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實用新型涉及用于履帶式車輛的履帶、特別是用于建筑機械的可更換式耐磨墊、履帶以及建筑機械,尤其道路銑削機。
背景技術:
由現有技術已知用于履帶的可更換式耐磨墊,該耐磨墊能夠可松開地固定在履帶的間隔板上。
耐磨墊通常具有固定螺釘的沿耐磨墊的縱向方向間隔地向外伸出的四個螺栓。固定螺釘穿過加強軌道并且以合適的方式固定以防扭轉。
在制造該耐磨墊時,加強軌道以及布置在其端部上的固定螺釘被耐磨墊材料包封(umgieβen)。
對此不利的是,耐磨墊材料在包封時也設置在加強軌道下面。這具有以下缺點,即,在運行期間與間隔板的旋接部由于在加強軌道和間隔板之間的軟的聚氨酯材料而再次松開,從而必須定期地重新旋緊螺接部。因為在加強軌道和間隔板之間的聚氨酯材料阻礙螺接部的預緊會持久地保持。應理解,在行走機構的每個履帶具有直至50個耐磨墊的情況下并且在每個機械具有四個行走機構的情況下,用于重新夾緊螺接部的時間消耗是巨大的,從而產生提高的成本和提高的時間消耗。
由EP1900621已知,加強軌道的貼靠凸緣與耐磨墊的耐磨墊材料基本齊平地結束,從而耐磨墊可通過螺接部剛性地固定在間隔板上。沿耐磨墊的縱向方向延伸的兩個突起部從耐磨墊的下側突出,突起部接入間隔板中,如在圖10中看到的。尤其在轉向時出現交變的橫向力,橫向力作用到固定器件上并且同樣可導致在間隔板和履帶之間以及在耐磨墊和間隔板之間的固定器件的提前松開。
而且,建筑機械的傾斜位置產生高的橫向力,該橫向力必須被耐磨墊的固定器件和間隔板的固定器件接收。
技術實現要素:
因此,本實用新型的目的是提供用于開頭所述類型的履帶的耐磨墊以及履帶和建筑機械,借助它們能改善螺接部的持久性、耐磨墊的持久性并且可降低制造成本以及用于安裝或拆卸耐磨墊的時間消耗和相關的維護成本。
本實用新型以有利的方式提出,耐磨墊在面對履帶鏈軌節的下側上的突起部具有至少部分地以相對于耐磨墊的縱向方向偏離的角度伸延的外輪廓,以用于至少部分地接合到履帶鏈軌節的與突起部匹配的凹入部中。
通過耐磨墊的突起部至少部分地與履帶鏈軌節的與突起部匹配的凹入部接合,可吸收尤其在履帶式車輛轉向時沿耐磨墊的縱向方向作用的橫向力。履帶橫向于履帶的運動方向的轉向力和/或傾斜位置形成作用到固定器件上的交變的負荷,從而耐磨墊的螺接部可在交變的橫向力的作用下松動并且可能需要重新夾緊螺接部。在耐磨墊的下側處伸出的突起部的外輪廓(其至少部分地以相對于耐磨墊的縱向方向偏離的角度伸延)吸收橫向力,并且因此使固定器件完全地或至少顯著地減輕交變負荷。以這種方式只需要使用兩個沿耐磨墊的縱向方向彼此間隔的固定器件,從而降低用于耐磨墊的安裝和拆卸的安裝消耗、使其減半,以及降低用于耐磨墊的制造成本。
在特別優選的實施方式中,所述角度≠0°并且≠90°。優選地,該角度處于20°至70°并且特別優選30°至60°的范圍中。
突起部優選具有兩個基本沿縱向方向延伸的側面和兩個優選基本垂直于縱向方向延伸的端面。突起部的側面在此為了接收橫向力具有根據本實用新型的相對于耐磨墊的縱向方向的角度。側面在縱向方向上可具有恒定的間距并且就此而言彼此平行地伸延。同樣地,在側面之間的間距可在縱向方向上變化。
另一優點是,在履帶鏈軌節和耐磨墊之間不再需要間隔板。由此取消了在履帶和間隔板之間的其他固定器件,從而總體上明顯降低了安裝和拆卸費用。
