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實用新型涉及腳踏工具技術領域,特別涉及一種腳踏機構以及摩托車。
背景技術:
常用的摩托車上的供使用者腳踏的腳踏機構如附圖1所示,其包括有供使用者腳踏的腳踏件18,并且為了能實現連桿的較好的收納性能,通常會在摩托車的外側壁設置一連接板19,腳踏件18直接鉸接于該連接板19上,當需要使用該腳踏件18時,使用者通過把腳踏件18繞著鉸接軸進行翻轉,使腳踏件凸出于連接板19之外,從而給予使用者腳部足夠的腳踏空間,為了能提供更加舒適的腳踏體驗,該腳踏件的外表面也會設置橡膠墊20,當使用者的腳部踩在設置有橡膠墊20的腳踏件18上時,由于橡膠墊20自身具有一定的彈性力,使用者的腳踏感受較佳。
盡管上述類型的腳踏組件,不僅能實現較好的收納功能,而且能提供較好的使用者腳部踩踏體驗,但是經過長時間使用之后發現橡膠墊20會受到頻繁的腳踏之后會產生較為嚴重的磨損,而傳統市面上的摩托車上并未額外設置多個橡膠墊20,因此,由于受到單個橡膠墊20的使用壽命限制,直接影響了整個腳踏件18的實際使用壽命。
技術實現要素:
針對現有技術存在的不足,本實用新型的第一目的在于提供一種腳踏機構,其具有能提升整個腳踏件的實際使用壽命。
本實用新型的上述技術目的是通過以下技術方案得以實現的:一種腳踏機構,包括連接體,所述連接體上連接有腳踏組件,所述腳踏組件包括與連接體相連的連接段以及供使用者腳踏的腳踏段,所述腳踏段上設有至少兩片繞腳踏段周向分布的腳踏墊,所述連接段上設有供腳踏段插入的插接孔,所述腳踏組件還包括用于限制腳踏段繞插接孔周向旋轉的限位部。
通過上述技術方案,在實際使用過程中,使用者的腳部會與腳踏墊發生頻繁地接觸,當腳踏墊的外側壁發生嚴重磨損時,使用者可解除限位部對于腳踏段繞插接孔周向旋轉的限位作用,此時,使用者可輕松地旋轉腳踏段,由于在腳踏段上設置有至少兩片繞腳踏段周向分布的腳踏墊,當未磨損的腳踏墊位于上方時,即全新的腳踏墊位于能被使用者腳部所踩踏的位置,使用者再通過限位部對腳踏段進行周向的限位作用;
上述使用過程中,主要充分運用了位于腳踏段上至少兩片腳踏墊的更替使用,從而進一步提升整個腳踏件的實際使用壽命。
優選的,所述限位部包括周向分布于腳踏段外側壁的第一限位件以及分布于插接孔孔壁的第二限位件,所述第一限位件與第二限位件相互卡合。
通過上述技術方案,當腳踏段位于插接孔內時,第一限位件與第二限位件發生相互卡合,實現自動限制腳踏段繞插接孔周向旋轉的目的;另外,當需要解除限位時,使用者只需把腳踏段從插接孔內拔出,此時第一限位件與第二限位件即可相互脫離,使用者旋轉至理想角度即可重新插入;采用上述結構實現限位部的功能,操作過程非常簡單方便。
優選的,所述第一限位件為外花鍵結構,所述第二限位件為內花鍵結構。
通過上述技術方案,第一限位件與第二限位件均采用了花鍵結構,兩者相互卡合之后,第一限位件與第二限位件之間會產生較為穩定卡合結構,卡合穩定性更高。
優選的,所述腳踏段與插接孔孔壁之間連接有拉力彈簧。
通過上述技術方案,拉力彈簧的設置,能直接對腳踏段施加往插接孔內拉的力,在實際使用過程中,能防止腳踏段從插接孔內意外滑出,提升其使用穩定性。
