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發明涉及紡織設備技術領域,尤其是涉及的是具有掛針的卷布輥。
背景技術:
目前紡織設備中使用的卷布輥存在以下幾個問題:一是卷布輥的筒體多由木材或方形鋼管制作,木材來源較為緊張,且木質筒體兩端易開裂,使用壽命短;二是織布在卷布輥上的附著力不足,容易打滑,導致織布在卷布輥上纏繞不緊,影響織布的卷繞質量、卷繞效率。
技術實現要素:
本發明的目的在于克服上述不足,提供一種具有掛針的卷布輥。
為實現上述目的,本發明的技術解決方案是:具有掛針的卷布輥,包括外殼、內軸、掛針機構和端蓋,外殼為長管狀。所述端蓋有兩個,分別固定安裝于外殼的兩端內部,端蓋中間設有與內軸端部匹配的軸孔,內軸通過端蓋的軸孔安裝于外殼的內部。掛針機構有若干組,分別設于外殼與內軸之間;每組掛針機構包括針板、固定于針板外側的掛針、針板復位結構和固定于內軸的頂出結構;外殼設有與掛針匹配的針孔。所述頂出結構與內軸固定連接,用于將針板向外頂出,使掛針向針孔外面移動,掛針外端露于針孔外面。所述針板復位結構用于將針板向內收回,當頂出結構未向外頂針板時,針板復位結構使針板上的掛針常態位于針孔內。本發明所述的掛針機構具有掛針可露出、可收回于外殼的功能,既能保留卷布輥外表面光滑,可重復使用的功能;同時,卷布作業時掛針可增加卷布輥附著力,提高織布纏繞效果,有效解決卷布輥附著力低使織布打滑,影響織布卷繞效果的問題。
優選的,所述每組掛針機構至少有兩個針板;所述針板復位結構包括若干拉簧和設于針板內側的鉤孔,每個拉簧的兩端分別鉤掛于兩個不同針板對應的鉤孔內。拉簧彈性高,可有效將相連接的針板相對拉,使針板常態受到向內回拉的力。所述頂出結構包括固定安裝于內軸的環形座和若干與環形座固定連接的頂柱,頂柱的數量與針板數量相等,頂柱位于針板內側。當頂柱轉動至針板內側中間時,針板向外頂出;當頂柱轉動至針板內側邊緣時,針板在拉簧作用下回收,此時掛針位于針孔內;所述外殼內壁設有限位結構,限位機構位于與掛針機構相對應的位置,限位結構用于限制針板向內、向外移動。
優選的,所述端蓋上設有扇形狀的卡槽,卡槽內側與軸孔相通;所述內軸兩端部分別設有與卡槽適配的扇形狀卡塊;所述卡槽的弧度大于卡塊的弧度,卡塊于卡槽內移動,卡塊移動抵于卡槽的兩側與頂柱抵于針板內側中間、針板內側邊緣相對應。內軸相對外殼可部分轉動,預先相對外殼轉動內軸,使頂柱將針板、掛針向外頂出,使掛針外露于外殼;先確定織布纏繞方向,然后對應將卷布輥安裝于卷布裝置上,使此時卡塊位于卡槽的位置與頂出結構頂出針板的保持狀態一致;卷布作業完成后,將卷布輥從卷布裝置卸下后,可人工或機械向相反方向相對外殼轉動內軸,使頂出結構松釋,針板、掛針在針板復位結構(拉簧)作用下向內收回,使外殼外表面保持平滑,便于卷布輥抽出。
優選的,所述每組掛針機構包括四個針板和若干個拉簧;兩個針板一組,平行設置,若干個拉簧分成對應兩組;每個針板內側各設有與拉簧數量匹配的鉤孔,鉤孔均勻分布于針板邊緣;每組拉簧鉤掛對應的鉤孔將同組的兩個針板相連,每組針板的鉤孔位置相錯,避免拉簧交錯;所述頂柱有四個,均勻設于環形座。所述卡槽的弧度為π/2,卡塊的弧度為π/4,相當于內軸相對端蓋(外殼)轉動45°,即可改變掛針機構的狀態:掛針收回于針孔內或掛針外露于外殼。
優選的,所述限位結構包括設于外殼內壁的限位孔、貫穿針板的導向孔和導柱,限位孔、導向孔位置對應匹配,導柱固定安裝于限位孔內,導柱空套于導向孔;導柱既可以起到限定針板移動方向的作用,又不會影響內軸(固定于內軸的頂出結構為提前安裝)安裝入外殼。所述針板邊緣設有四個貫穿螺孔,貫穿螺孔安裝有螺桿,螺桿內端部露于針板內側;所述鉤孔設于螺桿內端部。針板的厚度一般較薄,于針板內側設置鉤孔的加工難度較大,采用貫穿安裝孔與螺桿結構,可降低工藝難度。
