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實用新型涉及一種自行車撥鏈器,特別是關于一種可以切換鏈條導件的自行車撥鏈器的使用模式切換機構。
背景技術:
傳統的自行車撥鏈器,如公開號為M481882的臺灣專利所記載,主要是由一基座、一連桿機構與一鏈條導件所構成,基座固定在自行車的車架上,連桿機構連接在基座上并用于帶動鏈條導件相對基座產生擺動,而且鏈條導件的擺動軸心方向與自行車的行進方向相交叉,進而能夠將自行車鏈條引導到不同齒數的鏈輪上,達成變速效果,并提供給鏈條適當的張力以確保運轉順暢。
為了使鏈條穩定以實現變速準確的目的,通常會在鏈條導件加入單向阻力機構,然而,該機構并未設置相關切換裝置,因此造成使用上的不便,在公開號為US8,870,692的美國發明專利中揭露一種自行車撥鏈器,其在連桿機構上設置有一控制桿,并通過將控制桿在第一位置與第二位置的切換,實現對鏈條導件的旋轉施加不同的阻力,即便如此,該控制桿仍不具有讓連桿機構能相對鏈條導件產生雙向轉動的功能,故仍有改進的空間。
技術實現要素:
針對上述問題,本實用新型的目的是提供一種自行車撥鏈器的使用模式切換機構,其可以讓使用者快速切換鏈條導件的使用模式。
為實現上述目的,本實用新型采取以下技術方案:一種自行車撥鏈器的使用模式切換機構,其特征在于,它包括一本體,其頂面設有一容置槽并樞接在一轉軸上,使所述轉軸凸伸出所述容置槽的底部;一定位組件,具有一棘輪樞接在所述容置槽內并與所述轉軸同步轉動,至少一個與所述棘輪鄰設并能相對靠近或遠離所述棘輪的定位棘爪,以及至少一個彈性件,用于向所述棘輪施加彈性力給所述定位棘爪;一罩設在所述本體上的外蓋;一開關組件,包括一支架和一控制件,其中所述支架定位在所述外蓋與所述定位組件之間,所述控制件滑動地設在所述支架與所述定位組件之間,并且凸伸有間隔設置的至少一個用于靠近或遠離所述定位棘爪的動作路徑的擋塊;其中,所述棘輪設有環狀等間隔排列的多個棘齒,各所述定位棘爪設有一嚙合在任一所述棘齒上的嚙合齒。
較佳的,還包括一用于給所述棘輪施加阻力的加壓組件,設置在所述本體與所述外蓋之間。
較佳的,多個所述棘齒間隔設置在所述棘輪的圓周面,所述定位組件還具有一保持架鎖固在所述本體上并與所述棘輪鄰接,多個所述定位棘爪滑移的設置在所述保持架的至少一個容置孔內,各所述彈性件分別設在任一所述容置孔中。
較佳的,所述定位組件還具有一固定片鎖固在所述保持架上并覆蓋所有所述容置孔,所述彈性件以其兩端頂抵在所述定位棘爪與所述保持架之間。
較佳的,所述支架定位在所述外蓋與所述固定片之間,所述控制件滑動地設在所述支架與所述固定片之間。
較佳的,所述支架上開設有槽,所述控制件由一桿體和一板體構成,所述桿體穿過所述槽與所述外蓋,所述擋塊由所述板體凸伸形成。
較佳的,所述桿體突出所述外蓋的一端連接一撥動鍵。
因此,用戶可以通過調整控制件的位置,使控制件的擋塊遠離這些定位棘爪的動作路徑上,以使這些定位棘爪可自由活動而正常發揮其功能,或使控制件的擋塊位于這些定位棘爪的動作路徑上,以使這些定位棘爪被限制在容置孔中,此時鏈條導件將可以相對本體產生雙向轉動。
附圖說明
圖1是本實用新型較佳實施例中自行車撥鏈器離合單元的立體圖;
圖2是本實用新型較佳實施例中自行車撥鏈器離合單元的分解圖;
圖3是圖1中3-3線的剖視圖;
圖4是本實用新型較佳實施例中棘輪與定位棘齒的剖面俯視圖;
圖5是本實用新型較佳實施例中開關組件與定位棘齒的分解示意圖。
具體實施方式
下面結合附圖和實施例對本實用新型進行詳細的描述。
如圖1至圖3所示,為本實用新型較佳實施例所提供的一種自行車撥鏈器的離合單元1,設置在一鏈條導片2與一連桿機構(圖中未示出)之間,離合單元1包括一本體10、一定位組件20、一加壓組件30與一罩設在本體10上的外蓋40,以將定位組件20與加壓組件30封閉在本體10與外蓋40之間的內部空間。
本體10呈中空筒狀且在相對遠離鏈條導片2的一側設有一容置槽11,使鏈條導片2的轉軸2a可以貫穿本體10并凸伸出容置槽11的底部中央。因此,本體10可相互轉動的樞接在鏈條導片2上。此外,后續說明是以轉軸2a突出容置槽的11突出方向作為上方進行描述的。
