微渦流絮凝裝置的制造方法
【專利摘要】本發明公開了一種微渦流絮凝裝置,該裝置外層為筒體,筒體內設置有多層筒狀的導流隔板,導流隔板上開設有導流孔,最內層的導流隔板形成空腔,相鄰的導流隔板之間填充有絮凝層,絮凝層由若干多孔管組合而成,絮凝層底部設置有排泥斗。本發明絮凝效果更好、效率更高。
【專利說明】
微渦流絮凝裝置
技術領域
[0001]本發明涉及污水處理裝置,尤其涉及一種微渦流絮凝裝置。
【背景技術】
[0002]絮凝是給水常規處理及污水深度處理的常用工藝,絮凝過程對后續處理工藝及出水水質都有非常重要的影響。絮凝工藝有眾多形式,實際應用中主要有兩大類:水力攪拌式和機械攪拌式,在我國應用較多的是水力攪拌式,比較常用的有隔板絮凝工藝、折板絮凝工藝、網格絮凝工藝,其中網格絮凝工藝造成水流局部同性紊流,形成的較小的渦流,工藝效果好,水頭損失小,絮凝時間也較短,大量的實踐和研究證明,絮凝過程中形成的渦流越接近絮體尺寸,絮凝效果越顯著。
[0003]絮凝是絮體顆粒逐步增大的過程,折板及隔板絮凝工藝速度梯度存在較大的波動,絮凝后期在過流斷面很小或者速度梯度較大的地方,容易使較大的絮體破碎,理想的絮凝工藝應該可以實現速度梯度的連續變化,在絮凝后期速度梯度降低可以減少絮體的破碎,提高絮凝效率。
【發明內容】
[0004]發明目的:本發明針對現有技術存在的問題,提供一種微渦流絮凝裝置,該裝置可以有效提尚絮凝效率。
[0005]技術方案:本發明所述的微渦流絮凝裝置外層為筒體,筒體內設置有多層筒狀的導流隔板,導流隔板上開設有導流孔,最內層的導流隔板形成空腔,相鄰的導流隔板之間填充有絮凝層,絮凝層由若干多孔管組合而成,絮凝層底部設置有排泥斗。由于絮凝層內設置的多孔管填料,在絮凝前期,水流在流經多孔管時被分割成許多小的細流,使較大的渦流持續性破碎形成微渦流,大幅度提高了水體中微渦流的比例,增加了顆粒碰撞的幾率或次數,使水中的顆粒充分聚集,有效提高絮凝效果。
[0006]進一步的,相鄰導流隔板之間的間距由內層向外層逐漸增大,使后期的渦流逐漸變大,已經形成的絮體顆粒不易破碎。
[0007]進一步的,相鄰導流隔板的導流孔交錯開設,可以不斷改變水流的方向,增加了水流在裝置中的停留時間,加強了絮凝的效果。
[0008]進一步的,所述多孔管的管徑及孔徑自內層向外層逐漸增大,多孔管的孔數目逐漸減少。從而保證絮凝過程G值逐漸降低,減少后期絮凝體的破碎。
[0009]進一步的,所述多孔管具體為柱狀塑料管,孔設置在塑料管管壁上。多孔管豎直放置,相同管徑的多孔管圍繞一圈形成一層管層。多管層之間緊密排列安裝或者固定在在筒體底部。如此排列可以增加裝置的使用期限和壽命。
[0010]進一步的,所述裝置還包括溢流堰,所述溢流堰圍繞在所述筒體上部,所述溢流堰底部設有出水口。
[0011]進一步的,所述最內層的導流隔板形成的空腔底部設有進水口,可以使液體直接進入空腔。
[0012]進一步的,所述筒體為圓筒體,所述導流隔板為圓筒狀。圓筒的筒體和圓筒狀的導流隔板更方便絮凝。
[0013]有益效果:本發明與現有技術相比,其顯著優點是:(I)由于絮凝腔內設置的多孔管填料,在絮凝前期,水流在流經多孔管填料時被分割成許多小的細流,使較大的渦流持續性破碎形成微渦流,增加了顆粒碰撞的幾率或次數,有效提高絮凝效果;(2)在絮凝后期,多孔管填料的管徑逐漸變大,形成的渦流也逐漸變大,已經形成的絮體顆粒不易破碎;(3)本發明裝置可以有效縮短絮凝時間,絮凝時間可縮短至Smin左右,減少絮凝裝置的占地;(4)相鄰導流板間隔左右交錯開孔,不斷改變水流的方向,增加了水流在裝置中的停留時間,加強了絮凝的效果。
【附圖說明】
[0014]圖1是本發明的一個實施例的剖面示意圖;
[0015]圖2是圖1的俯視圖;
[0016]圖3是本實施例工作時的水流方向示意圖。
【具體實施方式】
