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實用新型屬于安全防護技術領域,特別涉及一種應用于轎廂總成的定位組件。
背景技術:
轎廂是電梯用以承載和運送人員、物資的箱形空間。轎廂一般由轎底、轎壁、轎頂等主要部件構成。
轎廂總成一般由轎廂、轎廂架、轎門、門機、導靴和安全件等主要部件構成。在轎廂總成的側部,設置有導軌。傳統技術中,由于導軌上未設置其他相關的具有定位功能的定位部件,使得實際作業過程中,當為了避免安全事故的發生而需要對某些設備(如轎廂)相對于導軌進行定位時,因導軌上沒有安裝任何與轎廂相匹配的定位部件而使得轎廂總成與導軌無法實現定位銜接,繼而由于導軌上并不存在可與轎廂定位銜接的支撐點,而造成轎廂相對于導軌無法定位。
技術實現要素:
本實用新型提供一種應用于轎廂總成的定位組件,將第一定位塊和第二定位塊扣合在所述導軌上;并通過螺紋緊固機構將三者鎖緊,以實現第一定位塊和第二定位塊在導軌上進行定位,繼而使得在導軌配備有一個可與轎廂定位銜接的支撐點,具有結構簡單、實用性廣的特點。
本實用新型提供了一種應用于轎廂總成的定位組件,其中,轎廂總成的外圍固定有導軌,且所述導軌與所述轎廂總成相互分離;所述應用于轎廂總成的定位組件包括:第一定位塊;第二定位塊,所述第一定位塊和所述第二定位塊扣合在所述導軌上;螺紋緊固機構,所述螺紋緊固機構穿過所述第一定位塊和所述第二定位塊可拆卸式連接,以將所述第一定位塊、所述導軌和所述第二定位塊三者緊固。
可選的,所述第一定位塊和所述第二定位塊之間的垂直距離是d,所述d單位是cm,且大于零。
可選的,所述螺紋緊固機構包括:至少一個緊固螺栓;與所述緊固螺栓數量相適配的緊固螺母;其中,一個所述緊固螺栓依次穿過所述第一定位塊、所述第二定位塊和相對應地一個所述緊固螺母螺紋連接。
可選的,所述導軌上開設有一渦槽,一定位銷穿過所述第一定位塊頂壓所述渦槽;及,所述導軌上開設有一渦槽,一定位銷穿過所述第二定位塊頂壓所述渦槽。
可選的,所述渦槽呈的內槽底面與內槽側面相互垂直。
可選的,所述定位銷與所述第一定位塊和/或所述第二定位塊相互垂直。
可選的,所述緊固螺母和所述緊固螺栓之間設置有一彈簧墊。
可選的,所述彈簧位于所述第二定位塊和所述緊固螺母之間。
可選的,所述第一定位塊的端部邊緣部位設置有一支撐凸臺;所述第二定位塊的端部邊緣部位設置有一支撐凸臺;且所述第一定位塊和所述第二定位塊扣合所述導軌時,所述第一定位塊上設置的所述支撐凸臺和所述第二定位塊上設置的所述支撐凸臺相貼合。
可選的,所述第一定位塊和所述第一定位塊上設置的所述支撐凸臺一體成型;和/或,所述第二定位塊和所述第二定位塊上設置的所述支撐凸臺一體成型。
有益效果:
本實用新型提供的一種應用于轎廂總成的定位組件,將第一定位塊和第二定位塊扣合在導軌上;并通過螺紋緊固機構將三者鎖緊,以實現第一定位塊和第二定位塊在導軌上進行定位,繼而使得在導軌上配備有一個可與轎廂定位銜接的支撐點,具有結構簡單、實用性廣的特點。
附圖說明
為了更清楚地說明本實用新型實施例或現有技術中的技術方案,下面將對實施例中所需要使用的附圖作簡單地介紹,顯而易見地,下面描述中的附圖僅僅是本實用新型的一些實施例,對于本領域普通技術人員來講,在不付出創造性勞動的前提下,還可以根據這些附圖獲得其他的附圖。
