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實用新型屬于注塑膜技術領域,尤其涉及一種注塑模具結構。
背景技術:
注塑成型是將高溫熔融塑料擠壓到模腔中成型的一種方法,其也是塑料的主要成型方法,特點是生產效率高,對各種塑料的加工適應性強,能成型形狀復雜、尺寸精確的注塑產品,應用領域廣泛。其生產過程為:先將粒狀(或粉狀)的固態塑料塑化成具有均勻的密度、粘度和組成的可塑性良好的塑料熔體,再通過施加一定的壓力使該種塑料熔體具備一定流速而注射進入成型模具的型腔中,塑料熔體冷卻定型后,便可得到和模具型腔形狀一致的塑料制品。
但是由于模具的充填速度較慢,動模、定模的溫度不一致,往往影響制品注塑成型效果。例如流道設置的過長而又加上溫度的前后變化,塑料熔體通過流道時會影響塑料熔體溶解度和流動性,嚴重時可能塑料熔體溫度達不到而滯留在流道內硬化進而阻塞流道的流通性能,進而影響注塑制品的進一步成型。
技術實現要素:
本實用新型的目的是為克服上述現有技術的不足,提供一種注塑模具結構。
為實現上述目的,本實用新型采用下述技術方案:
一種注塑模具結構的,包括上模、模芯和下模,所述模芯位于上模和下模之間,所述上模的上端面固定有澆口套固定板,所述澆口套固定板中安裝有澆口套,沿著澆口套伸向上模下端面設置有連通澆口套的總流道,圍繞總流道的外周設置有加熱裝置,所述模芯的上端面與上模的下端面貼合,在模芯的上端面伸向模芯下端面設置有多條分流道,所述上模內的總流道與模芯中的分流道貫通,所述模芯的下端面是型芯,所述型芯的形狀與待注塑成型的制品形狀一致,所述下模中設置有型腔,所述模芯中的型芯與下模中的型腔配合形成待注塑成型的制品的容納空間,所述上模、模芯和下模依次從上往下相應擺放并通過定位柱的導向和定位配合后通過螺栓連接固定,從下模的下端往上端設置有插入到型腔底部的推板,對應位于推板的正下方在底座上設置有推料孔,所述底座中對應推料孔下方設置有氣缸,所述氣缸的推桿穿過推料孔進而推動推板向上運動頂出型腔中的制品。
所述氣缸固定于氣缸固定座上,所述氣缸固定座相對底座固定。
所述底座通過支撐柱與下模的下端面固定連接,所述下模的下端面通過支撐腿支撐。
所述加熱裝置為電熱絲。
所述總流道外側一周設置有盲底環形槽,所述加熱絲環繞總流道外側一周均勻設置在盲底環形槽中。
所述總流道的長度大于任一分流道的長度。
所述總流道的長度為平均分流道的長度的2倍。
所述總流道的徑向尺寸上下端口一致,所述分流道的徑向尺寸上下端口附近呈漏斗形,而中間過渡端徑向尺寸一致。
本實用新型提供的注塑模具結構,其工作原理為:
合模時,在注射機螺桿攪拌的作用下,高溫熔融塑料由上模上端的澆口套依次進入的總流道,再經分流道由分流道澆口注入型腔,進入型腔內的熔融塑料經一段時間的保壓固化成型;開模時先依次擰開各相應位置處的螺栓,然后依次移開上模和模芯,此時可取出流道內的流道廢料,便于下一次注塑成型;然后開始取制品,氣缸推桿向上運動進而向上推動推板也向上運動,進而推板將位于型腔內的成型制品頂出。
本實用新型提供的注塑模具結構,通過在在圍繞總流道的外周設置有加熱裝置,該加熱裝置可保持高溫熔融的塑料通過澆口套進入總流道后依然保持相應的溫度,其可補救由于上模、模芯和下模因溫度的不同而影響模具充填的速度或是影響塑料熔融度而使得注塑過程制品成型不均勻或是流道阻塞等問題,具有改進制品成型性能的穩定性;另外,將總流的長度設置為大于任一分流道的長度,此處主要考慮總流道外周設置有加熱裝置可相對沒有額外設置加熱裝置的分流道來說保溫效果更好,這樣在注塑成型的時候,高溫熔融的塑料的溫度可在長的總流道內繼續得到保溫,當高溫熔融的塑料流道分流道,由于分流道相對路徑短可使高溫熔融的塑料很快進入型腔而不至于使溫度損失太多進而影響注塑制品的成型效果。
附圖說明
圖1是本實用新型模具結構的分模狀態示意圖;
圖2是本實用新型模具結構的合模狀態示意圖。
其中:1.上模,2.模芯,21.型芯,22.分流道,3.下模,31.型腔,4.推板,5.底座,51.支撐柱,52.推料孔,6.氣缸固定板,7.氣缸,8.支撐腿,9.螺栓,10.定位柱,11.澆口套,12.澆口套固定座,13.總流道,14.電熱絲,15.流道廢料,21.成型制品。
具體實施方式
