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申請涉及制冷,并且更具體地,涉及一種空調室外機及空調器。
背景技術:
1、空調器室外機在冬季制熱工況時,為了防止換熱器的下方結冰,通常在換熱器靠近底盤一側設置多個較長的連接管作為過冷回路,以將產生的冰霜及時融化。而過冷回路以外的其他管路用于常規的制冷/制熱的熱交換。由于換熱器本身的重量大,容易壓垮靠近底盤的連接管,連接管的材質一般為銅,硬度低,壁厚的有效厚度一般小于0.3mm,如果放置換熱器時壓到螺釘等異物,很容易導致底盤一側的連接管開裂、穿孔而泄漏。
技術實現思路
1、本申請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種空調室外機及空調器,其可以降低換熱器靠近底盤一側的管路發生泄漏的可能性,提高空調室外機的可靠性。
2、本申請的第一方面提出一種空調室外機,包括:底盤;換熱器,設置于底盤上,換熱器包括沿自身高度方向依次設置的第一區域和第二區域,第一區域靠近底盤一側設置,換熱器包括位于第一區域的至少一個第一管和位于第二區域的至少一個第二管,第一管與第二管相互連通,第一管的硬度大于第二管的硬度。
3、根據本申請實施例提供的空調室外機,通過設置換熱器的靠近底盤一側的第一管的硬度大于位于其上方區域的第二管的硬度,可以降低換熱器靠近底盤一側的管路發生泄漏的可能性,提高空調室外機的可靠性。
4、另外,根據本申請的空調室外機,還可以具有如下附加的技術特征:
5、在本申請的一些實施方式中,第一管為不銹鋼管,第二管為銅管或者鋁管。
6、在本申請的一些實施方式中,換熱器還包括集氣管和分流器,第二區域設置有多個管組,每一個管組包括依次連接的多個第二管,其中,每一個管組中,一個第二管的一端與集氣管連接,另一個第二管的一端與分流器連接,其余相鄰的兩個第二管之間通過第二彎管連通,第二彎管為銅管或者鋁管;第一管的數量為至少兩個,其中一個第一管的一端與分流器連接,其余相鄰的兩個第一管之間通過第一彎管連通,第一彎管為不銹鋼管。
7、在本申請的一些實施方式中,第一管包括主體部和位于主體部的至少一端的擴口部,擴口部的外徑大于主體部的外徑,擴口部的內表面鍍銅;第一彎管的兩端分別設置有縮口部,縮口部的外表面鍍銅,擴口部套設于縮口部的外周并焊接為一體。
8、在本申請的一些實施方式中,第一管包括主體部和位于主體部的至少一端的擴口部,擴口部的外徑大于主體部的外徑,擴口部的內表面鍍銅,并焊接有第一銅套;第一彎管的兩端分別設置有縮口部,縮口部的外表面鍍銅,并焊接有第二銅套,第一銅套套設于第二銅套的外周并焊接為一體。
9、在本申請的一些實施方式中,底盤上設置有分隔板,底盤包括位于分隔板兩側的風機區和機械區,以及位于風機區的外側邊緣處的換熱區,換熱區相對于所述風機區所在的平面下沉形成有支撐面,換熱器在底盤上的正投影位于換熱區,且第一區域朝向底盤的一側與支撐面貼合設置。
10、在本申請的一些實施方式中,第一管的主體部的至少一端設置有擴口部,支撐面對應于鄰近的第一管的擴口部凹設形成有凹部。
11、在本申請的一些實施方式中,支撐面的遠離風機區的一側凹設形成有排水槽,凹部的最低點高于排水槽的底壁。
12、在本申請的一些實施方式中,換熱器包括呈夾角設置的第一換熱部和第二換熱部,且第一換熱部與第二換熱部之間通過圓角過渡連接;換熱區包括呈夾角設置的第一換熱區和第二換熱區,第二換熱區與機械區相鄰設置,第一換熱部位于第一換熱區,第二換熱部位于第二換熱區,排水槽的數量為多個,多個排水槽間隔分布于第一換熱區和第二換熱區。
13、在本申請的一些實施方式中,排水槽的底壁開設有排水孔,換熱器在底盤上的正投影覆蓋排水孔的至少部分,使得排水孔能夠與換熱器進風側連通。
14、在本申請的一些實施方式中,支撐面還開設有第一出水孔和第一導流槽,第一出水孔對應于第一換熱部和第二換熱部的交界處設置,第一導流槽連通風機區和第一出水孔,且第一導流槽的底壁的高度沿朝向第一出水孔的延伸方向逐漸降低。
15、在本申請的一些實施方式中,第一換熱部和第二換熱部的交界處還設置有立柱,立柱位于換熱器的進風側,立柱與底盤連接,并遮擋第一出水孔。
16、在本申請的一些實施方式中,支撐面靠近機械區的一側還開設有第二出水孔,底盤上還開設有第二導流槽,第二導流槽自機械區延伸至換熱區,并與第二出水孔連通,第二導流槽的底壁的高度沿朝向第二出水孔的延伸方向逐漸降低;凹部位于第二出水孔與機械區之間,且凹部的相對兩端連通第二導流槽。
17、在本申請的一些實施方式中,底盤還包括翻邊,翻邊連接于底盤的外周緣,翻邊的至少部分抵接于換熱器的第一區域的進風側;和/或,底盤還包括止擋件,止擋件連接于底盤,止擋件抵接于換熱器的第一區域的出風側。
