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實用新型涉及醫療器械領域,特別是涉及一種骨盆骨水泥模具。
背景技術:
骨盆是由骶骨、尾骨和兩塊髖骨(由髂骨、坐骨及恥骨融合而成)所組成,用于支持體重、對人體內部器官如消化、生殖、泌尿及神經器官等起到重要的保護作用,另外,骨盆也是女性產道的重要組成部分。由于骨盆腫瘤、感染、放射性潰瘍、外傷和先天畸形等骨盆常見疾病的影響,往往造成人體骨盆的缺損。而隨著完整性、穩定性遭到破壞,骨盆將無法起到支持人體的重量并保護人體內部的器官的作用,因此,我們需要對患者缺損的骨盆進行修復。
在現有技術中,用于骨盆修復的材料較多,包括自體組織、生物材料、人工材料和骨水泥等,其中,骨水泥以其可塑性強、自固化和生物相容性等特性,得到了廣泛的臨床推廣使用。在使用骨水泥制作骨盆骨水泥模型修復骨盆的手術中,所用的骨盆骨水泥模型多由醫務人員憑經驗手工捏制而成,即將骨水泥在面團期時由醫務人員手工捏制成與人體待塑形骨盆的尺寸與形狀相匹配的骨盆骨水泥模型,待其凝固后進行邊角修整,進而得到骨盆骨水泥模型,并植入患者體內,以替代缺損的骨盆。
但是,此種憑借經驗手工捏制的骨盆骨水泥模型,對醫務人員的要求較高,且不易精準控制所需骨盆骨水泥模型的形狀和尺寸,嚴重影響患者待塑形骨盆處的斷骨面與骨盆骨水泥模型的貼合度與匹配度,降低了手術效果并加大了手術風險;另外,手工捏制骨盆骨水泥模型耗時長,影響手術進程;此外,手工捏制的骨盆骨水泥模型內常有孔隙殘留,影響骨盆骨水泥模型的強度,縮短了骨盆骨水泥模型的使用壽命。
技術實現要素:
本實用新型實施例中提供了一種骨盆骨水泥模具,以解決現有技術中手工捏制的骨盆骨水泥模型誤差大、強度低及耗時長的問題。
為了解決上述技術問題,本實用新型實施例公開了如下技術方案:
本實用新型實施例公開了一種骨盆骨水泥模具,包括:
相互匹配的第一骨盆模和第二骨盆模,且所述第一骨盆模和第二骨盆模之間可拆卸合模;
所述第一骨盆模和第二骨盆模合模后形成的成型腔,所述成型腔的尺寸與待塑形骨盆的尺寸相適應;
設置于所述骨盆骨水泥模具端部的灌模口,用于向所述成型腔內灌注骨水泥。
優選的,所述第一骨盆模和第二骨盆模厚度均勻,且所述厚度為1.2mm。
優選的,所述第一骨盆模和第二骨盆模之間通過卡槽合模。
優選的,所述第一骨盆模和第二骨盆模的內壁上還貼合有隔熱層,所述隔熱層包裹在所述成型腔的外周。
由以上技術方案可見,本實用新型實施例提供的骨盆骨水泥模具,包括相互匹配的第一骨盆模和第二骨盆模,第一骨盆模和第二骨盆模合模后形成的成型腔以及設置在該骨盆骨水泥模具端部的灌模口,其中,第一骨盆模和第二骨盆模可拆卸合模,成型腔的尺寸與患者待塑形骨盆的尺寸相適應。這樣可以將混合均勻的骨水泥經由灌模口灌注到成型腔內,并在成型腔內固化后,將第一骨盆模和第二骨盆模脫模,得到與患者待塑形骨盆高度匹配的骨盆骨水泥模型。
與現有技術相比,本實用新型實施例提供的骨盆骨水泥模型,采用3D打印技術加以實現,可以針對不同患者的實際情況,精準控制所需骨盆骨水泥模型的形狀和尺寸,使制造出的骨盆骨水泥模型與患者待塑形骨盆處的斷骨面高度貼合,可以很好地避免傳統憑借醫務人員經驗手工捏制骨盆骨水泥模型時,造成的骨盆骨水泥模型誤差較大、耗時長且抗壓強度低,影響骨盆骨水泥模型的使用壽命等問題,可有效提高手術成功率。
附圖說明
