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實用新型涉及一種交通代步工具,具體涉及一種電動自行車的后輪減震式易拆裝結構。
背景技術:
電動自行車車是近年來快速發展的、 并己在一定程度上逐漸取代傳統腳踏自行車的新型代步工具。然而,人們在青睞其運行快速以及外現新穎等特點的同時,卻發現它還存在一些缺陷。比如:第一、由于電動自行車的承重主要在后輪,后輪的損壞的概率和程度均比前輪要大得多,并且電動自行車的后輪內置電機,為驅動輪,當后輪損壞需要維修時,拆卸比較麻煩,浪費較多的時間和體力;第二,現有的電動自行車的減震效果不是很好,對于在道路比較坎坷的路面上騎行,騎行者及所帶的人都不很舒適,并且容易損壞電瓶、控制器以及其他配件;第三、現有的電動自行車在駐車后一般要用腳將支架支撐在地面上,自動化程度較低,特別對于帶著小孩的騎行者進行駐車時的安全性比較差。
技術實現要素:
本實用新型為了解決現有技術中的不足之處,提供一種后輪易于拆裝、減震效果好的電動自行車的后輪減震式易拆裝結構。
為解決上述技術問題,本實用新型采用如下技術方案:電動自行車的后輪減震式易拆裝結構,包括車架,車架后側上部和下部分別設有上安裝座和下安裝座,下安裝座上鉸接有后叉,后叉的后部上側設有下連接座,下連接座與上安裝座之間設有主減震彈簧,主減震彈簧上端和下端分別與上安裝座和下連接座鉸接,后叉的后端的左側和右側分別通過一個可拆卸緊固結構連接有后輪組件;
后輪組件包括外骨架和內置驅動電機的后驅動輪,后驅動輪的中心軸兩端轉動連接在外骨架的左右兩側;
后叉右側的可拆卸緊固結構包括設在外骨架右側的安裝塊和設在后叉后端右側左表面上的兩根凸棱條,兩根凸棱條均沿前后方向水平設置,安裝塊的右側沿前后方向水平開設有兩條安裝槽,兩條安裝槽的前端和右側均敞口,兩根凸棱條和兩條安裝槽的橫截面均為結構尺寸相同的T型結構,兩根凸棱條之間的距離和兩條安裝槽之間的距離相等;
安裝塊右側設有位于兩條安裝槽之間的定位孔,后叉后端螺紋連接有與定位孔對應插接配合的定位螺栓,定位螺栓位于兩根凸棱條之間,定位螺栓右端設有手柄;
同側的兩根凸棱條對應插設在同側的兩根安裝槽內并通過定位螺栓伸入到定位孔內實現后驅動輪與后叉之間的裝配。
支撐架前側上部設有上連接座,上安裝座上部與上連接座之間設有輔助減震彈簧,輔助減震彈簧的前后兩端分別與上安裝座和上連接座鉸接。
后車座前側設有位于輔助減震彈簧上方的擋罩,擋罩前側通過緊固螺釘與后車座前側連接。
采用上述技術方案,電動自行車還包括以下技術特征:車架前側設有減震前叉,減震前叉上端設有車把,車把上設有控制器,減震前叉下部設有前輪,車架后部設有可充電電池和位于可充電電池上方的駕駛座,外骨架后側設有尾燈,外骨架頂部設有支撐架,支撐架上設有后車座,外骨架上設有位于后驅動輪上方的擋泥罩, 外骨架左側和右側的下部均設有一個翻轉式支撐踏板結構,兩個翻轉式支撐踏板結構的構造相同且左右對稱設置;
外骨架右側的翻轉式支撐踏板結構包括固定踏板、翻轉踏板和連桿,固定踏板水平設置,固定踏板左側固定設在外骨架右側下部,固定踏板左側與翻轉踏板右側鉸接,固定踏板下表面固定設有翻轉電機,翻轉踏板下表面沿左右方向設有導向板,導向板上沿左右方向設有導向孔,翻轉電機的主軸與連桿的一端垂直并固定連接,連桿的另一端垂直設有伸入到導向孔內并可沿導向孔滑動的導柱;
