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實用新型屬于汽車零部件技術領域,尤其涉及一種鞍座總成。
背景技術:
重卡牽引車是帶動力源的牽引車主車與不帶動力源的車廂的組合,牽引車主車用來提供驅動力。目前,重卡牽引車通過鞍座總成來連接牽引車主車和車廂,牽引車主車通過鞍座總成來牽引車廂。
技術實現要素:
本實用新型提出了一種承重大、可穩定連接牽引車主車和車廂的鞍座總成。
本實用新型的技術方案是這樣實現的:
一種鞍座總成,包括鞍座底座、第一橫梁、第二橫梁、第三橫梁、第一墊板、第二墊板、若干筋板和若干橫撐,第一橫梁、第二橫梁、第三橫梁尺寸相同,均為設有內筋的槽鋼;第一橫梁、第二橫梁、第三橫梁槽口向下,并按照從前向后的順序依次等間距地固定于鞍座底座上;若干筋板緊貼第一橫梁前側面和第三橫梁后側面,并固定于鞍座底座上;第一橫梁和第二橫梁間以及第二橫梁和第三橫梁間固定有若干橫撐,橫撐不高于第一橫梁、第二橫梁、第三橫梁,且橫撐寬度與第一橫梁和第二橫梁的間距以及第二橫梁和第三橫梁的間距相匹配;第一墊板和第二墊板固定于第一橫梁、第二橫梁、第三橫梁上,其中,第一墊板設于第一橫梁、第二橫梁、第三橫梁左端,第二墊板設于第一橫梁、 第二橫梁、第三橫梁右端;所述的第一橫梁和第三橫梁均設有7條內筋,中部設有一條第二內筋,兩側對稱設有一條第二內筋和兩條第一內筋,其中兩條第一內筋均位于最外側,第一內筋呈拱形,第二內筋呈板狀,第二內筋高于第一內筋;所述的第二橫梁兩側分別設有兩條第三內筋,第三內筋的形狀和尺寸同第二內筋。
上述第一墊板和第二墊板呈凹形,且第一墊板和第二墊板的凹側相對。
上述筋板為楔形筋板。
上述橫撐下端開槽。
使用時,將鞍座底座固定于牽引車主車的縱梁上,車廂固定于第一墊板和第二墊板上。
采用了上述技術方案,本實用新型的有益效果為:
承重大,可穩定連接牽引車主車和車廂。
附圖說明
為了更清楚地說明本實用新型實施例或現有技術中的技術方案,下面將對實施例或現有技術描述中所需要使用的附圖作簡單地介紹,顯而易見地,下面描述中的附圖僅僅是本實用新型的一些實施例,對于本領域普通技術人員來講,在不付出創造性勞動性的前提下,還可以根據這些附圖獲得其他的附圖。
圖1為本實用新型俯視圖;
圖2為圖1中鞍座底板的俯視圖;
圖3為圖1中第一墊板的俯視圖;
圖4為圖1中第一橫梁的俯視圖;
圖5為第一橫梁中第一內筋側視圖;
圖6為第一橫梁中第二內筋側視圖;
圖7為圖1中第二橫梁的俯視圖;
圖8為筋板側視圖;
圖9為橫撐側視圖;
圖10為圖1中鞍座的剖視圖。
其中:1-鞍座底座,2-第一橫梁,2a-第一內筋,2b-第二內筋,3-第二橫梁,3a-第三內筋,4-第三橫梁,5-第一墊板,6-第二墊板,7-筋板,8-橫撐。
具體實施方式
下面將結合本實用新型實施例中的附圖,對本實用新型實施例中的技術方案進行清楚、完整地描述,顯然,所描述的實施例僅僅是本實用新型一部分實施例,而不是全部的實施例。基于本實用新型中的實施例,本領域普通技術人員在沒有作出創造性勞動前提下所獲得的所有其他實施例,都屬于本實用新型保護的范圍。