圖1為本實用新型實施例提供的門關閉裝置時,轎廂總成與限位裝置的連接關系示意圖;圖2為圖1的主視圖;圖3為圖2的A-A剖視圖;圖4為圖3的局部放大示意圖;圖5為圖1的俯視圖;圖6為圖1的局部側視圖;圖7為圖6的局部放大示意圖;圖8為圖1的側視圖;圖9為圖8的C-C剖視圖;圖10為圖9的局部放大剖視圖;圖11為本實用新型實施例提供的門開啟過程中,轎廂總成與限位裝置的連接關系示意圖;圖12為圖11的俯視圖;圖13為圖12的局部放大示意圖;圖14為本實用新型實施例提供的門完全開啟后,轎廂總成與限位裝置的連接關系示意圖;圖15為圖14的俯視圖;圖16為圖15的局部放大示意圖;圖17為圖1的局部放大示意圖。
具體實施方式
本實用新型提供的一種應用于轎廂總成的定位組件,將第一定位塊和第二定位塊扣合在導軌上;并通過螺紋緊固機構將三者鎖緊,以實現第一定位塊和第二定位塊在導軌上進行定位,繼而使得在導軌上配備有一個可與轎廂定位銜接的支撐點,具有結構簡單、實用性廣的特點。
下面將結合本實用新型實施例中的附圖,對本實用新型實施例中的技術方案進行清楚、完整地描述,顯然,所描述的實施例僅僅是本實用新型一部分實施例,而不是全部的實施例。基于本實用新型中的實施例,本領域普通技術人員所獲得的所有其他實施例,都屬于本實用新型保護的范圍;其中本實施中所涉及的“和/或”關鍵詞,表示和、或兩種情況,換句話說,本實用新型實施例所提及的A和/或B,表示了A和B、A或B兩種情況,描述了A與B所存在的三種狀態,如A和/或B,表示:只包括A不包括B;只包括B不包括A;包括A與B。
同時,本實用新型實施例中,當組件被稱為“固定于”另一個組件,它可以直接在另一個組件上或者也可以存在居中組件。當一個組件被認為是“連接”另一個組件,它可以是直接連接到另一個組件或者可能同時存在居中組件。當一個組件被認為是“設置于”另一個組件,它可以是直接設置在另一個組件上或者可能同時存在居中組件。本實用新型實施例中所使用的術語“垂直的”、“水平的”、“左”、“右”以及類似的表述只是為了說明目的,并不是旨在限制本實用新型。
為了對實用新型提供的應用于轎廂組件的定位組件做詳細說明,以支持發明所要解決的技術問題,下面,本實用新型提供的實施例中,首先對應用于該定位組件的用于對轎廂總成進行限位的裝置做詳細說明,繼而在敘述限位裝置的過程中,進一步有針對性的引出本實用新型提供的定位組件,以達到完整、清楚、明白的目的。
請參閱圖1-3,本實用新型實施例提供的一種用于對轎廂總成進行限位的裝置。其中,所述轎廂總成1的外圍固定有導軌2,且所述導軌2與所述轎廂總成1相互分離??梢岳斫庠谡麄€轎廂總成1(電梯)樓層中,導軌2整個貫穿于樓層頂部和樓層底部,也即,導軌2的總長度大于等于轎廂總成1(電梯)樓層的高度。這樣就首先保證了導軌2可以應用于轎廂總成1(電梯)所在樓層的每一層。
在本實用新型實施例中,所述用于對轎廂總成進行限位的裝置至少包括:定位組件3、卡位組件4和滑鏈組件5。
其中,所述定位組件3固定于所述導軌2上。所述卡位組件4固定于所述轎廂總成1上,且所述卡位組件4與所述定位組件3相匹配,以通過所述卡位組件4和所述定位組件3之間卡接或者脫離,使得所述轎廂總成1相對于所述導軌2停止運動或者解除運動限制。所述滑鏈組件5固定于所述轎廂總成1上,且所述滑鏈組件5與所述卡位組件4柔性連接,以通過所述滑鏈組件5推動所述卡位組件4與所述定位組件3相卡接,或者拉動所述卡位組件4與所述定位組件3相脫離。所述轎廂總成1的門與所述滑鏈組件5滑動連接,以通過所述門的開啟或者關閉使得所述滑鏈組件5與所述門在一定范圍內進行同步滑動,繼而通過所述滑鏈組件5推動或拉動所述卡位組件4。