優選的,所述針板的外側面為與外殼內壁匹配的弧形面,增加掛針與針板的接觸面,也可使針板被頂出結構頂出時,針板可抵靠于外殼內壁,有效利用外殼內部空間,而且弧形面部位較厚,方便安裝時使用螺絲將外殼與針板連接。針板的內側面為平面,方便頂出結構的頂柱移動與針板中間或邊緣,確保針板被頂出、被松釋到位。
優選的,所述每個針板上設有兩排沿軸向設置掛針,兩排掛針平行;掛針高度一致,降低安裝難度,而成排的掛針可增加織布纏繞時卷布輥的附著力。所述針孔為條形狀,針孔長度不小于每排掛針的軸向長度。
優選的,所述頂柱外側面為弧形面,提高頂出結構作業靈敏程度。所述頂柱和環形座為一體制成,增加頂出結構的強度。
優選的,所述外殼為金屬材質制成;所述針板外側中間設一安裝孔,外殼設有與安裝孔對應匹配的安裝貫穿孔;安裝孔一般位于兩排掛針之間,安裝貫穿孔位于兩條形針孔之間;掛針機構組配安裝時,先采用螺絲通過安裝貫穿孔、安裝孔將針板與外殼連接,待掛針結構安裝完成后,再將螺絲取出。這樣可便于掛針機構組配安裝。所述外殼位于與掛針機構對應的位置切割有一外殼開口,切割的部分為與外殼開口匹配的外殼切塊;外殼開口和外殼切塊便于掛針機構的組配安裝;外殼切塊側邊與外殼開口邊緣接觸部位分別設有連接孔,連接孔部分位于外殼切塊,部分位于外殼開口邊緣;連接孔外側部為內窄外寬的錐狀,連接孔安裝有與之匹配的平頭螺絲;當掛針機構組配安裝完成后,外殼切塊蓋于對應的外殼開口上,并將平頭螺絲安裝于連接孔內,將外殼切塊卡于外殼開口,接著對外殼切塊與外殼切口接觸部位進行焊接、打磨。
優選的,所述端蓋包括蓋部和軸部,軸部外徑小于蓋部外徑,軸部位于蓋部的軸向外側,端蓋整體呈t形狀;蓋部固定連接于外殼內壁;所述卡槽位于蓋部的軸向內側面;所述軸部外安裝有軸承;所述內軸端部螺紋連接有六角螺柱。六角螺柱可便于內軸卡裝于卷布裝置,同時卷布輥安裝于卷布裝置時,六角螺柱便于卷布裝置控制內軸相對外殼轉動,實現掛針外露于外殼或收回至外殼內。六角螺柱與內軸連接段分別設有相應銷孔,銷孔設有與之匹配的緊固銷釘,緊固銷釘增加六角螺柱與內軸之間的安裝強度。
本發明組配安裝說明:
1、將頂出結構安裝于內軸與外殼開口對應的位置上;
2、將螺桿安裝于針板的貫穿螺孔中,使螺桿內端的鉤孔位于針板內側;同時用螺絲將外殼與針板固定起來,其中一針板與外殼切塊固定連接;
3、在外殼的限位孔中插入導柱;
4、將軸承安裝在端蓋的軸部;
5、將內軸插入外殼中,將端蓋安裝在內軸及外殼端部,并將端蓋固定于外殼;
6、將拉簧在針板上對應鉤孔中;
7、用平頭螺絲將外殼切塊與外殼固定起來(兩側固定);
8、將針板與外殼連接的螺絲取下。
通過采用上述的技術方案,本發明的有益效果是:本發明公開一種具有掛針的卷布輥,包括外殼、內軸、掛針機構和端蓋。掛針機構設有針板、掛針、針板復位結構和頂出結構。當頂柱轉動至針板內側中間時,針板向外頂出;可有效解決卷布輥附著力低使織布打滑,影響織布卷繞效果的問題。當頂柱轉動至針板內側邊緣時,針板在拉簧作用下回收,此時掛針位于針孔內;這樣便于卷布作業完成后,將卷布輥從織布卷中抽出,提高重復使用率。所述外殼內壁設有限位結構,限位機構位于與掛針機構相對應的位置,限位結構用于限制針板向內向外移動。整體結構簡單,操作簡便,而且卷布輥外殼為金屬材質制成,可重復使用,使用壽命長。
附圖說明
圖1為本發明的結構示意圖;
圖2為圖1中cc向剖視圖;
圖3為圖1中dd向剖視圖;
圖4為圖1中aa向剖視圖;
圖5為圖1中bb向掛針機構收回狀態剖視圖;
圖6為圖1中bb向掛針機構頂出狀態剖視圖;
圖7為針板外側面示意圖;
圖8為外殼切塊內壁示意圖;
圖9為圖2中e部放大圖;
圖10為內軸結構示意圖;
圖11為本發明掛針機構收回狀態示意圖;
圖12為本發明掛針機構頂出狀態示意圖;
圖13為圖12中f部發大圖。
