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發明涉及一種生活污水處理系統及控制方法。
背景技術:
公開號CN201990584U,公開的一種生活污水處理系統,包括預處理系統、二級處理系統、三級處理系統,所述的預處理系統包括格柵池和集水池,所述的三級處理系統包括中間水池、砂濾池、消毒回用水池;其特征在于:所述的二級處理系統依次包括調節池、消化池、一級氧化池、中間沉淀池、二級氧化池、斜管沉淀池;其特征還在于,還包括二氧化氯發生系統、曝氣系統、加藥系統、產水系統,所述的曝氣系統通過管道與一級氧化池、中間沉淀池、二級氧化池、斜管沉淀池和砂濾池相連,加藥系統通過管道與斜管沉淀池相連,二氧化氯發生系統通過管道與消毒回用水池相連,產水系統通過管道將砂濾池和消毒回用水池相連。該系統缺少可對污水處理狀況監控的裝置,智能化水平低,對最終污水處理的質量無法把控。
技術實現要素:
本發明的目的在于克服現有技術中存在的上述不足,而提供一種設計合理,處理高效,可實時監控的一種生活污水處理系統及控制方法。
本發明解決上述問題所采用的技術方案是:該一種生活污水處理系統,包括生活污水處理系統,所述生活污水處理系統,包括集水池、厭氧池、缺氧池、接觸氧化池、沉淀池、污泥濃縮池及消毒池,集水池收集各類生活污水;厭氧池中含有厭氧菌;接觸氧化池含有生物膜;所述集水池的污水流入厭氧池中,通過攪拌機的攪拌作用污水與厭氧菌充分結合;厭氧池的污水流入缺氧池中進行反硝化作用;缺氧池底層的污泥通過回流管輸送至厭氧池,缺氧池上層的沉清液流入接觸氧化池,對接觸氧化池內污水鼓風曝氣,經接觸氧化池處理的污水流入沉淀池,經沉淀池沉淀的水流入消毒池,沉淀池中的污抽到污泥濃縮池,污泥濃縮池中的污泥經過沉淀后的清液流向集水池,污泥濃縮池中的污泥經壓濾機進行壓濾處理,壓濾處理產生的水流向集水池;消毒池中的水采用二氧化氯發生器進行消毒處理,沉淀后的處理水再進行紫外線消毒處理;
本發明還包括控制系統,所述控制系統包括PLC、傳感裝置、若干數量的水泵、若干數量的污泥泵、若干數量的加藥泵,所述傳感裝置、泵分別連接PLC,PLC根據來自傳感裝置的檢測信息作出判斷后,輸出對對應關系泵的控制;
本發明所述各集水池、厭氧池、缺氧池、接觸氧化池、沉淀池、污泥濃縮池、消毒池之間水液的流通通過水泵,污泥的流通通過污泥泵;需要加藥的池配置有加藥泵。
本發明所述傳感裝置包括ORP測量儀、溫度傳感器、若干數量的液位差計、PH傳感器,所述ORP測量儀檢測消毒池中的水;溫度傳感器檢測接觸氧化池內污水溫度;若干數量的液位差計分別設置在集水池、厭氧池、缺氧池、接觸氧化池、沉淀池、污泥濃縮池及消毒池,檢測相應液位;PH傳感器檢測集水池的污水PH值。
本發明所述還包括遠程通訊模塊、服務器和監控端,所述遠程通訊模塊連接PLC,遠程通訊模塊發送述傳感裝置的檢測數據、水泵的運行狀態、污泥泵的運行狀態、加藥泵的運行狀態至服務器,服務器存儲信息并將信息發送至監控端,與服務器通訊連接的監控端顯示服務器接收到并解析的信息;遠程通訊模塊可向服務器發送控制指令,控制指令經服務器和遠程通訊模塊傳送至PLC,PLC以來自監控端的控制指令為優先級,控制相應的泵動作。監控端可以是觸摸控制屏或顯示屏配操作鍵盤。
