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實用新型涉及一種注塑模具,具體涉及一種新型結構注塑包膠手柄模具。
背景技術:
在傳統設計注塑手柄包膠模具結構時,設計時為了防止拉傷,配合部位設計成上公差,但是如間隙過大在易產生飛邊,如間隙過小在生產過程中易拉傷骨架,都會造成外觀質量不良,但是因為此類產品質量要求高,特別是外觀,金屬骨架外表面已經作過處理,所以不能壓傷,同時因存在骨架尺寸公差較大,存在的矛盾很難有效解決。
技術實現要素:
基于背景技術存在的技術問題,本實用新型提出了一種新型結構注塑包膠手柄模具。
本實用新型提出的一種新型結構注塑包膠手柄模具,包括支撐機構、下模、上模和面板;
支撐機構包括底板和支撐板,支撐板安裝在底板上方;
下模包括下模板、下內模和兩個定位機構;下模板可拆卸安裝在支撐板上,下模板上部設有第一內模安裝槽,下內模對應第一內模安裝槽的位置安裝在下模板上,下內模具有兩個下模槽,下模槽由定位槽和第一注塑槽組成;下內模上設有兩個輔助槽組,輔助槽組與下模槽一一對應,輔助槽組包括第一輔助槽和第二輔助槽,輔助槽組位于其對應下模槽中定位槽靠近第一注塑槽的一側,第一輔助槽和第二輔助槽位于定位槽相對的兩側;定位機構包括第一定位件和夾持件,定位機構與輔助槽組一一對應,第一定位件安裝在其對應輔助槽組的第一輔助槽上,夾持件可移動安裝在其對應輔助槽組的第二輔助槽上,夾持件 移動方向為靠近和遠離第一定位件的方向;
上模包括上模板和上內模,上模板放置在下模板上,上模板下部設有第二內模安裝槽,上內模對應第二內模安裝槽的位置安裝在上模板上,上內模設有兩個第二注塑槽,第二注塑槽與第一注塑槽一一對應,第二注塑槽與其對應的第一注塑槽配合形成模腔,上模板上具有第一導膠通道,上內模具有兩個第二導膠通道,兩個第二導膠通道與第二注塑槽一一對應,第二導膠通道連通其對應的第二注塑槽與第一導膠通道;上內模下方安裝有兩個彈性塊,彈性塊與定位機構一一對應,彈性塊與其對應定位機構的夾持件相抵靠,并位于夾持件遠離第一定位件的一側;
上面板可拆卸安裝在上模板上方。
優選地,支撐機構還包括頂針座和多個頂針,頂針座可移動安裝在底板上方,頂針移動方向為豎直方向,頂針均安裝在頂針座上;
下內模上具有兩個第一穿透孔組,兩個第一穿透孔組分別對應兩個定位槽,第一穿透孔組包括多個第一穿透孔,第一穿透孔豎直穿過下內模并連通其對應的定位槽,下模板上具多個第二穿透孔,第二穿透孔豎直穿過下模,第二穿透孔與第一穿透孔一一對應,對應的第一穿透孔與第二穿透孔配合形成頂針穿孔,頂針穿孔與頂針一一對應,頂針座移動可使頂針穿過其對應的頂針穿孔。
優選地,頂針上端具有第一彈性層。
優選地,下內模上還設有兩個第三輔助槽,第三輔助槽與下模槽一一對應,第三輔助槽位于其對應下模槽中定位槽遠離第一注塑槽的一側;
下內模對應兩個第三輔助槽的位置均安裝有第二定位件。
優選地,第二定位件外圍涂有第二彈性層。
本實用新型使用時通過面板在豎直方向上移動帶動上模移動,將金屬骨架 放置在下模槽內,通過下內模和上內模的配合將金屬骨架進行夾持,彈性塊與夾持件相抵靠可以推動夾持件移動,通過夾持件和第一定位件配合對金屬骨架進行夾緊,且可以有效的適應金屬骨架加工存在的誤差,通過第一導膠通道和第二導膠通道向兩個模腔內注入膠料就可以完成金屬骨架的包膠。本實用新型實用方便,有效固定了手柄的金屬骨架,并不易造成金屬骨架受損,且可以同時完成兩個金屬骨架的包膠。
附圖說明
圖1為本實用新型提出的一種新型結構注塑包膠手柄模具主視方向剖視圖;
圖2為本實用新型提出的一種新型結構注塑包膠手柄模具側視方向剖視圖。
具體實施方式
參照圖1和圖2所示,本實用新型提出的一種新型結構注塑包膠手柄模具,包括支撐機構、下模、上模和面板4;