具體而言,轎廂總成1中的轎廂總共有六個面,頂面、底面、前面、背面和兩側面,前面是安裝有門的一面,兩側面與前面相鄰。本實用新型實施例中導軌2固定于轎廂總成1的側面,并與轎廂總成相隔離,這樣一方面是為了避免導軌2距離轎廂總成1的側面太近而在轎廂總成1上下滑動過程中擦傷轎廂總成,另一方面也為定位組件3和卡位組件4的安裝預留足夠的空隙。卡位組件4固定于所述轎廂總成1的側面上,并且卡位組件4的固定位置與定位組件3在導軌2上的設置位置相對應,以便于卡位組件4和定位組件3卡接或者脫離。
同時,滑鏈組件5與卡位組件4柔性連接,這里的柔性連接可以理解為滑鏈組件5與卡位組件4之間的連接點并非一個固定點,滑鏈組件5在其與卡位組件4的連接部位處,可以推動或者拉動卡位組件4進行移動。而滑鏈組件5固定于轎廂總成1上,并與轎廂總成1的門在一定范圍內同步運動,這樣就使得當轎廂總成1到達某一樓層停止運行后,此時門慢慢開啟,此時滑鏈組件5隨著門的移動而移動,繼而推動卡位組件4逐漸向靠近定位組件3的方向移動,最終當門移動一小段距離后,可以理解為滑鏈組件5隨之移動一小段距離后,卡位組件4與定位組件3相卡接。此時停落于該樓層的轎廂總成1在卡位組件4和定位組件3的限位作用下,可有效的避免轎廂因過量滑移而導致安全事故的發生。需要強調的是,此時即使用于控制轎廂總成1上下滑動的曳引機制動系統出現故障,即無法控制轎廂總成1在開門過程中停落于該層,此時原本可能滑移的轎廂總成1,由于卡位組件4和定位組件3的限位作用,還是會牢牢停落在該層。而當門完全開啟,轎廂總成1內的人員全部移出后,此時門慢慢關閉,此時滑鏈組件5在一定范圍內隨著門的移動而移動,繼而拉動卡位組件4逐漸向遠離定位組件3的方向移動,最終當門移動一小段距離后,可以理解為滑鏈組件5隨之移動一小段距離后,卡位組件4與定位組件3相脫離。當門完全關閉后,曳引機系統啟動,此時轎廂總成1在系統動力的作用下,上升或者下降。
需要說明的是,本實用新型實施例中滑鏈組件5推動卡位組件4或者拉動卡位組件4中所述的“推動”和“拉動”,在本實用新型實施例中是方向相反的兩個動作,即,“推動”是指卡位組件4靠近定位組件3移動,“拉動”是指卡位組件4遠離定位組件3移動。附圖中,圖1-8所示的是門處于關閉時的狀態示意圖,也即為初始狀態。圖11、圖12和13是門移動了一小段距離后,定位組件3和卡位組件4相卡接時的狀態示意圖。圖14、圖15和16是門完全打開后轎廂總成1的狀態示意圖。其中,圖11、圖14和圖1相對應,圖12、圖15和圖3相對應,圖13、圖16和圖4相對應。
在本實用新型實施例中,作為本實用新型的一種實施方式,所述導軌2的數量可以是1個。所述定位組件3的數量可以是m組,且m組所述定位組件3均固定在1個所述導軌2上。所述卡位組件4的數量是m組,且m組所述卡位組件4和m組所述定位組件3一一對應,以使每1組所述卡位組件4和相對應地1組所述定位組件3之間卡接或者脫離。所述滑鏈組件5的數量是m組,且m組所述滑鏈組件5與所述轎廂總成1的1個門滑動連接,m組所述滑鏈組件5和m組所述卡位組件4一一對應,以使每1組所述滑鏈組件5和相對應地1組所述卡位組件4柔性連接;其中,所述m是大于等于1的整數。
在這種實施方式中,導軌2的數量是1個,即1個導軌2可以任意的固定在轎廂總成1的任意一側,定位組件3的數量可以是m組,由于m是大于等于1的整數,也即m可以是1,或2,或3,或4,或5等。當m等于1時,則定位組件3、卡位組件4、滑鏈組件5的數量均是1,以此構成1套限位裝置,以對轎廂總成1在開門時的上下滑動進行限位。
