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實用新型屬于一種車輪輪叉,特別是涉及一種帶減振的雙輪輪叉。
背景技術:
輕型折疊車輛在世界上被廣泛地使用,隨著科技的發展,目前輕型折疊車輛更加趨向于簡單輕便、便于攜帶的輕型折疊車輛,由于這些優點,近年來輕型折疊車輛及輕型折疊動力車輛越來越多的受到人們的關注。現有技術中的折疊車輛折疊后的車架前后輪不能并排,折疊后的車架仍然不緊湊,體積仍然較大,且通常輕型折疊車輛的減震裝置是裸露的安裝在車架上,不僅結構不緊湊、影響美觀,而且避震效果仍然不好,因此如何解決上述問題,成為亟待解決的問題。
技術實現要素:
本實用新型的目的是針對現有技術中雙車輪輪叉中沒有安裝減震裝置、避震效果不好,車輛折疊后前后輪不能并排、折疊后的車架仍然不緊湊的缺點,而提供設計一種帶減振的雙輪輪叉。
本實用新型的技術方案為:一種帶減振的雙輪輪叉,主要包括輪子11和輪叉8,輪子11通過輪軸12安裝于輪叉8上,其特征在于:在所述的兩個輪叉8之間設有與轉向桿連接或與車架連接的橋架2,在橋架2兩頭設有帶有安裝孔的輪叉連接臂6;輪叉8主要包括上連接螺絲4、下連接螺絲10、棱形導套13、棱形軸14、彈簧15和輪叉連接件5;在輪叉連接臂6的安裝孔上部設置一個棱形導套安裝孔18,設有棱形軸活動孔17的棱形導套13固定安裝在輪叉連接臂6的棱形導套安裝孔18上;套有彈簧15的棱形軸14上端穿過輪叉連接臂6上的棱形導套的棱形軸活動孔17、并且棱形軸14可隨著彈簧15的振動在棱形導套13的棱形軸活動孔17內做上下直線移動;輪叉連接件5中部設置成一個輪叉連接臂安裝槽24,輪叉連接件5上端設有一個 上安裝座3、輪叉連接件5下端設有一個下安裝座9,在上安裝座3設有一個供棱形軸14安裝的棱形軸上安裝孔19、在下安裝座9上設有一個供棱形軸14安裝的棱形軸下安裝孔25,棱形軸14上端中間設有上螺絲孔21、棱形軸14下端中間設有下螺絲孔27,上連接螺絲4和下連接螺絲10分別通過棱形軸14上的上螺絲孔21和下螺絲孔27將套有彈簧15的棱形軸14固定連接在輪叉連接件5上,同時橋架2兩側的輪叉連接臂6也就安裝在輪叉連接件5的輪叉連接臂安裝槽24內;彈簧15的上端頂在輪叉連接臂6安裝孔上端、彈簧15的下端頂在輪叉連接件5的輪叉連接臂安裝槽24下部;在輪叉連接件5下端下安裝座9上設有一個橫向的輪軸安裝孔20,輪軸12橫向安裝在輪軸安裝孔20上,在輪軸12的后端設有一個與棱形軸14的下螺絲孔27相通的安裝孔22,用于固定棱形軸14的下連接螺絲10穿過輪軸12上的安裝孔22將輪軸12固定在輪叉連接件5的下安裝座9上。
本實用新型的一種帶減振的雙輪輪叉的優點在于:(1)由于在兩個輪叉之間設有橋架2,且橋架2左右兩邊設置輪叉連接臂6的安裝孔內棱形導套13和左右兩邊輪叉8上套有減振彈簧的棱形軸14活動連接,因此當車輛在行使當中道路高低不平時,棱形軸14可隨著彈簧15的振動在棱形導套13的棱形軸活動孔17內做上下直線移動,從而起到減振和避震的作用。(2)由于棱形軸14的結構設計,改變傳統一根輪軸橫著連接兩邊車輪的設計,橋架輪叉的設計不僅能起到左右兩輪方向的定位和平衡的行使,而且又能達到獨立避震的目的。(3)由于棱形軸14的結構設計,改變傳統一根輪軸橫著連接兩邊車輪的設計影響了車輛的折疊和前后車輪折疊后不能成并排的缺陷,由于橋架輪叉的設計前后輪折疊就能成并排,使得折疊后的車架更緊湊,體積更小,更便于攜帶。
