的兩個左右對稱的扭轉體,扭轉體的結構一般包括車輪、頂蓋、底蓋以及設于頂蓋與底蓋之間的內蓋和控制部件,其中,左右對稱的扭轉體之間需要設有獨立的轉動機構來連接兩個對稱的內蓋,才能實現兩個扭轉體可相對轉動,例如專利CN203996649U公開了一種電動平衡扭扭車,其設置一個獨立的轉動機構來連接兩個扭轉體中的內蓋,進而實現兩個扭轉體相對轉動,具體的,其獨立的轉動機構包括軸桿和置于軸桿兩端的兩個軸承,兩個軸承分別卡接于內蓋,在扭扭車使用過程中,需要頻繁且往復地轉動兩個扭轉體來實現扭扭車的轉彎,因此,兩個軸承頻繁且往復轉動會導致軸桿的受力方向不斷產生變化,其反作用于軸承的力也不斷變化,致使兩個軸承在軸桿上產生松動,影響扭扭車的轉動性能,嚴重的會致使軸承脫離軸桿,危及到使用者的生命安全。
技術實現要素:
本實用新型的目的在于針對現有技術中的不足,而提供一種結構簡化、安全的平衡扭扭車。
本實用新型的目的通過以下技術方案實現:
提供一種平衡扭扭車,包括具有第一支撐架的第一扭轉體和具有第二支撐架的第二扭轉體,所述第一支撐架形成有軸桿,所述第二支撐架開設有軸孔,所述軸桿插入所述軸孔,使所述兩個扭轉體可相對轉動。
其中,所述第一扭轉體和第二扭轉體均包括從上至下依次連接的頂蓋、內蓋和底蓋,所述第一扭轉體的內蓋作為第一支撐架,所述第二扭轉體的內蓋作為第二支撐架。
其中,所述軸桿上套設有軸套,在所述軸桿插入所述軸孔時所述軸套處于所述軸桿與所述軸孔之間。
其中,所述第一支撐架的內蓋材料和所述軸桿的材料分別為兩種不同種類的金屬材料。
其中,所述第一支撐架采用的材料的重量比所述軸桿采用的材料的重量輕。
其中,所述軸桿采用的材料的強度比所述第一支撐架采用材料的強度高。
其中,所述第一支撐架的內蓋的材料為鋁合金,所述軸桿的材料為鋼。
其中,所述第一支撐架的內蓋與所述軸桿通過一體壓鑄的方式形成。
其中,還包括用于限制所述兩個扭轉件轉動范圍的限位機構。
其中,所述限位機構包括設于其中一個扭轉件的凸塊以及開設于另一個扭轉件的弧形凹槽,所述凸塊能置于所述弧形凹槽內且進行滑動。
本實用新型的有益效果:
本實用新型的一種平衡扭扭車中,第一支撐架形成有軸桿,第二支撐架開設有軸孔,軸桿插入軸孔,使兩個扭轉體可相對轉動,通過簡化轉動機構的形成,這樣不僅能夠確保兩扭轉體相對轉動的順暢性,而且省去了現有技術中的獨立轉動機構,解決了以往獨立的轉動機構會產生松動或脫離的問題,提高了兩個扭轉體之間的轉動性能,增加了平衡扭扭車的安全性,故本實用新型具有結構簡化、安全的特點。
附圖說明
利用附圖對本實用新型作進一步說明,但附圖中的實施例不構成對本實用新型的任何限制,對于本領域的普通技術人員,在不付出創造性勞動的前提下,還可以根據以下附圖獲得其它的附圖。
圖1為本實用新型的平衡扭扭車的結構示意圖。
圖2為本實用新型的平衡扭扭車的剖視圖。
圖3為本實用新型的平衡扭扭車的分解結構示意圖。
圖4為本實用新型的平衡扭扭車的內蓋結構示意圖。
圖1至圖4中包括有:
1-第一扭轉體;
2-第二扭轉體;
3-頂蓋;31-踏板;
4-內蓋;5-底蓋;
6-軸桿;61-軸套;62-軸孔;63-卡槽;64-卡環;
71-凸塊;72-弧形凹槽72;
8-車輪;
101-平衡控制機構;102-供電機構。
具體實施方式
結合以下實施例對本實用新型作進一步描述。
本實用新型的一種平衡扭扭車的具體實施方式,如圖1和圖4所示,其結構包括第一扭轉體1和第二扭轉體2,第一扭轉體1和第二扭轉體2均包括從上至下依次連接的上蓋、內蓋4和底蓋5,第一支撐架和第二支撐架對應為第一扭轉體1和第二扭轉體2中的內蓋4,軸桿6形成于第一扭轉體1中的內蓋4,具體的,軸桿6的材料和內蓋4的材料為不同種類的金屬材料,其中,內蓋4的材料采用重量比軸桿6的材料要輕的鋁制材料,使扭扭車整體的重量減輕,更方便攜帶且續航更長,軸桿6的材料選用強度比內蓋4的材料要高的鋼制材料,鋼制軸能夠滿足更大的承載力且具有很好的強度,有效地增加了扭扭車的承載能力和使用壽命;上述的軸桿6和內蓋4是通過壓鑄成型的方式形成的,具體先將成品的軸桿6放置于用于壓鑄內蓋4的成型模具中,再通過模具壓鑄成型,從而使軸桿6和內蓋4形成為一體。第二扭轉體2開設有軸孔62,具體的,軸孔62開設在第二扭轉體2的內蓋4中,通過在軸桿6套設一個軸套61,其中軸桿6與軸套61為過盈配合,軸套61相對于軸桿6是固定的,使軸套61置于軸孔62內能夠繞軸孔62的軸線轉動,進而使第一扭轉體1相對于第二扭轉體2能夠轉動,通過簡化轉動機構的形成,這樣不僅能夠確保兩扭轉體相對轉動的順暢性,而且省去了現有技術中的獨立轉動機構,解決了以往獨立的轉動機構會產生松動或脫離的問題,提高了兩個扭轉體之間的轉動性能,增加了平衡扭扭車的安全性。另外,還可以不在軸桿6上套設軸套61,而是在軸孔62內固定安裝一個軸承,軸桿6通過軸承與軸孔62可相對轉動,進而實現第一扭轉體1與第二扭轉體2可相對轉動。