當然,如果導軌2僅存在1個時,也即1個導軌2僅能固定于轎廂總成1的某一側,這就使得即使上述的1套限位裝置對轎廂總成1在開門時的上下滑動起到了一定的限位作用,但是由于僅存在1個導軌2,即僅僅依靠對轎廂總成的一側進行限位而阻擋整個轎廂總成1的滑動,極易造成因受力不均衡而損壞上述限位裝置,仍然具有一定的安全風險。
為了降低上述導軌1的數量是1個時所構成的1套限位裝置的安全風險,作為本實用新型的又一種實施方式,所述導軌2的數量是m個,且m個所述導軌2對稱地固定于所述轎廂總成1的兩側。所述定位組件3的數量是m組,且m組所述定位組件3和m個所述導軌2一一對應,以使每1組所述定位組件3對應地固定在1個所述導軌2上。所述卡位組件4的數量是m組,且m組所述卡位組件4對稱地固定于所述轎廂總成1的兩側,m組所述卡位組件4和m組所述定位組件3一一對應,以使每1組所述卡位組件4和相對應地1組所述定位組件3之間卡接或者脫離。所述滑鏈組件5的數量是m組,且m組所述滑鏈組件5對稱地固定于所述轎廂總成1上,且m組所述滑鏈組件5對稱地與所述轎廂總成1的2個門滑動連接,m組所述滑鏈組件5和m組所述卡位組件4一一對應,以使每1組所述滑鏈組件5和相對應地1組所述卡位組件4柔性連接。
其中,所述m是大于等于2的偶數。
在這種實施方式中,導軌2的數量是m個,而m是大于等于2的偶數。也即m可以是2,或4,或6,或8,或10等。則定位組件3、卡位組件4、滑鏈組件5的數量均可以是2,或4,或6,或8,或10等,以此對應地構成2套,或4套,或6套,或8套,或10套上述限位裝置,以對轎廂總成1在開門時的上下滑動進行限位。這樣做的好處在于,一方面偶數個導軌2對稱地分布在轎廂總成1的兩側,使得在對應轎廂總成1進行限位時整個限位裝置受力均衡,以防止因某一側長期受力不均衡而造成損壞。又一方面由于存在多個導軌2,且每一個導軌2均配備有1個定位組件3、1個卡位組件4、1個滑鏈組件5,這樣就使得即使某一個導軌2所對應的定位組件3和/或卡位組件4和/或滑鏈組件5出現故障,則剩余的導軌2以及與其配備的1個定位組件3、1個卡位組件4、1個滑鏈組件5也能夠正常運行,以保證轎廂總成1在曳引機制動系統出現故障時的正常限位。換句話說,此時即存在m套相互獨立的限位裝置,當任意一個或者多個限位裝置出現故障時,由于剩余限位裝置的存在,也不會導致安全事故的發生,具有安全性能高的特點。
在本實用新型實施例中,作為本實用新型的又一種實施方式,所述導軌2的數量是m個,且m個所述導軌2對稱地固定于所述轎廂總成1的兩側。所述定位組件3的數量是m*n組,且m*n組中每1個n組所述定位組件3對應1個所述導軌2,以使每1個n組所述定位組件3對應地固定在1個所述導軌2上。所述卡位組件4的數量是m*n組,且m*n組所述卡位組件4對稱地固定于所述轎廂總成1的兩側,m*n組所述卡位組件4和m*n組所述定位組件3一一對應,以使每1組所述卡位組件3和相對應地1組所述定位組件4之間卡接或者脫離。所述滑鏈組件5的數量是m*n組,且m*n組所述滑鏈組件5對稱地固定于所述轎廂總成1上,且m*n組所述滑鏈組件5對稱地與所述轎廂總成1的2個門滑動連接,m*n組所述滑鏈組件5和m*n組所述卡位組件4一一對應,以使每1組所述滑鏈組件5和相對應地1組所述卡位組件4柔性連接;其中,所述m是大于等于2的偶數,n是大于等于2的整數。