主要附圖標記說明:(1、外殼;11、針孔;12、限位結構;121、限位孔;122、導柱;123、導向孔;13、安裝貫穿孔;14、外殼開口;15、外殼切塊;16、連接孔;2、內軸;21、卡塊;22、銷孔;3、掛針機構;31、針板;311、貫穿螺孔;312、螺桿;313、安裝孔;32、掛針;33、針板復位結構;331、拉簧;332、鉤孔;34、頂出結構;341、環形座;342、頂柱;5、端蓋;51、軸孔;52、卡槽;53、蓋部;54、軸部;6、平頭螺絲;7、軸承;8、六角螺柱;81、銷孔;9、緊固銷釘)。
具體實施方式
以下結合附圖和具體實施例來進一步說明本發明。
本發明中所提到的方向用語,例如:前、后、上、下、內、外等,僅是參考說明書附圖2的方向,其中圖2中內軸、外殼的長度方向為軸向,內軸相對外殼為內。因此,使用的方向用語僅是用來說明,并非用來限制本發明。
如圖1-12所示,本發明具有掛針的卷布輥,包括外殼1、內軸2、掛針機構3和端蓋5,外殼1為長管狀。
所述端蓋5有兩個,分別固定安裝于外殼1的兩端內部,端蓋5中間設有與內軸2端部匹配的軸孔51,內軸2通過端蓋5的軸孔51安裝于外殼1的內部。所述端蓋5包括蓋部53和軸部54,軸部54外徑小于蓋部53外徑,軸部54位于蓋部53的軸向外側,端蓋5整體呈t形狀;蓋部53固定連接于外殼1內壁。所述軸部54外安裝有軸承7;所述內軸2端部螺紋連接有六角螺柱8。六角螺柱8可便于內軸2卡裝于卷布裝置,同時卷布輥安裝于卷布裝置時,六角螺柱8便于卷布裝置控制內軸2相對外殼1轉動,實現掛針32外露于外殼1或收回至外殼1內。六角螺柱8與內軸2連接段分別設有相應銷孔22,銷孔22設有與之匹配的緊固銷釘9,緊固銷釘9增加六角螺柱8與內軸2之間的安裝強度。
掛針機構3有若干組,分別設于外殼1與內軸2之間;每組掛針機構3包括針板31、固定于針板31外側的掛針32、針板復位結構33和固定于內軸2的頂出結構34;外殼1設有與掛針32匹配的針孔11。
所述頂出結構34與內軸2固定連接,用于將針板31向外頂出,使掛針32向針孔11外面移動,掛針32外端露于針孔11外面。所述針板復位結構33用于將針板31向內收回,當頂出結構34未向外頂針板31時,針板復位結構33使針板31上的掛針32常態位于針孔11內。本發明所述的掛針機構3具有掛針32可露出、可收回于外殼1的功能,既能保留卷布輥外表面光滑,可重復使用的功能;同時,卷布作業時掛針32可增加卷布輥附著力,提高織布纏繞效果,有效解決卷布輥附著力低使織布打滑,影響織布卷繞效果的問題。
所述掛針機構3包括四個針板31,兩個針板31一組,平行設置。所述針板31為截面為矩形狀,四個邊角分別設有貫穿螺孔311,四個貫穿螺孔311安裝有螺桿312,螺桿312內端部露于針板31內側;所述針板復位結構33包括八個拉簧331和設于螺桿312內端部的鉤孔332;每組針板31用四個拉簧331鉤掛鉤孔332將兩個針板31相連,每組針板31的鉤孔332位置相錯,避免拉簧331交錯。針板31的厚度一般較薄,于針板31內側設置鉤孔332的加工難度較大,采用貫穿安裝孔311與螺桿312結構,可降低工藝難度。拉簧331彈性高,可有效將相連接的針板31相對拉,使針板31常態受到向內回拉的力。所述頂出結構34包括固定安裝于內軸2的環形座341和四個與環形座341固定連接的頂柱342,頂柱342的數量與針板數量相等,頂柱342位于針板內側。當頂柱342轉動至針板31內側中間時,針板31向外頂出;當頂柱342轉動至針板31內側邊緣時,針板31在拉簧331作用下回收,此時掛針32位于針孔11內。
所述外殼1內壁設有限位結構12,限位機構12位于與掛針機構3相對應的位置,限位結構12用于限制針板31向內、向外移動。所述限位結構12包括設于外殼1內壁的限位孔121、貫穿針板31的導向孔123和導柱122,限位孔121、導向孔123位置對應匹配,導柱122固定安裝于限位孔121內,導柱122空套于導向孔123;每個針板31的軸向兩側各設有兩根導柱122。導柱122既可以起到限定針板31的作用,又不會影響內軸2(固定于內軸2的頂出結構34為提前安裝)安裝入外殼1。