優選的,所述限位部包括限位螺釘,位于插接孔內的腳踏段外側壁上設有與腳踏墊對應設置的切槽,所述限位螺釘螺紋連接于連接段外側且端部抵緊于切槽上。
通過上述技術方案,當腳踏段位于插接孔內后,使用者通過旋轉限位螺釘,并且使限位螺釘與切槽相抵,由于切槽所在的位置與腳踏墊的位置相對,當限位螺釘與切槽相互抵緊后,整個腳踏段上的腳踏墊即可位于理想位置,而設置切槽的目的,能提升限位螺釘與腳踏段之間的抵頂穩定性。
優選的,所述連接段與連接體之間的連接關系為鉸接。
通過上述技術方案,連接段能繞著鉸接軸進行旋轉,當使用腳踏機構時,使用者使連接段發生旋轉,并且使整個腳踏組件貼附于連接體外側壁上,起到減少腳踏機構的橫向空間的目的。
優選的,所述腳踏墊插接于腳踏段的外側壁。
通過上述技術方案,腳踏墊是通過插接方式插接于腳踏段,實現整個腳踏墊的可拆卸性,從而方便腳踏墊的更換。
優選的,每個腳踏墊遠離腳踏段的外側壁上設有主排水槽以及若干輔排水槽,所述主排水槽的長度方向與腳踏段長度方向一致,若干輔排水槽對稱分布于主排水槽兩側,每個輔排水槽一端與主排水槽相通,且另一端與腳踏墊外側相通。
通過上述技術方案,當在下雨天時,使用者的腳底會沾有較多的水分,當鞋底與腳踏墊發生接觸時,鞋底的水分主要會進入到主排水槽,然后水分沿著兩側的輔排水槽排出腳踏墊外側;另外,設置主排水槽和輔排水槽,也同樣能提升腳踏墊外側壁的摩擦力,提升腳踏穩定性。
本實用新型的第二目的在于提供一種摩托車,其具有能提升整個腳踏件的實際使用壽命。
本實用新型的上述技術目的是通過以下技術方案得以實現的:一種摩托車,包括車架,還包括上述腳踏機構,連接體為所述車架。
通過上述技術方案,整個摩托車的腳踏機構內的腳踏墊設置有至少兩片,腳踏段發生周向旋轉,實現充分利用位于腳踏段周向位置上的腳踏墊,進而提升整個腳踏件的實際使用壽命。
優選的,還包括擋板,所述擋板通過螺栓連接于車架,腳踏機構安裝于擋板上。
通過上述技術方案,由于在實際使用過程中,使用者的腿部位置會與車架相互貼合,而擋板是通過螺栓連接在車架上,此時,使用者的腿部會直接與擋板外側壁相互貼合,不僅能提升使用者的腿部貼合舒適度,而且擋板與車架之間能通過多個螺栓進行相連,能在一定程度上提升腳踏機構的連接穩定性。
附圖說明
圖1為現有技術中摩托車腳踏機構的結構示意圖;
圖2為實施例一的結構示意圖;
圖3為實施例一的俯視結構示意圖;
圖4為實施例一的側視局部剖視圖;
圖5為圖4的A部放大圖;
圖6為實施例二的結構示意圖;
圖7為實施例三的結構示意圖。
附圖標記:1、腳踏組件;2、連接體;3、車架;4、連接段;5、腳踏段;6、腳踏墊;7、插接孔;8、限位部;9、第一限位件;10、第二限位件;11、拉力彈簧;12、限位螺釘;13、切槽;14、主排水槽;15、輔排水槽;16、擋板;18、腳踏件;19、連接板;20、橡膠墊。
具體實施方式
以下結合附圖對本實用新型作進一步詳細說明。
參見圖1所示,現有技術中摩托車腳踏機構的結構為:包括連接板19、腳踏件18,腳踏件18直接鉸接于該連接板19上,當需要使用該腳踏件18時,使用者通過把腳踏件18繞著鉸接軸進行翻轉,使腳踏件18凸出于連接板19之外,從而給予使用者腳部足夠的腳踏空間,該腳踏件18的外表面也會設置橡膠墊20,實際使用時,使用者的腳部能直接踩踏在腳踏件18的外表面。
實施例一:
