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發明涉及車輛改裝領域,具體而言,涉及一種抗顛簸裝置以及醫療車。
背景技術:
傳統的載重車輛在其底盤上安裝有車廂,當車輛載物行駛時廂體將受到來自底盤的扭力。
發明人在研究中發現,傳統的載重車輛在行駛過程中至少存在如下缺點:
車廂與底盤為剛性連接,在車輛行駛過程中,轉彎或者遇到路面不平的情況時,底盤產生的扭力將通過大梁和副大梁到車廂,如果車廂的強度不夠,將造成車廂變形或損壞;進一步因為車廂的顛簸造成廂內設施的損壞,,且影響車廂與底盤的使用壽命。
技術實現要素:
本發明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種抗顛簸裝置,以改善傳統的載重車輛在行駛過程中受到外部沖擊力時車廂易顛簸以及車廂與底盤的使用壽命短的問題。
本發明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種醫療車,以改善傳統的載重車輛在行駛過程中受到外部沖擊力時車廂易顛簸以及車廂與底盤的使用壽命短的問題。
本發明的實施例是這樣實現的:
基于上述第一目的,本發明提供了一種抗顛簸裝置,包括抗顛簸安裝平臺、端部支撐架、中間支撐架以及副大梁,其中:
所述端部支撐架設置有兩個,兩個所述端部支撐架沿所述抗顛簸安裝平臺的長度方向間隔設置,所述中間支撐架位于兩個所述端部支撐架之間;每個所述端部支撐架包括第一安裝組件、第一緩沖層以及第二安裝組件,所述第一緩沖層位于所述第一安裝組件和所述第二安裝組件之間,所述第一安裝組件與所述第二安裝組件連接,所述第一安裝組件與所述抗顛簸安裝平臺固定連接,所述第二安裝組件與所述副大梁固定連接;所述中間支撐架包括第一支撐組件、第二支撐組件以及第二緩沖層,所述第一支撐組件與所述第二支撐組件之間設置有所述第二緩沖層,所述第一支撐組件與所述第二支撐組件連接,所述第一支撐組件固定安裝于所述抗顛簸安裝平臺,所述第二支撐組件安裝于所述副大梁上。
在本發明較佳的實施例中,所述抗顛簸安裝平臺包括外框架以及內支撐架,所述外框架呈矩形框狀,所述內支撐架位于所述外框架內,所述內支撐架包括多根橫桿以及水平設置的兩根立桿,多根所述橫桿水平設置,每根所述立桿垂直于所述橫桿設置,且每根所述橫桿與每根所述立桿與交叉處固定連接;每根所述橫桿平行于所述外框架的長度方向設置,每根所述橫桿與所述外框架固定連接,每根所述立桿與所述外框架固定連接。
在本發明較佳的實施例中,所述外框架的內側設置有安裝槽,所述橫桿的兩端分別插裝于對應的所述安裝槽內,所述立桿的兩端分別插裝于對應的所述安裝槽內。
在本發明較佳的實施例中,所述第一支撐組件包括兩個支撐單元,兩個所述支撐單元沿所述抗顛簸安裝平臺的寬度方向間隔排布,每個所述支撐單元包括第一安裝座以及第二安裝座,所述第一安裝座與所述第二安裝座之間設置有所述第二緩沖層,所述第一安裝座與所述第二安裝座之間通過螺栓連接,所述第一安裝座固定安裝于所述抗顛簸安裝平臺上。
在本發明較佳的實施例中,所述第一安裝座的底面設置為第一安裝面,所述第二安裝座包括第一連接板、第二連接板、連接塊以及卡板,所述第一連接板包括垂直設置的第一板以及第二板,所述第二連接板包括垂直設置的第三板以及第四板,所述第一板和所述第三板平行間隔設置,所述第二板和所述第四板平行間隔設置,同一組所述支撐單元的所述第二板和所述第四板之間固定連接有一根所述副大梁,所述第三板的板面貼合在所述第一安裝面上;所述連接塊包括相對設置的折彎部以及位于兩個所述折彎部之間的連接部,所述連接部與所述折彎部固定連接,所述連接部與所述折彎部垂直固定于所述第四板上,所述卡板位于兩個所述折彎部之間,所述卡板、所述連接部以及所述第一安裝座固定連接,所述連接部位于所述卡板與所述第一安裝座之間;所述卡板與所述連接部之間設置有所述第二緩沖層。
