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實用新型涉及電力行業電氣裝置安裝生產輔助設備,具體地說是一種配電箱移動車。
背景技術:
變電站基建施工現場作業范圍大,根據《施工現場臨時用電安全技術規范》要求,末級配電箱與所控制的用電設備水平距離不大于3m,因此用電設備或負荷不宜集中布設,導致同一班組需經常攜帶配電設備在多個區域進行施工作業。
目前市售的移動式配電箱雖然體積小、方便移動,但是空開設置少,不能滿足不同負荷的電力設備供電需要,施工現場大多仍采用具有多空開控制的分、末級配電箱,這類設備體積較大,搬運困難,而通用的手車并非專門為移動配電箱而設計,在移動過程中多有不便,同時存在大量的箱體搬運及布設工作,施工效率較低。
技術實現要素:
本實用新型提供一種配電箱移動車,結構簡便合理,可配合多種規格的配電箱使用,操作方便快捷,大幅提高了工作效率。
本實用新型的目的通過以下技術方案實現:
配電箱移動車,包括車架、兩條用于固定配電箱的支承架、滾輪、車架支撐、把手;車架為框架結構,車架框架的對邊上各設有一組的導向機構;支承架水平設置,支承架的中間段沿架體方向設有一組長固定通孔,兩端分別與車架框架對邊的導向機構滑動配合,并通過螺栓定位;
把手固定在車架后端;車架底部后側安裝有滾輪,前側設有車架支撐。
進一步,所述的支承架上表面距地面高度不小于200mm。
進一步,所述的導向機構設置在車架框架前后對邊或左右對邊上。
進一步,所述的導向機構為導向長通孔或導軌。
進一步,所述的車架支撐為固定在車架底部兩側的立柱。
進一步,所述的車架支撐為兩個萬向輪。
進一步,所述的滾輪設有鎖止機構。
進一步,所述的支承架側部設有擋邊。
本實用新型的有益效果是:解決了變電站施工現場多區域間移動落地式配電箱的問題,結構簡單合理,通過車架的導向機構與支承架的長固定通孔相互配合,以適應不同規格的落地式配電箱使用,方便靈活。施工時利用配電箱底部固定孔將箱體固定在支承架上,單人即可完成配電設備的運送;到達指定位置后鎖止移動車,車架作為箱體支架,無需拆卸配電設備進行施工作業,大大減少了現場反復搬運、安裝布設箱體的工作量,提高了工作效率。
下面結合附圖和具體實施方式對本實用新型的技術方案進行詳細說明。
附圖說明
圖1為本實用新型的結構示意圖;
圖2為本實用新型實施例2的示意圖。
具體實施方式
圖中:1、車架,11、導向長通孔,2、支承架,21、長固定通孔,22、擋邊,3、把手,4、滾輪,5、立柱,6、萬向輪。
實施例1
從圖1可知,包括車架1、兩條用于固定配電箱的支承架2、滾輪4、車架支撐、把手3;車架1為框架結構,車架框架的對邊上各設有一組的導向機構;所述的導向機構根據實際情況可設置在車架1框架前后對邊或左右對邊上;本實施例中導向機構為橫向設置在框架前、后對邊上的導向長通孔11。
支承架2前后方向水平設置,支承架2的中間段沿架體方向設有一組用于固定配電箱的長固定通孔21,支承架兩端設固定孔,通過螺栓與車架前、后邊上的導向長通孔11配合,并通過該螺栓與車架緊固。
支承架2側部設有擋邊22,在配電箱安裝過程中起到導向和限位作用。
所述的把手3固定在車架1后端;車架底部后端兩側安裝有滾輪4,滾輪4設有鎖止機構;車架底部前端兩側各設有一立柱5。
根據《施工現場臨時用電安全技術規范》要求,所述的支承架上表面(配電箱底部)距地面高度不小于200mm。
本實用新型使用時,首先根據配電箱的寬度沿導向長通孔11橫向調整兩側支承架2跨度,使兩支承架2長固定通孔21的間距與配電箱兩側地腳孔間距相同并鎖緊,再將配電箱裝車并通過螺栓與支承架2連接固定。下壓把手抬起車架前端使立柱5離地,推至指定位置,鎖止滾輪4,利用車架作為箱體支架,無需拆卸配電設備即可進行施工作業。
實施例2
從圖2可知,本實施例與實施例1不同之處在于,所述的導向機構為設置在車架左右邊框上的導軌,支承架2兩端與導軌配合實現前后向滑動,并通過螺栓緊固。
所述的車架支撐為兩個萬向輪6,該萬向輪帶有垂直及水平雙向鎖止機構,可防止其滾動及水平轉動。
本實施例的其他技術特征與實施例1相同。
最后應當說明的是:以上實施例用于說明本實用新型的技術方案而非對其限制,所屬領域的技術人員對實施方式進行修改或對部分技術特征進行等同替換,而不脫離本實用新型技術方案的實質,均應涵蓋在本實用新型所要求保護的范圍之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