支撐機構包括底板11、支撐板12、頂針座13和多個頂針14,支撐板12安裝在底板11上方;
下模包括下模板21、下內模22和兩個定位機構;下模板21可拆卸安裝在支撐板12上,下模板21上部設有第一內模安裝槽,下內模22對應第一內模安裝槽的位置安裝在下模板21上,下內模22具有兩個下模槽,下模槽由定位槽221和第一注塑槽222組成;下內模22上設有兩個輔助槽組,輔助槽組與下模槽一一對應,輔助槽組包括第一輔助槽和第二輔助槽,輔助槽組位于其對應下模槽中定位槽221靠近第一注塑槽222的一側,第一輔助槽和第二輔助槽位于定位槽221相對的兩側;定位機構包括第一定位件231和夾持件232,定位機構與輔助槽組一一對應,第一定位件231安裝在其對應輔助槽組的第一輔助槽上,夾持件232可移動安裝在其對應輔助槽組的第二輔助槽上,夾持件232移動方 向為靠近和遠離第一定位件231的方向;
上模包括上模板31和上內模32,上模板31放置在下模板21上,上模板31下部設有第二內模安裝槽,上內模32對應第二內模安裝槽的位置安裝在上模板31上,上內模32設有兩個第二注塑槽321,第二注塑槽321與第一注塑槽222一一對應,第二注塑槽321與其對應的第一注塑槽222配合形成模腔,上模板31上具有第一導膠通道311,上內模32具有兩個第二導膠通道,兩個第二導膠通道與第二注塑槽321一一對應,第二導膠通道連通其對應的第二注塑槽321與第一導膠通道311;上內模32下方安裝有兩個彈性塊322,彈性塊322與定位機構一一對應,彈性塊322與其對應定位機構的夾持件232相抵靠,并位于夾持件232遠離第一定位件231的一側;
上面板4可拆卸安裝在上模板31上方。
本實用新型使用時通過面板4在豎直方向上移動帶動上模移動,將金屬骨架放置在下模槽內,通過下內模22和上內模32的配合將金屬骨架進行夾持,彈性塊322與夾持件232相抵靠可以推動夾持件232移動,通過夾持件232和第一定位件231配合對金屬骨架進行夾緊,且可以有效的適應金屬骨架加工存在的誤差,通過第一導膠通道311和第二導膠通道向兩個模腔內注入膠料就可以完成金屬骨架的包膠。
本實施方式中,頂針座13可移動安裝在底板11上方,頂針14移動方向為豎直方向,頂針14均安裝在頂針座13上;
下內模22上具有兩個第一穿透孔組,兩個第一穿透孔組分別對應兩個定位槽221,第一穿透孔組包括多個第一穿透孔,第一穿透孔豎直穿過下內模22并連通其對應的定位槽221,下模板21上具多個第二穿透孔,第二穿透孔豎直穿過下模,第二穿透孔與第一穿透孔一一對應,對應的第一穿透孔與第二穿透孔 配合形成頂針穿孔,頂針穿孔與頂針14一一對應,頂針座13移動可使頂針14穿過其對應的頂針穿孔。在金屬骨架包膠完成后,通過頂針座13推動頂針14移動,可方便的將包膠完成的金屬骨架取出。
本實施方式中,頂針14上端具有第一彈性層減少頂針14導致金屬骨架受損的可能。
本實施方式中,下內模22上還設有兩個第三輔助槽,第三輔助槽與下模槽一一對應,第三輔助槽位于其對應下模槽中定位槽221遠離第一注塑槽222的一側;
下內模22對應兩個第三輔助槽的位置均安裝有第二定位件223,第二定位件223、第一定位件231和夾持件232配合在不同位置對金屬固件進行固定,第二定位件223外圍涂有第二彈性層,減少第二定位件223造成金屬骨架磨損的可能。
以上所述,僅為本實用新型較佳的具體實施方式,但本實用新型的保護范圍并不局限于此,任何熟悉本技術領域的技術人員在本實用新型揭露的技術范圍內,根據本實用新型的技術方案及其實用新型構思加以等同替換或改變,都應涵蓋在本實用新型的保護范圍之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