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實用新型涉及一種兒童推車。
背景技術:
現有技術中,兒童推車的種類繁多,其桿件連接也各不相同,相應地,各兒童推車的折疊原理以及折疊后的結構也不相同。目前,市場上存在的兒童推車,大多存在桿件數量多、折疊后結構尺寸大等缺點,生產成本較高,日常的存放與攜帶也很不便。
技術實現要素:
本實用新型的目的是提供一種結構簡單、折疊后體積較小且可自立于地面的兒童推車。
為達到上述目的,本實用新型采用的技術方案是:一種兒童推車,包括具有展開狀態和折疊狀態的車架、前輪組件、后輪組件、用于將所述車架鎖定在展開狀態下的鎖定機構,所述車架包括分別位于左右兩側的兩個側支架、連接在兩個所述側支架之間的橫撐組件,每側的所述側支架均包括底部設有所述前輪組件的前支桿、底部設有所述后輪組件的后支桿、下部與所述前支桿的上部相樞軸連接的推桿、前端樞軸連接在所述前支桿上且后部樞軸連接在所述后支桿上的座桿,所述后支桿的上部樞軸連接在所述推桿上,所述橫撐組件包括多根可沿橫向翻轉收折的橫撐桿,所述車架折疊時,同一側的所述前支桿、后支桿、座桿及推桿相互靠攏在一起而實現一次折疊后,所有的所述橫撐桿沿橫向翻轉收折并帶動兩側的所述側支架分別翻轉地靠攏在所述橫撐組件上進而實現所述車架的二次折疊。
優選地,每根所述橫撐桿均包括沿左右方向延伸的支撐桿、樞軸連接在所述支撐桿一端并固定連接在一側所述側支架上的第一連桿、樞軸連接在所述支撐桿另一端并固定連接在另一側所述側支架上的第二連桿。
進一步地,所述車架在經所述一次折疊后,所述橫撐組件上所有的所述第一連桿相對所述支撐桿旋轉時的轉動中心線相互平行或共線延伸,所有的所述第二連桿相對所述支撐桿旋轉時的轉動中心線相互平行或共線延伸。
進一步地,所述車架在經所述一次折疊后,所述橫撐組件上的多根所述橫撐桿分別處于不同的高度位置。
進一步地,所述車架在經所述二次折疊時,所有的所述第一連桿帶動一側的所述側支架相對所有的所述支撐桿翻轉而靠攏在所述支撐桿上,所有的所述第二連桿帶動另一側的所述側支架相對所有的所述支撐桿翻轉而靠攏在所述支撐桿上。
更進一步地,所述車架在經所述二次折疊時,所有的所述第一連桿與所有的所述第二連桿分別相對所述支撐桿向內相向翻轉,帶動兩側的所述側支架相向翻轉而收攏在所述支撐桿的同一側上。
作為一種具體的實施方式,兩側的所述側支架相向翻轉而收攏在所有所述支撐桿的前側。
進一步地,至少一根所述橫撐桿上,所述第一連桿與所述第二連桿在所述支撐桿的兩端分別呈倒L型,所述的支撐桿上具有收容槽,當所述橫撐桿沿橫向翻轉收折時,所述第一連桿上與所述支撐桿相靠攏的桿部、所述第二連桿與所述支撐桿相靠攏的桿部分別收容在所述收容槽中。
優選地,多根的所述橫撐桿包括設于兩側所述前支桿之間的第一橫撐桿;和/或設于兩側所述后支桿之間的第二橫撐桿;和/或設于兩側所述推桿之間的第三橫撐桿。
優選地,所述車架在經所述二次折疊后,所述車架依靠兩側的所述后輪組件自立于地面。
由于上述技術方案的運用,本實用新型與現有技術相比具有下列優點:本實用新型的兒童推車,其結構簡單,通過在兩側的側支架之間設置可橫向收折的橫撐組件,在兩側的側支架分別折疊后,通過橫撐組件上所有橫撐桿的橫向翻轉收折而帶動兩側的側支架進行翻轉進而靠攏在橫撐組件上,使得折疊后的車架橫向尺寸大幅減小,大大地減小了車架折疊后的體積,折疊后的車架能夠自立于地面,為用戶的日常攜帶與存放均提供了極大的便利。
