專利名稱:分散污水一體化處理設備的制作方法
技術領域:
本實用新型涉及一種污水處理設備,屬于污水處理技術領域。
背景技術:
伴隨我國經濟的快速發展,城市化進程步伐加快,城市周邊新建小區的迅速發展, 生活污水的總量也不斷增加,但配套污水處理設施不完善,從而造成城市、農村及邊遠地區 的自然水體的嚴重污染,特別是近幾年來,水體的污染加劇,很大程度是由于污染源分散, 污水收集管網敷設難度大,污廢水不能有效收集到集中污水處理廠造成的。因此,針對分散 的污染源,采用集中收集污水處理的思路在這些區域是很難實行的。現住宅小區配套建設 的傳統污水處理設施由于占地面積大、造價高,增加了工程實施難度,同時處理設施運行成 本高、效率低下,導致污水處理系統很難達標正常運行,造成河流水體污染嚴重。
發明內容本實用新型針對現有污水集中處理技術存在的運行費用高、難以完全處理、造成 河流污染的問題,提供一種設置靈活、管理費用低、投資小的分散污水一體化處理設備。本實用新型的分散污水一體化處理設備采用以下技術方案該分散污水一體化處理設備包括依次連接在一起的水解消化池、厭氧_缺氧單 體、接觸氧化池和沉淀_過濾單體,各部分連接為一個整體的主體;水解消化池包括水解消 化前池和水解消化后池兩部分,水解消化前池的上部一側設有進水管,另一側設有溢流管, 進水管與溢流管之間設有擋水板,水解消化前池的底部設有與水解消化后池連通的洞孔, 水解消化后池的上部設有與厭氧池連通的集水槽;缺氧-厭氧單體包括連為一體并相通的 缺氧池和厭氧池,缺氧池內設有擋水板,其上部出水處設有集水槽,厭氧池內設有擋水板, 其上部也設有集水槽,缺氧池上部的集水槽與接觸氧化池連通;接觸氧化池的底部設有微 孔布氣器,接觸氧化池的上部設有與沉淀池連通的集水槽;沉淀_過濾單體包括沉淀池、微 絮凝過濾池和消毒池,沉淀池通過上部的集水槽與微絮凝過濾池連通,微絮凝過濾池通過 底部設置的孔洞與消毒池連通,沉淀池內設有污泥回流泵和剩余污泥泵,污泥回流泵與通 至厭氧池內的污泥回流管連接,剩余污泥泵與通至水解消化前池內的剩余污泥管連接,微 絮凝過濾池中設有反沖洗排水管、反沖洗進水管以及加藥管,消毒池的外側設有出水管。水解消化池的上部設有檢查孔和沼氣接通管。接觸氧化池的上端設有檢查孔和通氣孔。沉淀-過濾單體的上端設有檢查孔和加藥管。本實用新型集污水預處理、生化處理與深度處理于一體,對不同濃度污水具有較 好的處理效果,不僅能去除含碳有機物,并具有脫氮除磷能力,經消毒后,出水具有一定的 生物穩定性。設備具有設置靈活、管理費用低、投資小、處理效果好、適應性廣、結構緊湊、運 輸安裝方便、操作簡便、性能穩定可靠的特點。
圖1是本實用新型的主體結構示意圖。圖2是圖1的俯視圖。圖3是本實用新型沿圖1所示A-A線的內部結構平面布置示意圖。圖4是本實用新型中水解消化前池的結構示意圖。圖5是本實用新型中缺氧池和厭氧池的結構示意圖。圖中1、主體,2、進水管,3、溢流管,4、出水管,5、反沖洗排水管,6、檢查孔,7、通氣 孔,8、沼氣接通管,9、水解消化前池,10、洞孔,11、缺氧池,12、厭氧池,13、接觸氧化池,14、 微孔布氣器,15、微絮凝過濾池,16、消毒池,17、沉淀池,18、污泥回流泵,19、剩余污泥泵, 20、污泥回流管,21、剩余污泥管,22、水解消化后池,23、擋水板,24、擋水板,25、集水槽,26、 擋水板,27、集水槽,28、加藥管,29、反沖洗進水管。