在這種實施方式中,導軌2的數量是m個,而m是大于等于2的偶數。也即m可以是2,或4,或6,或8,或10等。而定位組件3、卡位組件4、滑鏈組件5的數量均為m*n組,且m*n組定位組件3、卡位組件4、滑鏈組件5中的1個n組對應1個所述導軌2。即,在這種實施方式中存在定位組件3、卡位組件4、滑鏈組件5分別有m個n組,這就使得每一個導軌2個可以配備m個定位組件3、卡位組件4、滑鏈組件5。可以理解為,在此種實施例中,m個導軌對應著m個限位裝置,而每一個導軌又對應著n個定位組件3、卡位組件4、滑鏈組件5,也即每一個導軌又對應著n個限位裝置,那么總的來說在此種實施方式中即存在m*n個限位裝置,更進一步的提高了轎廂總成1的安全性能。
當然,對于以上三種實施方式而言,僅僅只是導軌2、定位組件3、卡位組件4、滑鏈組件5之間數量匹配關系的示例,而并非局限。換句話說,無論導軌2、定位組件3、卡位組件4、滑鏈組件5之間數量以怎樣的數量關系進行匹配,只要最終形成本實用新型提供的限位裝置,達到對轎廂總成1的上下滑動進行限位的技術效果,則均在本實用新型的保護范圍之內。
進一步地,對于定位組件3而言,請一并參閱圖4、圖8、圖9、圖10和圖17,所述定位組件3包括:第一定位塊31、第二定位塊32、至少一個緊固螺栓33和與所述緊固螺栓數量33相適配的緊固螺母34。其中,所述第一定位塊31和所述第二定位塊32扣合在1個所述導軌2上,且所述第一定位塊31和所述第二定位塊32之間的垂直距離是d,所述d單位是cm,且大于零。同時,1個所述緊固螺栓33依次穿過所述第一定位塊31、所述第二定位塊32和相對應地1個所述緊固螺母34螺紋連接,以通過擰動所述緊固螺母34使得所述第一定位塊31和所述第二定位塊32夾緊所述導軌2。作為優選,所述第一定位塊和/或所述第二定位塊的端部邊緣部位分別設置有一個支撐凸臺s100,使得擰動所述緊固螺母34夾緊所述第一定位塊31和所述第二定位塊32的過程中,兩個支撐凸臺相互接觸,以實現所述第一定位塊31、所述第二定位塊32與導軌2無縫接觸。又一方面,為了防止緊固螺母34與緊固螺栓33在實際作業過程中出現松動,作為優選,緊固螺母34與緊固螺栓33的螺紋連接部位處還設置有一彈簧墊。
需要說明的是,此處限定所述第一定位塊31和所述第二定位塊32之間的垂直距離d大于零,其目的是在于說明所述第一定位塊31和所述第二定位塊32之間存在一預壓空間,這樣就使得在所述緊固螺栓33依次穿過所述第一定位塊31、所述第二定位塊32和相對應地1個所述緊固螺母34螺紋連接后,通過擰動所述緊固螺母34可以使得d逐漸變小,繼而實現第一定位塊31、所述第二定位塊32和導軌2之間的壓縮也越來越緊,達到所述第一定位塊31、所述第二定位塊32與所述導軌2之間相對固定的目的。
另外,為了進一步加強所述第一定位塊31、所述第二定位塊32與所述導軌2之間的相對固定,在本實用新型實施例中所述導軌2的一側上開設有一渦槽35,一定位銷36穿過所述第一定位塊31頂壓所述渦槽35。和/或,所述導軌2的另一側上開設有一渦槽35,一定位銷36穿過所述第二定位塊31頂壓所述渦槽35??梢岳斫鉃?,在所述導軌2同一表面的兩側,各自開設有渦槽35,定位銷36分別對應的穿過第一定位塊31、第二定位塊32與渦槽35相接觸,以通過定位銷36再次頂壓所述第一定位塊31和導軌2,和/或所述第二定位塊32和導軌2。
