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實用新型涉及污泥處理技術領域,尤其涉及一種新型污泥焚燒系統。
背景技術:
污泥是污水處理過程中的產物,含有大量的有機物、重金屬和霉菌等,若不加后續的處理會對環境造成嚴重污染,因此,經常要對污泥進行濃縮和脫水處理,但經過此處理后的污泥含水率通常在70%以上,還需對污泥進行進一步地干燥處理。經干燥的污泥中通常仍含有水汽,因此干燥后的污泥大多進行填埋處理,而無法進行其他回收利用。
技術實現要素:
為解決背景技術中存在的技術問題,本實用新型提出一種新型污泥焚燒系統。
本實用新型提出的一種新型污泥焚燒系統,包括:爐體、進料裝置、傳送裝置、爐排裝置、排汽裝置;
爐體內設有處理腔室,所述處理腔室包括加熱腔和焚燒腔,加熱腔位于焚燒腔上方且彼此連通,所述焚燒腔側壁設有進氣口,所述焚燒腔底部設有排渣口,所述加熱腔側壁設有第一進料口、排汽口、尾氣出口,排汽裝置與所述排汽口連通;
進料裝置包括進料筒、第一螺旋機構、第一驅動機構,進料筒水平設置在所述加熱腔內,進料筒內設有進料腔室,所述進料腔室上設有第二進料口和第一出料口,第二進料口和第一出料口分別位于進料筒的兩端,第二進料口與第一進料口連通,第一螺旋機構設置在進料腔室內,第一螺旋機構遠離第一進料口一端與進料筒遠離第一進料口一端之間間隔預設距離,第一驅動機構與第一螺旋機構連接用于驅動第一螺旋機構旋轉,第一螺旋機構中部設有沿第一螺旋機構軸向貫穿的排汽通道,所述排汽通道一端與排汽口連通且另一端與所述進料腔室連通;
送料裝置包括送料筒、第二螺旋機構、第二驅動機構,送料筒水平設置在所述加熱腔內,送料筒位于進料筒下方且與進料筒之間間隔預定距離,送料筒內設有送料腔室,所述送料腔室靠近第一出料口一端頂部設有第三進料口且送料筒遠離第一出料口一端設有第二出料口,所述第三進料口位于所述第一出料口下方,并且所述第一出料口在所述第三進料口所在水平面上的投影位于所述第三進料口內,第二螺旋機構同軸設置在送料筒內,第二螺旋機構第二驅動機構與第二螺旋機構連接用于驅動第二螺旋機構旋轉;
爐排裝置設置在所述焚燒腔內且位于所述第二出料口下方,爐排裝置包括多個固定爐排、多個滑動爐排、第三驅動機構,多個固定爐排和多個滑動爐排交錯布置形成階梯狀結構,所述階梯狀結構從所述第二出料口向所述排渣口方向從高到低布置,第三驅動機構與滑動爐排連接用于驅動滑動爐排相對于固定爐排滑動。
優選地,進料筒與送料筒平行設置。
優選地,第三驅動機構驅動滑動爐排在平行于進料筒的方向上移動。
優選地,進氣口位于爐排裝置上方。
本實用新型中,所提出的新型污泥焚燒系統,進料筒和送料筒設置在焚燒腔內,進料筒內的第一螺旋機構中部設有排汽通道,排汽裝置通過所述排汽通道與進料筒連通,送料筒設置在進料筒下方,送料筒內設置第二螺旋機構,爐排裝置位于送料筒下方;通過上述優化設計的新型污泥焚燒系統,結構設計合理,一方面,污泥焚燒產生的高溫尾氣在排出的過程中進料筒和送料筒進行預熱,使得污泥受熱后水汽進一步蒸發,另一方面,在焚燒過程中,爐排裝置使得污泥在爐排上分布均勻,保證焚燒腔內的溫度均勻,再一方面,排汽裝置通過第一螺旋機構中部的排汽通道對污泥在進料中蒸發的水汽進行抽汽,從而提高污泥燃燒效率。
附圖說明
圖1為本實用新型提出的一種新型污泥焚燒系統的結構示意圖。
具體實施方式
如圖1所示,圖1為本實用新型提出的一種新型污泥焚燒系統的結構示意圖。
參照圖1,本實用新型提出的一種新型污泥焚燒系統,包括:爐體1、進料裝置、傳送裝置、爐排裝置、排汽裝置8;