[0017]如圖1和圖2所示,本實施例的微渦流絮凝裝置外層為筒體11,具體為圓筒體I,溢流堰11圍繞在筒體I上部,溢流堰11底部設有出水口 12。筒體I內設置有多層筒狀的導流隔板2,具體為圓筒狀,材料為不銹鋼、鋁合金或者塑料。相鄰導流隔板2之間的間距由內層向外層逐漸增大。導流隔板2上開設有導流孔,相鄰導流隔板2的導流孔交錯開設。最內層的導流隔板2形成空腔,空腔底部設有進水口4。相鄰的導流隔板2之間填充有絮凝層3,絮凝層3由若干多孔管31組合而成,多孔管31具體為柱狀塑料管,孔設置在塑料管管壁上,多孔管31的管徑31b及孔徑31a自內層向外層逐漸增大,多孔管31的孔數目逐漸減少。多孔管31豎直放置,相同管徑的多孔管31圍繞一圈形成一層管層,多管層之間緊密排列安裝或者固定在在筒體I底部。絮凝層3底部設置有排泥斗5。
[0018]整個絮凝裝置設置5-8層導流隔板,絮凝停留時間8min。本裝置的絮凝可以分為三個階段:前期、中期、后期。絮凝前期主要作用是保證藥劑和原水充分混合接觸,形成較小的絮核,前期可以設置1-2層導流板,每層間距300-500mm,開孔管管徑為100-200mm,開孔孔徑20-30mm,平均流速0.2-0.23m/s,停留時間約為2min。絮凝中期主要是進一步形成更大更密實的絮體,中期設置3-4層導流隔板,每層間500-800mm,開孔管管徑200-400,開孔孔徑30-50mm,平均流速0.15-0.18m/s,停留時間為4min。絮凝后期主要作用是使絮體進一步密實、成熟,后期設置1-2層導流隔板,每層間距800-1000mm,平均流速0.12-0.15m/s,停留時間2min。絮凝裝置中間的進水層直徑可以根據進水流量確定。
[0019]本發明的工作過程是:水流由裝置中間底部的進水管進入空腔內,在裝置中部的圓筒狀導流板間不斷上升,由一側的導流孔流入裝有多孔管填料的絮凝層內,在第一絮凝層中左右分流流經多孔管填料,增加顆粒的碰撞幾率,提高微渦旋數量,水流經過右側的導流孔流入第二絮凝層,然后水流以相同方式依次流入后續的絮凝層,水流方向參見圖3。由于多孔管管徑和開孔孔徑的增大,水流速度由快變緩,降低了絮體的破碎,最后由圓筒體的端口流入溢流堰內,由排水口流出裝置。
[0020]以上所揭露的僅為本發明一種較佳實施例而已,不能以此來限定本發明之權利范圍,因此依本發明權利要求所作的等同變化,仍屬本發明所涵蓋的范圍。
【主權項】
1.一種微渦流絮凝裝置,其特征在于:所述裝置外層為筒體,筒體內設置有多層筒狀的導流隔板,導流隔板上開設有導流孔,最內層的導流隔板形成空腔,相鄰的導流隔板之間填充有絮凝層,絮凝層由若干多孔管組合而成,絮凝層底部設置有排泥斗。2.根據權利要求1所述的微渦流絮凝裝置,其特征在于:相鄰導流隔板之間的間距由內層向外層逐漸增大。3.根據權利要求1所述的微渦流絮凝裝置,其特征在于:相鄰導流隔板的導流孔交錯開設。4.根據權利要求1所述的微渦流絮凝裝置,其特征在于:所述多孔管的管徑及孔徑自內層向外層逐漸增大,多孔管的孔數目逐漸減少。5.根據權利要求1所述的微渦流絮凝裝置,其特征在于:所述多孔管具體為柱狀塑料管,塑料管管壁上開設有多個孔。6.根據權利要求5所述的微渦流絮凝裝置,其特征在于:所述多孔管豎直放置,相同管徑的多孔管圍繞一圈形成一層管層。7.根據權利要求6所述的微渦流絮凝裝置,其特征在于:多管層之間緊密排列安裝或者固定在在筒體底部。8.根據權利要求1所述的微渦流絮凝裝置,其特征在于:所述裝置還包括溢流堰,所述溢流堰圍繞在所述筒體上部,所述溢流堰底部設有出水口。9.根據權利要求1所述的微渦流絮凝裝置,其特征在于:所述最內層的導流隔板形成的空腔底部設有進水口。10.根據權利要求1-9中任意一項所述的微渦流絮凝裝置,其特征在于:所述筒體為圓筒體,所述導流隔板為圓筒狀。
【文檔編號】C02F1/52GK106006892SQ201610521038
【公開日】2016年10月12日
【申請日】2016年7月1日
【發明人】朱亮, 陳琳, 趙尚, 邱云鵬, 談悅
【申請人】河海大學