具體實施方式
如圖1、圖2和圖3所示,本實用新型包括主體1,主體1由依次連接在一起的水解 消化池、厭氧_缺氧單體、接觸氧化池13和沉淀-過濾單體組成,各部分連接為一個整體。 水解消化池包括水解消化前池9和水解消化后池22兩部分,兩部分的上部相通。水解消化 池的上部設有檢查孔和沼氣接通管8 (參見圖2和圖4)。水解消化前池9的結構如圖4所 示,其上部一側設有進水管2,另一側設有溢流管3,進水管2與溢流管3之間設有擋水板 23。水解消化前池9的底部設有與水解消化后池22連通的洞孔10。水解消化后池22的上 部設有集水槽,集水槽后面設有與厭氧池12連通的洞孔,水解后的污水由此洞孔進入厭氧 池12。厭氧-缺氧單體包括連為一體的厭氧池12和缺氧池11,如圖5所示,厭氧池12內 設有擋水板24,其上部設有集水槽25,擋水板24將厭氧池12分為兩部分,兩部分的底部相 通;缺氧池11內設有擋水板26,其上部出水處設有集水槽27,擋水板26將缺氧池11分為 兩部分,兩部分的底部相通。缺氧池11和厭氧池12通過集水槽25連通。缺氧池11上部 的集水槽27與接觸氧化池13連通。接觸氧化池13的底部設有微孔布氣器14。接觸氧化 池13的上部設有集水槽,該集水槽與沉淀池17之間連接有管道,使接觸氧化池13與沉淀 池17連通。接觸氧化池13的上端設有檢查孔和通氣孔7 (參見圖1)。沉淀-過濾單體包 括沉淀池17、微絮凝過濾池15和消毒池16,沉淀池17與微絮凝過濾池15連通,微絮凝過 濾池15與消毒池16連通。沉淀池17內設有污泥回流泵18和剩余回流泵19,污泥回流泵 18與污泥回流管20的一端連接,污泥回流管20的另一端通至厭氧池12內;剩余回流泵19 與剩余污泥管21的一端連接,剩余污泥管21的另一端通至水解消化前池9內,將多余污泥 排至水解消化池。沉淀池17內的濾料采用均質石英砂,粒徑由上往下依次增大,上部粒徑 為3-5mm,5-10mm (100mm厚),20_30mm (100mm厚)。微絮凝過濾池15的外側設有反沖洗進 水管29和反沖洗排水管5,其上端設有加藥管28 (參見圖2),消毒池16的外側設有出水管 4。沉淀-過濾單體的上端設有檢查孔6。本實用新型的運行過程如下污水由進水管2進入水解消化池進行水解消化,產生的沼氣由沼氣接通管8排出。 當污水過多時由溢流管3排出。水解消化后的污水同回流污泥一起進入厭氧池12,進行磷 釋放及氨化反應。由厭氧池12上的集水槽25進入缺氧池11,進行反硝化脫氮反應。由缺氧池11上的集水槽27進入接觸氧化池13,進行好氧處理,去除B0D,消化及吸收磷的反 應。接觸氧化池13內的填料為組合軟填料,質輕、高強、物理化學性質穩定,比表面積大,生 物膜附著能力強,污水與生物膜的接觸效率高,在同樣有機物負荷條件下,對有機物去除率 高。接觸氧化池13內采用微孔曝氣器14進行鼓風曝氣,使纖維束不斷飄動,曝氣均勻,微 生物生長成熟,具有活性污泥的特征。接觸氧化池13處理后的污水進入沉淀池17進行泥 水分離,然后進入微絮凝過濾池15過濾,最后進入消毒池16消毒后由出水管4排出。沉淀 池17內污泥可由污泥回流泵18通過污泥回流管20抽至厭氧池12內。