附圖說明
附圖1為本實用新型的兒童推車展開狀態下的立體圖;
附圖2為本實用新型的兒童推車展開狀態下的側視圖;
附圖3為本實用新型的兒童推車展開狀態下的主視圖;
附圖4為本實用新型的兒童推車一次折疊原理側視圖;
附圖5為本實用新型的兒童推車經一次折疊后的側視圖;
附圖6為本實用新型的兒童推車經一次折疊后的主視圖;
附圖7為本實用新型的兒童推車經一次折疊后的立體圖;
附圖8為本實用新型的兒童推車經二次折疊后的主視圖;
附圖9為本實用新型的兒童推車經二次折疊后的立體圖;
其中:10、側支架;1、前支桿;2、后支桿;3、推桿;4、座桿;5、前輪組件;6、后輪組件;7、第一橫撐桿;8、第二橫撐桿;9、第三橫撐桿;71、81、91、支撐桿;72、82、92、第一連桿;73、83、93、第二連桿;74、84、收容槽;75、76、85、86、94、95、轉軸;
具體實施方式
下面結合附圖和具體實施例來對本實用新型的技術方案作進一步的闡述。
參見圖1至圖9所示的兒童推車,其包括具有展開狀態和折疊狀態的車架、設于該車架底前部的前輪組件5和設于車架底后部的后輪組件6、用于將車架鎖定在展開狀態下的鎖定機構。該車架包括分別位于左右兩側的側支架10和連接在兩個側支架10之間的橫撐組件。
參見各附圖所示,每側的側支架10均包括前支桿1、后支桿2、推桿3及座桿4,前輪組件5設于前支桿1的下部,后輪組件6設于后支桿2的下部,前支桿1的上部與推桿3的下部相樞軸連接,后支桿2的上部樞軸連接在推桿3上,座桿4的前部樞軸連接在前支桿1上且其后部樞軸連接在后支桿2上。車架在展開時,前支桿1與推桿3沿同一長度方向延伸,而使得單側側支架10上的前支桿1、推桿3、后支桿2及座桿4之間構成穩定的三角形結構。當推車上的鎖定機構解鎖后,將推桿3向后翻轉便可使得前支桿1、后支桿2、座桿4及推桿3相對旋轉而逐漸地收攏在一起,便可實現單側側支架10的折疊。
參見各附圖所示,橫撐組件包括多根可沿橫向翻轉收折的橫撐桿。在本實施例中,如圖3所示,這多根橫撐桿包括設于兩側前支桿1之間的第一橫撐桿7、設于兩側后支桿2之間的第二橫撐桿8、設于兩側推桿3頂部之間的第三橫撐桿9。具體地:
第一橫撐桿7包括沿左右方向延伸的支撐桿71、通過軸75樞軸連接在支撐桿71一端上的第一連桿72、通過軸76樞軸連接在支撐桿71另一端上的第二連桿73,第一連桿72的另一端固定在一側的前支桿1上,第二連桿73的另一端固定在另一側的前支桿1上。其中,第一連桿72與第二連桿73在支撐桿71的兩端均呈倒L型,支撐桿71上開設有收容槽74,當第一連桿72繞軸75相對支撐桿71翻轉靠攏、第二連桿73繞軸76相對支撐桿71翻轉靠攏時,第一連桿72與第二連桿73上與支撐桿71相靠攏的桿部可分別收容至收容槽74中,這可使得第一連桿72、第二連桿73與支撐桿71更為緊密地靠攏在一起。
