換熱器及空調的制作方法
【專利摘要】本實用新型公開了一種換熱器及空調,涉及換熱領域,用以實現冷凝水易排出,保證系統可靠性及換熱效率。該換熱器包括第一集流管、第二集流管以及換熱管;所述換熱管的上游端與所述第一集流管連通,所述換熱管的下游端與所述第二集流管連通;其中,相鄰兩個所述換熱管在上游端處的間距小于在下游端處的間距。上述技術方案,由于相鄰兩個換熱管的上游端處的間距小于下游端處的間距,在冷凝水排出的過程中,越往下游走,換熱管之間的間距越大,冷凝水不會出現水堵現象,使得空氣能夠方便地流通,不會因冷凝水降低風量,保證了系統可靠性和換熱效率。
【專利說明】
換熱器及空調
技術領域
[0001]本實用新型涉及換熱領域,具體涉及一種換熱器及空調。
【背景技術】
[0002]目前微通道換熱器采用均勻片距的翅片,換熱管水平設置、層層分布。這種結構易于積塵、積水,如果應用于蒸發換熱,凝結水不易排出,導致空氣流通阻力增加,降低風量,嚴重情況下導致結冰情況,大大降低系統可靠性及換熱效率。
【實用新型內容】
[0003]本實用新型的其中一個目的是提出一種換熱器及空調,用以實現冷凝水易排出,保證系統可靠性及換熱效率。
[0004]為實現上述目的,本實用新型提供了以下技術方案:
[0005]本實用新型提供了一種換熱器,包括第一集流管、第二集流管以及換熱管;所述換熱管的上游端與所述第一集流管連通,所述換熱管的下游端與所述第二集流管連通;其中,相鄰兩個所述換熱管在上游端處的間距小于在下游端處的間距。
[0006]在可選的實施例中,沿著從上游到下游的方向,相鄰兩個所述換熱管的間距是漸變的或者是階梯性變化的。
[0007]在可選的實施例中,所述換熱管為直管,沿著從上游到下游的方向,相鄰兩個所述換熱管的間距是漸變的。
[0008]在可選的實施例中,所述換熱管為彎管,沿著從上游到下游的方向,相鄰兩個所述換熱管的間距是階梯性變化的。
[0009]在可選的實施例中,所述第一集流管和第二集流管都為直管,且所述第一集流管的長度比所述第二集流管的長度短。
[0010]在可選的實施例中,所述第一集流管和第二集流管都為環形的,且所述第一集流管的周長比所述第二集流管的周長短。
[0011]在可選的實施例中,連接所述第一集流管的中心和所述第二集流管的中心的直線垂直于所述第一集流管所在的平面。
[0012]在可選的實施例中,相鄰兩個所述換熱管之間設有沿著所述換熱管長度延伸方向的翅片;所述翅片在上游端處比在下游端處要密集。
[0013]在可選的實施例中,位于相鄰兩個所述換熱管之間的所述翅片為鋸齒狀結構;沿著從上游到下游的方向,所述翅片的波高逐漸變長或者階梯形變長。
[0014]本實用新型實施例還提供一種空調,包括本實用新型任一技術方案所提供的換熱器。
[0015]基于上述技術方案,本實用新型實施例至少可以產生如下技術效果:
[0016]上述技術方案,由于相鄰兩個換熱管的上游端處的間距小于下游端處的間距,在冷凝水排出的過程中,越往下游走,換熱管之間的間距越大,冷凝水不會出現水堵現象,使得空氣能夠方便地流通,不會因冷凝水出現水堵而降低風量,保證了系統可靠性和換熱效率。
【附圖說明】
[0017]此處所說明的附圖用來提供對本實用新型的進一步理解,構成本申請的一部分,本實用新型的示意性實施例及其說明用于解釋本實用新型,并不構成對本實用新型的不當限定。在附圖中:
[0018]圖1為本實用新型實施例一提供的換熱器結構示意圖;
[0019]圖2為圖1的俯視不意圖;
[0020]圖3為本實用新型實施例二提供的換熱器結構示意圖。
[0021]附圖標記:1、第一集流管;2、翅片;3、第二集流管;4、換熱管。
【具體實施方式】
[0022]下面結合圖1?圖3對本實用新型提供的技術方案進行更為詳細的闡述。
[0023]本實施例以換熱器使用在空調上為例。空調的風機大約位于殼體高度方向的中部,換熱器一般位于風機下方,距離風機越遠風量越小。上游、下游以冷凝水的滑落方向為參照,本實施例中第一集流管I在第二集流管3的上游。
