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實用新型屬于精密鑄造技術領域,具體來說涉及一種液壓活塞式注射缸。
背景技術:
在以往傳統壓注設備中,壓注方式分為手工與機器兩種,機器壓注的動力主要為氣動,氣動壓注機主要以壓縮空氣為動力直接用壓縮空氣將模料從射嘴擠出,注入模具腔內,氣動壓注雖然結構簡單,但是存在以下一系列問題:壓注參數需要人工控制,供蠟也需要人工操作,耗費大量的人力物力,加熱不方便,生產效率很低。
技術實現要素:
本實用新型的目的在于克服上述缺點而提供的一種結構簡單、流量可調、操作方便、高效可靠的液壓活塞式注射缸。
本實用新型目的及解決其主要技術問題是采用以下技術方案來實現的:
本實用新型的液壓活塞式注射缸,包括驅動油缸、活塞、注射桶、漏料閥,其中:驅動油缸內部與活塞相連接,驅動油缸端部通過隔套與注射桶相連接,活塞安裝于注射桶內部,注射桶的另一側連接有漏料閥,漏料閥側面連接有出料氣缸,漏料閥頂部裝有儲料桶,儲料桶與漏料閥之間設置有單向閥。
上述液壓活塞式注射缸,其中:驅動油缸通過油缸連接套與活塞端部的活塞連接板相連接。
上述液壓活塞式注射缸,其中:活塞的尾部與注射桶的內壁之間連接有密封圈。
本實用新型同現有技術相比具有明顯的優點和有益效果。由以上技術方案可知,本實用新型的液壓活塞式注射缸中,驅動油缸通過油缸連接套與活塞端部的活塞連接板相連接,實現了驅動油缸對活塞的推拉動作的驅動,便于進料和出料操作,同時有助于在驅動油缸、活塞的拆裝,更換方便;活塞安裝于注射桶內部,活塞的尾部與注射桶的內壁之間連接有密封圈,可以選擇高低唇密封圈來實現了良好的密封;注射桶的另一側連接有漏料閥,漏料閥側面連接有出料氣缸,實現了物料的排出;漏料閥頂部裝有儲料桶,儲料桶與漏料閥之間設置有單向閥,便于進料同時實現了出料時進料口的關閉,穩定可靠。本實用新型采用液壓為動力,注射壓力、流量均可調,可以實現較大的注射壓力;與同等壓力的氣動方式比較,液壓活塞式注射方式所占空間小;注射桶能夠承受較高溫度,當出現模料在缸內凝固時,能夠加熱融化模料。總之,本實用新型結構結構簡單、流量可調、操作方便、高效可靠,適合蠟模、型芯制作的推廣使用。
附圖說明
圖1為本實用新型的結構示意圖;
圖2為圖1的俯視圖。
圖中標識:
1、驅動油缸;2、油缸連接套;3、活塞連接板;4、活塞;5、注射桶;6、密封圈;7、漏料閥;8、隔套;9、出料氣缸。
具體實施方式
以下結合附圖及較佳實施例,對依據本實用新型提出的液壓活塞式注射缸具體實施方式、結構、特征及其功效,詳細說明如后。
參見圖1至圖2,本實用新型的液壓活塞式注射缸,包括驅動油缸1、活塞4、注射桶5、漏料閥7,其中:驅動油缸1內部與活塞4相連接,驅動油缸1端部通過隔套8與注射桶5相連接,活塞4安裝于注射桶5內部,注射桶5的另一側連接有漏料閥7,漏料閥7側面連接有出料氣缸9,漏料閥7頂部裝有儲料桶,儲料桶與漏料閥7之間設置有單向閥。驅動油缸1通過油缸連接套2與活塞4端部的活塞連接板3相連接。活塞4的尾部與注射桶5的內壁之間連接有密封圈6。
使用時,在驅動油缸1的動力驅動下,注射桶5內的活塞4作直線運動。當驅動油缸1驅使活塞4向后移動時,漏料閥7頂部儲料桶內的物料被吸入,完成進料操作,并且儲料桶與漏料閥7之間設置有單向閥,保證物料吸入儲料桶后不會再返回到儲料桶;當驅動油缸1驅使活塞4向前移動時,注射桶5內的物料通過出料氣缸9的調節排出,即完成了出料操作。總之,本實用新型結構結構簡單、流量可調、操作方便、高效可靠,適合蠟模、型芯制作的推廣使用。
以上所述,僅是本實用新型的較佳實施例而已,并非對本實用新型作任何形式上的限制,任何未脫離本實用新型技術方案內容,依據本實用新型的技術實質對以上實施例所作的任何簡單修改、等同變化與修飾,均仍屬于本實用新型技術方案的范圍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