特別優選地,突起部接合到與突起部互補的凹入部中,凹入部至少在耐磨墊的縱向方向上形成形狀配合連接。
優選地規定,耐磨墊包含至少一個加強元件,加強元件至少主要由耐磨墊材料圍住或包封。加強元件提高了尤其呈加強軌道形式的耐磨墊的剛性并且實現了剛性地固定在履帶鏈軌節上,而無需在耐磨墊的運行面完全磨損之前重新夾緊固定器件。
耐磨墊可具有至少兩個沿耐磨墊的縱向方向彼此帶有間隔布置的固定器件,至少兩個固定器件用于將耐磨墊固定在履帶鏈軌節上。對此,固定器件優選在耐磨墊的沿縱向方向的自由端部的附近處固定在下側上。
優選地規定,加強元件集成到耐磨墊的至少一個突起部中。以這種方式,耐磨墊的未形成突起部的部分形成耐磨襯面,耐磨襯面可幾乎完全地用盡。
固定器件可集成在加強元件中并且也可與加強元件為一件式。這種固定器件實現了耐磨墊在耐磨墊的整個使用期間的可靠固定。
在一個優選的實施例中規定,加強元件沿耐磨墊的縱向方向、在嵌入突起部中的加強元件的至少兩個沿縱向方向間隔的位置上、與耐磨墊材料基本齊平地結束。由此能夠在夾緊固定器件時使得加強元件在兩個間隔的位置上能夠與履帶鏈軌節直接接觸,從而持久地保持對螺接部的預緊并且固定器件在使用期間不會松動。
對此優選地規定,嵌入突起部中的加強元件的至少兩個與耐磨墊材料基本齊平地結束的位置設置在加強元件的固定器件的區域中。這具有以下優點,即,固定器件施加的預緊在加強元件的與履帶鏈軌節接觸的位置上最大。
在一個特別優選的實施例中規定,縱向延伸的耐磨墊具有的長度與寬度的比例在2.5和5之間、優選在3.5和4之間的范圍中。以這種方式可將履帶的兩個耐磨墊之間的缺口保持得很小并且同時實現用于履帶的更大的支承面。
優選地規定,耐磨墊至少在履帶的外側上、在橫向于運動方向上看、相對于履帶鏈軌節凸出。以這種方式防止例如在路邊處對履帶鏈軌節的損害。
在一個優選的實施例中,橫向于耐磨墊的縱向方向的寬度與履帶的轉彎半徑的比例在0.2和0.4之間、優選在0.25和0.3之間的范圍中。這種比例(也稱為分度尺寸)具有的優點是能夠改善履帶的運轉平穩性。
在本實用新型的一個實施例中規定,耐磨墊的突起部關于耐磨墊的縱向方向不是線形地伸延,確切地說至少部分地彎曲或相對于耐磨墊的縱向方向波形地伸延。突起部的這種輪廓實現了與履帶鏈軌節的形狀配合連接,借助該形狀配合連接能夠接收高的橫向力分量,橫向力分量非排他地橫向于耐磨墊的運動方向地出現。
在可替代的實施例中可規定,耐磨墊的突起部沿耐磨墊的縱向方向為線形的,確切地說至少部分地相對于耐磨墊的縱向方向傾斜地或者波形地伸延。例如突起部的外輪廓沿縱向方向在俯視圖中具有曲折形狀或鋸齒形狀。而且在該實施方式中可接收來自履帶的不同方向的橫向力分量,并進而使固定器件尤其完全地或至少顯著地減輕橫向力。
此外可規定,耐磨墊的突起部沿耐磨墊的縱向方向具有不同的寬度,或者沿縱向方向在端側和/或外棱邊上呈階梯地構造。
特別優選的是,耐磨墊的材料由彈性體、優選聚氨酯構成,該材料優選以明亮的發光涂料均勻染色。由于均勻染色即使在耐磨墊磨損的情況下也保持明亮的發光顏色。
本實用新型還涉及用于履帶式車輛的具有多個前述類型的耐磨墊的履帶以及具有這種履帶的建筑機械。
附圖說明
下面參考附圖詳細說明本實用新型的實施例。
其中:
圖1示出了根據本實用新型的耐磨墊和履帶的對應的履帶鏈軌節的第一實施例的分解圖,
圖2示出了具有根據本實用新型的耐磨墊的內側的履帶鏈軌節的立體圖,
圖3示出了耐磨墊的第一實施例的下側的立體圖,
