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實用新型涉及冷卻裝置技術領域,尤其涉及一種雙排冷卻器裝置。
背景技術:
熱風采暖、空調、冷卻、冷凝、除濕、烘干等工程中都會使用到冷卻器,目前市場上的冷卻器為單排冷卻器,冷卻面積少,冷卻效果不明顯,如果要增加冷卻面積,需要在使用時將兩個單排冷卻器裝配在一起,工序復雜繁瑣,使用不便。
技術實現要素:
有鑒于此,本實用新型提出的一種雙排冷卻器裝置,以解決現有技術中單排冷卻器冷卻效果不理想的問題。
為達到上述目的,本實用新型的技術方案是這樣實現的:
一種雙排冷卻器裝置,包括:
第一固定板,固定連接散第一散熱管組;
第二固定板,與所述第一固定板為一體化設計,所述第二固定板固定連接第二散熱管組;
所述第一散熱管組件,包括:
第一散熱管,所述第一散熱管上設有第一進液口及第一出液口;
第一翅片,套設在所述第一散熱管外部;
第二散熱管組件,包括:
第二散熱管,與所述第一散熱管連通,所述第二散熱管上設有第二進液口及第二出液口;
第二翅片,套設在所述第二散熱管外部;
左端板,位于所述第一散熱管組件與所述第二散熱管組件的左端并且連接所述第一散熱管組件及所述第二散熱管組件;
右端板,位于所述第一散熱管組件與所述第二散熱管組件的右端并且連接所述第一散熱管組件及所述第二散熱管組件。
優選的,所述第一散熱管與所述第二散熱管分別為蛇形散熱管。
優選的,所述左端板與所述右端板的上下兩端分別設有類L型彎折板。
優選的,所述左端板包括一體化設計的第一左端板與第二左端板。
優選的,所述第一左端板上設有所述第一進液口與所述第一出液口。
優選的,所述第二左端板上設有所述第二進液口與所述第二出液口。
本實用新型由于采用了上述技術,產生的有益效果是:
通過一體化設計的固定板一與固定板二將第一散熱管組件與第二散熱管組件組裝在一起,縮短裝配時間,提升工作效率,雙排冷卻管設計使冷卻面積增加一倍,冷卻效果得到大幅地提升。
附圖說明
構成本實用新型的一部分的附圖用來提供對本實用新型的進一步理解,本實用新型的示意性實施例及其說明用于解釋本實用新型,并不構成對本實用新型的不當限定。在附圖中:
圖1為本實用新型的一種優選的實施例中,雙排冷卻器裝置的正視圖;
圖2為本實用新型的一種優選的實施例中,雙排冷卻器裝置的俯視圖;
圖3為本實用新型的一種優選的實施例中,雙排冷卻器裝置的左視圖;
圖4為本實用新型的一種優選的實施例中,雙排冷卻器裝置的右視圖。
具體實施方式
下面將結合本實用新型實施例中的附圖,對本實用新型實施例中的技術方案進行清楚、完整地描述,顯然,所描述的實施例僅僅是本實用新型一部分實施例,而不是全部的實施例。基于本實用新型中的實施例,本領域普通技術人員在沒有作出創造性勞動的前提下所獲得的所有其他實施例,都屬于本實用新型保護的范圍。
需要說明的是,在不沖突的情況下,本實用新型中的實施例及實施例中的特征可以相互組合。
下面結合附圖和具體實施例對本實用新型作進一步說明,但不作為本實用新型的限定。
如圖1-4所示,一種雙排冷卻器裝置,包括:
第一固定板1,固定連接散第一散熱管組;
第二固定板2,與上述第一固定板1為一體化設計,并且上述第二固定板2固定連接第二散熱管組;
第一散熱管組件,包括:
第一散熱管3,其上設有第一進液口4及第一出液口5;
第一翅片6,套設在上述第一散熱管3外部;
第二散熱管組件,包括:
第二散熱管,與上述第一散熱管3連通,其上設有第二進液口8及第二出液口;
第二翅片10,套設在上述第二散熱管外部;
左端板11,位于上述第一散熱管組件及上述第二散熱管組件的左端,并且連接上述第一散熱管組件及上述第二散熱管組件;
右端板12,位于上述第一散熱管組件及上述第二散熱管組件的右端,并且連接上述第一散熱管組件及上述第二散熱管組件。
在本實用新型的較佳實施例中,左端板11及上述右端板12的上下兩端分別設有類L型彎折板7,彎折板7的彎折方向如圖1所示朝向第一散熱管組件及第二散熱管組件。
在本實用新型的較佳實施例中,上述左端板11包括一體化設計的第一左端板與第二左端板。上述第一左端板上設有上述第一進液口4與上述第一出液口5。上述第二左端板上設有上述第二進液口8與上述第二出液口(圖中未示出)。
在本實用新型的較佳實施例中,上述第一散熱管3及上述第二散熱管(圖中未示出)均為蛇形散熱管,第一散熱管3與第二散熱管連通,第一散熱管3與第二散熱管分別通過第一固定板1與第二固定板2固定形狀。介質通過第一進液口4與第二進液口8進入第一散熱組件與第二散熱組件內,流經第一散熱管3與第二散熱管,通過第一翅片6與第二翅片10交換熱量,最終通過第一出液口5與第二出液口(圖中未示出)流出。
本實用新型由于采用了上述技術,產生的有益效果是:
雙排冷卻器裝置通過一體化設計的第一固定板1與第二固定板2直接安裝成一體,縮短裝配時間,提升工作效率;冷卻器為雙排,冷卻面積增加一倍,冷卻效果大幅提升。
綜上上述,以上上述僅為本實用新型較佳的實施例,并非因此限制本實用新型的實施方式及保護范圍,對于本領域技術人員而言,應當能夠意識到凡運用本實用新型說明書及圖示內容所作出的等同替換和顯而易見的變化所得到的方案,均應當包含在本實用新型的保護范圍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