可充電電池側部設有供電接口,后驅動輪的內置電機和翻轉電機均通過供電線與供電接口連接,后驅動輪的內置電機和翻轉電機均通過控制線與控制器連接。
后車座包括水平設在支撐架頂部的固定板,固定板上表面按矩形陣列均勻布置有壓縮彈簧,壓縮彈簧頂部水平設有活動板,活動板上表面設有坐墊,坐墊、壓縮彈簧、活動板和固定板外設有柔性罩皮。
電動自行車在駐車時,操作控制器,啟動翻轉電機,翻轉電機的主軸驅動連桿向下轉動,連桿另一端的導柱沿導向孔移動,連桿通過導柱驅動翻轉踏板向下翻轉90°,即翻轉踏板翻轉到垂直狀態時就把整個后驅動輪支起來,兩個翻轉踏板可避免后驅動輪向左傾倒或向右傾倒,這樣就可使電動自行車保持直立狀態。這樣就不用腳將后支架支起來,自動化程度高,安全可靠性大大增強。
當需要拆卸掉后驅動輪時,先把輔助減震彈簧與上連接座之間的連接鉸鏈拆下,然后手持手柄先擰松定位螺栓,使定位螺栓從定位孔內脫出,向后拉后驅動輪,使凸棱條與安裝槽脫離,這樣就可把自后驅動輪抽出。安裝后驅動輪時,以上述步驟的相反順序進行操作。
減震前叉、主減震彈簧和輔助減震彈簧起到對車架和駕駛座起到良好的減震作用,壓縮彈簧多乘坐在后車座上的人起到良好的減震作用。使人們在駕乘本實用新型時更加舒適,并確保了車架上各個零部件的使用壽命。
綜上所述,電動自行車設計新穎、構造簡單、安裝緊湊,駐車自動支撐,減震效果特別好,后驅動輪易于拆裝,便于對后驅動輪的維修作業。
附圖說明
圖1是電動自行車的平面結構示意圖;
圖2是電動自行車去掉后驅動輪后的立體結構示意圖;
圖3是圖1中后驅動輪的剖視圖。
具體實施方式
如圖1-圖3所示,電動自行車,包括車架1,車架1前側設有減震前叉2,減震前叉2上端設有車把3,車把3上設有控制器4,減震前叉2下部設有前輪5,車架1后部設有可充電電池6和位于可充電電池6上方的駕駛座7,車架1后側上部和下部分別設有上安裝座8和下安裝座9,下安裝座9上鉸接有后叉10,后叉10的后部上側設有下連接座11,下連接座11與上安裝座8之間設有主減震彈簧12,主減震彈簧12上端和下端分別與上安裝座8和下連接座11鉸接,后叉10的后端的左側和右側分別通過一個可拆卸緊固結構連接有后輪組件。
后輪組件包括外骨架13和內置驅動電機的后驅動輪14,外骨架13后側設有尾燈15,外骨架13頂部設有支撐架16,支撐架16上設有后車座,外骨架13上設有位于后驅動輪14上方的擋泥罩18,后驅動輪14的中心軸兩端轉動連接在外骨架13的左右兩側。
外骨架13左側和右側的下部均設有一個翻轉式支撐踏板結構,兩個翻轉式支撐踏板結構的構造相同且左右對稱設置。
外骨架13右側的翻轉式支撐踏板結構包括固定踏板19、翻轉踏板20和連桿21,固定踏板19水平設置,固定踏板19左側固定設在外骨架13右側下部,固定踏板19左側與翻轉踏板20右側鉸接,固定踏板19下表面固定設有翻轉電機22,翻轉踏板20下表面沿左右方向設有導向板23,導向板23上沿左右方向設有導向孔24,翻轉電機22的主軸與連桿21的一端垂直并固定連接,連桿21的另一端垂直設有伸入到導向孔24內并可沿導向孔24滑動的導柱25。
