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實用新型涉及到平衡車領域,特別涉及一種平衡車。
背景技術:
平衡車,又叫體感車、思維車、攝位車等,是現代人用來作為代步工具、休閑娛樂的一種新型的綠色環保的產物。
目前平衡車運作原理主要是建立在一種被稱為“動態穩定”(Dynamic Stabilization)的基本原理上,利用車體內部的傳感器來檢測車體姿態的變化,并利用伺服控制系統,精確地驅動電機進行相應的調整,以保持系統的平衡。
但本實用新型發明人發現在現有技術中的平衡車,在車輪上采用的是上下蓋的設計,是不利于方便地搬運,且對于車輪的約束很大,某一點的改動容易導致整體的大范圍改動,不便于進行設計改動,也不便于后續生產。
可見目前拯待一種可以方便地進行搬運,且不會對車輪的尺寸造成約束,更容易設計和生產的平衡車。
技術實現要素:
針對現有技術中的缺陷,本實用新型提出了一種平衡車,用以克服現有技術中的缺陷,使得可以方便地進行搬運,且不會對車輪的尺寸造成約束,更容易設計和生產。
具體的,本實用新型提出了以下實施例:
本實用新型實施例提出了一種平衡車,包括:車體、輪轂電機、側板;其中,
其中,所述車體包括:頂蓋、內蓋、底蓋;所述頂蓋與所述內蓋固定連接;所述內蓋與所述底蓋固定連接;
所述輪轂電機固定連接在所述車體的兩端;
所述側板的一面連接所述輪轂電機;
所述側板的另一面分別連接所述頂蓋的兩端以及所述底蓋的兩端。
優選的,所述側板具體為:鋁合金板。
優選的,所述側板的一端固定連接在所述車體以及所述輪轂電機中間,另一端采用向所述輪轂電機彎曲的結構。
優選的,所述頂蓋的下側設有突出部、所述內蓋的正反兩側設有凹進部、所述底蓋的上冊設有突出部;所述突出部與凹進部對應;
所述頂蓋與所述內蓋通過突出部與凹進部的連接實現固定連接;
所述內蓋與所述底蓋通過突出部與凹進部的連接實現固定連接。
優選的,所述頂蓋包括:左頂蓋和右頂蓋;所述左頂蓋與右頂蓋成對稱設置;其中,
所述左頂蓋固定連接左踏板;
所述右頂蓋固定連接右踏板。
優選的,所述左踏板的上表面設置有增加摩擦力的防滑摩擦條;所述右踏板的上表面設置有增加摩擦力的防滑摩擦條。
優選的,所述內蓋包括:左內蓋和右內蓋;所述左內蓋與右內蓋成對稱設置;其中,
所述左內蓋與所述右內蓋通過轉動機構固定連接。
優選的,該平衡車,還包括:閃光燈;其中,所述閃光燈外側包含有透明罩。
優選的,該平衡車,還包括:速度傳感器、報警模塊;其中,
所述速度傳感器固定連接在所述車體內;
所述報警模塊連接所述速度傳感器。
優選的,該平衡車,還包括:定位模塊、通信模塊;其中,
所述定位模塊與所述通信模塊固定在所述車體內;
所述定位模塊連接所述通信模塊。
與現有技術相比,本實用新型實施例提出了一種平衡車,該平衡車包括:車體、輪轂電機、側板;其中,所述車體包括:頂蓋、內蓋、底蓋;所述頂蓋與所述內蓋固定連接;所述內蓋與所述底蓋固定連接;所述輪轂電機固定連接在所述車體的兩端;所述側板的一面連接所述輪轂電機;所述側板的另一面分別連接所述頂蓋的兩端以及所述底蓋的兩端,與現有技術結構形式相比,通過側板的設置,使得搬移車輛時可以方便的提起兩側。與上下蓋結構方式相比,減少了對車輪的尺寸約束,更加容易設計和生產,同時通過側板的連接方式,保證了平衡車的內部密封性,進而減少了處于車體內部部件因為灰塵等所造成的故障,降低了故障率。
附圖說明
圖1為本實用新型實施例提出的一種平衡車的結構示意圖;
圖2為本實用新型實施例提出的具體應用場景下的一種平衡車的結構示意圖;
圖3為本實用新型實施例提出的一種車體的結構示意圖;
圖4為本實用新型實施例提出的一種頂蓋的結構示意圖;
圖5為本實用新型實施例提出的一種內蓋的結構示意圖;
圖6為本實用新型實施例提出的一種平衡車的結構示意圖;
