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發(fā)明屬于交通設備技術領域,具體涉及一種邊三輪改裝后輪雙驅的邊三輪車的后輪驅動裝置以及具備該邊三輪車的后輪驅動裝置的后輪雙驅的邊三輪。
背景技術:
邊三輪摩托車,簡稱邊三輪車,也稱偏三輪車或挎斗三輪車,是為解決雙輪摩托車承載力不足、運輸效能差而對雙輪摩托車的改進設計。
常規(guī)的邊三輪結構為:在雙輪摩托車的主車架上加裝邊車架,該邊車架上設有邊后輪;且驅動方式為由原有主后輪驅動。
單后輪驅動,其驅動效果差,車輛通過能力不足;而由于邊三輪結構不對稱,在實際使用中,雙后輪驅動的結構常常導致邊三輪易于失衡,故而一直未能實現后輪雙驅。
技術實現要素:
本發(fā)明旨在提供一種一種邊三輪車的后輪驅動裝置,以解決現有邊三輪無法實現后輪雙驅的問題。
具體方案為:一種邊三輪車的后輪驅動裝置,其特征在于:包括一差速器、一變速器以及一萬向聯(lián)軸器;該差速器安裝于邊三輪的主車架上,其具有輸入軸、主驅動軸和輸出軸,通過該輸入軸傳動連接于邊三輪車的發(fā)動機,通過該主驅動軸傳動連接于邊三輪車的主后輪,以及通過該輸出軸與該萬向聯(lián)軸器的一端傳動連接;該差速器內設有一差速機構,該輸入軸、主驅動軸以及輸出軸通過該差速機構傳動連接,進而實現對主驅動軸及輸出軸差速驅動;該變速器用于固定安裝于邊三輪車的邊車架上,其具有一邊驅動軸、一傳動軸以及一變速二者的變速機構,該變速器通過該邊驅動軸與邊后輪傳動連接,通過傳動軸與萬向聯(lián)軸器的另一端傳動連接;該主驅動軸至該輸入軸傳動比和該邊驅動軸至該輸入軸傳動比不同,進而使邊三輪車的主后輪與邊后輪產生不同的驅動力。
進一步的,該輸入軸至主驅動軸的傳動比大于該輸入軸至該邊驅動的傳動比,進而使主驅動軸輸出轉矩大于邊驅動軸輸出轉矩。
進一步的,該變速器具有一變速器殼體,該邊驅動軸以及傳動軸分別設于該變速器殼體的兩端;該變速器殼體上還設有一安裝桿,該安裝桿用于安裝于邊三輪的邊車架上,以實現該變速器的安裝。
進一步的,該差速器設于邊三輪的主后輪的一側面上;該差速器具有一差速器殼體,該差速器殼體上設有一軸孔,一安裝桿穿過該軸孔并固定安裝,而后該安裝桿位于該軸孔的兩側分別用于固定于邊三輪的主車架上,進而實現了該差速器的固定安裝。
進一步的,還包括一用于固定安裝于邊三輪主車架上的主后軸,該主后軸用于穿過主后輪以實現主后輪的轉動安裝;該差速器上對應該主后軸的位置設有一安裝孔,該主后軸通過該安裝孔安裝于該差速器上,以使該差速器通過該主后軸安裝于主車架上。
進一步的,該差速機構包括第一差速齒、第二差速齒、行星傳動件以及一轉籠;該第一差速齒、第二差速齒以及轉籠均能轉動的套設于該主后軸上,該行星傳動件能轉動的設于該轉籠上并分別與該第一和第二差速齒傳動連接;該轉籠與該輸入軸傳動連接以在該輸入軸驅動下轉動,該主驅動軸以及輸出軸分別與該第一差速齒、第二差速齒傳動連接。
進一步的,該主驅動軸具有一轉動桿,該轉動桿上設有主輪驅動齒,該第一差速齒固定安裝于該轉動桿上;該轉動桿能轉動的安裝于該差速器內;
該第二差速齒套設于該主驅動軸上且能繞該主驅動軸轉動,該主驅動軸上還套設有一差速輸出齒,該第二差速齒與該差速輸出齒固定連接,以通過該差速輸出齒驅動該輸出軸;
該轉籠內設一通腔,以將第一、第二差速齒套設于該轉籠內,該主輪驅動齒、差速輸出齒分別設于轉籠的兩側;該行星傳動件包括有分別與第一和第二差速齒分別傳動連接的第一、第二傳動齒;該轉動桿為中空結構,其內設有一該安裝孔,該主后軸插設于該安裝孔內。
進一步的,該第二差速齒連接有第一花鍵,該第一花鍵上還套設有可沿該第一花鍵移動的鎖合輪,該轉籠上對應該鎖合輪設有鎖合齒,該差速器內還設有用于撥動該鎖合輪的第一撥叉。