在本發明較佳的實施例中,所述連接部、所述卡板以及所述第一安裝座采用螺栓連接,所述第一安裝座、所述連接部以及所述卡板上分別設置有供螺栓穿過的第一腰型孔,多個所述第一腰型孔對應設置,每個所述第一腰型孔的長度方向平行于所述抗顛簸安裝平臺的寬度方向。
在本發明較佳的實施例中,所述端部支撐架包括第一安裝組件以及第二安裝組件,所述第一安裝組件包括橫板、兩個上支撐板以及包括兩個相對設置的第一卡接板和第二卡接板,兩個所述上支撐板沿所述抗顛簸安裝平臺的長度方向間隔設置,所述上支撐板包括兩個上折彎板以及位于兩個所述上折彎板之間的上連接直板,每個所述上折彎板包括第一直板部以及第二直板部,每個所述第一直板部與所述第二直板部的一側連接,兩個所述第二直板部的另一側分別與所述上連接直板的相對的兩側連接,兩個所述第一直板部的延伸方向相反;兩個所述第一直板部與所述橫板固定連接;每個所述上連接直板與所述第二卡接板固定連接;
所述第二安裝組件包括下支撐板以及第三卡接板,所述下支撐板包括下連接直板以及相對設置的兩個下折彎板,兩個所述下折彎板安裝于所述下連接直板的相對設置的兩側,每個所述下折彎板包括第一矩形板和第二矩形板,所述第一矩形板與所述第二矩形板傾斜設置,所述第二矩形板與所述下連接直板固定連接,兩個所述折彎板位于所述下連接直板的相對的兩側;所述第一卡接板、所述第二卡接板、所述下連接直板以及所述第三卡接板沿直線方向依次設置,所述第一卡接板與所述第二卡接板之間設置有所述第一緩沖層,所述第二卡接板與所述下連接直板之間設置有所述第一緩沖層,所述下連接直板與所述第三卡接板之間設置有所述第一緩沖層,所述第一卡接板、所述第二卡接板、所述下連接直板以及所述第三卡接板通過螺栓固定連接。
在本發明較佳的實施例中,所述第一卡接板、所述第二卡接板、所述下連接直板以及所述第三卡接板上分別設置有第二腰型孔,多個所述第二腰型孔對應設置,每個所述第二腰型孔的長度方向平行于所述抗顛簸安裝平臺的寬度方向。
基于上述第二目的,本發明提供了一種醫療車,包括所述的抗顛簸裝置,還包括方艙以及底盤,所述方艙安裝在所述抗顛簸安裝平臺上,所述副大梁與所述底盤的大梁固定連接。
在本發明較佳的實施例中,醫療車,所述方艙設置為長方體形,所述方艙包括底板、頂板、前板、后板、左板以及右板,所述前板、左板、后板以及右板依次首尾連接圍成上下開口結構,所述頂板蓋裝在所述上下開口結構的頂部,所述底板安裝在所述上下開口結構的底部,所述底板與所述前板、所述后板、所述左板和所述右板的連接位置設置有包邊,所述頂板與所述前板、所述后板、所述左板和所述右板的連接位置設置有包邊,所述前板與所述左板,所述左板與所述后板、所述后板與所述前板的連接位置處設置有包邊,所述方艙的八個角處分別設置有包角,每個所述包角包裹在匯集于同一頂點處的三條所述包邊上。
本發明實施例的有益效果是:
綜上所述,本發明實施例提供了一種抗顛簸裝置,其結構簡單合理,便于制造加工,安裝與使用方便,同時,該抗顛簸裝置具有緩沖的作用,在遇到路況不平整的路段或者轉彎時,底盤產生的扭力通過大梁、副大梁將會向車廂傳遞,在力傳遞過程中,力會作用在第一緩沖層和第二緩沖層上,進而將力減弱甚至抵消掉,保證車輛平穩運行。具體如下:
本實施例提供的抗顛簸裝置,抗顛簸安裝平臺和副大梁通過端部支撐架和中間支撐架連接起來,抗顛簸安裝平臺與副大梁之間為多點連接,既能夠保證連接的強度,不易斷裂,同時,多點連接的結構能夠保證車輛在行駛過程中受到外部作用力后能夠及時有效的將力吸收、傳遞出去,避免了車廂的顛簸和晃動,行駛更加平穩。在抗顛簸安裝平臺和副大梁之間通過設置緩沖層來實現緩沖作用,作用力經過第一緩沖層和第二緩沖層后,作用力減小甚至完全被吸收,整個車體的晃動小,行駛更加安全、平穩。
本實施例提供的醫療車,包括上述的抗顛簸裝置,具有抗顛簸裝置的所有優點,同時,也更好的保護了廂體內的醫療設備。
附圖說明
