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實用新型涉及船舶制造技術領域,尤其涉及一種冰區船舶壓載系統專用吸口裝置。
背景技術:
現有的船舶壓載系統通常采用標準的吸入口進行壓載艙的排水,標準的吸入口大多包括本體,本體內貫通設置水流用通道,通道的一端為出水口,另一端為吸水口,本體設置吸水口的一端大多為與壓載艙的底部平行或者貼合的平面結構,這種結構的吸入口在安裝時要求不能有阻擋物,對于冰區船舶密集結構來講該種結構的吸入口不適用,因為,冰區船舶壓載艙的底部多設置有阻擋物,吸入口在安裝時設置有吸水口的一端通常不能位于壓載艙的底部的最低位置,即吸水口與壓載艙的底部的最低位置之間因阻擋物的阻擋呈間隔設置,進而導致船舶壓載艙內殘存的水量較大,影響壓載系統的使用。
技術實現要素:
本實用新型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種冰區船舶壓載系統專用吸口裝置,其能在滿足吸入流速的基礎上,降低吸水口的最低點位置,實現最大程度上減少壓載水殘留量,滿足冰區船舶的壓載系統使用。
為達此目的,本實用新型采用以下技術方案:
提供一種冰區船舶壓載系統專用吸口裝置,包括本體,所述本體具有與壓載艙的底部接觸的第一端面、與所述第一端面相對的第二端面以及連接所述第一端面和所述第二端面的側壁,所述本體內設置通道,所述通道的兩端分別連通所述第一端面和所述第二端面,在所述第一端面上開設有與所述通道連通的避讓槽,所述避讓槽由所述第一端面朝向所述第二端面延伸,并在所述側壁上形成有開口。
作為冰區船舶壓載系統專用吸口裝置的一種優選方案,所述避讓槽為設置在所述第一端面上的長條形槽,其兩端分別延伸至所述側壁的相對的兩側,其中,所述通道的吸水口位于所述避讓槽的中部。
上述結構表示在本體的側壁的相對的兩側均設置避讓槽的開口,這樣可以使吸口裝置的避讓槽避開類似長直結構的阻擋物,例如管道等。
作為冰區船舶壓載系統專用吸口裝置的一種優選方案,所述避讓槽為設置在所述第一端面上的十字形槽,對應的,在所述側壁上設置四個所述避讓槽的開口,其中,所述通道的吸水口位于所述十字形槽的交叉處。
上述結構表示在本體的側壁上開設四個避讓槽的開口,這樣可以使吸口裝置的避讓槽可避開類似十字形結構的阻擋物。
作為冰區船舶壓載系統專用吸口裝置的一種優選方案,所述第一端面上開設兩個所述避讓槽,兩個所述避讓槽的第一端均延伸至所述側壁上,第二端均與所述通道連通,兩個所述避讓槽之間呈夾角設置,且兩個所述避讓槽之間夾角不大于180°。
上述結構表示在第一端面上形成兩個呈夾角的避讓槽,此夾角可以為銳角、直角或者鈍角,為了滿足不同的阻擋物而設計,避讓槽在側壁上的開口位置根據兩者的實際夾角而定。
作為冰區船舶壓載系統專用吸口裝置的一種優選方案,所述本體包括依次連接的第一本體、第二本體和第三本體,其中,所述第一端面設置在所述第一本體遠離所述第二本體的一端,所述第二端面設置在所述第三本體遠離所述第二本體的一端,所述第一本體的橫截面尺寸大于所述第三本體的橫截面尺寸。
作為冰區船舶壓載系統專用吸口裝置的一種優選方案,所述避讓槽位于所述第一本體上。
作為冰區船舶壓載系統專用吸口裝置的一種優選方案,所述第一本體的橫截面呈腰型,所述第三本體的橫截面呈圓形,所述第二本體呈錐形,其小端的橫截面形狀與所述第三本體的橫截面形狀相匹配,其大端的橫截面形狀與所述第一本體的橫截面形狀相匹配。
作為冰區船舶壓載系統專用吸口裝置的一種優選方案,所述第一本體具有呈相對設置的第一弧形側面和第二弧形側面,在所述第一弧形側面和所述第二弧形側面之間設置連接兩者的平直側面,其中,在所述第一弧形側面和所述第二弧形側面上均設置所述避讓槽的開口。
作為冰區船舶壓載系統專用吸口裝置的一種優選方案,所述避讓槽呈U型。
作為冰區船舶壓載系統專用吸口裝置的一種優選方案,所述本體靠近所述第二端面的一端固定設置有連接法蘭,所述連接法蘭上對應所述通道設置有通孔。
本實用新型的有益效果為:本實用新型的冰區船舶壓載系統專用吸口裝置通過在吸口裝置的第一端面上開設與通道連通的避讓槽,且使其延伸至側壁上形成開口,一方面可以利用此避讓槽避開位于壓載艙的底部上的阻擋物,使吸口裝置的第一端面可緊貼于壓載艙的底部,進而將位于第一端面上的通道的吸水口的位置降低到最低位置,實現在最大程度上減少壓載水的殘留量,滿足冰區船舶的壓載系統的使用,另一方面還可以通過避讓槽與通道連通的結構增加整個吸口裝置吸水的流速。