圖4示出了第二實施例的下側的俯視圖,
圖5示出了第三實施例的下側的俯視圖,
圖6示出了具有集成的加強元件的突起部的剖視圖,
圖7示出了用于容納在加強元件中的固定器件的一個實施例,
圖8示出了圖6中的細節的放大圖,
圖9示出了具有耐磨墊的履帶的立體圖,以及
圖10示出了根據現有技術的具有耐磨墊和間隔板的履帶鏈軌節的分解圖。
具體實施方式
圖9示出了履帶2的一個實施例,該履帶在可更換式耐磨墊1上運行(ablaufen)。在履帶式車輛、例如道路銑削機的行走機構中需要這種沿運動方向44無端式圍繞的履帶2。
履帶2以其鏈軌節3或履帶鏈軌節4圍繞兩個導向滾輪8和10環繞,兩個導向滾輪中的其中一個被驅動。轉彎半徑r在履帶2的外半徑上測得,外半徑大致相當于履帶2的高度的一半。耐磨墊1沿運動方向44的寬度與轉彎半徑r的比例處于0.2和0.4之間、優選0.25和0.3之間的范圍中。履帶的高度例如大約為600mm。
這種分度尺寸改善了履帶2的運轉平穩性。對此,耐磨墊1的長度與寬度的比例處于2.5和5之間的范圍中、優選在3.5和4之間的范圍中。耐磨墊1的長度例如大約為300mm,寬度大約為80mm。
在履帶2的下部回行段中布置有多個支撐滾輪12,支撐滾輪承載機械重量并且在鏈軌節3上經過。
圖1至圖3以立體圖示出了履帶鏈軌節4的根據本實用新型的第一實施例,履帶鏈軌節具有在沒有間隔板6的情況下直接固定在履帶鏈軌節4上的耐磨墊1。在耐磨墊1中設有固定器件26和與其同軸的用于固定螺釘28的固定孔20,以用于將可更換式耐磨墊1固定在與耐磨墊1匹配的履帶鏈軌節4上。履帶鏈軌節4對此具有與耐磨墊1的固定孔20同軸布置的通孔32以用于容納固定螺釘28。固定器件26對此優選布置成沿耐磨墊1的縱向方向并且優選在自由端部的區域中。
與根據圖10的現有技術不同,履帶鏈軌節4無需間隔板6并且通過軸承孔50、52彼此鉸接地連接,其中,軸承孔50接合到相鄰的履帶鏈軌節4的軸承孔52中并且在此例如通過未示出的軸承螺栓彼此鉸接地聯接。耐磨墊1優選地僅借助兩個固定螺釘28固定在履帶鏈軌節4上。
圖1和圖3的實施例示出了具有突起部30的耐磨墊1,該突起部在俯視圖中具有彎曲的外輪廓,外輪廓也可基本實施成橢圓形。
所有實施例的耐磨墊1優選由必要時加強的耐磨墊材料36、優選由彈性體材料、例如聚氨酯構成,根據一個特別優選的實施例該材料以明亮的發光涂料、優選信號黃色(RAL1003)均勻染色。
也可理解,與圖2相反,突起部30沿縱向方向34無需與耐磨墊1的端側棱邊齊平地終止,而是也可短地在固定孔20之后終止。
耐磨墊1優選可具有注入的加強元件18,加強元件優選沿耐磨墊1的縱向方向34延伸。在第一實施例中僅有加強元件18布置在耐磨墊1中。在加強元件18的自由端部附近可錨定有固定器件26,固定器件穿過加強元件18的通孔20與固定螺釘28共同作用。應理解,可替代地,固定器件26也可由相對于耐磨墊1伸出的螺栓構成,其借助螺母擰緊在履帶鏈軌節4的內側上。
耐磨墊1在其外側上具有運行面14以及與履帶鏈軌節4面對的下側16,下側基本平行于運行面14延伸。
固定器件26適合容納能從耐磨墊1的下側16旋入的固定螺釘28。對此履帶鏈軌節4具有合適的通孔32,通孔與固定孔20和耐磨墊1的固定器件26同軸地延伸。對此重要的是,在耐磨墊1的安裝狀態下加強元件18的至少一部分22直接放置在履帶鏈軌節4上或者與耐磨墊材料36齊平地結束。
