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實用新型涉及一種作業車,該作業車在從機體框架向機體外方延伸的托架,經由防振部件載置支承有駕駛室。
背景技術:
作為上述作業車,例如已知專利文獻1所記載的作業車。就專利文獻1所記載的作業車而言,在從機體框架(專利文獻中的“離合器殼體”)向機體外方延伸的托架(專利文獻中的“駕駛室托架”),經由防振部件(專利文獻中的“防振橡膠”)載置支承有駕駛室。在托架的前端部設有施重部件(專利文獻中的“防振砝碼”)。由此,通過施重部件調節托架的固有振動頻率,從而減少傳遞至駕駛室的振動。
然而,就上述現有的作業車而言,根據駕駛室的構造等,有時托架的固有振動頻率與駕駛室的空間共振頻率以及發動機的振動頻率一致,從而導致駕駛室的振動或噪音較大,希望得到進一步的改善。
并且,就托架而言,以固有振動頻率為界,低頻側一般比高頻側的振動大,因而,在比固有振動頻率低的低頻側的頻域,不能充分地減少向防振部件傳遞的振動。因此,當托架的固有振動頻率過高時,不能充分減少向防振部件傳遞的振動的頻域范圍較大,可能導致駕駛室的振動或噪音加劇惡化。
(現有技術文獻)
(專利文獻)
專利文獻1:日本發明專利申請公布“特開2008-143209號”
技術實現要素:
(本實用新型要解決的問題)
鑒于上述情況,希望提供一種能夠經由托架減少向駕駛室傳遞的振動的作業車。
(解決問題的方案)
本實用新型的特征在于,
為一種作業車,在從機體框架向機體外方延伸的托架,經由防振部件載置支承有駕駛室,
在所述托架設有施重部件,
所述施重部件以從所述托架向機體外方凸出的狀態安裝成使所述施重部件的至少一部分位于所述托架的比所述防振部件偏靠機體外側的位置。
根據本特征結構,從機體框架到施重部件的距離變長,即使不增加施重部件的重量,也能夠降低托架的固有振動頻率。由此,使托架的固有振動頻率小于駕駛室的空間共振頻率和發動機的振動頻率,從而能夠經由托架減少傳遞至駕駛室的振動。并且,托架的固有振動頻率降低,從而能夠充分地減少向防振部件傳遞的振動。就這一點而言,也能夠經由托架減少向駕駛室傳遞的振動。
進而,本實用新型優選為,
在所述托架設有安裝部,所述安裝部具有安裝面,所述安裝面安裝有所述施重部件,
所述施重部件以與所述安裝面對向的對向面的僅一部分與所述安裝面接觸的狀態,安裝在所述安裝面。
在此,假設當施重部件以對向面全部與安裝面接觸的狀態安裝在安裝面時,必須精度很高地加工全部對向面,從而導致加工工序和成本增加。然而,根據本特征結構,只要精度良好地加工對向面的與安裝面接觸的一部分即可,能夠減少加工工序和成本。
進而,本實用新型優選為,
在從與所述對向面正交的方向觀察時,所述對向面的與所述安裝面接觸的接觸部的面積為所述對向面的外周面積的一半以下。
根據本結構特征,盡量減少接觸部,從而能夠有效地減少加工工序和成本。
進而,本實用新型優選為,
所述對向面的與所述安裝面接觸的接觸部的至少一部分位于比所述施重部件在所述托架的延伸方向上的中心偏靠機體外側的位置。
根據本結構特征,接觸部的至少一部分比施重部件在托架的延伸方向上的中心偏靠機體外側,也就是說,施重部件以懸臂狀安裝在安裝面。由此,當機體在上下方向上振動時,施重部件以接觸部為支點朝與機體的振動方向(上下方向)不同的方向振動(施重部件的振動的水平成分增加),因此,能夠有效地減少駕駛室的振動。
進而,本實用新型優選為,
所述對向面的與所述安裝面接觸的接觸部設置成朝向所述安裝面側凸出。
根據本結構特征,只要使對向面的一部分向安裝面側凸出,就能夠簡單地設置接觸部。
進而,本實用新型優選為,
所述對向面的與所述安裝面接觸的接觸部設置成橫跨所述對向面在寬度方向上的兩端部,其中,所述寬度方向為俯視時與所述托架的延伸方向正交的方向。
根據本結構特征,在接觸部與安裝面接觸的狀態下,能夠使施重部件不會在寬度方向上搖擺,而使施重部件牢固地安裝在安裝面。
進而,本實用新型優選為,
在上下方向上,所述施重部件相對于所述安裝面的安裝位置與所述防振部件相對于所述托架的安裝位置設定在不同的位置。
