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實用新型涉及電動汽車技術領域,尤其是涉及一種電動汽車前頂橫梁。
背景技術:
電動汽車作為一種新能源汽車,具有節(jié)能環(huán)保的優(yōu)勢,電動汽車越來越成為汽車領域研究的熱點。目前電動汽車領域普遍存在的難題為電動汽車蓄電池續(xù)航里程有限,這限制了電動汽車的推廣應用。
現有的車身上前頂橫梁多為鋼結構,重量大,不利于電動汽車輕量化,不利有效延長電動汽車續(xù)航里程,且金屬件制作裝配及維護成本均較高,不利于降低成本,不能滿足節(jié)能環(huán)保要求;為達到碰撞要求,前頂橫梁結構重量大,碰撞和重量兩者難以同時兼顧。
技術實現要素:
針對現有技術不足,本實用新型所要解決的技術問題是提供一種電動汽車前頂橫梁,以達到重量輕,結構強度大的目的。
為了解決上述技術問題,本實用新型所采用的技術方案為:
該電動汽車前頂橫梁,包括前頂橫梁本體,所述前頂橫梁本體的頂面后部為頂蓋貼合面,前頂橫梁本體的頂面前部為前風擋玻璃貼合面,所述前頂橫梁本體為中空的鋁型材結構,所述前風擋玻璃貼合面為曲面。
進一步的,所述前頂橫梁本體端部與車身上頂邊梁的側面焊接相連。
所述前頂橫梁本體的內部設有支撐筋,所述支撐筋和前頂橫梁本體為一體結構。
所述前頂橫梁本體的前部設有凸出板,凸出板的上表面為前風擋玻璃貼合面。
所述前頂橫梁本體的前風擋玻璃貼合面上設有前風擋玻璃安裝定位孔。
所述前頂橫梁本體的頂蓋貼合面上設有頂蓋安裝定位孔。
所述前頂橫梁本體的底面上對應中空結構設有遮陽板安裝孔和頂燈安裝孔,前頂橫梁本體的側面設有線束卡扣安裝孔。
所述頂邊梁為中空的鋁型材結構。
所述前頂橫梁本體的中空結構截面為“日”字型。
所述凸出板為前頂橫梁本體的頂板延伸出的板。
本實用新型與現有技術相比,具有以下優(yōu)點:該電動汽車前頂橫梁結構設計合理,采用中空的鋁型材結構,可同時固定頂蓋和前風擋玻璃,重量輕,結構強度大,具有較好的碰撞效果,碰撞和重量兩者可以同時兼顧;有利于電動汽車輕量化,可有效延長電動汽車續(xù)航里程。
附圖說明
下面對本說明書各幅附圖所表達的內容及圖中的標記作簡要說明:
圖1為本實用新型車身上前頂橫梁示意圖。
圖2為本實用新型前頂橫梁頂面示意圖。
圖3為本實用新型前頂橫梁底面示意圖。
圖4為本實用新型前頂橫梁局部示意圖。
圖5為本實用新型前頂橫梁與頂邊梁配合剖視圖。
圖6為本實用新型頂邊梁剖視圖。
圖中:
1.頂蓋中橫梁、2.前風擋下橫梁、
3.前頂橫梁本體、
301.前風擋玻璃貼合面、302.前風擋玻璃安裝定位孔、303.頂蓋貼合面、304.前頂橫梁安裝定位孔、305.頂飾條安裝螺栓避讓過孔、306.頂蓋安裝定位孔、307.遮陽板安裝孔、308.頂燈安裝孔、309.支撐筋、
4.頂邊梁、
407.第一頂梁側壁、408.第二頂梁側壁、409.第三頂梁側壁、410.第四頂梁側壁、411.第五頂梁側壁、412.第六頂梁側壁、413.第七頂梁側壁、414、凸筋、415.第一加強筋、
5.后頂橫梁。
具體實施方式
下面對照附圖,通過對實施例的描述,對本實用新型的具體實施方式作進一步詳細的說明。