進一步的,該輸出軸上設有第二花鍵,該第二花鍵上套設有嚙合輪,該差速器內還設有用于撥動該嚙合輪的第二撥叉;該第二花鍵通過該嚙合輪實現與該第二差速齒的傳動連接。
本發(fā)明還提供一種后輪雙驅的邊三輪,包括主車架以及邊車架;該主車架上設有主后輪,該邊車架上設有邊后輪;其特征在于:還包括權利要求1-9任意一項權利要求所述的邊三輪車的后輪驅動裝置;該差速器安裝于該主車架上,該主后輪安裝于該主驅動軸上;該變速器設于該邊車架上,該邊后輪安裝于該邊驅動軸上;進而實現了主后輪、邊后輪不同驅動力的雙輪驅動。
現有技術中,差速器一般用來實現車輛的轉向過程對內外輪轉動量的調整,本案發(fā)明人打破該固有的技術思路,利用差速器實現兩驅動輪力矩分配,將差速器用來實現對雙后輪驅動力的分配:
本發(fā)明的邊三輪驅動裝置以及后輪雙驅的邊三輪,通過差速器、萬向聯(lián)軸器以及變速器分別實現主后輪以及邊后輪的雙輪驅動;更進一步的,使主驅動軸與該邊驅動軸至該輸入軸傳動比不同,進而使邊三輪的主后輪與邊后輪產生不同的驅動力,實現了發(fā)動機驅動力在兩后輪上的分配;再更進一步的技術方案中,該變速器為變速比可調設置,即可根據路況、載重狀態(tài)以及運行速度等調整雙后輪驅動力大小,解決了現有邊三輪無法實現后輪雙驅的問題。
附圖說明
圖1示出了本發(fā)明邊三輪車架主體機構結構示意圖;
圖2示出了圖1差速器安裝于主車架上的結構示意圖;
圖3示出了圖2爆炸視圖;
圖4示出了圖1另一角度結構示意圖;
圖5示出了圖4變速器結構示意圖;
圖6示出了圖1差速器爆炸視圖;
圖7示出了圖6差速機構結構示意圖;
圖8示出了圖7爆炸視圖;
圖9示出了圖6鎖合機構爆炸圖;
圖10示出了圖9移除邊蓋后的結構示意圖。
具體實施方式
為進一步說明各實施例,本發(fā)明提供有附圖。這些附圖為本發(fā)明揭露內容的一部分,其主要用以說明實施例,并可配合說明書的相關描述來解釋實施例的運作原理。配合參考這些內容,本領域普通技術人員應能理解其他可能的實施方式以及本發(fā)明的優(yōu)點。圖中的組件并未按比例繪制,而類似的組件符號通常用來表示類似的組件。
現結合附圖和具體實施方式對本發(fā)明進一步說明。
結合圖1至圖5所示,該實施例提供一種后輪雙驅的邊三輪,其包括主車架1以及邊車架2;該便車架2安裝于該主車架1上,該主車架1上設有發(fā)動機(圖中未示出)以及主后輪11,該邊車架2上設有邊后輪21。
為實現該主后輪11以及邊后輪21的同時驅動,該主車架1以及便車架2上還安裝有一邊三輪車的后輪驅動裝置。該邊三輪車的后輪驅動裝置包括一差速器3、一變速器4以及連接該差速器3以及變速器4的一萬向聯(lián)軸器5
結合圖1、圖2和圖3,該差速器3安裝于邊三輪的主車架1上,其具有一殼體,該殼體內一次凸伸出有用于傳動連接邊三輪發(fā)動機的輸入軸31、用于傳動連接邊三輪主后輪11的主驅動軸62(該圖未示出,可參看圖7標號62的零件)以及與該萬向聯(lián)軸器5的一端傳動連接的輸出軸32。
具體的,該差速器3設于邊三輪的主后輪11的一側面上:差速器3的殼體上設有一軸孔33,一安裝桿30穿過該軸孔33并固定安裝于該軸孔33內,而后該安裝桿30位于該軸孔33的兩側的區(qū)域分別用于固定于邊三輪的主車架1上,進而實現了該差速器3的固定安裝。
進一步的,為實現最穩(wěn)固安裝,該差速器3還包括一用于固定安裝于邊三輪主車架1上的主后軸110:該主后軸110穿過主后輪11的轉動軸心且使主后輪11的能轉動的安裝,而后,該主后軸110位于主后輪11的一端固定于主車架1上,另一端通過該差速器3上的安裝孔(圖中不可見,為主驅動軸62的內孔)安裝于該差速器3上,該主后軸110垂直于安裝桿30設置,以使該差速器3通過橫向以及縱向兩個方向安裝于主車架1上。
