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實用新型涉及汽車組件技術領域,尤其涉及一種汽車車門立柱外板。
背景技術:
車門作為汽車的重要組成部分,是車身側面最富變化和受人們關注的對象,車門通常通過鉸接的方式固定在汽車車門立柱外板上,一方面,車門立柱外板作為車身結構的重要組成部件,其造型風格、強度、剛度、可靠性及工藝性能等必須滿足車身整體性能的需求;另一方面,車門立柱外板自身的安全性、密封性能等既對車身結構性能的影響較大,也是車門立柱外板功能的重要部分,市場上現有的車門立柱外板的安全性和密封性能均有待完善。
技術實現要素:
本實用新型的目的是為了解決現有技術中存在的缺點,而提出的一種汽車車門立柱外板。
為了實現上述目的,本實用新型采用了如下技術方案:
一種汽車車門立柱外板,包括右側外板和左側外板,所述右側外板和左側外板為對稱結構,且右側外板和左側外板的組件相同,所述右側外板上包括前柱、中柱和后柱,所述前柱的一側設有中柱,且中柱遠離前柱的一側設有后柱,所述前柱上設有后視鏡安裝孔,且后視鏡安裝孔的下方設有螺栓固定孔,所述前柱與中柱上靠近后柱的一側均設有振動傳感器,且振動傳感器電性連接有控制器,所述前柱與中柱的底部內壁上均設有凹槽,且凹槽的內壁上設有氣囊,所述氣囊連接有氣泵,且前柱的上方設有橫梁柱,所述前柱、中柱和后柱通過橫梁柱依次連接,所述橫梁柱上連接有第一拉桿和第二拉桿,且右側外板和左側外板通過第一拉桿和第二拉桿相連接。
優選的,所述前柱與中柱上均設有螺栓固定孔,且螺栓固定孔內設有固定螺栓。
優選的,所述凹槽的內部上噴涂有膠水,且凹槽的內壁通過膠水與氣囊連接。
優選的,所述橫梁柱位于中柱和后柱的頂部,且橫梁柱分別與中柱和后柱連接。
優選的,所述氣泵與控制器連接,且氣泵、振動傳感器和控制器均與電源連接。
本實用新型的有益效果:
1、前柱、中柱和后柱通過橫梁柱依次連接,且右側外板與左側外部通過第一拉桿和第二拉桿相連接,結構穩固可靠;
2、前柱與中柱上均設有凹槽,且凹槽內設有氣囊,可與車門相配合,振動傳感器、控制器和氣泵相配合 ,在車門關閉時,為氣囊充氣,既增加車身的密封性,也增加了車身立柱與車門之間的緩沖,在遭遇碰撞時保護了車身外部結構,避免車上乘客受到傷害。
本實用新型,結構穩固可靠,車身立柱與車門之間的緩沖,在車門關閉時,為氣囊充氣,可增加車門立柱外板自身的安全性、密封性能,保護車身結構,避免車上乘客受到傷害。
附圖說明
圖1為本實用新型提出的一種汽車車門立柱外板的結構示意圖。
圖中:1右側外板、2左側外板、3前柱、4中柱、5后柱、6橫梁柱、7第一拉桿、8第二拉桿、9后視鏡安裝孔、10螺栓固定孔、11凹槽、12氣囊、13振動傳感器。
具體實施方式
下面將結合本實用新型實施例中的附圖,對本實用新型實施例中的技術方案進行清楚、完整地描述,顯然,所描述的實施例僅僅是本實用新型一部分實施例,而不是全部的實施例。
參照圖1,一種汽車車門立柱外板,包括右側外板1和左側外板2,右側外板1和左側外板2為對稱結構,且右側外板1和左側外板2的組件相同,右側外板1上包括前柱3、中柱4和后柱5,前柱3的一側設有中柱4,且中柱4遠離前柱的一側設有后柱5,前柱3上設有后視鏡安裝孔9,且后視鏡安裝孔9的下方設有螺栓固定孔10,前柱3與中柱4上靠近后柱5的一側均設有振動傳感器13,且振動傳感器13電性連接有控制器,前柱3與中柱4的底部內壁上均設有凹槽11,且凹槽11的內壁上設有氣囊12,氣囊12連接有氣泵,且前柱3的上方設有橫梁柱6,前柱3、中柱4和后柱5通過橫梁柱6依次連接,橫梁柱6上連接有第一拉桿7和第二拉桿8,且右側外板1和左側外板2通過第一拉桿7和第二拉桿8相連接,前柱3、中柱4和后柱5通過橫梁柱6依次連接,且右側外板1與左側外部2通過第一拉桿7和第二拉桿8相連接,結構穩固可靠,前柱3與中柱4上均設有凹槽11,且凹槽11內設有氣囊12,可與車門相配合,振動傳感器13、控制器和氣泵相配合 ,在車門關閉時,為氣囊12充氣,既增加車身的密封性,也增加了車身立柱與車門之間的緩沖,在遭遇碰撞時保護了車身外部結構,避免車上乘客受到傷害。
本實用新型,前柱3與中柱4上均設有螺栓固定孔10,且螺栓固定孔10內設有固定螺栓,凹槽11的內部上噴涂有膠水,且凹槽11的內壁通過膠水與氣囊12連接,橫梁柱6位于中柱4和后柱5的頂部,且橫梁柱6分別與中柱4和后柱5連接,氣泵與控制器連接,且氣泵、振動傳感器13和控制器均與電源連接,結構穩固可靠,車身立柱與車門之間的緩沖,在車門關閉時,為氣囊充氣,可增加車門立柱外板自身的安全性、密封性能,保護車身結構,避免車上乘客受到傷害。
工作原理:車門分別鉸接在右側外板1和左側外板2上,當車門關閉時,振動傳感器13將信號傳輸給控制器,控制器控制氣泵為氣囊12充氣,當車門打開時,振動傳感器13將信號傳輸給控制器,控制器控制氣泵停止工作。
以上所述,僅為本實用新型較佳的具體實施方式,但本實用新型的保護范圍并不局限于此,任何熟悉本技術領域的技術人員在本實用新型揭露的技術范圍內,根據本實用新型的技術方案及其實用新型構思加以等同替換或改變,都應涵蓋在本實用新型的保護范圍之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