下面結合附圖和實施例對本實用新型進一步說明。
圖1是本實用新型注塑模具結構的分模狀態示意圖;圖2是本實用新型注塑模具結構的合模狀態示意圖。
如圖1-2所示,一種注塑模具結構,包括上模1、模芯2和下模3,模芯2位于上模1和下模3之間,且上模1的上端面固定有澆口套固定板12,而澆口套固定板12中安裝有澆口套11,沿著澆口套11伸向上模下端面設置有連通澆口套11的總流道13,其中圍繞總流道13的外周設置有加熱裝置,該加熱裝置可保持高溫熔融的塑料通過澆口套11進入總流道12后依然保持相應的溫度,其可補救由于上模1、模芯2和下模3因溫度的不同而影響模具充填的速度或是影響塑料熔融度而使得注塑過程制品成型不均勻或是流道阻塞問題,而模芯2的上端面與上模1的下端面貼合,且在模芯2的上端面伸向模芯下端面設置有多條分流道22,且上模1內的總流道13與模芯1中的分流道22貫通,模芯1的下端面是型芯21,且型芯21的形狀與待注塑成型的制品形狀一致,下模3中設置有型腔31,模芯2中的型芯21與下模3中的型腔31配合形成待注塑成型的制品的容納空間,上模1、模芯2和下模3依次從上往下相應擺放并通過定位柱10的導向和定位配合后通過螺栓9連接固定,而從下模3的下端往上端設置有可插入到型腔31底部的推板4,對應位于推板4的正下方在底座5上設置有推料孔52,而底座5中對應推料孔52下方設置有氣缸7,氣缸7的推桿可穿過推料孔52進而推動推板4向上運動頂出型腔31中的制品。
優選地,氣缸7固定于氣缸固定座6上,而氣缸固定座6相對底座5固定,在此底座5通過支撐柱51與下模3的下端面固定連接,而下模3的下端面通過又支撐腿8支撐于地面上。
優選地,加熱裝置為電熱絲14,總流道13外側一周設置有盲底環形槽,加熱絲14環繞總流道13外側一周均勻設置在盲底環形槽中。
優選地,總流道13的長度大于任一分流道22的長度,此處主要考慮總流道13外周設置有加熱裝置可相對沒有額外設置加熱裝置的分流道22來說保溫效果更好,這樣在注塑成型的時候,高溫熔融的塑料的溫度可在長的總流道13內繼續得到保溫,當高溫熔融的塑料流道分流道22,由于分流道22相對路徑短可使高溫熔融的塑料很快進入型腔31而不至于使溫度損失太多進而影響注塑制品的成型效果。
優選地,總流道13的長度為平均分流道22的長度的2倍。
優選地,總流道13的徑向尺寸上下端口一致,分流道22的徑向尺寸上下端口附近呈漏斗形,而中間過渡端徑向尺寸一致。具體地,分流道22的徑向尺寸上端口附近呈比較大的漏斗形且其上端與總流道13的下端口過度銜接,分流道22的徑向尺寸下端口附近呈比較小的漏斗形且其下端與型腔31連通銜接。
本實用新型提供的注塑模具結構,其工作原理為:
圖2為模具的合模狀態,在注射機螺桿攪拌的作用下,高溫熔融塑料由上模1上端的澆口套11依次進入的總流道13,再經分流道22由分流道澆口注入型腔31,進入型腔31內的熔融塑料經一段時間的保壓固化成型;圖1為模具的開模狀態,開模時先依次擰開各相應位置處的螺栓9,然后依次移開上模1和模芯2,此時可取出流道內的流道廢料15,便于下一次注塑成型;然后開始取制品,氣缸推桿向上運動進而向上推動推板4也向上運動,進而推板4將位于型腔31內的成型制品頂出。
本實用新型提供的注塑模具結構,通過在在圍繞總流道的外周設置有加熱裝置,該加熱裝置可保持高溫熔融的塑料通過澆口套進入總流道后依然保持相應的溫度,其可補救由于上模、模芯和下模因溫度的不同而影響模具充填的速度或是影響塑料熔融度而使得注塑過程制品成型不均勻或是流道阻塞等問題,具有改進制品成型性能的穩定性。
在本實用新型的描述中,需要理解的是,術語“內”、“外”、“上”、“下”、“中”等指示的方位或位置關系為基于附圖所示的方位或位置關系,僅是為了便于描述本實用新型和簡化描述,而不是指示或暗示所指的裝置或元件必須具有特定的方位、以特定的方位構造和操作,因此不能理解為對本實用新型的限制。
上述雖然結合附圖對本實用新型的具體實施方式進行了描述,但并非對本實用新型保護范圍的限制,所屬領域技術人員應該明白,在本實用新型的技術方案的基礎上,本領域技術人員不需要付出創造性勞動即可做出的各種修改或變形仍在本實用新型的保護范圍以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