值得一提的是,在定位組件3中,渦槽35的數量和定位銷36數量相對應,可以是均為1個,也可以是均為多個,本實用新型不做限定。只要能夠滿足1個定位銷36對應1個渦槽35即可。同樣的,渦槽35的形狀與定位銷36的端部形狀也是對應的,即為了達到定位銷36和渦槽35之間良好的頂壓壓過,渦槽35可以呈坑狀,圓錐狀,或者圓桶狀。且由于圓桶狀的底部和其側壁是相互垂直的,這就使得當渦槽35呈圓桶狀時其余定位銷36之間的頂壓效果最好。
作為本實用新型的又一種實施方式,對于定位組件而言,定位塊的數量可以是2個,也可以是多個。換句話說,定位組件3可以包括一組定位塊或者兩組定位塊,乃至多組定位塊。當為一組定位塊時,即為上述的第一定位塊31、第二定位塊32所構成的定位塊組,當為兩組定位塊時,即存在上述的兩組定位塊組。也即,包括:兩個第一定位塊和兩個第二定位塊,一個第一定位塊和一個第二定位塊構成一個定位塊組,兩組定位塊組在導軌上相鄰排布,且排布間距本實用新型不做限定。以此通過兩組定位塊組,來使得當曳引機制動器突然出現故障時,對原本停落于某一層的轎廂總成在配重不平衡之力的作用下的上升動作或下降動作,在安全范圍內進行限位。
更進一步地,請一并參閱圖1、圖4及圖17,所述卡位組件4至少包括:固定板41,卡板42,舌部43。
其中,所述固定板41固定于所述轎廂總成1的側部。所述卡板42固定于所述固定板41上,且所述卡板42包絡在所述導軌2的外圍,所述卡板42設置有旋轉槽。所述舌部43轉動地固定于所述旋轉槽內,且所述舌部43與所述滑鏈組件5柔性連接,以通過所述滑鏈組件5推動所述舌部43在所述旋轉槽中相對于所述卡板42進行旋轉。作為優選,所述舌部43的數量可以是2個或者多個,如果所述舌部43的數量是2個,則2個所述舌部43對稱的分布在所述導軌的兩側,且通過一傳動桿連接,以使得2個所述舌部在所述旋轉槽中同步運動。
詳細而言,所述卡板42包括上板421和下板422,且上板421和下板422分別與固定板41固定連接。作為優選,上板421和/或下板422與固定板41之間的固定連接可以是焊接或者螺栓連接。且上板421和下板422相互平行,二者分別與固定板41相互垂直,以此通過上板421和下板422形成中部具有一旋轉槽的卡板42(可以理解為,上板421和下板422之間的空間部位即為旋轉槽)。同時,由上板421和下板422所構成的卡板42中間部位呈凹陷狀,以對應地包絡軌道2。
同時,舌部43包括一旋轉部和一貼合部。旋轉部通過一銷軸穿過上板421和下板422將舌部43與卡板42旋轉連接,貼合部與滑鏈組件5柔性連接。當舌部43為一個的時候,這時就使得滑動中的滑鏈組件5推動貼合部繞旋轉部進行旋轉,繼而使得貼合部與導軌2相貼合,即定位組件3和卡位組件4相卡接。而當所述舌部43繞旋轉部旋轉至與所述導軌2分離,則所述卡位組件4和所述定位組件3之間脫離。當舌部43為兩個的時候,兩個舌部通過一傳動桿連接,以使得2個所述舌部在所述旋轉槽中同步運動,其中一個舌部按照上述所述的旋轉部和貼合部的結構關系與卡板42連接。
對于所述滑鏈組件5而言,請一并參閱圖1-8、圖17,所述轎廂總成1包括:第一門11和第二門12。所述滑鏈組件5包括:柔性繩51和轉向輪52。其中,所述柔性繩51包括一限位端511、一柔性端512和一鋼絲繩513,所述柔性繩51通過所述限位端511固定于轎廂總成1上,與所述第一門11或者所述第二門12在一定范圍內同步移動;且所述柔性繩51通過所述柔性端512與所述舌部43柔性連接。所述轉向輪52固定于所述轎廂總成1上,且所述鋼絲繩513套設在所述轉向輪52上,以對所述柔性繩52進行80°-100°的方向轉折??梢岳斫鉃?,所述限位端511和所述柔性端512為所述鋼絲繩513的兩端。作為優選,所述轉向輪52套設有一防護罩,以防止鋼絲繩513在所述轉向輪52上脫落。