如圖1至圖6所示,該電動汽車前頂橫梁,包括前頂橫梁本體3,前頂橫梁本體3為中空的鋁型材結構。鋁型材結構通過模具擠出成型,重量小,結構強度大,碰撞和重量兩者可以同時兼顧,并且有利于電動汽車輕量化,可有效延長電動汽車續(xù)航里程。
前頂橫梁本體3的頂面后部為頂蓋貼合面303,前頂橫梁本體的頂面前部為前風擋玻璃貼合面301,前風擋玻璃貼合面為曲面,一根橫梁可同時固定頂蓋和前風擋玻璃,結構設計合理,重量輕。
前頂橫梁本體3端部與車身上頂邊梁4的側面焊接相連。前頂橫梁本體1的內部設有支撐筋309,支撐筋309和前頂橫梁本體為一體結構,前頂橫梁本體的中空結構截面為“日”字型,支撐筋的上端與前頂橫梁本體的頂板相連,支撐筋的下端與前頂橫梁本體的底板相連,通過成型模具一起擠出成型,結構強度大。
前頂橫梁本體3的前部設有凸出板,凸出板的上表面為前風擋玻璃貼合面301。凸出板為前頂橫梁本體的頂板延伸出的板。凸出板通過成型模具一起擠出成型,結構強度大。
前頂橫梁本體3的前風擋玻璃貼合面301上設有前風擋玻璃安裝定位孔302,前風擋玻璃安裝定位孔302為兩個,一個為圓形孔,另一個腰型孔,前風擋玻璃上定位銷與前風擋玻璃安裝定位孔配合安裝方便。
前頂橫梁本體3的頂蓋貼合面303上設有頂蓋安裝定位孔306;在頂蓋貼合面303上設有前頂橫梁安裝定位孔304,前頂橫梁與頂邊梁焊接時通過前頂橫梁安裝定位孔對前頂橫梁位置進行定位。在頂蓋貼合面的邊部設有頂飾條安裝螺栓避讓過孔305。
前頂橫梁本體3的底面上對應中空結構設有遮陽板安裝孔307和頂燈安裝孔308,前頂橫梁本體的側面設有線束卡扣安裝孔。
用于固定前頂橫梁的頂邊梁4為中空的鋁型材結構,頂邊梁為沿側圍總成的整個長度方向延伸設置,頂邊梁4的前端與前風擋下橫梁2相連,頂邊梁4的后端與后頂橫梁5相連,在前頂橫梁和后頂橫梁之間設有頂蓋中橫梁1,頂蓋中橫梁1的端部固定在頂邊梁上。前風擋下橫梁2、頂蓋中橫梁1、后頂橫梁5均為中空的鋁型材結構,與頂邊梁配合形成框架結構,重量輕,結構強度大,從而提高前頂橫梁固定可靠性。
頂邊梁4的材質為鋁型材,通過原材料擠出成型,然后將具有成型出的空腔結構的管材按照車身設計形狀折彎,即可形成頂邊梁4。
頂邊梁4包括由多個側壁包圍形成的空心管體和設置于空心管體內的第一加強筋415,第一加強筋415將空心管體的內腔分隔成多個獨立的空腔,采用鋁型材制成的頂邊梁4的剛度好、重量輕。
頂邊梁4為等截面梁,頂邊梁4具有依次連接的第一頂梁側壁407、第二頂梁側壁408、第三頂梁側壁409、第四頂梁側壁410、第五頂梁側壁411、第六頂梁側壁412和第七頂梁側壁413。第一頂梁側壁407和第二頂梁側壁408用于安裝電動汽車車身的外飾件,車身頂部的外飾件可以通過緊固件和/或卡接的方式安裝到頂邊梁4上,方便拆裝。
B柱總成與第三頂梁側壁409和第四頂梁側壁410連接,C柱總成與第三頂梁側壁409連接,第七頂梁側壁413用于安裝前擋風玻璃和頂蓋總成,第六頂梁側壁412用于安裝車身骨架頂部的其它梁體。