爐體1內設有處理腔室,所述處理腔室包括加熱腔和焚燒腔,加熱腔位于焚燒腔上方且彼此連通,所述焚燒腔側壁設有進氣口,所述焚燒腔底部設有排渣口,所述加熱腔側壁設有第一進料口、排汽口、尾氣出口,排汽裝置8與所述排汽口連通;
進料裝置包括進料筒2、第一螺旋機構3、第一驅動機構,進料筒2水平設置在所述加熱腔內,進料筒2與送料筒4平行設置,進料筒2內設有進料腔室,所述進料腔室上設有第二進料口和第一出料口,第二進料口和第一出料口分別位于進料筒2的兩端,第二進料口與第一進料口連通,第一螺旋機構3設置在進料腔室內,第一螺旋機構3遠離第一進料口一端與進料筒2遠離第一進料口一端之間間隔預設距離,第一驅動機構與第一螺旋機構3連接用于驅動第一螺旋機構3旋轉,第一螺旋機構3中部設有沿第一螺旋機構3軸向貫穿的排汽通道,所述排汽通道一端與排汽口連通且另一端與所述進料腔室連通;
送料裝置包括送料筒4、第二螺旋機構5、第二驅動機構,送料筒4水平設置在所述加熱腔內,送料筒4位于進料筒2下方且與進料筒2之間間隔預定距離,送料筒4內設有送料腔室,所述送料腔室靠近第一出料口一端頂部設有第三進料口且送料筒4遠離第一出料口一端設有第二出料口,所述第三進料口位于所述第一出料口下方,并且所述第一出料口在所述第三進料口所在水平面上的投影位于所述第三進料口內,第二螺旋機構5同軸設置在送料筒4內,第二螺旋機構5第二驅動機構與第二螺旋機構5連接用于驅動第二螺旋機構5旋轉;
爐排裝置設置在所述焚燒腔內且位于所述第二出料口下方,爐排裝置位于進氣口下方,爐排裝置包括多個固定爐排6、多個滑動爐排7、第三驅動機構,多個固定爐排6和多個滑動爐排7交錯布置形成階梯狀結構,所述階梯狀結構從所述第二出料口向所述排渣口方向從高到低布置,第三驅動機構與滑動爐排7連接用于驅動滑動爐排7相對于固定爐排6滑動,具體地,第三驅動機構驅動滑動爐排7在平行于進料筒2的方向上移動。
本實施例的新型污泥焚燒系統的具體工作過程中,待燃燒污泥從第一進料口進入爐體內,第一驅動機構驅動第一螺旋機構旋轉,第二驅動機構驅動第二螺旋機構旋轉,使得污泥依次通過進料筒的進料腔室和送料筒的送料腔室落至排渣裝置上方,空氣經由進氣口進入焚燒腔內,使得污泥在爐排結構上方燃燒,燃燒產生的尾氣在焚燒腔內對進料筒和送料筒內的污泥進行預熱,使得污泥中的水汽進一步蒸發,同時排汽裝置通過進料筒內的排汽通道將蒸發的水汽抽出,從而降低污泥中的含水率;此外,在焚燒過程中,通過爐排裝置的動作將污泥向排渣口方向傳送,使得焚燒腔內溫度均勻,提高熱交換效率,進一步提高污泥燃燒效率。
在本實施例中,所提出的新型污泥焚燒系統,進料筒和送料筒設置在焚燒腔內,進料筒內的第一螺旋機構中部設有排汽通道,排汽裝置通過所述排汽通道與進料筒連通,送料筒設置在進料筒下方,送料筒內設置第二螺旋機構,爐排裝置位于送料筒下方;通過上述優化設計的新型污泥焚燒系統,結構設計合理,一方面,污泥焚燒產生的高溫尾氣在排出的過程中進料筒和送料筒進行預熱,使得污泥受熱后水汽進一步蒸發,另一方面,在焚燒過程中,爐排裝置使得污泥在爐排上分布均勻,保證焚燒腔內的溫度均勻,再一方面,排汽裝置通過第一螺旋機構中部的排汽通道對污泥在進料中蒸發的水汽進行抽汽,從而提高污泥燃燒效率。
以上所述,僅為本實用新型較佳的具體實施方式,但本實用新型的保護范圍并不局限于此,任何熟悉本技術領域的技術人員在本實用新型揭露的技術范圍內,根據本實用新型的技術方案及其實用新型構思加以等同替換或改變,都應涵蓋在本實用新型的保護范圍之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