結合圖4和圖5,該變速器4用于固定安裝于邊三輪的邊車架2上,其具有一用于與邊三輪邊后輪21傳動連接的邊驅動軸以及一與該萬向聯(lián)軸器5的另一端傳動連接的傳動軸41;
該變速器4具有一變速器殼體,該邊驅動軸以及傳動軸41分別設于該殼體的兩端;該邊驅動軸套設于一邊后軸210上,以通過邊后軸210將邊后輪21安裝于變速器4上;該變速器殼體上還設有一安裝桿40,該安裝桿40套設于邊三輪的邊車架2上,以實現該變速器4的安裝。
再結合圖6至圖8,該差速器2內設有一差速機構6,該輸入軸31、主驅動軸62以及輸出軸32能通過該差速機構傳動連接,且該主驅動軸62與該邊驅動軸至該輸入軸31的傳動比不同,進而使邊三輪的主后輪11與邊后輪21產生不同的驅動力;優(yōu)選的,該主驅動軸62至輸入軸31的傳動比小于該邊驅動軸至輸入軸31的傳動比,進而實現主驅動軸62的輸出轉矩大于邊驅動軸輸出轉矩,進一步優(yōu)選的,兩該傳動比之比為6:4,以實現主后輪11驅動力比邊后輪21驅動力為4:6。
在結合圖6所示,該實施例的差速器包括有差速機構6以及鎖合機構8。
結合圖7和圖8,該差速機構6包括第一差速齒622、第二差速齒631、轉籠61以及安裝于轉籠61上的行星傳動件611。該第一差速齒622固定于主驅動軸62上,該第二差速齒631套設于主驅動軸62上且可繞該主驅動軸62轉動。
具體的,該主驅動軸62主體部為一中空的轉動桿,該轉動桿的一端為與主后輪嚙合以傳動連接的主驅動齒621,該第一差速齒622套設并固定于該轉動桿上,而后該轉動桿能轉動的安裝于該差速器2內。
該第二差速齒631連接有一差速輸出齒632(見圖9中標號632的零件)以構成第二驅動件63;該第二驅動件63也為中空設置,且套設于該主驅動軸62的轉動桿上且能繞該轉動桿轉動。
該轉籠61內設一通腔,以將第一、第二差速齒均套設于該轉籠61內,并是差速輸出齒632、主驅動齒621分半設于轉籠61的兩端;該行星傳動件611包括有分別與第一和第二差速齒622、631分別嚙合的第一、第二傳動齒,且該第一、第二傳動齒齒數比為4:6以實現驅動力差異化輸出。
在該實施例中,該主驅動軸62的轉動桿為中空結構,其內設有一該安裝孔,以通過該安裝孔容納安置主后軸110,使該主后軸110凸伸的部分設于該安裝孔內。該實施例通過將該主驅動軸62、第二驅動件63以及轉籠61均能轉動的套設于該主后軸110上,該行星傳動件611能轉動的設于該轉籠61上并分別與該第一和第二差速齒傳動連接;該轉籠61與該輸入軸31傳動連接并驅動轉動,實現了差速、差異力矩輸出。
再結合圖8、圖9和圖10,該第二驅動件63上設有第一花鍵630,該第一花鍵630固定于第二差速齒631上,該差速輸出齒632設于該第一花鍵630的末端;該第一花鍵630上套設有鎖合輪72,該轉籠61上對應該鎖合輪設有鎖合齒610,該差速器2內還設有用于撥動該鎖合輪的第一撥叉721,能撥動該鎖合輪72鎖合于鎖合齒610上,實現第二驅動件63鎖合于轉籠61。
其中,該輸出軸32上設有第二花鍵320(見圖6),該第二花鍵320上套設有嚙合輪71,該差速器2內還設有用于撥動該嚙合輪71的第二撥叉711;該第二花鍵320通過該嚙合輪71實現與該第二驅動件63上的差速輸出齒632的傳動連接。
盡管結合優(yōu)選實施方案具體展示和介紹了本發(fā)明,但所屬領域的技術人員應該明白,在不脫離所附權利要求書所限定的本發(fā)明的精神和范圍內,在形式上和細節(jié)上可以對本發(fā)明做出各種變化,均為本發(fā)明的保護范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