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實用新型涉及一種履帶式工程機械,尤其涉及一種履帶式工程機械用履帶總成。
背景技術:
由于目前同一規格小型或微型履帶式工程機械所使用的鋼履帶和橡膠履帶的履帶銷中心到踏面的高度不同,所以就需要配置不同的支重輪和引導輪,但是同一臺機器在不同的工作環境下需要更換不同的履帶,同時需要更換不同的支重輪和引導輪。而引導輪總成一般裝配在履帶梁內,更換不方便。這不僅給用戶要帶來了比較大的工作量,而且用戶需要備置多套輪系,增加了用戶的使用成本。
由此可見,現有技術有待于進一步的改進和提高。
技術實現要素:
本實用新型為避免上述現有技術存在的不足之處,提供了一種履帶式工程機械用履帶總成。
本實用新型所采用的技術方案為:
一種履帶式工程機械用履帶總成,包括相互連接的N個鏈軌節單元和一個主鏈軌節單元,N為大于1的整數,各個鏈軌節單元均包括左鏈軌節、右鏈軌節及用于連接左、右鏈軌節的銷軸,左鏈軌節和右鏈軌節的結構相同,一個主鏈軌節單元包括左主鏈軌節、右主鏈軌節及用于連接左、右主鏈軌節的主銷軸,左主鏈軌節和右主鏈軌節的結構相同,主鏈軌節單元與N個鏈軌節單元均包括履帶板,左鏈軌節、右鏈軌節、左主鏈軌節以及右主鏈軌節均與履帶板固連。
各所述左鏈軌節以及右鏈軌節的相對位置處分別開設有兩個銷軸定位孔,分別為主孔和輔孔,左主鏈軌節和右主鏈軌節的相對位置處分別開設有一個主銷軸定位孔和一個輔孔,兩個位置相對的左、右鏈軌節之間通過一根穿過主孔的銷軸連接,兩相鄰的左鏈軌節之間以及兩相鄰的右鏈軌節之間均通過一根穿過輔孔的銷軸連接,左主鏈軌節和與左主鏈軌節相鄰的左鏈軌節之間、右主鏈軌節和與右主鏈軌節相鄰的右鏈軌節之間均通過穿過輔孔的銷軸連接,左主鏈軌節和右主鏈軌節通過穿過主銷軸定位孔的主銷軸相連;各銷軸和與之位置相對的輔孔之間為間隙配合,各銷軸和與之位置相對的主孔之間為過渡配合,主銷軸與主銷軸定位孔之間為過渡配合。
所述履帶總成還包括N+1個銷套,N為大于1的整數,其中N個銷套套置在N個銷軸的外側,剩余的一個銷套套置在主銷軸的外側,左鏈軌節的內側面、右鏈軌節的內側面、左主鏈軌節的內側面以及右主鏈軌節的內側面均設置有銷套定位孔,N個套置在銷軸外側的銷套的外徑兩端分別與左、右鏈軌節的銷套定位孔之間為過盈配合,套置在主銷軸外側的銷套的外徑兩端與左、右主鏈軌節的銷套定位孔之間為過盈配合。
各所述銷軸和套置在其外側的銷套之間為間隙配合,主銷軸和套置在其外側的銷套之間為間隙配合。
所述主鏈軌節單元還包括一個定位銷,主銷軸的一端設置有限位凸臺、另一端沿主銷軸徑向開設有銷孔,定位銷從銷孔內穿過。
各所述左鏈軌節和右鏈軌節的內側面與踏面的相交位置處均設置有傾斜面。
各所述左鏈軌節和右鏈軌節的外側面上與主孔位置相對的地方均設置有用于增加左、右鏈軌節與銷軸接觸面積的圓形凸臺,圓形凸臺上開設有銷軸配合孔。
各所述左鏈軌節和右鏈軌節的節距均為90mm,主孔和輔孔到踏面的距離為節距的0.17~0.22倍。
由于采用了上述技術方案,本實用新型所取得的有益效果為:
本實用新型中的履帶總成可與同一規格的橡膠履帶通用同一套支重輪和引導輪,減少了在不同工況條件下更換履帶時的工作量,降低了使用成本,提高了工作效率。
附圖說明
圖1為本實用新型中履帶總成的軸測圖。
圖2為本實用新型中鏈軌節單元和主鏈軌節單元的局部剖視圖。
圖3為本實用新型中主銷軸的軸測圖。
圖4為本實用新型中左鏈軌節或右鏈軌節從一側看過去的結構示意圖。
圖5為本實用新型中左鏈軌節或右鏈軌節從另一側看過去的結構示意圖。
圖6為本實用新型中左鏈軌節或右鏈軌節的主視圖。
其中,
1、左鏈軌節 2、銷軸 3、右鏈軌節 4、銷套 5、定位銷 6、左主鏈軌節 7、右主鏈軌節 8、主銷軸 81、限位凸臺 82、銷孔 9、履帶板 10、傾斜面 11、主孔 12、輔孔 13、圓形凸臺 14、銷軸配合孔 15、踏面
具體實施方式
下面結合附圖和具體的實施例對本實用新型作進一步的詳細說明,但本實用新型并不限于這些實施例。