本發明所述還包括太陽能供電系統,所述太陽能供電系統包括太陽能電池組件、控制器、逆變控制器、電池,太陽能電池組件連接控制器,控制器連接電池,電池通過逆變控制器為控制系統提供電源,所述太陽能電池組件架設在集水池、厭氧池、缺氧池、接觸氧化池、沉淀池、污泥濃縮池及消毒池上方。
本發明所述所述接觸氧化池內設有加溫裝置。
本發明所述所述生物膜包括微藻、酵母、紅螺菌、硝化菌、蛋白質、多糖及余量的蒸餾水,所述生物膜的培育方式為,將所述酵母、紅螺菌、硝化菌、丙氨酸、甘氨酸、丙酮酸、半乳糖、葡萄糖混和,并將該混合物置于25-28℃的無菌環境,培育時間為30—40小時,然后在加入蒸餾水稀釋400—450倍,然后再加入微藻,再置于25-28℃的無菌環境,保持3—48小時。
本發明所述所述酵母、紅螺菌、硝化菌按2:1:1配比。
生活污水處理系統的控制方法,其特征是:所述各液位差計分別檢測集水池、厭氧池、缺氧池、接觸氧化池、沉淀池、污泥濃縮池及消毒池的相應液位,當液位低于下限時,開啟相應的泵填料,當液位高于上限時,填料的泵關閉,填料的泵關閉后開始計時,到達設定計時時間后,相應池子出料的泵準備開啟;出料的泵開啟前,出料指后道池子的液位差計檢測液位位置,當液位低于上限時,出料的泵才開啟,否則出料的泵不開啟;溫度傳感器檢測接觸氧化池內污水溫度;當溫度低于設定值時,接觸氧化池開啟加溫;當溫度高于設定值時,加溫停止。
本發明相比與現有技術存在的優點:本發明可有效凈化處理污水,具有智能化程度高,可實現遠程監控,可對多個污水處理進行集中管理,是未來發展的趨勢。
附圖說明
圖1是本發明所述生活污水處理系統的結構示意圖。
圖2是本發明所述控制系統的結構示意圖。
具體實施方式
下面結合附圖并通過實施例對本發明作進一步的詳細說明,以下實施例是對本發明的解釋而本發明并不局限于以下實施例。
實施例1:
參見圖1至圖2,本發明一種生活污水處理系統,包括生活污水處理系統,所述生活污水處理系統,包括集水池、厭氧池、缺氧池、接觸氧化池、沉淀池、污泥濃縮池及消毒池,集水池收集各類生活污水;厭氧池中含有厭氧菌;所述集水池的污水流入厭氧池中,通過攪拌機的攪拌作用污水與厭氧菌充分結合;靜置1.5-2小時后,厭氧池的污水可流入缺氧池中進行反硝化作用,缺氧池中有硝化細菌,靜置1.5-2小時后,缺氧池底層的污泥可通過回流管輸送至厭氧池,缺氧池上層的沉清液流入接觸氧化池,接觸氧化池含有生物膜;對接觸氧化池內污水鼓風曝氣充氧,經接觸氧化池處理的污水流入沉淀池,經沉淀池沉淀的水流入消毒池,沉淀池中的污抽到污泥濃縮池,污泥濃縮池中的污泥經過沉淀后的清液流向集水池,污泥濃縮池中的污泥經壓濾機進行壓濾處理,壓濾處理產生的水流向集水池;消毒池中的水采用二氧化氯發生器進行消毒處理,沉淀后的處理水再進行紫外線消毒處理。
本實施例還包括控制系統,所述控制系統包括PLC、傳感裝置、若干數量的水泵、若干數量的污泥泵、若干數量的加藥泵,所述傳感裝置、泵分別連接PLC,PLC根據來自傳感裝置的檢測信息作出判斷后,輸出對對應關系泵的控制;
本實施例所述各集水池、厭氧池、缺氧池、接觸氧化池、沉淀池、污泥濃縮池、消毒池之間水液的流通通過水泵,污泥的流通通過污泥泵;需要加藥的池配置有加藥泵。
本實施例所述傳感裝置包括ORP測量儀、溫度傳感器、若干數量的液位差計、PH傳感器,所述ORP測量儀檢測消毒池中的水;溫度傳感器檢測接觸氧化池內污水溫度;若干數量的液位差計分別設置在集水池、厭氧池、缺氧池、接觸氧化池、沉淀池、污泥濃縮池及消毒池,檢測相應液位;PH傳感器檢測集水池的污水PH值。