為了更清楚地說明本發明實施例的技術方案,下面將對實施例中所需要使用的附圖作簡單地介紹,應當理解,以下附圖僅示出了本發明的某些實施例,因此不應被看作是對范圍的限定,對于本領域普通技術人員來講,在不付出創造性勞動的前提下,還可以根據這些附圖獲得其他相關的附圖。
圖1為本發明實施例的抗顛簸裝置的結構圖;
圖2為對應圖1的仰視圖;
圖3為對應圖1的俯視圖;
圖4為本發明實施例的抗顛簸裝置的端部支撐架的一視角示意圖;
圖5為本發明實施例的抗顛簸裝置的端部支撐架的另一視角示意圖;
圖6為本發明實施例的抗顛簸裝置的中間支撐架的一視角示意圖;
圖7為本發明實施例的抗顛簸裝置的中間支撐架的另一視角示意圖;
圖8為本發明實施例的醫療車的結構圖。
圖標:抗顛簸安裝平臺100;外框架110;骨架111;橫桿120;立桿130;端部支撐架200;第一安裝組件210;橫板211;上支撐板212;上折彎板2121;上連接直板2122;第一直板部2123;第二直板部2124;第一卡接板213;第二卡接板214;第二安裝組件220;下支撐板221;下連接直板222;下折彎板223;第一矩形板2231;第二矩形板2232;第三卡接板224;第一緩沖層230;第二腰型孔240;安裝桿250;中間支撐架300;支撐單元310;第一支撐組件320;第一安裝座321;第一安裝面3211;第二支撐組件330;第二安裝座331;第一連接板332;第一板3321;第二板3322;第二連接板333;第三板3331;第四板3332;連接塊334;折彎部3341;連接部3342;卡板335;隔板336;安裝凹槽337;第二緩沖層340;第一腰型孔350;加強桿360;副大梁400;方艙500;包邊510;包角520;底板530。
具體實施方式
車廂與底盤為剛性連接,在車輛行駛過程中,轉彎或者遇到路面不平的情況時,車廂與底盤之間的相互作用力大,車輛易出現晃動,且影響車廂與底盤的使用壽命。
鑒于此,本發明設計者設計了一種抗顛簸裝置以及醫療車,抗顛簸裝置結構簡單,能夠有效的起到緩沖作用,且將抗顛簸裝置應用到醫療車上,保證醫療車的運行的平穩性,更好的保護車輛和廂體內的醫療設備。
為使本發明實施例的目的、技術方案和優點更加清楚,下面將結合本發明實施例中的附圖,對本發明實施例中的技術方案進行清楚、完整地描述,顯然,所描述的實施例是本發明一部分實施例,而不是全部的實施例。通常在此處附圖中描述和示出的本發明實施例的組件可以以各種不同的配置來布置和設計。
因此,以下對在附圖中提供的本發明的實施例的詳細描述并非旨在限制要求保護的本發明的范圍,而是僅僅表示本發明的選定實施例。基于本發明中的實施例,本領域普通技術人員在沒有作出創造性勞動前提下所獲得的所有其他實施例,都屬于本發明保護的范圍。
應注意到:相似的標號和字母在下面的附圖中表示類似項,因此,一旦某一項在一個附圖中被定義,則在隨后的附圖中不需要對其進行進一步定義和解釋。
在本發明的描述中,需要說明的是,術語“中心”、“上”、“下”、“內”、“外”等指示的方位或位置關系為基于附圖所示的方位或位置關系,或者是該發明產品使用時慣常擺放的方位或位置關系,僅是為了便于描述本發明和簡化描述,而不是指示或暗示所指的裝置或元件必須具有特定的方位、以特定的方位構造和操作,因此不能理解為對本發明的限制。此外,術語“第一”、“第二”、“第三”等僅用于區分描述,而不能理解為指示或暗示相對重要性。
在本發明的描述中,還需要說明的是,除非另有明確的規定和限定,術語“設置”、“安裝”、“相連”、“連接”應做廣義理解,例如,可以是固定連接,也可以是可拆卸連接,或一體地連接;可以是機械連接,也可以是電連接;可以是直接相連,也可以通過中間媒介間接相連,可以是兩個元件內部的連通。對于本領域的普通技術人員而言,可以具體情況理解上述術語在本發明中的具體含義。
需要說明的是,在不沖突的情況下,本發明中的實施例及實施例中的特征可以相互組合。