定位組件20具有一棘輪21,棘輪21以轉軸2a為中心而樞接在容置槽11中,并與轉軸2a同步轉動,且棘輪21的圓周面設有環狀等間隔排列的若干棘齒21a; 一保持架22兩側鎖固在本體10上并鄰接在棘輪21的圓周面;至少一個定位棘爪24(在本實施例為四個)可線性滑移的設置在保持架22的至少一個容置孔23(在本實施例也為四個)當中,且各定位棘爪24相對靠近棘輪21的一端均設有用于和棘輪21的棘齒21a相嚙合的嚙合齒24a;一固定片25鎖固在保持架22上方而覆蓋所有容置孔23;以及至少一個彈性件26,在本實施例為壓縮彈簧且數量為四個,分別以其兩端頂抵在定位棘爪24與保持架22之間,以向棘輪21施加彈性力進而定位棘爪24。此外,各棘齒21a是由一傾斜面與直立的一擋止面共同構成,使該棘輪21在受到定位棘爪24嚙合在棘齒21a上的作用下,只能單向轉動。另外,需補充說明的是,定位棘爪24、容置孔23及彈性件26的數量都僅需一個,即可實現自行車撥鏈器的動作功能,并不一定要有多個才能實現。
如圖4所示,本實施例中棘輪21的圓周面設置有24個棘齒21a,因此各棘齒21a與棘輪21中心的夾角θ為15度。為了提高精確度,定位棘爪24、容置孔23及彈性件26的數量則需要設置有多個,本實施例將兩相鄰定位棘爪24的嚙合齒24a與棘輪21中心(即轉軸2a中心)的夾角θ1、θ2與θ3分別設置為θ1=θ2=θ3=33.75度(即360/24*2+(360/24)/4,其中N=2)等角度間隔排列?;诙ㄎ患Φ脑O置位置,可以將定位組件20的轉動精度從原有的15度提升為3.75度,也就是提升了4倍。
換句話說,假設棘輪21的頂面設置有X個棘齒21a,在具有Y個定位棘爪24的情況下(其中X為大于2的正整數,Y為大于等于2的正整數),若定位棘爪24采用等角度間隔排列,則定位組件20轉動的精確度僅為△=360/X度;若定位棘爪24采用上述公式等角度間隔排列,即兩相鄰定位棘爪24與棘輪21中心的夾角設定為△度*N加上(△/Y)度,那么定位組件20的轉動精度將提升為△/Y度,可以獲得大幅提升。
具體而言,定位棘爪并不會同時與棘輪的棘齒相嚙合,在本實施例中,這些定位棘爪24輪流與棘輪21相嚙合,所以每次只有一個定位棘齒24的嚙合齒24a會與棘輪21的一棘齒21a相嚙合,當棘輪再次轉動(360/X)/Y度,就會有另外一個定位棘爪24的嚙合齒24a與棘輪21的另一個棘齒21a相嚙合,也就是讓轉軸2a的轉動精確度確實提高到(360/X)/Y度。必要時,本領域技術人員也可能讓θ1、θ2、θ3作些微調整,使θ1≠θ2≠θ3,這樣將得到不同的精確度。
如圖1、圖2所示,加壓組件30包括兩用于夾合棘輪21的墊片組31、一對板狀彈片32和一套設在轉軸2a上的套環33,以及一鎖合在轉軸2a頂面螺孔2b內的調整螺栓34。其中,板狀彈片32以其兩端頂抵在墊片組31的頂面與套環33 的底面,使用者可以通過轉動調整螺栓34的螺合深度使套環33向上或向下產生移動,進而改變板狀彈片32施加在墊片31上的下壓力,以調整定位組件20施加在轉軸2a與鏈條導件2的阻力。
因此,由于定位棘爪24是在經過計算的等角度進行間隔排列設置,可以在相同的部件數量下輕易提高鏈條導件2的轉動精確度。此外,棘輪的棘齒也可以設置在棘輪的圓周面,而定位棘爪仍然可以進行等角度間隔排列來提高精確度。
補充說明的是,如圖2、圖4、圖5所示,離合單元1還設置有一開關組件50,其包括一支架51和一控制件52,其中支架51定位在外蓋40與固定片25之間,并開設有槽51a,控制件52由一板體53和一桿體54一體成形構成,板體52可滑動地設置在支架51與固定片25之間,并且向下凸伸四個間隔設置的擋塊55(如圖5所示);桿體54向上穿過槽51a和位于外蓋40的開口41,使桿體54的一端可以連接一撥動鍵60。因此,使用者可以利用手部推動撥動鍵60而使控制件52沿著槽51a產生移動,當控制件52位于槽51a的一端時,擋塊55將不在定位棘爪24的動作路徑上,使這些定位棘爪24可自由活動而正常發揮其功能(如圖4所示),但是當控制件52位于槽51a的另一端時,擋塊55將位于定位棘爪24的動作路徑而阻擋這些定位棘爪24使其限制在容置孔23中,此時鏈條導件2將可以相對本體10產生雙向轉動。另外,需要補充說明的是,擋塊55的數量可隨定位棘爪24的數量而調整,例如,當定位棘爪24的數量為一時,擋塊55的數量僅需為一,就可以實現切換作動方式的功能。
上述各實施例僅用于說明本實用新型,各部件的結構、尺寸、設置位置及形狀都是可以有所變化的,在本實用新型技術方案的基礎上,凡根據本實用新型原理對個別部件進行的改進和等同變換,均不應排除在本實用新型的保護范圍之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