在第一實施例和所有其他的實施例中,在耐磨墊1中的加強元件18(其例如呈加強軌道形式)在至少一個在耐磨墊1的下側16上從下側16突出的突起部30中延伸。
對此,加強元件18優選僅設置在縱向延伸的突起部30中并且可遵循突起部的輪廓,在此為,加強元件18基本匹配突起部30沿縱向方向34的外輪廓。如有可能,如例如在圖1至圖3以及圖6的實施例中,加強元件18也可基本沿縱向方向34直線地伸延。加強元件18本身也可形成突起部30的一部分。
應理解,突起部30例如沿縱向方向34也可被分成兩個或多個突起部30,或者兩個突起部30基本彼此平行地在耐磨墊1的下側16上伸延。
圖4示出了具有在俯視圖中呈波形的突起部30的耐磨墊1的立體圖,突起部從耐磨墊的下側16突出。下側16放置在履帶鏈軌節4上,其中,突起部30接合到履帶鏈軌節4的相應的凹入部38中。
履帶鏈軌節4的相應凹入部38匹配于突起部30的相應輪廓和形狀,如在圖1至圖5中所看到的那樣。
應理解,突起部30至少部分地與凹入部38以這種方式接合,即,至少沿耐磨墊1的縱向方向34存在形狀配合連接。這無需使突起部30完全地與凹入部38的輪廓一致。但是優選地,突起部30構造成與履帶鏈軌節4的凹入部38互補。
在圖5的實施例中,從履帶鏈軌節4突出的突出部也能接合到根據圖5的突起部30的凹口46中。
對此應理解,圖5的加強元件18同樣可具有與凹口46相應的凹口,履帶鏈軌節4的優選互補的突起部必要時可僅通過金屬接觸接合到該相應的凹口中。
耐磨墊1的固定孔20與履帶鏈軌節的通孔32同軸。
加強元件18沿耐磨墊的縱向方向34在至少兩個沿縱向方向34間隔的位置上與耐磨墊材料36基本齊平地結束。優選地,加強元件18的與耐磨墊材料36基本齊平地結束的部分22與耐磨墊1的固定孔20同軸。
圖6示出了耐磨墊和集成到突起部30中的加強元件18沿縱向方向34的縱剖面。
圖7示出了用于固定器件26的防扭轉部的可能的實施例,固定器件可以沉降的方式容納在加強元件18中。
固定器件26也可與加強元件18為一件式,或者可例如通過不可松開的連接固定在加強元件上。
優選地,防護罩40安置在固定器件26上,防護罩一方面在以耐磨墊材料36澆鑄加強元件時提供用于固定螺釘28的自由端部的自由空間并且防止耐磨墊材料36可能侵入固定器件26的螺紋中。可替代地,固定器件26也可由蓋形螺母或拉鉚螺母構成。
在該實施例中,加強元件18的與履帶鏈軌節4接觸的部分22實施成與固定孔20同軸的環形凸緣。
但是不是必須的是,加強元件的部分22完全地包圍固定孔20。
根據現有技術的可更換式耐磨墊1如在圖10中可見地通過間隔板6可松開地固定在無端式環繞履帶2的彼此鉸接聯接的履帶鏈軌節3上。
圖10示出了根據現有技術的耐磨墊1的立體圖,其具有位于其下的間隔板6,間隔板本身固定在鏈軌節3上。總共四個固定螺釘24用于將耐磨墊1固定在間隔板6上并且還有四個固定螺釘27穿過間隔板6的貫穿孔35和貫穿孔33與兩個彼此平行環繞的鏈軌節3擰緊。
在現有技術中出現的所有橫向力都由總共8個固定螺釘24、27接收并且因此給螺接部加載負荷。
而圖1至圖8的實施例無需間隔板6并且能夠僅用兩個固定螺釘28固定,使得為螺接部最大程度地減輕了橫向力。
圖1至圖8的實施例的履帶2相應于圖9的示意圖,除了間隔板6和鏈軌節3被履帶鏈軌節4代替之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