第二橫撐桿8包括沿左右方向延伸的支撐桿81、通過軸85樞軸連接在支撐桿81一端上的第一連桿82、通過軸86樞軸連接在支撐桿81另一端上的第二連桿83,第一連桿82的另一端固定在一側的后支桿2上,第二連桿83的另一端固定在另一側的后支桿2上。其中,第一連桿82與第二連桿83在支撐桿81的兩端均呈倒L型,支撐桿81上開設有收容槽84,當第一連桿82繞軸85相對支撐桿81翻轉靠攏、第二連桿83繞軸86相對支撐桿81翻轉靠攏時,第一連桿82與第二連桿83上與支撐桿81相靠攏的桿部可分別收容至收容槽84中。
第三橫撐桿9包括沿左右方向延伸的支撐桿91、通過軸94樞軸連接在支撐桿91一端上的第一連桿92、通過軸95樞軸連接在支撐桿91另一端上的第二連桿93,第一連桿92的另一端固定在一側的推桿3上,第二連桿93的另一端固定在另一側的推桿3上。
參見圖1至圖3所示,車架處于展開狀態下且鎖定機構鎖定時,橫撐組件的第一橫撐桿7、第二橫撐桿8及第三橫撐桿9沿橫向展開并支撐在兩側的側支架10之間,每一側的側支架10上,前支桿1、后支桿2、推桿3及座桿4之間相對展開而呈穩定的三角形結構。
當需要將車架折疊起來時,將鎖定機構解鎖后先進行車架縱向上的收折,具體地,如圖4所示,將兩側的推桿3分別向后翻轉,使得每一側上前支桿1、后支桿2、推桿3及座桿4相互收攏在一起而使得每一側的側支架10完成收折,此為車架的一次折疊,經一次折疊后的車架如圖5、6、7所示,此時,橫撐組件的第一橫撐桿7、第二橫撐桿8及第三橫撐桿9分別處于不同的高度位置,軸75、軸85及軸94的軸心線相互平行或共線延伸,軸86、軸96及軸95的軸心線相互平行或共線延伸。
接著對該車架進行二次折疊:將一側的側支架10與所有的第一連桿72、82、92一起相對所有的支撐桿71、81、91進行翻轉,將另一側的側支架10與所有的第二連桿73、83、93一起相對所有的支撐桿71、81、91進行翻轉。進行上述翻轉時,可將所有的第一連桿與所有的第二連桿分別相對所有的支撐桿向內相向翻轉,從而帶動兩側的側支架10相向翻轉而逐漸收攏在支撐桿71、81、91的同一側上。第一連桿72、82、92和第二連桿73、83、93分別與支撐桿71、81、91靠攏時,第一連桿72與第二連桿73上與支撐桿71相靠攏的桿部分別收容至支撐桿74上的收容槽74中,第一連桿82與第二連桿83上與支撐桿81相靠攏的桿部分別收容至支撐桿81上的收容槽84中,兩側的側支架10相互靠攏并位于所有的支撐桿71、81、91的同一側,在本實施例中,兩側的側支架10相向翻轉后收攏在所有的支撐桿71、81、91的前側,折疊后的車架結構平整緊湊,車架可依靠兩組后輪組件6而自立于地面,如圖8、圖9所示。
綜上,本實用新型的兒童推車,其結構簡單,通過在兩側的側支架10之間設置可橫向收折的橫撐組件,在兩側的側支架10分別折疊后,通過橫撐組件上所有橫撐桿的橫向翻轉收折而帶動兩側的側支架10進行翻轉而靠攏在橫撐組件上,使得折疊后的車架橫向尺寸大幅減小,大大地減小了車架折疊后的體積,折疊后的車架能夠自立于地面,為用戶的日常攜帶與存放均提供了極大的便利。
上述實施例只為說明本實用新型的技術構思及特點,其目的在于讓熟悉此項技術的人士能夠了解本實用新型的內容并據以實施,并不能以此限制本實用新型的保護范圍。凡根據本實用新型精神實質所作的等效變化或修飾,都應涵蓋在本實用新型的保護范圍之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