[0024]參見圖1和圖2,本實用新型實施例一提供一種換熱器,包括第一集流管1、第二集流管3以及換熱管4。換熱管4的上游端與第一集流管I連通,換熱管4的下游端與第二集流管3連通;其中,相鄰兩個換熱管4在上游端處的間距小于在下游端處的間距。
[0025]上游端處的間距是指相鄰兩個換熱管4靠近第一集流管I的間距,下游端處的間距是指相鄰兩個換熱管4靠近第二集流管3的間距。
[0026]具體地,沿著從上游到下游的方向,相鄰兩個換熱管4的間距是漸變的。相鄰兩個換熱管4在上游端處的間距最小,在下游端處的間距最大。具體可采用下述方式實現:
[0027]參見圖1,本實施例中,換熱管4為直管,沿著從上游到下游的方向,相鄰兩個換熱管4的間距是漸變的。相鄰兩根換熱管4基本呈“八”字形設置,從上游到下游間距逐漸變大。
[0028]下面介紹本實施例中第一集流管I和第二集流管3的結構。
[0029]本實施例中,各換熱管4的結構相同,即換熱管4各個橫截面的結構相同,都為扁圓形。
[0030]可選地,本實施例中,第一集流管I和第二集流管3都為環形的,且第一集流管I的周長比第二集流管3的周長短。
[0031]環形可以為圓環形,或是橢圓環形,或是矩形狀環形等。
[0032]不管第一集流管I為環形的或是后文提及的直管、第二集流管3為環形的或是后文提及的直管,第一集流管I上都設有數個與換熱管4連通的第一通孔,第二集流管3上都設有數個與換熱管4連通的第二通孔。第一通孔和第二通孔一一對應且數量相等,每對第一通孔、第二通孔之間設有一根換熱管4。各第一通孔可等間距設置,各第二通孔可等間距設置。
[0033]進一步地,連接第一集流管I的中心和第二集流管3的中心的直線垂直于第一集流管I所在的平面。采用這個結構,換熱器的結構為上端大、下端小,放置時更加穩固,更易安裝。
[0034]下面介紹翅片2的設置方式。相鄰兩個換熱管4之間設有沿著換熱管4長度延伸方向的翅片2;翅片2的上游端處比下游端處要密集。
[0035]換熱器的換熱效率與風量和換熱面積有關,換熱效率=風量/換熱面積。風量大、換熱面積小則換熱效率高。翅片2的靠近第一集流管I的一端為上游端,翅片2靠近第二集流管3的一端為下游端。翅片2采用上述結構,在下部風量小的區域,翅片2的稀疏;在上部風量大的區域,翅片2密集,整個換熱器的換熱效率更加均勻,并且有利于排出冷凝水和降低空氣流動阻力。
[0036]參見圖1,位于相鄰兩個換熱管4之間的翅片2為鋸齒狀結構;沿著從上游到下游的方向,翅片2的波高h逐漸變長或者階梯形變長。由于相鄰兩個換熱管4的上游端處的間距小于下游端處的間距,相應地,沿著從上游到下游的方向,翅片2的波高逐漸變長或者階梯形變長,以對應換熱管4的結構,使得翅片2與換熱管4充分接觸,從而保證換熱效率。
[0037]參見圖3,本實用新型實施例二的技術方案與上述實施例一的技術方案具有以下不同:沿著從上游到下游的方向,相鄰兩個換熱管4的間距是階梯性變化的。
[0038]換熱管4可為彎管,沿著從上游到下游的方向,相鄰兩個換熱管4的間距是階梯性變化的,如圖3所示。第一集流管I上相鄰兩個第一通孔之間的間距小,第二集流管3上相鄰兩個第二通孔之間的間距大,換熱管4為彎管,上游端與第一集流管I連通,下游端與第二集流管3連通,在換熱管4的階梯形突變處,相鄰兩個換熱管4之間的間距也發生階梯形變化。需要說明的是,圖3示意的是各換熱管4只有一個突變階梯的情形,實際也可以根據需要設置兩個或兩個以上的突變階梯。
[0039]本實施例中,第一集流管I和第二集流管3都為直管,且第一集流管I的長度比第二集流管3的長度短。
[0040]第一集流管1、第二集流管3、換熱管4大致形成梯形結構。第一集流管I上設有數個與換熱管4連通的第一通孔,第二集流管3上設有數個與換熱管4連通的第二通孔。第一通孔和第二通孔一一對應且數量相等,每對第一通孔、第二通孔之間設有一根換熱管4。