圖7為本實用新型實施例提出的一種平衡車的結構示意圖;
圖8為本實用新型實施例提出的一種平衡車的結構示意圖。
圖例說明
1:車體
11:頂蓋 12:內蓋 13:底蓋
111:左頂蓋 112:右頂蓋
113:左踏板 114:右踏板
2:輪轂電機
3:側板
4:閃光燈
5:速度傳感器
6:報警模塊
7:定位模塊
8:通信模塊
具體實施方式
針對現有技術中的缺陷,本實用新型實施例提出了一種平衡車,通過側板的設置,使得可以方便地進行搬運,且不會對車輪的尺寸造成約束,更容易設計和生產,以及避免了現有技術中在車輪上采用的是上下蓋的設計,不利于方便地搬運,且對于車輪的約束很大,某一點的改動容易導致整體的大范圍改動,不便于進行設計改動,也不便于后續生產的缺陷。
具體的,本實用新型提出了以下具體的實施例:
實施例1
本實用新型實施例1提出了一種平衡車,如圖1以及圖2所示,包括:車體1、輪轂電機2、側板3;其中,所述車體1如圖3所示,包括:頂蓋11、內蓋12、底蓋13;其中,所述頂蓋11與所述內蓋12固定連接;所述內蓋12與所述底蓋13固定連接;
所述輪轂電機2固定連接在所述車體1的兩端;
所述側板3的一面連接所述輪轂電機2;
所述側板3的另一面分別連接所述頂蓋11的兩端以及所述底蓋13的兩端。
具體的,在一個實際應用場景下的具體實施例中,如圖1以及圖2所示,車體1、輪轂電機2以及側板3組合成一個完整的平衡車,側板3固定在車體1與輪轂電機2中間,具體的,所述側板3的一面連接所述輪轂電機2;側板3的另一面分別連接所述頂蓋11的兩端以及所述底蓋13的兩端,以此,通過側板3,將頂蓋11,底蓋13所包括的空間進行密封,相較于現有技術中直接通過頂蓋11,底蓋13所形成的空間,密封性大大提高。
此外,通過側板3還使得車體1的上表面與輪轂電機2之間不是直接連接的,而是有側板3的隔離,以此保證平衡車在使用時,一則可以避免站立在平衡車的車體1的上表面的使用者不會與正在工作的輪轂電機2之間直接連接,二來,側板3還可以作為平衡車的抓取裝置,因此可以通過側板3完成對平衡車的抓取與搬運,且由于側板3獨立的結構并不會對平衡車其他的部分,例如車體,輪轂電機造成影響,車體可以很方便地在結構上進行重新修改或者設計,例如可以很方便地將結構變大變小或者是做其他的結構上的修改,而不會受到側板的影響;此外,現有的平衡車的輪轂電機上有設置有保護蓋的,這種保護蓋的結構很明顯是會受到輪轂電機的影響的,例如輪轂電機變大之后,該保護蓋必須進行重新設計,以適用變大后的輪轂電機,而本實用新型中提出的側板3則不會有這樣的缺陷,即使輪轂電機被重新設計,例如變大之后,側板3還是可以采用與之前一樣的側板3,且仍舊能實現其隔離以及搬運平衡車的作用,不會對輪轂電機造成約束,也因此便于生產。
在一個實際應用環境中,所述側板3具體可以為:鋁合金板。
具體的,側板3可以是鋁合金板,用以提供一定的強度,不會因為較小的力度就發生彎曲甚至破碎等現象,因此需要有一定的強度;而鋁合金板工業中應用最廣泛的一類有色金屬結構材料,在航空、航天、汽車、機械制造、船舶及化學工業中已大量應用。目前鋁合金是應用最多的合金。其中,具體的,鋁合金板具有以下一些特征:
1、密度低;
2、強度比較高,強度接近或超過優質鋼;
3、塑性好,可加工成各種型材;
4、具有優良的導電性;
5、具有優良的導熱性;
6、具有優良的抗蝕性。
由此,在具體的應用環境中,鋁合金板由于其密度低,強度高,可以很好地應用到平衡車上,由于平衡車是電力驅動的,電池的續航能力有限,因此需要平衡車盡可能的輕,同時還需要保證一定的強度,鋁合金正好滿足了該需求,此外,由于鋁合金是目前應用最多的合金,在工業上大規模應用,導致其價格比較低廉,因此應用在平衡車上,一來保證了使用的需要,二來還降低了成本。
此外,其還具有優良的抗蝕性,應用在平衡車的環境中,可以有效降低維護的工作與維護的成本,進而提高了平衡車的適用范圍。