本實施例還包括遠程通訊模塊、服務器和監控端,所述遠程通訊模塊連接PLC,遠程通訊模塊發送述傳感裝置的檢測數據、水泵的運行狀態、污泥泵的運行狀態、加藥泵的運行狀態至服務器,服務器存儲信息并將信息發送至監控端,與服務器通訊連接的監控端顯示服務器接收到并解析的信息;遠程通訊模塊可向服務器發送控制指令,控制指令經服務器和遠程通訊模塊傳送至PLC,PLC以來自監控端的控制指令為優先級,控制相應的泵動作。
本實施例還包括太陽能供電系統,所述太陽能供電系統包括太陽能電池組件、控制器、逆變控制器、電池,太陽能電池組件連接控制器,控制器連接電池,電池通過逆變控制器為控制系統提供電源,所述太陽能電池組件架設在集水池、厭氧池、缺氧池、接觸氧化池、沉淀池、污泥濃縮池及消毒池上方。生活污水處理系統有時建立在荒野地塊,該地塊時常缺少電源,采用太陽能供電可補償電能,同時太陽能電池組件作為各水池的頂蓋,一舉兩得。太陽能電池組件的背面設有三色LED燈,三色LED燈照明為微藻提供光合作用的光照。
本實施例所述觸氧化池內設有加溫裝置。在冬季時段,溫度偏低,加溫裝置做溫度補償,提升凈化效率和凈化效果。所述加溫裝置為加熱管。
本實施例所述生物膜包括微藻、酵母、紅螺菌、硝化菌、蛋白質、多糖及余量的蒸餾水,所述生物膜的培育方式為,將所述酵母、紅螺菌、硝化菌、蛋白質、多糖混和,并將該混合物置于25-28℃的無菌環境,培育時間為30—40小時,然后在加入蒸餾水稀釋400—450倍,然后再加入微藻,再置于25-28℃的無菌環境,保持3—48小時。微藻以吸收并轉化為自身細胞物質的方式去處污水中的氮,利用污水中多種無機氮和有機氮化合物作為氮源,利用二氧化碳和碳酸鹽作為碳源,進行光能自養生長,被藻細胞吸收的硝酸鹽、亞硝酸鹽和銨鹽可以用于合成藻細胞自身生長所需的氨基酸和蛋白質等物質。磷酸鹽可以直接被藻細胞吸收,并通過多種磷酸化途徑轉化成ATP、磷脂等有機物儲存于藻細胞內;而酵母、紅螺菌、硝化菌可有效分解有機物,氧化膜兼具對有機物和無機物的處理能力。
太陽能電池組件的背面設有三色LED燈,三色LED燈照明為微藻提供光合作用的光照。
本實施例所述生活污水處理系統的控制方法,其特征是:所述各液位差計分別檢測集水池、厭氧池、缺氧池、接觸氧化池、沉淀池、污泥濃縮池及消毒池的相應液位,當液位低于下限時,開啟相應的泵填料,當液位高于上限時,填料的泵關閉,填料的泵關閉后開始計時,到達設定計時時間后,相應池子出料的泵準備開啟;出料的泵開啟前,出料指后道池子的液位差計檢測液位位置,當液位低于上限時,出料的泵才開啟,否則出料的泵不開啟;
溫度傳感器檢測接觸氧化池內污水溫度;當溫度低于設定值時,接觸氧化池開啟加溫;當溫度高于設定值時,加溫停止。
此外,需要說明的是,本說明書中所描述的具體實施例,其各部分名稱等可以不同,凡依本發明專利構思所述的構造、特征及原理所做的等效或簡單變化,均包括于本發明專利的保護范圍內。本發明所屬技術領域的技術人員可以對所描述的具體實施例做各種各樣的修改或補充或采用類似的方式替代,只要不偏離本發明的結構或者超越本權利要求書所定義的范圍,均應屬于本發明的保護范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