如圖1至圖6所示,一種履帶式工程機械用履帶總成,包括相互連接的N個鏈軌節單元和一個主鏈軌節單元,N為大于1的整數,各個鏈軌節單元均包括左鏈軌節1、右鏈軌節3及用于連接左、右鏈軌節的銷軸2,左鏈軌節1和右鏈軌節3的結構相同,一個主鏈軌節單元包括左主鏈軌節6、右主鏈軌節7及用于連接左、右主鏈軌節的主銷軸8,左主鏈軌節6和右主鏈軌節7的結構相同,主鏈軌節單元與N個鏈軌節單元均包括履帶板9,左鏈軌節1、右鏈軌節3、左主鏈軌節6以及右主鏈軌節7均與履帶板9采用焊接的方式連為一體。
各所述左鏈軌節1以及右鏈軌節3的相對位置處分別開設有兩個銷軸定位孔,分別為主孔11和輔孔12,左主鏈軌節6和右主鏈軌節7的相對位置處分別開設有一個主銷軸定位孔和一個輔孔12,兩個位置相對的左、右鏈軌節之間通過一根穿過主孔11的銷軸2連接,兩相鄰的左鏈軌節1之間以及兩相鄰的右鏈軌節3之間均通過一根穿過輔孔12的銷軸2連接,左主鏈軌節6和與左主鏈軌節6相鄰的左鏈軌節1之間、右主鏈軌節7和與右主鏈軌節7相鄰的右鏈軌節3之間均通過穿過輔孔12的銷軸2連接,左主鏈軌節6和右主鏈軌節7通過穿過主銷軸定位孔的主銷軸8相連;各銷軸2和與之位置相對的輔孔12之間為間隙配合,各銷軸2和與之位置相對的主孔11之間為過渡配合。
所述履帶總成還包括N+1個銷套4,N為大于1的整數,其中N個銷套4套置在N個銷軸2的外側,剩余的一個銷套4套置在主銷軸8的外側,左鏈軌節1的內側面、右鏈軌節3的內側面、左主鏈軌節6的內側面以及右主鏈軌節7的內側面均設置有銷套定位孔,N個套置在銷軸2外側的銷套4的外徑兩端分別與左、右鏈軌節的銷套定位孔之間為過盈配合,套置在主銷軸8外側的銷套4的外徑兩端與左、右主鏈軌節的銷套定位孔之間為過盈配合;各所述銷軸2和套置在其外側的銷套4之間為間隙配合,主銷軸8和套置在其外側的銷套4之間為間隙配合。
如圖3所示,所述主鏈軌節單元還包括一個定位銷5,主銷軸8的一端設置有限位凸臺81、另一端沿主銷軸8的徑向開設有銷孔82,定位銷5從銷孔82內穿過,防止了主銷軸8從左主鏈軌節6和右主鏈軌節7內脫出。主銷軸8與主銷軸定位孔之間采用過渡配合的形式裝配在一起,該配合形式既利于裝配,又可保證主銷軸8與主銷軸定位孔之間有合適的松緊度,提高了履帶總成的使用壽命。
如圖4和圖5所示,各所述左鏈軌節1和右鏈軌節3均采用鍛造而成,各所述左鏈軌節1和右鏈軌節3的內側面與踏面15的相交位置處均設置有傾斜面10,該傾斜面10的傾斜角度與引導凸緣的斜度相適應;各所述左鏈軌節1和右鏈軌節3的外側面上與主孔11位置相對的地方均設置有圓形凸臺13,圓形凸臺13上開設有銷軸配合孔14,用于增加左、右鏈軌節與銷軸2的接觸面積,最終達到減小銷軸2與左、右鏈軌節之間的接觸應力,提高兩者使用壽命的目的。
如圖6所示,各所述左鏈軌節1和右鏈軌節3的節距B,即為位于同一個左鏈軌節1和右鏈軌節3上的主孔11和輔孔12之間的孔心距離為90mm,主孔11和輔孔12到踏面15的距離A為節距的0.17~0.22倍,該尺寸組合的鋼履帶可保證與同一規格的橡膠履帶通用同一套支重輪和引導輪。
本實用新型中未述及的部分采用或借鑒已有技術即可實現。
在本實用新型的描述中,需要理解的是,術語“中心”、“縱向”、“橫向”、“上”、“下”、“前”、“后”、“左”、“右”、“豎直”、“水平”、“頂”、“底”“內”、“外”等指示的方位或位置關系為基于附圖所示的方位或位置關系,僅是為了便于描述本實用新型和簡化描述,而不是指示或暗示所指的裝置或元件必須具有特定的方位、以特定的方位構造和操作,因此不能理解為對本實用新型的限制。
本文中所描述的具體實施例僅僅是對本實用新型的精神所作的舉例說明。本實用新型所屬技術領域的技術人員可以對所描述的具體實施例做各種各樣的修改或補充或采用類似的方式替代,但并不會偏離本實用新型的精神或者超越所附權利要求書所定義的范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