抗顛簸裝置實施例
請參閱圖1-圖3,本實施例提供了一種抗顛簸裝置,在車輛行駛過程中,車輛受到外部沖擊力時,抗顛簸裝置能夠有效將外部作用力吸收,使車輛的晃動小,更好的保護車廂和廂內精密的醫療設備。
本實施例提供的抗顛簸裝置,包括抗顛簸安裝平臺100、端部支撐架200、中間支撐架300以及副大梁400,抗顛簸安裝平臺100和副大梁400平行設置,副大梁400的長度方向沿抗顛簸安裝平臺100的長度方向延伸,副大梁400位于抗顛簸安裝平臺100的底部,副大梁400與抗顛簸安裝平臺100通過端部支撐架200和中間支撐架300連接,端部支撐架200包括位于抗顛簸安裝平臺100的前端的前支撐架以及位于抗顛簸安裝平臺100的后端的后支撐架,副大梁400與抗顛簸安裝平臺100通過多點式連接,提高了整體的抗顛簸性能。
抗顛簸安裝平臺100包括外框架110以及內支撐架,外框架110呈矩形框狀,內支撐架位于外框架110內,內支撐架包括多根橫桿120以及水平設置的兩根立桿130,多根橫桿120水平設置,每根立桿130垂直于橫桿120設置,且每根橫桿120與每根立桿130與交叉處固定連接;每根橫桿120平行于外框架110的長度方向設置,每根橫桿120與外框架110固定連接,每根立桿130與外框架110固定連接。外框架110包括四根骨架111,四根骨架111依次首尾連接,每根骨架111的內側設置有安裝槽,橫桿120的兩端分別插裝于對應的安裝槽內,立桿130的兩端分別插裝于對應的安裝槽內。實際加工時,立桿130設置有兩根,兩根立桿130沿橫桿120的長度方向以過橫桿120的長度方向的中點位置的軸線對稱設置,該軸線垂直于橫桿120的長度方向。橫桿120和立桿130與交接位置可以采用焊接或者螺接的方式固定連接。
副大梁400設置有兩根,兩根副大梁400位于兩根立桿130之間,副大梁400平行于立桿130設置,副大梁400設置為槽鋼結構,具有槽底以及兩個槽側壁,兩個槽側壁位于槽底的長度方向的兩側。兩根副大梁400相對設置,兩根副大梁400的兩個槽口相向設置。
請參閱圖4-圖5,前支撐架和后支撐架的結構相同,為了便于描述,在此對前支撐架進行詳細描述。前支撐架靠近抗顛簸安裝平臺100的前端設置,前支撐架包括第一安裝組件210、第一緩沖層230以及第二安裝組件220,第一緩沖層230位于第一安裝組件210和第二安裝組件220之間,第一安裝組件210與第二安裝組件220連接,第一安裝組件210與抗顛簸安裝平臺100固定連接,第二安裝組件220與副大梁400固定連接。
進一步的,第一安裝組件210包括橫板211、兩個上支撐板212以及包括兩個相對設置的第一卡接板213和第二卡接板214,兩個上支撐板212沿抗顛簸安裝平臺100的長度方向間隔設置,上支撐板212包括兩個上折彎板2121以及位于兩個上折彎板2121之間的上連接直板2122,每個上折彎板2121包括第一直板部2123以及第二直板部2124,每個第一直板部2123與第二直板部2124的一側連接,兩個第二直板部2124的另一側分別與連接直板的相對的兩側連接,兩個第一直板部2123的延伸方向相反;兩個第一直板部2123與橫板211固定連接;每個上連接直板2122與第二卡接板214固定連接;上支撐板212的板面垂直于第一卡接板213的板面,結構強度更高,不易折斷。