所述端蓋5上設有扇形狀的卡槽52,卡槽52內側與軸孔51相通;所述卡槽52位于蓋部53的軸向內側面。所述內軸2兩端部分別設有與卡槽52適配的扇形狀卡塊21;所述卡槽52的弧度為π/2,卡塊21的弧度為π/4,相當于內軸2相對端蓋5(外殼)轉動45°,即可改變掛針機構3的狀態:掛針32收回于針孔11內或掛針32外露于外殼1。所述卡槽52的弧度大于卡塊21的弧度,卡塊21于卡槽52內移動,卡塊21移動抵于卡槽52的兩側與頂柱342抵于針板31內側中間、針板31內側邊緣相對應。內軸2相對外殼2可部分轉動,預先相對外殼1轉動內軸2,使頂柱342將針板31、掛針32向外頂出,使掛針32外露于外殼1;先確定織布纏繞方向,然后對應將卷布輥安裝于卷布裝置上,使此時卡塊21位于卡槽52的位置與頂出結構34頂出針板31的保持狀態一致;卷布作業完成后,將卷布輥從卷布裝置卸下后,可人工或機械向相反方向相對外殼1轉動內軸2,使頂出結構34松釋,針板31、掛針32在針板復位結構33(拉簧331)作用下向內收回,使外殼1外表面保持平滑,便于卷布輥抽出。
所述針板31的外側面為與外殼1內壁匹配的弧形面,增加掛針32與針板31的接觸面,也可使針板31被頂出結構34頂出時,針板31可抵靠于外殼1內壁,有效利用外殼1內部空間,而且弧形面部位較厚,方便安裝時使用螺絲將外殼1與針板31連接。針板31的內側面為平面,方便頂出結構34的頂柱341移動與針板31中間或邊緣,確保針板31被頂出、被松釋到位。
所述每個針板31上設有兩排沿軸向設置掛針32,兩排掛針32平行;掛針32高度一致,降低安裝難度,而成排的掛針32可增加織布纏繞時卷布輥的附著力。所述針孔11為條形狀,針孔11長度不小于每排掛針32的軸向長度。
所述頂柱342外側面為弧形面,提高頂出結構34作業靈敏程度。所述頂柱342和環形座341為一體制成,增加頂出結構34的強度。
所述外殼1為金屬材質制成;所述針板31外側中間設一安裝孔313,外殼1設有與安裝孔313對應匹配的安裝貫穿孔13;安裝孔313一般位于兩排掛針32之間,安裝貫穿孔13位于兩條形針孔11之間;掛針機構3組配安裝時,先采用螺絲通過安裝貫穿孔13、安裝孔313將針板31與外殼1連接,待掛針結構3安裝完成后,再將螺絲取出。這樣可便于掛針機構3組配安裝。所述外殼1位于與掛針機構3對應的位置切割有一外殼開口14,切割的部分為與外殼開口14匹配的外殼切塊15;外殼開口14和外殼切塊15便于掛針機構3的組配安裝;外殼切塊15側邊與外殼開口14邊緣接觸部位分別設有連接孔16,連接孔16部分位于外殼切塊15,部分位于外殼開口14邊緣;連接孔16外側部為內窄外寬的錐狀,連接孔16安裝有與之匹配的平頭螺絲6;當掛針機構3組配安裝完成后,外殼切塊15蓋于對應的外殼開口14上,并將平頭螺絲6安裝于連接孔16內,將外殼切塊15卡于外殼開口14,接著對外殼切塊15與外殼切口14接觸部位進行焊接、打磨。
本發明組配安裝說明:
1、將頂出結構34安裝于內軸2與外殼開口14對應的位置上;
2、將螺桿312安裝于針板31的貫穿螺孔311中,使螺桿312內端的鉤孔332位于針板31內側;同時用螺絲將外殼1與針板31固定起來,其中一針板31與外殼切塊15固定連接;
3、在外殼1的限位孔121中插入導柱122;
4、將軸承7安裝在端蓋5的軸部54;
5、將內軸2插入外殼1中,將端蓋5安裝在內軸2及外殼1端部,并將端蓋5固定于外殼1;
6、將拉簧331在針板31上對應鉤孔332中;
7、用平頭螺絲6將外殼切塊15與外殼1固定起來(兩側固定);
8、將針板31與外殼1連接的螺絲取下。
以上所述的,僅為本發明的較佳實施例而已,不能限定本實用實施的范圍,凡是依本發明申請專利范圍所作的均等變化與裝飾,皆應仍屬于本發明涵蓋的范圍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