可充電電池6側部設有供電接口26,后驅動輪14的內置電機和翻轉電機22均通過供電線與供電接口26連接,后驅動輪14的內置電機和翻轉電機22均通過控制線與控制器4連接。
后叉10右側的可拆卸緊固結構包括設在外骨架13右側的安裝塊27和設在后叉10后端右側左表面上的兩根凸棱條28,兩根凸棱條28均沿前后方向水平設置,安裝塊27的右側沿前后方向水平開設有兩條安裝槽29,兩條安裝槽29的前端和右側均敞口,兩根凸棱條28和兩條安裝槽29的橫截面均為結構尺寸相同的T型結構,兩根凸棱條28之間的距離和兩條安裝槽29之間的距離相等;
安裝塊27右側設有位于兩條安裝槽29之間的定位孔30,后叉10后端螺紋連接有與定位孔30對應插接配合的定位螺栓31,定位螺栓31位于兩根凸棱條28之間,定位螺栓31右端設有手柄32;
同側的兩根凸棱條28對應插設在同側的兩根安裝槽29內并通過定位螺栓31伸入到定位孔30內實現后驅動輪14與后叉10之間的裝配。
后叉10左側的可拆卸緊固結構與后叉10右側的可拆卸緊固結構的構造相同且左右對稱,在此,不再贅述后叉10左側的可拆卸緊固結構。
支撐架16前側上部設有上連接座33,上安裝座8上部與上連接座33之間設有輔助減震彈簧34,輔助減震彈簧34的前后兩端分別與上安裝座8和上連接座33鉸接。
后車座前側設有位于輔助減震彈簧34上方的擋罩35,擋罩35前側通過緊固螺釘36與后車座前側連接。
后車座包括水平設在支撐架16頂部的固定板37,固定板37上表面按矩形陣列均勻布置有壓縮彈簧38,壓縮彈簧38頂部水平設有活動板39,活動板39上表面設有坐墊40,坐墊40、壓縮彈簧38、活動板39和固定板37外設有柔性罩皮17。
電動自行車在駐車時,操作控制器4,啟動翻轉電機22,翻轉電機22的主軸驅動連桿21向下轉動,連桿21另一端的導柱25沿導向孔24移動,連桿21通過導柱25驅動翻轉踏板20向下翻轉90°,即翻轉踏板20翻轉到垂直狀態時就把整個后驅動輪14支起來,兩個翻轉踏板20可避免后驅動輪14向左傾倒或向右傾倒,這樣就可使電動自行車保持直立狀態。這樣就不用腳將后支架支起來,自動化程度高,安全可靠性大大增強。
當需要拆卸掉后驅動輪14時,先把輔助減震彈簧34與上連接座33之間的連接鉸鏈拆下,然后手持手柄32先擰松定位螺栓31,使定位螺栓31從定位孔30內脫出,向后拉后驅動輪14,使凸棱條28與安裝槽29脫離,這樣就可把自后驅動輪14抽出。安裝后驅動輪14時,以上述步驟的相反順序進行操作。
減震前叉2、主減震彈簧12和輔助減震彈簧34起到對車架1和駕駛座7起到良好的減震作用,壓縮彈簧38多乘坐在后車座上的人起到良好的減震作用。使人們在駕乘本實用新型時更加舒適,并確保了車架1上各個零部件的使用壽命。
以上實施例僅用以說明而非限制本實用新型的技術方案,盡管參照上述實施例對本實用新型進行了詳細說明,本領域的普通技術人員應當理解:依然可以對本實用新型進行修改或者等同替換,而不脫離本實用新型的精神和范圍的任何修改或局部替換,其均應涵蓋在本實用新型的權利要求范圍當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