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實用新型涉及藥品生產設備,尤其涉及一種灌針組件。
背景技術:
現有技術中的灌針下端出口通常為一個大孔,如圖1所示,在灌裝時,藥液從灌裝針6底端流出(如圖1中箭頭所示),易對下方灌裝瓶5中的藥液產生沖擊,在藥液中形成氣泡,影響藥液質量,且在完成一次灌裝移動灌裝針6時,灌裝針6內殘留的藥液易滴漏出來,對設備和生產環境造成污染。
技術實現要素:
本實用新型要解決的技術問題是克服現有技術的不足,提供一種結構簡單、不會產生氣泡且不會滴漏的灌針組件。
為解決上述技術問題,本實用新型采用以下技術方案:
一種灌針組件,包括灌針座和灌針,所述灌針裝設在所述灌針座上,所述灌針末端垂直于所述灌針內液體流動方向的開口處設有封閉面,所述灌針末端的側壁上開設有出液孔。
作為上述技術方案的進一步改進:
所述灌針末端的側壁上開設有至少兩個出液孔。
單個所述出液孔的出液面積小于所述灌針的輸液面積,全部所述出液孔的出液面積之和大于所述灌針的輸液面積。
所述封閉面為向所述灌針外部突出的弧形面。
所述封閉面為平面。
所述灌針末端的側壁上開設有2N個出液孔,N≥2,2N個所述出液孔分上下兩層開設在所述灌針末端的側壁上,且各層的N個出液孔沿所述灌針的周向均勻設置。
上層的N個出液孔與下層的N個出液孔在周向上呈交錯布置。與現有技術相比,本實用新型的優點在于:
本實用新型的灌針組件,灌針末端垂直于灌針內液體流動方向的開口處設有封閉面,灌針末端的側壁上開設有出液孔,即將現有技術中灌針下端的開口封閉起來,在灌針末端的側壁上開設有出液孔,即改變了灌針的出液方向,將現有技術從灌針底端流出藥液改為從灌針末端的側壁上流出,藥液沿灌裝瓶的瓶壁流下,不會對灌裝瓶底部的藥液產生沖擊,避免藥液中產生氣泡,提高灌裝質量,且由于將灌針下端的開口封閉起來,在移動灌針時不會產生滴漏,避免了污染。
附圖說明
圖1是本現有技術中灌裝針的結構示意圖。
圖2是本實用新型灌針組件灌裝時的結構示意圖。
圖3是本實用新型灌針組件第一種實施例的結構示意圖。
圖4是圖3中A-A視圖。
圖5是圖3中B處放大圖。
圖6是本實用新型灌針組件第二種實施例的結構示意圖。
圖7是圖6中C處放大圖。
圖中各標號表示:
1、灌針座;2、灌針;3、封閉面;4、出液孔;5、灌裝瓶;6、灌裝針。
具體實施方式
以下將結合說明書附圖和具體實施例對本實用新型做進一步詳細說明。
圖2至圖5示出了本實用新型灌針組件的第一種實施例,該灌針組件包括灌針座1和灌針2,灌針2裝設在灌針座1上,灌針2末端垂直于灌針2內液體流動方向的開口處設有封閉面3,灌針2末端的側壁上開設有出液孔4,即將現有技術中灌針2下端的開口封閉起來,在灌針2末端的側壁上開設有出液孔,即改變了灌針2的出液方向,將現有技術從灌針2底端流出藥液改為從灌針2末端的側壁上流出,藥液沿灌裝瓶5的瓶壁流下,不會對灌裝瓶5底部的藥液產生沖擊,避免藥液中產生氣泡,提高灌裝質量,且由于將灌針2下端的開口封閉起來,在移動灌針時不會產生滴漏,避免了污染。
灌針2末端的側壁上開設有至少兩個出液孔4,藥液從多個出液孔4流出,進一步降低沖擊,本實施例中,灌針2末端的側壁上開設有八個出液孔4。
本實施例中,單個出液孔4的出液面積小于灌針2的輸液面積,即出液孔4均是小孔,從而使藥液在其自身表面張力的作用下在停止灌裝時不會輕易滴漏,全部出液孔4的出液面積之和大于灌針2的輸液面積,增加了出液面積,不會影響灌裝速度。
本實施例中,封閉面3為向灌針2外部突出的弧形面,無衛生死角,方便清潔。
為了使藥液的出液方向更加分散且均勻,進一步減少對灌裝瓶5底部藥液產生的沖擊,灌針2末端的側壁上開設有2N個出液孔4,N≥2,2N個出液孔4分上下兩層開設在灌針2末端的側壁上,且各層的N個出液孔4沿灌針2的周向均勻設置,上層的N個出液孔4與下層的N個出液孔4在周向上呈交錯布置,本實施例中,N等于4。
圖6和圖7示出了本實用新型灌針組件的第二種實施例,該實施例與第一種實施例基本相同,區別僅在于:本實施例中,封閉面3為平面,便于加工。
雖然本實用新型已以較佳實施例揭露如上,然而并非用以限定本實用新型。任何熟悉本領域的技術人員,在不脫離本實用新型技術方案范圍的情況下,都可利用上述揭示的技術內容對本實用新型技術方案做出許多可能的變動和修飾,或修改為等同變化的等效實施例。因此,凡是未脫離本實用新型技術方案的內容,依據本實用新型技術實質對以上實施例所做的任何簡單修改、等同變化及修飾,均應落在本實用新型技術方案保護的范圍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