附圖說明
圖1為本實用新型的冰區船舶壓載系統專用吸口裝置的第一視角的立體圖。
圖2為本實用新型的冰區船舶壓載系統專用吸口裝置的第二視角的立體圖。
圖1和2中:
1、第一端面;2、第二端面、3、側壁;4、通道;5、避讓槽;6、第一本體;7、第二本體;8、第三本體;9、連接法蘭。
具體實施方式
下面結合附圖并通過具體實施方式來進一步說明本實用新型的技術方案。
如圖1和2所示,本實用新型實施例提供的一種冰區船舶壓載系統專用吸口裝置包括本體,本體具有與壓載艙的底部接觸的第一端面1、與第一端面1相對的第二端面2以及連接第一端面1和第二端面2的側壁3,本體內設置通道4,通道4的兩端分別連通第一端面1和第二端面2,在第一端面1上開設有與通道4連通的避讓槽5,避讓槽5由第一端面1朝向第二端面2延伸,并在側壁3上形成有開口。通過在吸口裝置的第一端面1上開設與通道4連通的避讓槽5,且使其延伸至側壁3上形成開口,一方面可以利用此避讓槽5避開位于壓載艙的底部上的阻擋物,使吸口裝置的第一端面1可緊貼于壓載艙的底部,進而將位于第一端面1上的通道4的吸水口的位置降低到最低,實現在最大程度上減少壓載水的殘留量,滿足冰區船舶的壓載系統的使用,另一方面還可以通過避讓槽5與通道4連通的結構增加整個吸口裝置吸水的流速。
在本實施例中,避讓槽5為設置在第一端面1上的長條形槽,其兩端分別延伸至側壁3的相對的兩側,其中,通道4的吸水口位于避讓槽5的中部。上述結構表示在本體的側壁3的相對的兩側均設置避讓槽5的開口,這樣可以使吸口裝置的避讓槽5避開類似長直結構的阻擋物,例如管道等。優選的,避讓槽5呈U型。
在本實用新型的一個優選的實施例中,避讓槽5為設置在第一端面1上的十字形槽,對應的,在側壁3上設置四個避讓槽5的開口,其中,通道4的吸水口位于十字形槽的交叉處。上述結構表示在本體的側壁3上開設四個避讓槽5的開口,這樣可以使吸口裝置的避讓槽5可避開類似十字形結構的阻擋物。
在本實用新型的另一個優選的實施例中,第一端面1上開設兩個避讓槽5,兩個避讓槽5的第一端均延伸至側壁3上,第二端均與通道4連通,兩個避讓槽5之間呈夾角設置,且兩個避讓槽5之間夾角不大于180°。上述結構表示在第一端面1上形成兩個呈夾角的避讓槽5,此夾角可以為銳角、直角或者鈍角,為了滿足不同的阻擋物而設計,避讓槽5在側壁3上的開口位置根據兩者的實際夾角而定。
在本實用新型的一個具體的實施例中,本體包括依次連接的第一本體6、第二本體7和第三本體8,其中,第一端面1設置在第一本體6遠離第二本體7的一端,第二端面2設置在第三本體8遠離第二本體7的一端,第一本體6的橫截面尺寸大于第三本體8的橫截面尺寸,其中,避讓槽5位于第一本體6上。進一步的,第一本體6的橫截面呈腰型,第三本體8的橫截面呈圓形,第二本體7呈錐形,其小端的橫截面形狀與第三本體8的橫截面形狀相匹配,其大端的橫截面形狀與第一本體6的橫截面形狀相匹配。第一本體6具有呈相對設置的第一弧形側面和第二弧形側面,在第一弧形側面和第二弧形側面之間設置連接兩者的平直側面,其中,在第一弧形側面和第二弧形側面上均設置避讓槽5的開口。當然,避讓槽5的開口位置不限于位于上述第一本體6的弧形側面上,還可以設置在平直側面上,或平直側面和弧形側面上均設置,而數量也不限于兩個,還可以為一個、三個或三個以上,根據實際的情況決定避讓槽5的開口的設置位置和數量。
本體靠近第二端面2的一端固定設置有連接法蘭9,連接法蘭9上對應通道4設置有通孔。
在本實用新型實施例中,術語“第一”、“第二”、“第三”僅用于描述目的,而不能理解為指示或暗示相對重要性或者隱含指明所指示的技術特征的數量。由此,限定有“第一”、“第二”、“第三”的特征可以明示或者隱含地包括一個或者更多個該特征。
以上結合具體實施例描述了本實用新型的技術原理。這些描述只是為了解釋本實用新型的原理,而不能以任何方式解釋為對本實用新型保護范圍的限制?;诖颂幍慕忉?,本領域的技術人員不需要付出創造性的勞動即可聯想到本實用新型的其它具體實施方式,這些方式都將落入本實用新型的保護范圍之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