參見圖2所示,一種腳踏機構,包括連接體2,連接體2的外側壁上設置有腳踏組件1。
以下主要針對腳踏組件1進行詳細說明:
參見圖2所示,該腳踏組件1包括連接段4以及供使用者腳踏的腳踏段5;
參見圖4以及圖5所示,該連接段4一端鉸接于連接體2外側壁,且另一端上設有插接孔7,該腳踏段5上設有至少兩片繞腳踏段5周向分布的腳踏墊6,腳踏墊6的數量最好為兩片,并且材質選擇為橡膠,兩片腳踏墊6分別對稱分布于腳踏段5的側壁上,每個腳踏墊6均插接于腳踏段5;
另外,參見圖4所示,腳踏組件1還包括用于限制腳踏段5繞插接孔7周向旋轉的限位部8。
其中的限位部8可由以下結構構成:
參見圖4以及圖5所示,該插接孔7的內孔壁上設置有第一限位件9,并且第一限位件9可為內花鍵結構,即整個插件孔為花鍵孔;在腳踏段5靠近連接段4的端部設置有第二限位件10,該第二限位件10可為外花鍵結構,即腳踏段5靠近連接段4的端部位花鍵軸,當第一限位件9位于第二限位件10相互配合時,即達到了花鍵軸與花鍵孔之間的相互配合,從而實現了限制整個腳踏段5周向旋轉的目的。
另外,參見圖5所示,腳踏段5與插接孔7孔壁之間連接有拉力彈簧11,拉力彈簧11能對腳踏段5產生向插接孔7孔內拉力的作用,從而起到能防止腳踏段5從插接孔7內意外滑出的目的。
參見圖3所示,在每個腳踏墊6遠離腳踏段5的外側壁上設有主排水槽14以及若干輔排水槽15,該主排水槽14的長度方向與腳踏段5長度方向一致,若干輔排水槽15對稱分布于主排水槽14兩側,每個輔排水槽15一端與主排水槽14相通,且另一端與腳踏墊6外側相通。
工作原理:
當其中一腳踏墊6出現較大磨損時,使用者,可直接把腳踏段5從插接孔7內拔出,在拔出過程中需要克服一定的拉力彈簧11的彈力作用,當第一限位件9與第二限位件10完全脫離后,使用者旋轉腳踏段5,并使全新的腳踏段5的位置旋轉至產生磨損的腳踏墊6處,然后使用者可直接把腳踏段5重新插入到插接孔7內,第一限位件9重新與第二限位件10相互卡合,即可繼續使用。
實施例二:
與實施例一的區別點在于,參見圖6所示,其中的限位部8可選用限位螺釘12,位于插接孔7內的腳踏段5外側壁上設有與腳踏墊6對應設置的切槽13,即當腳踏墊6的數量設置有兩個,那么切槽13的數量也為兩個,并且切槽13切面所處的平面與腳踏墊6所處的平面一致,該限位螺釘12螺紋連接于連接段4外側且端部抵緊于切槽13上。
工作原理:
其中一腳踏墊6出現較大磨損時,使用者,可通過旋轉限位螺釘12,并使限位螺釘12的端部與切槽13槽壁發生分離,此時,使用者便可旋轉腳踏段5,并使全新的腳踏段5的位置旋轉至產生磨損的腳踏墊6處,然后使用者可直接反向旋轉限位螺釘12,并且使限位螺釘12的端部重新與切槽13槽壁發生抵緊,即可繼續使用。
實施例三:
參見圖2以及圖7所示,一種摩托車,包括車架3、擋板16,還包括實施例一或實施例二中的其中一種腳踏機構,其中的連接體2為該車架3 該擋板16通過螺栓連接于車架3,螺栓的數量最好不少與三個,并且三個螺栓之間進行三角排布,腳踏機構安裝于擋板16上。
以上該僅是本實用新型的示范性實施方式,而非用于限制本實用新型的保護范圍,本實用新型的保護范圍由所附的權利要求確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