附圖說明
下面結合附圖和實施例對本實用新型做進一步詳細說明。
圖1為本實用新型一種帶減振的雙輪輪叉用于雙前輪上的實施例一立體結構示意圖。
圖2為本實用新型一種帶減振的雙輪輪叉實施例一的局部剖開結構示意圖。
圖3為本實用新型一種帶減振的雙輪輪叉實施例一的零件分解結構示意圖。
圖4為本實用新型一種帶減振的雙輪輪叉的輪叉連接件5局部剖開結構示意圖。
圖5為本實用新型一種帶減振的雙輪輪叉的棱形軸14局部剖開結構示意圖。
圖6為本實用新型一種帶減振的雙輪輪叉實施例一安裝在折疊車前輪上的立體結構示意圖。
圖7為本實用新型一種帶減振的雙輪輪叉實施例一安裝在折疊車前輪上的折疊狀態立體結構示意圖。
圖8為本實用新型一種帶減振的雙輪輪叉用于雙后輪上安裝了平衡裝置實施例二的立體結構示意圖。
圖9為本實用新型一種帶減振的雙輪輪叉安裝了平衡裝置實施例二的零件分解結構示意圖。
圖10為安裝了平衡裝置的一種帶減振的雙輪輪叉實施例二安裝在折疊車后輪上的立體結構示意圖。
圖11為安裝了平衡裝置的一種帶減振的雙輪輪叉實施例二安裝在折疊車后輪上的局部剖開結構示意圖。
圖中:1連接軸孔 2橋架 3上安裝座 4上連接螺絲 5輪叉連接件 6輪叉連接臂 7防護套 8輪叉 9下安裝座 10下連接螺絲 11輪子 12輪軸 13棱形導套 14棱形軸 15彈簧 16壓緊墊片 17棱形軸活動孔 18棱形導套安裝孔 19棱形軸上安裝孔 20輪軸安裝孔 21上螺絲孔 22安裝孔 23固定塊 24輪叉連接臂安裝槽 25棱形軸下安裝孔 26固定塊安裝孔 27下螺絲孔 28輪子 29彈簧底座 30彈簧 31連接凸耳 32銷軸 33連接軸 34平衡橫擔 35銷軸孔 36連接耳 37螺絲 38軸孔 39彈簧底座安裝槽 40銷軸孔 41凸臺 42車架。
具體實施方式
如圖所示:本實用新型的技術方案為:一種帶減振的雙輪輪叉,主要包括輪子11和輪叉8,輪子11通過輪軸12安裝于輪叉8上,其特征在于:在所述的兩個輪叉8之間設有與轉向桿連接或與車架連接的橋架2,在橋架2兩頭設有帶有安裝孔的輪叉連接臂6;輪叉8主要包括上連接螺絲4、下連接螺絲10、棱形導套13、棱形軸14、彈簧15和輪叉連接件5;在輪叉連接臂6的安裝孔上部設置一個棱形導套安裝孔18,設有棱形軸活動孔17的棱形導套13固定安裝在輪叉連接臂6的棱形導套安裝孔18上;套有彈簧15的棱形軸14上端穿過輪叉連接臂6上的棱形導套的棱形軸活動孔17、并且棱形軸14可隨著彈簧15的振動在棱形導套13的棱形軸活動孔17內做上下直線移動;輪叉連接件5中部設置成一個輪叉連接臂安裝槽24,輪叉連接件5上端設有一個上安裝座3、輪叉連接件5下端設有一個下安裝座9,在上安裝座3設有一個供棱形軸14安裝的棱形軸上安裝孔19、在下安裝座9上設有一個供棱形軸14安裝的棱形軸下安裝孔25,棱形軸14上端中間設有上螺絲孔21、棱形軸14下端中間設有下螺絲孔27,上連接螺絲4和下連接螺絲10分別通過棱形軸14上的上螺絲孔21和下螺絲孔27將套有彈簧15的棱形軸14