而除了上述特征以外,鋁合金還具有塑性好的特征,可加工成各種型材;如此,作為側板3,可以根據需要將側板加工成各種形狀,以滿足其需要。
而除了鋁合金板以外,還可以采用其他的材質的板材,例如還可以為具有一定強度的塑料板,碳纖維板,鋼板等等,具體的可以基于實際的需要以及具體的應用場景進行靈活地選取。
在一個實際應用環境中,所述側板3的一端固定連接在所述車體1以及所述輪轂電機2中間,另一端采用向所述輪轂電機2彎曲的結構。
具體的,如圖2所示,側板3的下端固定在車體1與輪轂電機2的中間,上端彎曲,彎曲的角度為朝向輪轂電機2的一側進行彎曲。如此,在車體1的一側,使用者站立的位置是毫無阻攔的,其底層的位置是最小的,只要能站立在車體1上,使用者身體的其他部分,例如小腿是不會受到影響的。與此同時,側板3對于使用者與輪轂電機2之間的隔離是有效的,使用者不會因為意外,或者站姿不規范等原因導致與輪轂電機2的以外接觸,盡最大可能保障平衡車使用者的安全。
在一個實際應用環境中,所述頂蓋11的下側設有突出部、所述內蓋12的正反兩側設有凹進部、所述底蓋13的上冊設有突出部;所述突出部與凹進部對應,其中,
所述頂蓋11與所述內蓋12通過突出部與凹進部的連接實現固定連接;
所述內蓋12與所述底蓋13通過突出部與凹進部的連接實現固定連接。
具體的,如圖2所示,車體1分為三層,從上到下分別為頂蓋11、內蓋12、底蓋13;頂蓋11與內蓋12通過突出部與凹進部的連接實現固定連接,內蓋12與底蓋13通過突出部與凹進部的連接實現固定連接;除此以外,具體的連接方式還可以是卡合的方式,或是以螺絲螺孔的方式,以及卡鉤卡扣的方式實現的固定,具體的連接方式可以基于需要以及具體的應用環境進行靈活地設置。
在一個實際應用環境中,如圖4所示,所述頂蓋11包括:左頂蓋111和右頂蓋112;所述左頂蓋111與右頂蓋112成對稱設置;其中,
所述左頂蓋111固定連接左踏板113;
所述右頂蓋113固定連接右踏板114。
具體的,在實際應用中,如圖2所示,在頂蓋11上還設置有兩個踏板,分別為左踏板113和右踏板114,具體的,左頂蓋111固定連接左踏板113,右頂蓋113固定連接右踏板114,踏板用于使得使用者穩固地站立在車體1上,保障使用者使用時的平穩。
而在一個實際的應用場景中,所述左踏板113的上表面設置有增加摩擦力的防滑摩擦條;所述右踏板114的上表面設置有增加摩擦力的防滑摩擦條。
具體的,防滑摩擦條可以如圖2所示,具體的,防滑摩擦條交叉形成“X”的形狀,而除了這種形狀設計結構以外,還可以有其他的具體的實施例,例如成斜45°角度的多個防滑摩擦條平行條紋狀的結構;或者還可以是多條防滑摩擦條交叉形成的井字形的防滑結構等等,具體的可以基于實際的需要和具體的應用環境進行靈活地選取。
至于該防滑摩擦條,可以為金剛砂防滑條,鋁合金防滑條等等,具體的可以基于實際的需要和具體的應用環境進行靈活地選取,并不限于以上提出的這幾種具體的實施例。
在一個具體的實施例中,如圖5所示,所述內蓋12包括:左內蓋121和右內蓋122;所述左內蓋121與右內蓋122成對稱設置;其中,
所述左內蓋121與所述右內蓋122通過轉動機構固定連接。
具體的,如圖2所示,內蓋12只要用于給輪轂電機2提供支撐,其與頂蓋11類似,也分為左右兩個部分,分別為左內蓋121以及右內蓋122,其中左內蓋121和右內蓋122的形狀基本相同,且成對稱的方式左右布置,中間通過轉動機構固定連接,其各自的邊緣則固定縱向安裝的輪轂電機2。
具體的,該轉動機構可以包含有兩個含油軸承、一個軸套、兩個卡簧;其中,兩個軸承分別固定在內蓋12的左右內側的內段,軸套則固定在兩個軸承內并通過卡簧固定在內蓋12上,如此內蓋12上的左內蓋121以及右內蓋122就可以在轉動機構的配合下轉動。
