技術領域:
本發明涉及電動車的技術領域,更具體地說涉及一種帶滾輪托架的電動自行車。
背景技術:
:
電動自行車是一種通過電源作為動力的自行車,是人們日常生活中常見的交通工具。電動自行車一般設有兩個車輪,在行駛過程中,后車輪避免不了會出現扎破的狀況,而一般的電動自行車的電瓶設置在后車輪側,后車輪承重大,則當后車輪扎破時,其電動自行車推動不方便,而且強行推動電動自行車,容易造成后車輪更嚴重的破損。
技術實現要素:
:
本發明的目的就是針對現有技術之不足,而提供一種帶滾輪托架的電動自行車,其便于電動自行車的推動行走,同時不會加重后車輪的損壞。
為實現上述目的,本發明的技術解決措施如下:
一種帶滾輪托架的電動自行車,包括電動自動車的車架,車架的后端鉸接有車軸,車軸上鉸接有后車輪,后車輪的上側設有后托架,后托架固定在車架上,車軸上鉸接有滾輪托架,滾輪托架包括分布在車軸兩端的車軸輪轂,車軸輪轂上固定有兩根輻條,輻條外端的成型有圓形的凸緣,凸緣上插接固定有支軸,支軸上通過軸承鉸接有滾輪,滾輪分布在后車輪的外側并位于后托架的下方;
所述的車軸輪轂上成型有圓形的凸臺,凸臺上固定有兩根支桿,凸臺的一根支桿呈水平,另一根支桿分布在水平狀的支桿下方,兩根支桿之間的夾角呈鈍角;所述支桿的外端成型有螺栓過孔,螺栓穿過水平狀的支桿的螺栓過孔螺接在螺母上,螺母焊接固定在車架上。
優選的,所述滾輪托架上的兩根輻條分布在支桿的上側,輻條之間的夾角呈銳角,輻條之間的銳角為30~45°。
優選的,所述滾輪托架上的輻條呈圓弧形,支桿之間的鈍角角度為135~150°。
優選的,所述后車輪的外側設置有車罩,車罩固定在車架上,滾輪托架上的滾輪分布在車罩的外側。
優選的,所述滾輪托架上的兩根輻條之間固定有若干根加強桿。
優選的,所述滾輪托架上車軸輪轂的厚度等于螺母的厚度。
優選的,所述滾輪托架上支軸的兩端固定在后車輪兩側的輻條上。
本發明的有益效果在于:它在后車輪扎破時,能便于電動自行車的推動行走,同時不會加重后車輪的損壞。
附圖說明:
圖1為本發明的結構示意圖;
圖2為本發明另一狀態的結構示意圖。
圖中:1、車架;2、車輪;3、車軸;4、滾輪托架;41、支桿;411、凸臺;42、支桿;421、螺栓過孔;43、輻條;431、凸緣;44、支軸;45、滾輪;46、加強桿;5、螺栓;6、螺母;7、車罩;8、后托架。
具體實施方式:
實施例:見圖1、2所示,一種帶滾輪托架的電動自行車,包括電動自動車的車架1,車架1的后端鉸接有車軸3,車軸3上鉸接有后車輪2,后車輪2的上側設有后托架8,后托架8固定在車架1上,車軸3上鉸接有滾輪托架4,滾輪托架4包括分布在車軸3兩端的車軸輪轂41,車軸輪轂41上固定有兩根輻條43,輻條43外端的成型有圓形的凸緣431,凸緣431上插接固定有支軸44,支軸44上通過軸承鉸接有滾輪45,滾輪45分布在后車輪2的外側并位于后托架8的下方;
所述的車軸輪轂41上成型有圓形的凸臺411,凸臺411上固定有兩根支桿42,凸臺411的一根支桿42呈水平,另一根支桿42分布在水平狀的支桿42下方,兩根支桿42之間的夾角呈鈍角;所述支桿42的外端成型有螺栓過孔421,螺栓5穿過水平狀的支桿42的螺栓過孔421螺接在螺母6上,螺母6焊接固定在車架1上。
所述滾輪托架4上的兩根輻條43分布在支桿42的上側,輻條43之間的夾角呈銳角,輻條43之間的銳角為30~45°。
所述滾輪托架4上的輻條43呈圓弧形,支桿42之間的鈍角角度為135~150°。
所述后車輪2的外側設置有車罩7,車罩7固定在車架1上,滾輪托架4上的滾輪45分布在車罩7的外側。
所述滾輪托架4上的兩根輻條43之間固定有若干根加強桿46。
所述滾輪托架4上車軸輪轂41的厚度等于螺母6的厚度。
所述滾輪托架4上支軸44的兩端固定在后車輪2兩側的輻條43上。
工作原理:本發明電動自行車上的滾輪托架4,其真正狀態時,可將其滾輪托架4上滾輪45設置在車罩7和后托架8之間,如圖1所示;
而當后車輪2扎破時,則可以松開螺栓5,旋轉滾輪托架4,將滾輪45設置到后車輪2的下側,然后將螺栓5插接到另一根支桿42上螺接到螺母6上,則就可以推動電動自動車,如圖2所示。
同時其控制器可以反向插接在支桿4和安裝底板1之間留設有間隙a內,實現正面緊固螺母或螺栓,安裝更為方便快捷。
所述實施例用以例示性說明本發明,而非用于限制本發明。任何本領域技術人員均可在不違背本發明的精神及范疇下,對所述實施例進行修改,因此本發明的權利保護范圍,應如本發明的權利要求所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