18、在本申請的一些實施方式中,底盤還包括多個支撐腳,支撐腳設置于底盤的背離換熱器的一側,多個支撐腳與多個排水孔錯位設置。
19、本申請的第二方面提出一種空調器,包括空調室內機和本申請各實施例的空調室外機,空調室外機通過管路與空調室內機連接。
20、上述說明僅是本申請技術方案的概述,為了能夠更清楚了解本申請的技術手段,而可依照說明書的內容予以實施,并且為了讓本申請的上述和其它目的、特征和優點能夠更明顯易懂,以下特舉本申請的具體實施方式。
1.一種空調室外機,其特征在于,包括:
2.根據權利要求1所述的空調室外機,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管為不銹鋼管,所述第二管為銅管或者鋁管。
3.根據權利要求2所述的空調室外機,其特征在于,所述換熱器還包括集氣管和分流器,所述第二區域設置有多個管組,每一個所述管組包括依次連接的多個所述第二管,其中,每一個所述管組中,一個所述第二管的一端與所述集氣管連接,另一個所述第二管的一端與所述分流器連接,其余相鄰的兩個所述第二管之間通過第二彎管連通,所述第二彎管為銅管或者鋁管;
4.根據權利要求3所述的空調室外機,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管包括主體部和位于所述主體部的至少一端的擴口部,所述擴口部的外徑大于所述主體部的外徑,所述擴口部的內表面鍍銅;
5.根據權利要求3所述的空調室外機,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管包括主體部和位于所述主體部的至少一端的擴口部,所述擴口部的外徑大于所述主體部的外徑,所述擴口部的內表面鍍銅,并焊接有第一銅套;
6.根據權利要求1至5任一項所述的空調室外機,其特征在于,所述底盤上設置有分隔板,所述底盤包括位于所述分隔板兩側的風機區和機械區,以及位于所述風機區的外側邊緣處的換熱區,所述換熱區相對于所述風機區所在的平面下沉形成有支撐面,所述換熱器在所述底盤上的正投影位于所述換熱區,且所述第一區域朝向所述底盤的一側與所述支撐面貼合設置。
7.根據權利要求6所述的空調室外機,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管的主體部的至少一端設置有擴口部,所述支撐面對應于鄰近的所述第一管的所述擴口部凹設形成有凹部。
8.根據權利要求7所述的空調室外機,其特征在于,所述支撐面的遠離所述風機區的一側凹設形成有排水槽,所述凹部的最低點高于所述排水槽的底壁。
9.根據權利要求8所述的空調室外機,其特征在于,所述換熱器包括呈夾角設置的第一換熱部和第二換熱部,且所述第一換熱部與所述第二換熱部之間通過圓角過渡連接;
10.根據權利要求9所述的空調室外機,其特征在于,所述排水槽的底壁開設有排水孔,所述換熱器在所述底盤上的正投影覆蓋所述排水孔的至少部分,使得所述排水孔能夠與所述換熱器的進風側連通。
11.根據權利要求9所述的空調室外機,其特征在于,所述支撐面還開設有第一出水孔和第一導流槽,所述第一出水孔對應于所述第一換熱部和所述第二換熱部的交界處設置,所述第一導流槽連通所述風機區和所述第一出水孔,且所述第一導流槽的底壁的高度沿朝向所述第一出水孔的延伸方向逐漸降低。
12.根據權利要求11所述的空調室外機,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換熱部和所述第二換熱部的交界處還設置有立柱,所述立柱位于所述換熱器的進風側,所述立柱與所述底盤連接,并遮擋所述第一出水孔。
13.根據權利要求7所述的空調室外機,其特征在于,所述支撐面靠近所述機械區的一側還開設有第二出水孔,所述底盤上還開設有第二導流槽,所述第二導流槽自所述機械區延伸至所述換熱區,并與所述第二出水孔連通,所述第二導流槽的底壁的高度沿朝向所述第二出水孔的延伸方向逐漸降低;
14.根據權利要求6所述的空調室外機,其特征在于,所述底盤還包括翻邊,所述翻邊連接于所述底盤的外周緣,所述翻邊的至少部分抵接于所述換熱器的所述第一區域的進風側;
15.根據權利要求10所述的空調室外機,其特征在于,所述底盤還包括多個支撐腳,所述支撐腳設置于所述底盤的背離換熱器的一側,多個所述支撐腳與多個所述排水孔錯位設置。
16.一種空調器,其特征在于,包括空調室內機和如權利要求1至15任一項所述的空調室外機,所述空調室外機通過管路與所述空調室內機連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