第二安裝組件220包括下支撐板221以及第三卡接板224,下支撐板221包括下連接直板222以及相對設置的兩個下折彎板223,兩個下折彎板223安裝于下連接直板222的相對設置的兩側,每個下折彎板223包括第一矩形板2231和第二矩形板2232,第一矩形板2231與第二矩形板2232傾斜設置,第二矩形板2232與下連接直板222固定連接,兩個折彎板位于下連接直板222的相對的兩側;第一卡接板213、第二卡接板214、下連接直板222以及第三卡接板224沿直線方向依次設置,第一卡接板213與第二卡接板214之間設置有第一緩沖層230,第二卡接板214與下連接直板222之間設置有第一緩沖層230,下連接直板222與第三卡接板224之間設置有第一緩沖層230,第一卡接板213、第二卡接板214、下連接直板222以及第三卡接板224通過螺栓固定連接。下支撐板221與兩根副大梁400固定連接,具體的,在下支撐板221的沿抗顛簸安裝平臺100的長度方向的兩側分別安裝一根安裝桿250,安裝桿250的兩端分別插裝在兩個副大梁400的槽內,抵緊在副大梁400的槽底的內壁上,可以通過螺接或者焊接的方式固定了連接。下支撐板221與副大梁400為一個整體,下支撐板221與上支撐板212通過螺栓連接,上支撐板212與抗顛簸安裝平臺100為一個整體。
進一步的,第一卡接板213、第二卡接板214、下連接直板222以及第三卡接板224上分別設置有第二腰型孔240,多個第二腰型孔240對應設置,每個第二腰型孔240的長度方向平行于抗顛簸安裝平臺100的寬度方向,在第一卡接板213和第二卡接板214之間設置有第一緩沖層230,在第二卡接板214和下連接直板222之間設置有第一緩沖層230,在下連接直板222和第三卡接板224之間設置有第一緩沖層230,在車輛行駛過程中,遇到路況不平的情況以及轉彎的情況時,安裝在抗顛簸安裝平臺100上的車廂與上支撐板212為一體結構,下支撐板221與副大梁400為一體結構,副大梁400與底盤為一體結構,且上支撐板212與下支撐板221之間通過螺栓連接,螺栓位于第二腰型孔240內,底盤產生的扭力向車廂傳遞過程中,第一緩沖層230發生形變,使得車廂受到作用力能夠相對于底盤出現小角度的轉動和傾斜,進而將部分力吸收,實現緩沖的作用,同時,第一緩沖層230具有一定的形變能力,當傾斜和轉動至一定位置后,第一緩沖層230不會發生形變,具有限位的作用,保證車輛安全平穩的行駛。
在車輛的前端和后端都設置有端部支撐架200,整個車廂的結構穩定性好,在傾斜以及轉動過程中受力更加平衡,更加安全。
實際加工時,第一緩沖層230優選設置為橡膠層,受力好,變形能力強,且穩定可靠。
請參閱圖6-圖7,進一步的,中間支撐架300設置有兩組支撐單元310,每個支撐單元310包括第一支撐組件320、第二支撐組件330以及第二緩沖層340,兩個支撐單元310沿抗顛簸安裝平臺100的寬度方向間隔排布,第一支撐組件320包括第一安裝座321,第二支撐組件330包括第二安裝座331,第一安裝座321與第二安裝座331之間設置有第二緩沖層340,第一安裝座321與第二安裝座331之間通過螺栓連接,第一安裝座321固定安裝于抗顛簸安裝平臺100上。第一安裝座321的底面設置為第一安裝面3211,第二安裝座331包括第一連接板332、第二連接板333、連接塊334以及卡板335,第一連接板332包括垂直設置的第一板3321以及第二板3322,第二連接板333包括垂直設置的第三板3331以及第四板3332,第一板3321和第三板3331平行間隔設置,第二板3322和第四板3332平行間隔設置,同一組支撐單元310的第二板3322和第四板3332之間固定連接有一根副大梁400,具體的,副大梁400的槽底位于第二板3322和第四板3332之間,優選采用螺栓將第二板3322、第四板3332和副大梁400螺接固定。第三板3331的板面貼合在第一安裝面3211上;連接塊334包括相對設置的折彎部3341以及位于兩個折彎部3341之間的連接部3342,連接部3342與折彎部3341固定連接,連接部3342與折彎部3341垂直固定于第四板3332上,優選設置為,兩個折彎部3341和連接部3342都設置為板狀結構,折彎部3341的板面垂直于第四板3332的板面設置,折彎部3341的側面貼合在第四板3332的板面上,連接部3342的板面貼合在第一安裝面3211上,進一步的,連接部3342與兩個折彎部3341一體成型,采用一塊板彎折制成,結構牢固,整體性好,受力好??