固定連接在輪叉連接件5上,同時橋架2兩側的輪叉連接臂6也就安裝在輪叉連接件5的輪叉連接臂安裝槽24內;彈簧15的上端頂在輪叉連接臂6安裝孔上端、彈簧15的下端頂在輪叉連接件5的輪叉連接臂安裝槽24下部;在輪叉連接件5下端下安裝座9上設有一個橫向的輪軸安裝孔20,輪軸12橫向安裝在輪軸安裝孔20上,在輪軸12的后端設有一個與棱形軸14的下螺絲孔27相通的安裝孔22,用于固定棱形軸14的下連接螺絲10穿過輪軸12上的安裝孔22將輪軸12固定在輪叉連接件5的下安裝座9上。
所述的一種帶減振的雙輪輪叉的實施例一和實施例二區別在于:
實施例一由于該一種帶減振的雙輪輪叉是用于安裝在前輪上,與車輛轉向桿連接的雙車輪輪叉上的橋架2連接軸孔1是垂直的,連接軸孔1和垂直的車輛轉向桿在同一個軸心上,因此在車輛轉向時不存在不平衡的問題,所以無需在所述的一種帶減振的雙輪輪叉上安裝平衡裝置就可直接安裝在車輛的前輪上(如圖1、圖2、圖3、圖6和圖7所示)。
實施例二由于該一種帶減振的雙輪輪叉是用于安裝在車輛的后輪上,與 車架連接的雙車輪輪叉上的橋架2連接軸孔1是橫向的設計,連接軸孔1和垂直的車輛轉向桿下方的前輪是在同一條線上,當車轉向時就會存在其中一個輪子無法與地面接觸不平衡的問題,因此在車架42上就要設計安裝一個平衡裝置用來解決車輛后雙輪在轉向時雙后輪接觸地面平衡問題(如圖8、圖9、圖10和圖11所示),從而解決了在車輛轉向時不會出現其中一個輪子無法與地面接觸的問題,輪叉就能起到左右兩輪方向定位和平衡行使。
如圖8、圖9、圖10和圖11所示,所述的一種帶減振的雙輪輪叉,其特征在于:平衡裝置主要由平衡橫擔34、彈簧底座29和彈簧30組成,在平衡橫擔34的中間上方設有一個帶軸孔38的連接凸耳31,在平衡橫擔34兩端平臺上分別設有一個彈簧底座安裝槽39,彈簧底座29下方為設有一個帶有銷軸孔35的連接耳36,彈簧底座29上方設有一個用于安裝彈簧的凸臺41,銷軸32通過平衡橫擔34的彈簧底座安裝槽39上的銷軸孔40和彈簧底座29下方連接耳36上的銷軸孔35將彈簧底座29安裝在平衡橫擔34的彈簧底座安裝槽39上,連接軸33通過平衡橫擔34上的連接凸耳31的軸孔38和橋架2上的連接軸孔1將平衡裝置和雙車輪輪叉活動連接在后輪車架42上。
所述的一種帶減振的雙輪輪叉,其特征在于:輪軸12后端設計成固定塊23,與棱形軸14的下螺絲孔27相通的安裝孔22設置在固定塊23上。
本實用新型的一種帶減振的雙輪輪叉的工作原理為:當車輛在行使當中道路高低不平路上時,由于在兩個輪叉之間設有橋架2,且橋架左右兩邊設置輪叉連接臂6安裝孔內的棱形導套13和左右兩邊輪叉8上套有減振彈簧的棱形軸14活動連接,因此當車輛在行使當中道路高低不平時,棱形軸14可隨著彈簧15的振動在棱形導套13的棱形軸活動孔17內做上下直線移動,從而起到減振和避震作用。又由于棱形軸14的結構設計,改變傳統一根輪軸橫著連接兩邊車輪的設計,棱形軸14的設計不僅能起到左右兩輪方向的定位和平衡的行使,而且又能達到獨立避震的目的,由于橋架2和輪叉8帶減振的設計兩邊的輪叉在轉彎時會隨著車輛的傾斜起到重心平衡的功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