為了更清楚地說明本實用新型實施例或現有技術中的技術方案,下面將對實施例或現有技術描述中所需要使用的附圖作簡單地介紹,顯而易見地,對于本領域普通技術人員而言,在不付出創造性勞動的前提下,還可以根據這些附圖獲得其他的附圖。
圖1為本實用新型實施例提供的一種骨盆骨水泥模具的結構示意圖;
圖2為本實用新型實施例提供的一種第一骨盆模的結構示意圖;
圖3為本實用新型實施例提供的一種第二骨盆模的結構示意圖;
符號表示為:
1-第一骨盆模,2-第二骨盆模,3-灌模口。
具體實施方式
為了使本技術領域的人員更好地理解本實用新型中的技術方案,下面將結合本實用新型實施例中的附圖,對本實用新型實施例中的技術方案進行清楚、完整地描述,顯然,所描述的實施例僅僅是本實用新型一部分實施例,而不是全部的實施例。基于本實用新型中的實施例,本領域普通技術人員在沒有做出創造性勞動前提下所獲得的所有其他實施例,都應當屬于本實用新型保護的范圍。
本實用新型實施例公開了一種骨盆骨水泥模具,參見圖1,為本實用新型實施例提供的一種骨盆骨水泥模具的結構示意圖。也可參見圖2及圖3,分別為本實用新型實施例提供的一種第一骨盆模和第二骨盆模的結構示意圖。
如圖1所示,本實用新型實施例公開的一種骨盆骨水泥模具,包括相互匹配的第一骨盆模1和第二骨盆模2,參見圖2及圖3,該第一骨盆模1和第二骨盆模2相互間可實現無縫合模,構成本實用新型實施例提供的骨盆骨水泥模具的基本結構。同時,該第一骨盆模1和第二骨盆模2之間為可拆卸合模,即該第一骨盆模1和第二骨盆模2之間不僅滿足無縫合模,還可以在灌入的骨水泥固化成型后,該第一骨盆模1和第二骨盆模2之間進行可拆卸分開,從而實現對骨盆骨水泥模型的脫模處理。
第一骨盆模1和第二骨盆模2之間的合模方式可以有多種,如通過卡槽合模,即可將第一骨盆模1的合模位置設置為凹槽,第二骨盆模2的合模位置設置為與上述凹槽相匹配且凸起的卡條,在合模時將第二骨盆模2上凸起的卡條卡進第一骨盆模1上的凹槽內便可實現第一骨盆模1和第二骨盆模2之間的無縫合模。當然,第一骨盆模1與第二骨盆模2合模的方式,還可以是本領域技術人員所慣常使用的其他方式,在此不做贅述。
第一骨盆模1和第二骨盆模2在合模后形成的一個空腔,為本實用新型實施例提供的骨盆骨水泥模具的成型腔,該成型腔用于存放灌入的骨水泥,該成型腔的尺寸與患者體內待塑形骨盆的尺寸相適應,這樣在成型腔內的骨水泥在經歷了面團期及固化期后,經脫模,即可獲得與患者體內待塑形骨盆的形狀、大小相匹配的骨水泥模型。這樣,通過本實用新型實施例提供的骨盆骨水泥模具制造出的骨盆骨水泥模型,與患者待塑形骨盆處的斷骨面在形狀和尺寸上高度一致,大大提高了植入物與患者斷骨面的貼合度和匹配度,降低了手術風險。同時,針對不同患者制作而成的骨盆骨水泥模型,可以在對其進行修復手術之前制作完成,與現有技術相比,可縮短手術所用的時間,加快手術進程。
在本實用新型實施例提供的骨盆骨水泥模具的一端端部還設置有灌模口3,該灌模口3與上述成型腔相連通,用于向該成型腔內灌注骨水泥。考慮到骨水泥的固化速度較快,為了保證應用本實用新型實施例提供的骨盆骨水泥模具所制造的骨水泥模型的整體抗壓強度,可以依據實際情況設置該灌模口3的尺寸,此處不做贅述。同時,設置合適尺寸的灌模口3還有利于對灌入成型腔內的骨水泥進行適當攪拌,可有效防止成型的骨盆骨水泥模型內部出現氣泡,影響骨盆骨水泥模型的強度,進而起到延長該骨盆骨水泥模型使用壽命的作用。