需要注意的是,所述柔性端512自始至終都存在有一預壓力,且當所述第一門11和所述第二門12處于關閉狀態時,所述柔性端512拉動所述舌部43與所述定位組件脫離;所述第一門11或者所述第二門12開啟時,滑動中的所述第一門11或者所述第二門12使得所述限位端511在一定范圍內同步移動,且所述柔性端512在所述預壓力的作用下推動所述舌部43與所述定位組件卡接。
最為重要的是,假設所述第一門11或者所述第二門12在從關閉狀態至開門狀態的行程距離是H;所述限位端511在所述第一門11或者所述第二門12的運動下跟隨所述第一門11或者所述第二門12的移動距離是h,則所述h小于所述H。也即,柔性端512的柔性距離(預壓力的彈性距離)是h。當所述第一門11或者所述第二門12開啟時,滑動中的所述第一門11或者所述第二門12使得所述限位端511同步移動,此時當限位端移動至h時,則柔性端512推動舌部43的貼合部與定位組件卡接,然后所述第一門11或者所述第二門12繼續開啟直至完全打開。其中,所述h和所述H的單位是cm。
作為優選,所述h是5cm-10cm。
作為優選,可如圖4和圖17所示,所述柔性端512包括:一彈簧5121、一支撐桿5122、一支撐座5123和一防塵墊5124。其中,所述支撐座5123固定于所述轎廂總成1的側部上,且所述支撐桿5122穿過所述支撐座5123,所述支撐桿5122的一端與所述鋼絲繩513連接,所述支撐桿5122的另一端通過銷軸和連接板與所述舌部43連接,且所述支撐桿5122與所述舌部連接的一端套設有所述彈簧5121,且該彈簧5121在所述舌部43和所述支撐座5123之間始終存在一預壓力,且所述彈簧5121的可壓縮的長度大于d。防塵墊5124設置在所述支撐桿5122和支撐座5123的滑動部位處,作為優選,可將防塵墊5124固定于支撐座5123的孔兩端部位處,且通過一壓蓋將所述防塵墊5124固定于所述支撐座5123的孔內,最終一方面防止外界的雜質(如粉塵等)跟隨支撐桿5122進入支撐座5123的孔內,以導致支撐桿5122在所述支撐座5123中的運行受阻。又一方面通過壓蓋s200使得防塵墊5124始終固定于支撐座5123的孔內。所述的壓蓋與所述的支撐5123的連接可以是螺栓連接。
作為優選,可如圖4、圖6和圖7所示,所述限位端511包括一限位座5111和一滑動銷5112,所述限位座5111固定于轎廂總成1上,所述滑動銷5112與所述限位座5111活動連接,并與所述鋼絲繩513固定連接。所述滑動銷5112包括:一伸縮桿5112a、一限位螺母5112b、一防脫件5112c。其中,所述伸縮桿5112a的一端通過所述防脫件5112c與所述鋼絲繩513固定連接,所述伸縮桿5112a的另一端與穿過所述限位座5111與所述限位螺母5112b螺紋連接。且所述伸縮桿5112a的長度大于d。當所述第一門11或者所述第二門12開啟時,滑動中的所述第一門11或者所述第二門12在彈簧5121的彈性張力的作用下帶動所述鋼絲繩513同步滑動,繼而通過所述鋼絲繩513拉動所述伸縮桿5112a在所述限位座5111中進行移動,當鋼絲繩513移動位移至h時,則柔性端512推動舌部43的貼合部與定位組件卡接,此時伸縮桿5112a另一端的限位螺母5112b剛好與限位座5111相接觸,伸縮桿5112a停止運動。