多余污泥由剩余污 泥泵19通過剩余污泥管21抽至水解消化前池9內。水解消化池內污泥三個月或半年清掏 一次。微絮凝過濾池15的過濾裝置可由反沖洗進水管29和反沖洗排水管5沖洗,保持過 濾效果。本實用新型具體以下特點1.設備集污水預處理、生化處理與深度處理于一體,各工藝單元緊湊合理,高度集 成。2.設置水解消化池,對不同濃度的工業廢水和生活污水均有一定的適應性,耐沖 擊負荷,出水水質穩定,污泥產量少,并易于處理;3.設備可全埋、半埋或置于地表之上,上部可作綠地、人行道等,占地少,運行時對 周圍無影響;4.采用一體化設計,體積小,投資省、運行成本低;5.操作維護方便,工作噪音小,使用壽命長。
權利要求一種分散污水一體化處理設備,包括依次連接在一起的水解消化池、厭氧 缺氧單體、接觸氧化池和沉淀 過濾單體,各部分連接為一個整體的主體;其特征在于水解消化池包括水解消化前池和水解消化后池兩部分,水解消化前池的上部一側設有進水管,另一側設有溢流管,進水管與溢流管之間設有擋水板,水解消化前池的底部設有與水解消化后池連通的洞孔,水解消化后池的上部設有與厭氧池連通的集水槽;缺氧 厭氧單體包括連為一體并相通的缺氧池和厭氧池,缺氧池內設有擋水板,其上部出水處設有集水槽,厭氧池內設有擋水板,其上部也設有集水槽,缺氧池上部的集水槽與接觸氧化池連通;接觸氧化池的底部設有微孔布氣器,接觸氧化池的上部設有與沉淀池連通的集水槽;沉淀 過濾單體包括沉淀池、微絮凝過濾池和消毒池,沉淀池通過上部的集水槽與微絮凝過濾池連通,微絮凝過濾池通過底部設置的孔洞與消毒池連通,沉淀池內設有污泥回流泵和剩余污泥泵,污泥回流泵與通至厭氧池內的污泥回流管連接,剩余污泥泵與通至水解消化前池內的剩余污泥管連接,微絮凝過濾池中設有反沖洗排水管、反沖洗進水管以及加藥管,消毒池的外側設有出水管。
2.根據權利要求1所述的分散污水一體化處理設備,其特征在于所述水解消化池的 上部設有檢查孔和沼氣接通管。
3.根據權利要求1所述的分散污水一體化處理設備,其特征在于所述接觸氧化池的 上端設有檢查孔和通氣孔。
4.根據權利要求1所述的分散污水一體化處理設備,其特征在于所述沉淀_過濾單 體的上端設有檢查孔和加藥管。
專利摘要本實用新型提供了一種分散污水一體化處理設備,包括依次連接在一起的水解消化池、厭氧-缺氧單體、接觸氧化池和沉淀-過濾單體,水解消化池包括水解消化前池和水解消化后池兩部分,水解消化前池與水解消化后池連通,水解消化后池的上部與厭氧池連通;缺氧-厭氧單體包括連為一體并相通的缺氧池和厭氧池,缺氧池上部與接觸氧化池連通,接觸氧化池與沉淀池連通,沉淀-過濾單體包括沉淀池、微絮凝過濾池和消毒池,沉淀池上部與微絮凝過濾池連通,微絮凝過濾池與消毒池連通,沉淀池內設有污泥回流泵和剩余污泥泵。本實用新型集污水預處理、生化處理與深度處理于一體,對不同濃度污水具有較好的處理效果,出水具有一定的生物穩定性。
文檔編號C02F9/14GK201713414SQ20102019931
公開日2011年1月19日 申請日期2010年5月24日 優先權日2010年5月24日
發明者尹萌萌, 張克峰, 張勇, 張志斌, 張永舉, 李梅, 王永磊, 王洪波, 陳文娟 申請人:山東建筑大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