在車身骨架上,具有兩個側圍總成,兩個側圍總成的頂邊梁4分別前擋風玻璃和頂蓋總成的一端對前擋風玻璃和頂蓋總成提供支撐,因此作為頂邊梁4的頂壁的第七頂梁側壁413的寬度方向與X向相平行。第三頂梁側壁409和第四頂梁側壁410作為頂邊梁的底壁部分且與第七頂梁側壁413為相對設置,第一頂梁側壁407和第六頂梁側壁412分別位于第七頂梁側壁413的一側且朝向第七頂梁側壁413的同一側延伸,第一頂梁側壁407和第六頂梁側壁412為相對設置,第二頂梁側壁408和第五頂梁側壁411為相對設置。
作為優(yōu)選的,第五頂梁側壁411和第六頂梁側壁412作為頂邊梁位于駕駛室一側的側壁,第六頂梁側壁412相對于大致呈水平狀態(tài)的第七頂梁側壁413為豎直設置,第六頂梁側壁412與第七頂梁側壁413之間的夾角大致為90度,第五頂梁側壁411相對于大致呈水平狀態(tài)的第七頂梁側壁413為傾斜設置,第五頂梁側壁411與第七頂梁側壁413之間的夾角為銳角,而且第五頂梁側壁411為向下朝向第七頂梁側壁413的內側下方傾斜延伸,第五頂梁側壁411與第六頂梁側壁412之間的夾角為鈍角,第五頂梁側壁411的上端與第六頂梁側壁412的下端連接,第五頂梁側壁411的下端偏向第三頂梁側壁409。頂邊梁4的第五頂梁側壁411位于乘員的頭部上方,而將第五頂梁側壁411設置成相對于乘員頭部為朝向外側下方傾斜延伸的,從而可以提高車內乘員頭部空間,提高乘坐舒適性。
作為優(yōu)選的,頂邊梁4的相連接的兩個頂梁側壁之間為圓弧過渡連接,第一頂梁側壁407和第二頂梁側壁408為V形布置,第三頂梁側壁409和第四頂梁側壁410為V形布置,第一頂梁側壁407、第二頂梁側壁408、第三頂梁側壁409和第四頂梁側壁410相對于呈水平狀態(tài)的第七頂梁側壁413均為傾斜設置,第一頂梁側壁407與第二頂梁側壁408之間的夾角為鈍角,第二頂梁側壁408與第三頂梁側壁409之間的夾角為鈍角,第三頂梁側壁409與第四頂梁側壁410之間的夾角為鈍角,第四頂梁側壁410與第五頂梁側壁411之間的夾角為鈍角。
作為優(yōu)選的,頂邊梁4還具有位于第一頂梁側壁407和第七頂梁側壁413之間且朝向第七頂梁側壁413的外側上方凸出的凸筋414,凸筋414與第一頂梁側壁407的端部和第七頂梁側壁413的端部連接,凸筋414的寬度較小,凸筋414與頂邊梁4的七個頂梁側壁使頂邊梁4的橫截面形成封閉環(huán)形結構。頂邊梁4上設置凸出的凸筋414,可以增大頂邊梁4的尺寸,提高頂邊梁4整體的剛度。
作為優(yōu)選的,頂邊梁4的內部還具有一個第一加強筋415,第一加強筋415優(yōu)選為橫截面為十字形的十字加強筋,十字加強筋使頂邊梁內部形成四個獨立的空腔。第一加強筋415在周向上具有四個端部,第一加強筋415的第一端與第二頂梁側壁408連接,第二端在第三頂梁側壁409和第四頂梁側壁410的連接處與第三頂梁側壁409和第四頂梁側壁410連接,第三端在第五頂梁側壁411和第六頂梁側壁412的連接處與第五頂梁側壁411和第六頂梁側壁412連接,第四端與第七頂梁側壁413連接。
上面結合附圖對本實用新型進行了示例性描述,顯然本實用新型具體實現并不受上述方式的限制,只要采用了本實用新型的構思和技術方案進行的各種非實質性的改進,或未經改進將本實用新型的構思和技術方案直接應用于其它場合的,均在本實用新型的保護范圍之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