以往的平衡扭扭車其兩個扭轉體都是對稱的,目的是在生產過程中,只需要開設一套模具就可以生產整臺扭扭車的支撐架,節省制作成本,但因為兩個扭轉體是對稱的,則需要一個獨立的轉動機構來實現兩個對稱扭轉體相對轉動和連接功能,而在頻繁的轉動情況下,獨立的轉動機構會產生松動,甚至脫落,對使用過程造成不同程度的影響;而本實施例的扭扭車,把兩個扭轉體設置成不對稱,具體第一扭轉體1形成有軸桿6和第二扭轉體2開設有軸孔62,雖然在生產過程中比對稱的扭轉體花費的制作成本要高,但把轉動機構簡化并形成于扭轉體的支撐架上,由于力是傳遞的,軸桿6受到不利于轉動的作用力部分會傳遞到與其連接的支撐架上,進而降低了轉動機構因頻繁運轉而松動的機率,進而扭扭車提高轉動性能和安全性,不對稱結構相比以往對稱結構,雖制作的成本較高,但其安全性和轉動性能都增加,而且本實施例中還采用了兩種不同金屬材料壓鑄成型的方式,使本實施例的扭扭車在重量和強度兩方面都得到改進,進一步增加扭扭車的實用性。
如圖2至圖4所示,本實施例中,軸桿6右端的外圓面開設有卡槽63, 當平衡扭扭車完成裝配后,軸桿6的后端會穿過軸孔62并露出卡槽63,然后卡環64卡進卡槽63中,而且卡環64的直徑比軸孔62的直徑要大,因此防止了第一扭轉體1相對于第二扭轉體2發生水平移動(脫落)。
如圖2至圖4所示,為了防止上述兩個扭轉體轉動的范圍過大而導致機械損壞,本實施例的扭扭車還設有用于限制扭轉件1和第二扭轉體2相對轉動范圍的限位機構,具體的,扭轉件1連接軸桿6處的下方設有凸塊71,第二扭轉體2對應開設有一個的弧形凹槽72,當平衡扭扭車完成裝配后,凸塊71插入弧形凹槽72內,隨著兩個扭轉體之間相互轉動,凸塊71也沿弧形凹槽72移動,當凸塊71抵觸凹槽端部的槽壁時,扭轉體則停止轉動,這樣設置一個限位機構,有效地保護了扭扭車不會因轉動過渡而損壞,進而增加了扭扭車的使用壽命。
在本實施例中,軸桿6還可以固接于頂蓋3和底蓋5,同樣地可以通過一體壓鑄成型的方式進行對上述兩者的固定,當然,軸桿6的材料和內蓋4體的材料也可以為塑料,并且通過一體注塑的方式進行固定,再通過在軸桿6上套設軸承,同樣可以實現兩個扭轉體之間的相對轉動,比以往需要另外設置一個獨立的轉動機構更加節省成本,使其內部的結構更為簡單,進一步提高扭扭車的性價比,增加了扭扭車的可玩性。
如圖3所示,在本實施例中,平衡扭扭車還包括車輪8、鑲嵌于頂蓋3的踏板31,放置于底蓋5的平衡控制機構101和供電機構102,供電機構102主要為平衡控制機構101提供電源,本實施例的平衡控制機構101和供電機構102為目前常見的使用到平衡車上的部件即屬于現有技術,其內部程序也為現有技術,具體可參考目前已經公開的平衡車控制方法及各家平衡車生產企業采用到的平衡控制機構101。當平衡扭扭車運動時,通過對踏板31施加向下的壓力時,通過傳遞機構(圖中未畫出)觸發平衡控制機構101,進而平衡控制機構101可控制扭扭車的運動。若對踏板31施加一個向前/后的壓力,即兩腳分別踏在兩個第一扭轉體1上,一腳前壓,另一腳后壓,使扭轉體通過軸桿6和軸孔62的配合使第一扭轉體1相對于第二扭轉體2發生轉動,進而通過平衡控制機構101的控制,即可實現扭扭車的轉彎。
最后應當說明的是,以上實施例僅用以說明本實用新型的技術方案,而非對本實用新型保護范圍的限制,盡管參照較佳實施例對本實用新型作了詳細地說明,本領域的普通技術人員應當理解,可以對本實用新型的技術方案進行修改或者等同替換,而不脫離本實用新型技術方案的實質和范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