進一步的,為了防止利用骨盆骨水泥模具制作出的骨盆骨水泥模型表面上有明顯的材料流動紋,同時,也為了保證骨盆骨水泥模型具備所需的抗壓強度,可選擇表面光滑且厚度均勻的材質作為第一骨盆模1和第二骨盆模2,其中,此處厚度可為1.2mm。當然,此處僅為舉例說明,第一骨盆模1和第二骨盆模2的厚度還可以是滿足條件的其它數值,在此不做贅述。
另外,由于灌注到成型腔內的骨水泥在固化的過程中,會產生一定的熱量,為了降低對骨盆骨水泥模具可能造成的損傷,還可以在第一骨盆模1和第二骨盆模2的內壁上設置一層隔熱層,如常見的玻璃棉等隔熱材料構成的隔熱網等,該隔熱層貼合在該第一骨盆模1和第二骨盆模2的內壁上。在第一骨盆模1和第二骨盆模2合模后,該隔熱層包裹在上述成型腔的外周,起到很好的隔熱效果,避免了因骨水泥固化發熱對本實用新型實施例提供的骨盆骨水泥模具帶來的損傷。
本實用新型實施例提供的骨盆骨水泥模具可通過3D打印技術實現。具體步驟可以包括:在進行3D打印之前先通過CT機對患者待塑形骨盆進行掃描,通過相關軟件,如MIMICS等,利用上述CT掃描數據確定待塑形骨盆模型的截取段,然后將截取的骨盆模型進行尺寸和角度模擬矯正,從而設計出待置換骨盆處的3D模型,最后對該3D模型進行相應的模具設計。數字化技術可針對具體病例進行優化以及個性化的手術方案設計,使手術更加精確及個性化。
本實用新型實施例提供的骨盆骨水泥模具,采用3D打印技術加以實現,可以針對不同的患者的實際情況,精準控制所需骨盆骨水泥模型的形狀和尺寸,使制造出的骨盆骨水泥模型與患者待塑形骨盆處的斷骨面高度貼合,可以很好的避免傳統憑借醫務人員經驗手工捏制骨盆骨水泥模型時,出現的骨盆骨水泥模型與患者的斷骨面誤差較大,手工捏制骨盆骨水泥模型耗時長且成型的模型抗壓強度低,影響骨盆骨水泥模型的使用壽命等問題,進而大大提高了手術成功率。
本說明書中所描述的裝置僅僅是示意性的,其中所述作為分離部件說明的單元可以是或者也可以不是物理上分開的,作為單元顯示的部件可以是或者也可以不是物理單元,即可以位于一個地方,或者也可以分布到多個網絡單元上。可以根據實際的需要選擇其中的部分或者全部模塊來實現本實施例方案的目的。本領域普通技術人員在不付出創造性勞動的情況下,即可以理解并實施。
需要說明的是,在本文中,諸如“第一”和“第二”等之類的關系術語僅僅用來將一個實體與另一個實體區分開來,而不一定要求或者暗示這些實體之間存在任何這種實際的關系或者順序。而且,術語“包括”、“包含”或者其任何其他變體意在涵蓋非排他性的包含,從而使得包括一系列要素的過程、方法、物品或者設備不僅包括那些要素,而且還包括沒有明確列出的其他要素,或者是還包括為這種過程、方法、物品或者設備所固有的要素。在沒有更多限制的情況下,由語句“包括一個……”限定的要素,并不排除在包括所述要素的過程、方法、物品或者設備中還存在另外的相同要素。
以上所述僅是本實用新型的具體實施方式,使本領域技術人員能夠理解或實現本實用新型。對這些實施例的多種修改對本領域的技術人員來說將是顯而易見的,本文中所定義的一般原理可以在不脫離本實用新型的精神或范圍的情況下,在其它實施例中實現。因此,本實用新型將不會被限制于本文所示的這些實施例,而是要符合與本文所公開的原理和新穎特點相一致的最寬的范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