根據本特征結構,由于沒有將施重部件和防振部件的安裝位置在上下方向上限定在相同的位置,因此,能夠提高施重部件和防振部件的安裝位置的自由度。
進而,本實用新型優選為,
所述施重部件以俯視時與所述防振部件重疊的狀態設置。
根據本結構特征,施重部件以從托架向機體外方凸出的狀態安裝成使施重部件的至少一部分位于托架的比防振部件偏靠機體外側的位置,并且,不會使施重部件過多地向機體外方凸出而成為障礙。
進而,本實用新型優選為,
在所述托架設有凸出部,所述凸出部從所述托架向機體外方凸出,
在所述凸出部安裝有所述施重部件。
根據本結構特征,根據凸出部的長度,從機體框架到施重部件的距離進一步延長,從而能夠進一步降低托架的固有振動頻率。
進而,本實用新型優選為,
所述施重部件配置在所述托架在寬度方向上的中央部,其中,所述寬度方向為俯視時與所述托架的延伸方向正交的方向。托架在寬度方向上的中央部也包含托架在寬度方向上的大致中央部。
根據本結構特征,能夠使施重部件在寬度方向上重量均勻地相對于托架進行安裝,從而難以導致托架因振動而向寬度方向傾斜。
進而,本實用新型優選為,
在所述托架具有:頂板,安裝有所述防振部件;以及一對側板,設置在所述頂板在寬度方向上的兩端部,其中所述寬度方向為俯視時與所述托架的延伸方向正交的方向,
所述側板以其上下方向的長度越朝向機體外側越短的方式形成。
根據本結構特征,托架的機體框架側的部分(托架的基端部)的強度變大,并且,托架的機體外側的部分(托架的前端部)的強度變小。由此,能夠提高托架的基端部的強度從而確保托架的強度,并且,能夠降低托架的前端部的強度從而降低托架的固有振動頻率。
進而,本實用新型優選為,
在所述托架設置有所述駕駛室能夠抵接的抵接部。
根據本結構特征,即使駕駛室振動,也能夠使抵接部抵接在駕駛室,從而阻止駕駛室移位。
進而,本實用新型優選為,
所述抵接部以俯視時在寬度方向上鄰接于所述施重部件的狀態設置,其中所述寬度方向為與所述托架的延伸方向正交的方向。
根據本結構特征,能夠使抵接部小型地設置在不與施重部件干涉的位置。
附圖說明
圖1是表示拖拉機左視圖。
圖2是表示駕駛室的支承構造的左視圖。
圖3是表示前托架的背面剖視圖。
圖4是表示前托架的仰視圖。
圖5是表示前托架的立體圖。
圖6是表示砝碼的俯視圖。
圖7是表示前托架的響應加速度和頻率的關系的示意圖。
附圖標記說明
6:離合器殼體(機體框架)
9:駕駛室
23:前防振橡膠(防振部件)
24:前托架(托架)
28:頂板
29:側板
33:突出板(安裝部、凸出部)
33A:安裝面
34:砝碼(施重部件)
34A:對向面
34B:接觸部
35:抵接板(抵接部)
C3:砝碼的左右方向的中心(施重部件在托架的延伸方向上的中心)
H1:安裝位置(施重部件相對于安裝面的安裝位置)
H2:安裝位置(防振部件相對于托架的安裝位置)
具體實施方式
下面根據附圖對本實用新型的實施方式進行說明。
(拖拉機的整體結構)
圖1示出了作為本實用新型的“作業車”的一例的拖拉機。該拖拉機具有四輪驅動式的行駛機體1。行駛機體1具有能夠驅動且能夠轉向的左右一對前輪2和能夠驅動且能夠制動的左右一對后輪3。
在行駛機體1的前半部設有動力部4。動力部4具有發動機E等,發動機E等收納在機罩5內。在發動機E的后部連結有離合器殼體6(相當于本實用新型的“機體框架”)。在離合器殼體6的后部連結有傳動箱7。
在行駛機體1的后半部設有駕駛部8和覆蓋駕駛部8的駕駛室9。在駕駛部8具有駕駛座椅10、前面板11以及方向盤12等。在行駛機體1的后端部,經由連桿機構13以能夠升降且能夠橫擺的方式安裝有旋轉耕耘裝置等作業裝置(未圖示)。
(駕駛室)
如圖1和圖2所示,駕駛室9的屋頂部由頂棚部14構成。駕駛室9的地板部由地下面板15構成。頂棚部14由左右一對前柱16,左右一對側柱17以及左右一對后柱18支承。
在駕駛室9的前側部和后側部分別設有前玻璃罩19和后玻璃罩20。在駕駛室9的兩橫側部設有門21和側玻璃罩22。門21以其后端部能夠繞上下朝向的軸心擺動的方式支承在側柱17,且能夠開閉。