ò?35位于兩個折彎部3341之間,卡板335、連接部3342以及第一安裝座321固定連接,連接部3342位于卡板335與第一安裝座321之間;卡板335與連接部3342之間設置有第二緩沖層340。連接部3342、卡板335以及第一安裝座321采用螺栓連接,第一安裝座321、連接部3342以及卡板335上分別設置有供螺栓穿過的第一腰型孔350,多個第一腰型孔350對應設置,每個第一腰型孔350的長度方向平行于抗顛簸安裝平臺100的寬度方向。
車輛行駛過程中,遇到路況不平的情況以及轉彎的情況時,安裝在抗顛簸安裝平臺100上的車廂與第一安裝座321為一體結構,第二安裝座331與副大梁400為一體結構,副大梁400與底盤為一體結構,且第一安裝座321與第二安裝座331之間通過螺栓連接,螺栓位于第一腰型孔350內,底盤產生的扭力向車廂傳遞過程中,第二緩沖層340發生形變,使得車廂受到作用力能夠相對于底盤出現小角度的轉動和傾斜,進而將部分力吸收,實現緩沖的作用,同時,第二緩沖層340具有一定的形變能力,當傾斜和轉動至一定位置后,第二緩沖層340不會發生形變,具有限位的作用,保證車輛安全平穩的行駛。實際加工時,第二緩沖層340優選設置為橡膠層,受力好,變形能力強,且穩定可靠。
第一安裝座321與抗顛簸安裝平臺100螺接,第二安裝座331包括兩個卡板335,還包括一個隔板336,隔板336平行于折彎部3341的板面設置,隔板336位于兩個折彎部3341的中間位置,隔板336的一側面與連接部3342的板面貼合,隔板336與對應的連接部3342之間形成了一個安裝凹槽337,兩個卡板335分別位于兩個安裝槽內,每個卡板335與連接板和第一安裝座321通過螺栓連接。每個卡板335與連接部3342之間設置有第二緩沖層340。
通過將中間支撐架300設置為兩個獨立這只的支撐單元310,每個支撐單元310都能夠單獨作用,車輛的緩沖效果更好,不易產生干涉,使用過程中更加安全可靠。
進一步的,為了增強副大梁400的強度,在兩個支撐單元310之間設置有加強桿360,加強桿360的兩端分別插裝在對應的副大梁400的槽內,與副大梁400的槽內壁接觸。
醫療車實施例
請參閱圖8,本實施例提供了一種醫療車,包括上述實施例提供的抗顛簸裝置,還包括方艙500以及底盤,方艙500安裝在抗顛簸安裝平臺100上,副大梁400與底盤固定連接。底盤與副大梁400的連接方式采用現有技術即可,在此不進行詳細描述。方艙500與抗顛簸安裝平臺100采用螺接的方式固定連接,固定方式簡單可靠,同時,將方艙500的底板530與抗顛簸安裝平臺100固定連接,整體性更好,緩沖效果更好。
進一步的,方艙500設置為長方體形,方艙500包括底板530、頂板、前板、后板、左板以及右板,前板、左板、后板以及右板依次首尾連接圍成上下開口結構,頂板蓋裝在上下開口結構的頂部,底板530安裝在上下開口結構的底部,底板530與前板、后板、左板和右板的連接位置設置有包邊510,頂板與前板、后板、左板和右板的連接位置設置有包邊510,前板與左板,左板與后板、后板與前板的連接位置處設置有包邊510,方艙500的八個角處分別設置有包角520,每個包角520包裹在匯集于同一頂點處的三條包邊510上。通過包邊510和包角520的設計,整個方艙500的結構穩定,不易變形,在車輛行駛過程中,由于增加了抗顛簸裝置,方艙500的使用更加安全,使用的壽命更長。
以上僅為本發明的優選實施例而已,并不用于限制本發明,對于本領域的技術人員來說,本發明可以有各種更改和變化。凡在本發明的精神和原則之內,所作的任何修改、等同替換、改進等,均應包含在本發明的保護范圍之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