在一個具體應用環境中,如圖6所示,該平衡車還包括:閃光燈4;其中,所述閃光燈4外側包含有透明罩。
具體的,考慮到平衡車作為一種交通工具,需要在外面出行,因此一則需要注意安全,二則也需要考慮到美觀的因素,因此本實用新型實施為該平衡車還設置有閃光燈,在平衡車運行時或者停駐時進行閃光。
以此、一來可以使得別的交通參與者可以及時有效發現該平衡車以及該平衡車的使用者,進而在參與交通時,多加注意,盡可能避免交通事故的發生;二來還可以基于閃光的炫目性,可以設置多種燈光,在平衡車參與交通時,進行閃爍,其燈光是可以變換的,且可以設置多種顏色,例如可以有紅色燈光,黃色燈光,紫色燈光,白色燈光等等,具體的,可以基于用戶的需要以及用戶自身的愛好進行靈活地選取或者自定義設置。具體的燈光可以采用LED(Light Emitting Diode,發光二極管)。具體的閃光燈可以設置有多處。
而為了能有效展示燈光,也為了保護燈光,可以設置透明罩,一來可以有效保護燈光,二來還可以將燈光有效傳遞出去。而該具體的透明罩可以采用透明的塑料或者具有一定強度的玻璃等等。為了保障透明罩的強度,可以設置該透明罩的形狀為圓形或者球形,對應于閃光燈,該透明罩可以有多處,與閃光燈一一對應。
具體的,該閃光燈4可以固定在車身1上,當然,還可以基于需要選取其他合適的地方進行設置。
在一個具體應用環境中,如圖6所示,該平衡車,還包括:速度傳感器5、報警模塊6;其中,
所述速度傳感器5固定連接在所述車體1內;
所述報警模塊6連接所述速度傳感器5。
具體的,可以設置有速度傳感器5,用于監測平衡車的速度,并將監測到的速度傳遞給報警模塊6,當速度達到一定的值,例如為50公里每小時,就進行報警,以此提醒使用者注意安全,降低車速。
在一個具體應用環境中,如圖7所示,該平衡車,還包括:定位模塊7、通信模塊8;其中,
所述定位模塊7與所述通信模塊8固定在所述車體1內;
所述定位模塊7連接所述通信模塊8。
具體的,定位模塊7可以為GPS(Global Positioning System,全球定位系統)模塊,實時對平衡車的位置進行監控定位,并以實時或者定時的方式通過通信模塊8將所得到的定位信息進行上報,后續使用者或者其他用戶可以在網絡端接收到該定位信息,以此確定平衡車的軌跡;其中,該具體的通信模塊8可以是4G模塊,wifi模塊,藍牙模塊,紅外模塊等等,具體的可以基于需要以及實際的情況進行靈活地設置。
與現有技術相比,本實用新型實施例提出了一種平衡車,該平衡車包括:車體、輪轂電機、側板;其中,其中,所述車體包括:頂蓋、內蓋、底蓋;所述頂蓋與所述內蓋固定連接;所述內蓋與所述底蓋固定連接;所述輪轂電機固定連接在所述車體的兩端;所述側板的一面連接所述輪轂電機;所述側板的另一面分別連接所述頂蓋的兩端以及所述底蓋的兩端,與現有技術結構形式相比,通過側板的設置,使得搬移車輛時可以方便的提起兩側。與上下蓋結構方式相比,減少了對車輪的尺寸約束,更加容易設計和生產,同時通過側板的連接方式,保證了平衡車的內部密封性,進而減少了處于車體內部部件因為灰塵等所造成的故障,降低了故障率。
本領域技術人員可以理解附圖只是一個優選實施場景的示意圖,附圖中的模塊或流程并不一定是實施本實用新型所必須的。
本領域技術人員可以理解實施場景中的裝置中的模塊可以按照實施場景描述進行分布于實施場景的裝置中,也可以進行相應變化位于不同于本實施場景的一個或多個裝置中。上述實施場景的模塊可以合并為一個模塊,也可以進一步拆分成多個子模塊。
上述本實用新型序號僅僅為了描述,不代表實施場景的優劣。
以上公開的僅為本實用新型的幾個具體實施場景,但是,本實用新型并非局限于此,任何本領域的技術人員能思之的變化都應落入本實用新型的保護范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