見圖1至圖10,本實用新型的一種鞍座總成主要包括鞍座底座1、第一橫梁2、第二橫梁3、第三橫梁4、第一墊板5、第二墊板6、若干筋板7和若干橫撐8;第一橫梁2、第二橫梁3、第三橫梁4尺寸相同,均為設有內筋的槽鋼;第一橫梁2、第二橫梁3、第三橫梁4槽口向下,并按照從前向后的順序依次等間距地固定于鞍座底座1上。若干筋板7分別緊貼第一橫梁2前側面和第三橫梁4后側面,并固定于鞍座底座1上;第一橫梁2和第二橫梁3間以及第二橫 梁3和第三橫梁4間固定有若干橫撐8,橫撐8不高于第一橫梁2、第二橫梁3、第三橫梁4,且橫撐8寬度與第一橫梁2和第二橫梁3的間距以及第二橫梁3和第三橫梁4的間距匹配,使得橫撐8可正好置入第一橫梁2和第二橫梁3以及第二橫梁3和第三橫梁4之間。一般而言,筋板7和橫撐8數量越多支撐固定效果越好,第一橫梁2、第二橫梁3、第三橫梁4尺寸越大筋板7和橫撐8數量也應該越多,但過多數量的筋板7和橫撐8將導致成本提高。實際中,通過綜合考慮經濟因素以及第一橫梁2、第二橫梁3、第三橫梁4尺寸確定筋板7和橫撐8的數量。
第一墊板5和第二墊板6固定于第一橫梁2、第二橫梁3、第三橫梁4上,其中,第一墊板5設于第一橫梁2、第二橫梁3、第三橫梁4的左端,第二墊板6設于第一橫梁2、第二橫梁3、第三橫梁4的右端。
圖2為鞍座底座1俯視圖,鞍座底座上設有若干用于固定的定位孔,第一橫梁2、第二橫梁3、第三橫梁4通過這些定位孔固定于鞍座底座1上。圖3所示為第一墊板5俯視圖,第一墊板5呈凹形,第二墊板6完全同第一墊板5。固定于第一橫梁2、第二橫梁3、第三橫梁4上的第一墊板5和第二墊板6的凹側相對。
第一橫梁2、第二橫梁3、第三橫梁4均為設有內筋的槽鋼,第一橫梁2和第三橫梁4完全相同,下面將以第一橫梁2為例進行說明。見圖4,第一橫梁2設有7條內筋,其中部設有一條第二內筋2b,兩側對稱設有一條第二內筋2b和兩條第一內筋2a,兩條第一內筋2a位于第一橫梁2最外側。見圖5~6,第一內筋2a呈拱形,第二內筋2b呈板狀,第二內筋2b高于第一內筋2a。第二橫梁3 兩側分別設有兩條第三內筋3a,見圖7,第三內筋3a的形狀和尺寸同第二內筋2b。
見圖8,筋板7為楔形筋板,在第一橫梁2前側和第三橫梁4后側分別布設若干筋板7,用以對第一橫梁2和第三橫梁4進行進一步固定和限位。見圖9,橫撐8下端開槽,其高度不高于第一橫梁2、第二橫梁3、第三橫梁4的高度,其寬度與第一橫梁2和第二橫梁3的間距以及第二橫梁3和第三橫梁4的間距相匹配,使得橫撐8可正好置入第一橫梁2和第二橫梁3間以及第二橫梁3和第三橫梁4間。筋板7和橫撐8共同作用起到支撐和穩定鞍座的作用。圖10為本實用新型的側剖圖,從該圖可看出筋板7和橫撐8與第一橫梁2、第二橫梁3、第三橫梁4間的位置關系。
以上所述僅為本實用新型的較佳實施例而已,并不用以限制本實用新型,凡在本實用新型的精神和原則之內,所作的任何修改、等同替換、改進等,均應包含在本實用新型的保護范圍之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