駕駛室9的前部經由前防振橡膠23(相當于本實用新型的“防振部件”)載置支承在左右一對前托架24(相當于本實用新型的“托架”)。駕駛室9的后部經由后防振橡膠25載置支承在左右一對后托架26。
(前托架)
如圖3至圖5所示,前托架24從離合器殼體6向機體橫外方延伸。前托架24具有固定板27、頂板28以及一對側板29。固定板27通過螺栓30固定在離合器殼體6的橫側部。在固定板27固定有頂板28和一對側板29。頂板28和一對側板29由板狀部件大致彎折成門形而一體形成。
在頂板28的靠近機體橫外側的部分形成有供前防振橡膠23嵌入的嵌入孔28a。在頂板28的下表面焊接固定有與螺栓31對應的螺母32。
側板29從頂板28的前后兩端部向下方延伸。側板29的下邊緣以朝機體橫外側向上傾斜的方式形成。也就是說,側板29以其上下方向的長度越靠近機體橫外側越短的方式形成。
(前防振橡膠)
前防振橡膠23螺栓固定在地下面板15。前防振橡膠23具有本體部23A和法蘭部23B。在本體部23A的軸部23a嵌入嵌入孔28a的狀態下,法蘭部23B通過螺栓31固定在頂板28。
(凸出板)
在前托架24設有凸出板33(相當于本實用新型的“安裝部”、“凸出部”),凸出板33從前托架24向機體橫外方凸出。凸出板33固定在頂板28的下表面的比嵌入孔28a偏靠機體橫外側的部分。凸出板33具有安裝面33A,安裝面33A安裝有砝碼34(相當于本實用新型的“施重部件”)。安裝面33A形成在凸出板33的下表面。
(抵接板)
在前托架24設有抵接板35(相當于本實用新型的“抵接部”)。駕駛室9的下部(例如地下面板15)能夠抵接抵接板35。抵接板35以鄰接于砝碼34的前側的狀態固定在前托架24的機體橫外側端部。抵接板35通過將板狀部件大致彎折成曲柄形狀從而使上端部位于比下端部偏靠機體橫外側的位置的方式形成。
(砝碼)
如圖3至圖6所示,砝碼34由金屬制(例如鉛)的塊體構成。砝碼34以從前托架24向機體橫外方凸出的狀態通過螺栓36固定在凸出板33的下表面(安裝面33A)。砝碼34(凸出板33)配置在前托架24在前后寬度方向上的大致中央部。具體而言,砝碼34(凸出板33)配置在砝碼34(凸出板33)的前后方向的中心C1相對于前托架24的前后方向的中心C2稍微偏靠后側的位置。
就砝碼34而言,與螺栓36對應的一對螺栓孔34a形成在砝碼34的比左右方向的中心C3偏靠一側的位置。由此,將砝碼34以一對螺栓孔34a位于偏靠機體橫外側的位置的姿勢安裝在凸出板33,或者將砝碼34以一對螺栓孔34a位于偏靠機體橫內側的位置的姿勢安裝在凸出板33,從而能夠變更砝碼34相對于前托架24的左右位置。
砝碼34以與安裝面33A對向的對向面34A的僅一部分(接觸部34B)接觸安裝面33A的狀態,安裝在安裝面33A。在對向面34A形成有對向面34A的與安裝面33A接觸的接觸部34B以及對向面34A的不與安裝面33A接觸的非接觸部34C。接觸部34B以橫跨對向面34A的前后兩端部并向安裝面33A側凸出的方式設置。
從與對向面34A正交的方向觀察(俯視)時,接觸部34B的面積為對向面34A的外周面積的一半以下。此時,作為優選,俯視時,接觸部34B的面積為對向面34A的外周面積的3/4以下。在此,對向面34A的外周面積是指俯視時被外緣34b包圍的區域的面積。
接觸部34B的至少一部分位于比砝碼34的左右方向的中心C3(相當于本實用新型的“施重部件在托架的延伸方向上的中心”)偏靠機體外側的位置。此時,作為優選,接觸部34B的至少一部分位于比砝碼34的左右方向的中心C3與機體外側端之間的中心C4偏靠機體外側的位置。
在上下方向上,砝碼34相對于安裝面33A的安裝位置H1與前防振橡膠23(法蘭部23B)相對于前托架24(頂板28)的安裝位置H2設置成不同的位置。在本實施方式中,在上下方向上,安裝位置H1設定成比安裝位置H2低的位置。
砝碼34以俯視時與前防振橡膠23的本體部23A和法蘭部23B重疊的狀態設置。此時,作為優選,俯視時,被外緣34b包圍的區域中的1/10至1/4的部分與前防振橡膠23的本體部23A重疊,作為進一步優選,俯視時,被外緣34b包圍的區域中的1/7至1/5的部分與前防振橡膠23的本體部23A重疊。