轎廂總成1得以限位。然后所述第一門11或者所述第二門12繼續開啟直至完全打開,關閉時當所述第一門11或者所述第二門12的撥叉移動至與伸縮桿5112a相接觸時,此時所述第一門11或者所述第二門12帶動所述伸縮桿5112a進行移動,繼而移動中的所述伸縮桿5112a通過所述鋼絲繩513拉動支撐桿,繼而通過支撐桿使得舌部43與定位組件相脫離,此過程中所述彈簧在支撐桿和支撐座中壓縮,形成預壓力,此時轎廂總成1可解除運動限制。
作為優選,所述防脫件5112c包括第一頂銷5112d和第二頂銷5112e。其中,所述伸縮桿5112a的一端開有一安裝孔,所述鋼絲繩513的一端置于所述安裝孔內,且所述括第一頂銷5112d和第二頂銷5112e分別上下對稱地穿過所述伸縮桿5112a的一端,插入已被置于所述安裝孔內的所述鋼絲繩513的一端的一端上,實現將所述鋼絲繩513固定于所述安裝孔內。且值得一提的是,所述第一頂銷5112d和第二頂銷5112e上下交錯的插入所述鋼絲繩513的一端,以在豎直方向上通過所述第一頂銷5112d和第二頂銷5112e形成兩個不同豎直方向上的頂壓力,以起到緊固所述鋼絲繩513和所述伸縮桿5112a的作用。
作為優選,所述鋼絲繩513與所述支撐桿5122的連接也可參照所述防脫件5112c的形式;此處不再贅述。
當然,本實用新型還需要強調的是,對于邊開式兩扇或多扇轎廂門結構(如醫梯和貨梯),本實用新型所限定的技術方案也同樣適用。詳細而言,對于邊開式兩扇或多扇轎廂門結構而言,其與門同側(相當于上述的轎廂的前面)的滑鏈組件的鋼絲繩的結構及連接方式與上述本實用新型實施例所述滑鏈組件的鋼絲繩的結構及連接方式相同,另外可在本實用新型實施例提供的轎廂總成的側面上(相當于邊開式兩扇或多扇轎廂門結構的與門同側)再增加一組轉向輪,用于與門非同側之滑鏈組件的鋼絲繩的反向,其鋼絲繩的走向為所述與門非同側的滑鏈組件的鋼絲繩先繞經所述與門非同側之轉向輪,再繞經所述增加的與門同側的一組轉向輪,最終與所述限位端相連,(可選,所述兩側滑鏈組件的鋼絲繩可共用同一限位端),這樣使得轎廂門打開或關閉時時,轎廂門兩側的卡位組件可同步動作。所述非同門側的滑鏈組件的柔性端連接和限位端連接方式與上述的連接方式完全相同,此處不再贅述。
最后還需要說明的是,如圖4和圖17所示,本實用新型實施例提供的應用于轎廂總成的定位組件,還可以增設行程開關6,以對曳引機的主電源進行控制,進而防止當舌部43與定位組件在未脫離前所出現的曳引機可以驅動轎廂總成進行運動的現象發生。當然,本實用新型實施例中,行程開關6與卡位組件的數量相匹配,進而以確保在曳引機驅動前,每一組卡位組件均與其對應的定位組件相脫離,最終提高本實用新型實施例的安全可靠性能。
盡管已描述了本實用新型的優選實施例,但本領域內的技術人員一旦得知了基本創造性概念,則可對這些實施例作出另外的變更和修改。所以,所附權利要求意欲解釋為包括優選實施例以及落入本實用新型范圍的所有變更和修改。
顯然,本領域的技術人員可以對本實用新型進行各種改動和變型而不脫離本實用新型的精神和范圍。這樣,倘若本實用新型的這些修改和變型屬于本實用新型權利要求及其等同技術的范圍之內,則本實用新型也意圖包含這些改動和變型在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