[0041]上述技術方案,由于相鄰兩個換熱管的上游端處的間距小于下游端處的間距,在冷凝水排出的過程中,越往下游走,換熱管之間的間距越大,冷凝水不會出現水堵現象,使得空氣能夠方便地流通,不會因冷凝水出現水堵而降低風量,保證了系統可靠性和換熱效率。
[0042]本實用新型另一實施例還提供一種空調,包括本實用新型任一技術方案所提供的換熱器。
[0043]制熱模式下,室外換熱器采用上述換熱器的結構更適宜;制冷模式下,室內換熱器采用上述換熱器的結構更適宜。
[0044]在本實用新型的描述中,需要理解的是,術語“中心”、“縱向”、“橫向”、“前”、“后”、“左”、“右”、“豎直”、“水平”、“頂”、“底”、“內”、“外”等指示的方位或位置關系為基于附圖所示的方位或位置關系,僅是為便于描述本實用新型和簡化描述,而不是指示或暗指所指的裝置或元件必須具有特定的方位、為特定的方位構造和操作,因而不能理解為對本實用新型保護內容的限制。
[0045]最后應說明的是:以上實施例僅用以說明本實用新型的技術方案,而非對其限制;盡管參照前述實施例對本實用新型進行了詳細的說明,本領域的普通技術人員應當理解:其依然可以對前述各實施例所記載的技術方案進行修改,或者對其中部分技術特征進行等同替換,但這些修改或者替換,并不使相應技術方案的本質脫離本實用新型各實施例技術方案的精神和范圍。
【主權項】
1.一種換熱器,其特征在于,包括第一集流管(I)、第二集流管(3)以及換熱管(4);所述換熱管(4)的上游端與所述第一集流管(I)連通,所述換熱管(4)的下游端與所述第二集流管(3)連通;其中,相鄰兩個所述換熱管(4)在上游端處的間距小于在下游端處的間距。2.根據權利要求1所述的換熱器,其特征在于,沿著從上游到下游的方向,相鄰兩個所述換熱管(4)的間距是漸變的或者是階梯性變化的。3.根據權利要求2所述的換熱器,其特征在于,所述換熱管(4)為直管,沿著從上游到下游的方向,相鄰兩個所述換熱管(4)的間距是漸變的。4.根據權利要求2所述的換熱器,其特征在于,所述換熱管(4)為彎管,沿著從上游到下游的方向,相鄰兩個所述換熱管(4)的間距是階梯性變化的。5.根據權利要求1-4任一所述的換熱器,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集流管(I)和第二集流管(3)都為直管,且所述第一集流管(I)的長度比所述第二集流管(3)的長度短。6.根據權利要求1-4任一所述的換熱器,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集流管(I)和第二集流管(3)都為環形的,且所述第一集流管(I)的周長比所述第二集流管(3)的周長短。7.根據權利要求6所述的換熱器,其特征在于,連接所述第一集流管(I)的中心和所述第二集流管(3)的中心的直線垂直于所述第一集流管(I)所在的平面。8.根據權利要求1所述的換熱器,其特征在于,相鄰兩個所述換熱管(4)之間設有沿著所述換熱管(4)長度延伸方向的翅片(2);所述翅片(2)在上游端處比在下游端處要密集。9.根據權利要求8所述的換熱器,其特征在于,位于相鄰兩個所述換熱管(4)之間的所述翅片(2)為鋸齒狀結構;沿著從上游到下游的方向,所述翅片(2)的波高逐漸變長或者階梯形變長。10.—種空調,其特征在于,包括權利要求1-9任一所述的換熱器。
【文檔編號】F25B39/00GK205690750SQ201620596319
【公開日】2016年11月16日
【申請日】2016年6月17日 公開號201620596319.X, CN 201620596319, CN 205690750 U, CN 205690750U, CN-U-205690750, CN201620596319, CN201620596319.X, CN205690750 U, CN205690750U
【發明人】李慧玲, 劉志孝, 顏圣綠
【申請人】珠海格力電器股份有限公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