(前托架的響應加速度與頻率的關系)
在圖7中,橫軸表示頻率(Hz),縱軸表示前托架24的響應加速度。并且,在圖7中,實線為繪制前托架24的每個頻率的響應加速度的線,虛線為繪制現有的托架的每個頻率的響應加速度的線。
在此,如圖7所示,已知駕駛室9的空間共振頻率和發動機E的振動頻率一般在180Hz至200Hz。并且,就現有的托架而言,固有振動頻率存在于200Hz附近,托架的固有振動頻率與駕駛室9的空間共振頻率和發動機E的振動頻率一致,有時導致駕駛室9的振動和噪音較大。
此外,如圖7所示,就現有的托架而言,以固有振動頻率200Hz為界,低頻側一般比高頻側的響應加速度(振動)大,因而在比固有振動頻率200Hz低的低頻側的頻域,不能充分地減少向防振部件傳遞的振動。
對此,就前托架24而言,將固有振動頻率設定在150Hz附近,從而使前托架24的固有振動頻率比駕駛室9的空間共振頻率和發動機E的振動頻率小,由此能夠經由前托架24減少向駕駛室9傳遞的振動。并且,前托架24的固有振動頻率比現有托架的固有振動頻率小的結果是能夠充分地減少向前防振橡膠23傳遞的振動。從這一點來看,也能夠經由前托架24減少向駕駛室9傳遞的振動。
(其他實施方式)
(1)在上述實施方式中,凸出板33固定在頂板28,但本實用新型并不限于此。例如,也可以在凸出板33或頂板28上形成長孔(未圖示),經由該長孔將凸出板33螺栓固定在頂板28,由此,能夠調節凸出板33在前后方向或左右方向或者雙方的位置。并且,砝碼34也可以不經由凸出板33而直接安裝在前托架24。
(2)在上述實施方式中,砝碼34安裝在前托架24,但也可以代替該結構或在該結構的基礎上,將砝碼34安裝在后托架26。此時,砝碼34以從后托架26向機體橫外側凸出的狀態安裝成使砝碼34的至少一部分位于后托架26的比后防振橡膠25偏靠機體橫外側的位置。
(3)在上述實施方式中,砝碼34(凸出板33)配置在砝碼34(凸出板33)的前后方向的中心C1相對于前托架24的前后方向的中心C2稍微偏靠后側的位置,但本實用新型并不限于此。
例如,砝碼34(凸出板33)既可以配置在其前后方向的中心C1與前托架24的前后方向的中心C2一致的位置,即配置在前托架24在前后寬度方向上的中央部,又可以配置在該前后方向的中心C1相對于前托架24的前后方向的中心C2稍微偏靠前側的位置。并且,砝碼34(凸出板33)還可以配置在前托架24在前后寬度方向上的前端部或后端部。
(4)在上述實施方式中,側板29以其上下方向的長度越偏靠機體橫外側越短的方式形成,但也可以以其上下方向的長度相同的方式形成。
(5)在上述實施方式中,抵接板35以鄰接于砝碼34的前側的狀態設置,但也可以以鄰接于砝碼34的后側的狀態設置。并且,也可以不設置抵接板35。
(6)在上述實施方式中,從與對向面34A正交的方向觀察(俯視)時,接觸部34B的面積為對向面34A的外周面積的一半以下,但接觸部34B的面積也可以比對向面34A的外周面積的一半稍大。
(7)在上述實施方式中,接觸部34B位于比砝碼34的左右方向的中心C3偏靠機體外側的位置,但也可以位于比砝碼34的左右方向的中心C3偏靠機體內側的位置,或者還可以位于砝碼34的左右方向的中心C3上。
(8)在上述實施方式中,在上下方向上,安裝位置H1設定成比安裝位置H2低的位置,但安裝位置H1也可以設定成比安裝位置H2高的位置,或者還可以設定成安裝位置H1與安裝位置H2相同。
(9)在上述實施方式中,砝碼34以俯視時與前防振橡膠23的本體部23A和法蘭部23B重疊的狀態設置,但也可以以俯視時僅與前防振橡膠23的法蘭部23B重疊的狀態設置,或者還可以以俯視時不與前防振橡膠23重疊的狀態設置。
(產業上的可利用性)
本實用新型除了能夠用于帶駕駛室的拖拉機以外,還能夠用于帶駕駛室的聯合收割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